浅谈音乐课本录入方言唱词的意义——以安徽为例论文_秦格格,耿劲松

浅谈音乐课本录入方言唱词的意义——以安徽为例论文_秦格格,耿劲松

秦格格 耿劲松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音乐课要求以弘扬民族音乐,树立多元文化为目标,培养新一代的民族文化意识。本文从理解音乐文化的语境入手。并从现行的音乐政策出发,分析了地方音乐进入课堂的现状,点明方言唱词进入课堂的主题。以安徽地区的音乐教材,以及方言区划。对其如何具体实行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音乐文化;传承;方言唱词

一、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用文化的视角去省视音乐,站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上来看,我国的音乐教育呼唤着“音乐本位”的概念。

2001 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的概念;2011年的修订版则增加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在“音乐本位”的理念指引下,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要让孩子们理解、尊重并继承母语音乐文化。笔者更关注学生如何用这样的多元文化视野去看待自己本民族,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

谢嘉幸在《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提到,音乐之于语言,二者可以从同等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其传承的意义。学习语言需要在其大环境中,音乐也是如此,把音乐同样看作是民族内部用于交流的语言,那么认识音乐首当其要是从对应的文化音乐观念着手。对于地方音乐来说,重要的是以地方语言为表现方式的一切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等)。

二、方言唱词进入音乐课堂的理由及条件

选择将某个特定地区的方言歌嵌入这个地区的音乐课堂。在这个尊重民族文化兴起的教育大环境下显得切实可行,也尤为重要。

2011版“修订版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给予我们政策上的明确指导。

以安徽地区为例,方言保护已经是政府纳入日程并切实落实的项目。为了保护安徽方言,自2016年开始,安徽省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的安徽省第三批语言资源保护工作,将在明年完成所有方言点的调查。并在所有方言点完成调查与收集后,筹备编辑并出版安徽省语言资料集。

三、如何落实

1、 安徽地区的方言条件

安徽省境内方言划分复杂。《安徽省志·方言志》这部著作里,对安徽省境内的方言作了的划分。全书把安徽省境内的方言划分为皖北中原官语,皖中江淮官话,皖南宣州吴语,皖南徽语,皖西赣语等几大区块。众所周知,安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戏曲,民间小调种类繁复,数量庞大。其中全国闻名的剧种有黄梅戏,庐剧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都是极具地方代表性的剧种,反映了安徽地区的人文风情,有些民歌甚至是本地人们日常生活的记录资料。方言唱词是其最大特色。

在安徽省科学研究所与人民音乐出版教育编室组编的安徽省通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音乐教科书中,以初中音乐教材为例:在七年级的教材中安徽歌曲艺术单元,有改编的民歌,和原创的现代歌曲和合唱曲目。笔者观察,谱面上没有关于方言唱词的特殊标记。再以八年级的音乐课本为例,第七单元列举了两段著名的黄梅唱段,其中没有标注出方言唱词。由此推论教学实践中无疑是运用普通话来教唱的。

然而,黄梅戏使用安庆方言对白和演唱,它的地方方言特色影响了黄梅戏唱腔音乐的旋律音调,文章《试谈复调在黄梅戏音乐中的运用》写到:“如‘爹’字,普通话里读阴平‘跌’(diē),安庆话称爹时多用重叠字‘爹爹’,而且读时多将第一个爹字读成去声diè,将第二个字读成阴平diē,”可见其变化的多样性,那么在教学中仅使用一般唱词,是不能够的。

2、 改动的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将戏曲类的声腔,以及其中的花腔特殊的变现手法,嗔词,称句等拿捏的非常到位。但可以在教唱时抓住某几个特殊且有代表性的方言唱词。

可以就现成的内容做一些改动,例如;八年级音乐课本中,黄梅唱段《女驸马》中,将方言特点标注在课本上,以书面的形式教孩子们抓住方言唱词特征。如,“好新鲜哪”的“鲜”唱成阴平“xuan”;以及“我也曾打马御街前”将普通话的“街”读成阴平“gei”等。可以用汉语拼音在谱面上标出来的,就在教材上注明。不能用简单的拼音做标注的读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作示范,或用多媒体播放。

四、结语

地方民族音乐传承,应从尊重地方方言开始。每一首音乐作品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劳动者”所创作的。代表的是一个时段中的地域风格。语言质朴,曲调地方风格鲜明,并且运用当地语言,因而更有生命力,经久不息。让方言歌曲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体现在教材上,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谢嘉幸《让每个孩子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第1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编委会(1999):《安徽省志.方言志》【M】方志出版社。

【5】 王世庆《试谈复调在黄梅戏音乐中的运用》【j】《黄梅戏艺术》1999年第四期,第54 页.

作者简介:

1.秦格格,(1995-1),女,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2.耿劲松,(1971-5),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论文作者:秦格格,耿劲松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浅谈音乐课本录入方言唱词的意义——以安徽为例论文_秦格格,耿劲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