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机制: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_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退出机制: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_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退出机制——中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不可缺的一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中国证券市场论文,机制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12月,中国证券市场走过风雨1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上证综合指数从100点达到目前的2000多点,截止2000年11月底,上市公司已达1063家,股票总市值达4.6万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壮大了,日渐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晴雨表”的作用。但同时,许多严重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成了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其中之一便是退出机制问题。

尽管《证券法》明文规定对连续亏损三年的上市公司予以摘牌,但证券市场成立10年来,并未有一家上市公司因连续亏损而予以摘牌,严格说来,中国证券市场从未实施过真正意义上的退出机制。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亏损企业的数量不仅也在增加,而且亏损的程度也在加深。99年年报显示,沪深两市亏损企业多达82家,其中有12家企业资不抵债,比98年多了8家,而且亏损数额特别巨大,亏损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有9家,郑州百文亏损竟高达9.57亿元(即每股亏损4.84元)。每年的中报、年报统计表明,亏损的队伍在逐年扩大,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将危及证券市场的基础,最终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要使中国的证券市场能健康持续发展,实施退出机制已势在必行。

为何《证券法》制定了退出条例,证监会继先对连续亏损2年的上市公司实行“特别处理”(ST),后又对连续亏损3年的公司实行“特别转让”(PT),但就是不忍心摘牌呢?“退出机制”不到位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

证券市场本是信用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中国的证券市场却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府催生的,制度设计者将中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为帮国有企业解困。正是基于帮国有企业解困、为国有经济筹集资金这样的市场功能定位,中国的证券市场才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萌芽、实现,并在过去10年中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也是基于这样的市场功能定位,异化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

筹资功能的异化首先表现在过分强调运用计划性的管理措施为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筹集资金。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为企业开辟了一条直接融资的渠道,截止2000年11月底,境内上市公司累计筹集资金4846.1亿元,境外筹资总额超过了600亿美元。

其次,筹资功能的异化表现在筹资运行的非市场化管制。筹资功能应是一种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是建立在资金使用者和资金拥有者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常常是一种成本很高而非无偿的资金来源渠道,而且筹资功能在诸多的证券市场功能中并不是最主要的功能。而在中国的证券市场,无论是管理层、地方政府,还是上市企业,都把上市当作一种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筹资渠道,仅仅关注股市的筹资功能,忽视其它功能,而且仅仅关注国有企业的筹资,忽视非国有经济的资金需求。于是,证券市场成了“圈钱”的场所,据统计沪深两地竟有220家上市公司从来没有进行过红利分配,这违反了世界股市的惯例。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对上市公司采取无原则的保护主义,为了保牌、保壳、保配股,不惜利用行政干预和资源配置等手段,充当ST、PT公司的保护伞,在他们看来,上市即意味者获得了“圈钱指标”,因而只要是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上市公司不管是ST还是PT,一个都不能少。在这种的指导思想下,致使退出机制不能得到贯彻实施。

那么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什么样的市场功能定位才能使证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呢?

二、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证券市场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配置资源的功能、企业融资的功能、对资本资产的风险收益进行合理定价的功能以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

1.就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而言,其对企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显得相对的越来越不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在早期也较依赖于股票融资,但随着经济发展,多数国家股票融资在企业筹资总额中份额越来越小,业绩好的公司常常运用财务杠杆,其次才选择股票融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将由筹资功能换位于资源配置功能。

2.就资本资产的风险收益定价功能而言,它从属于资源配置功能。从实质上看,资金也是一种资源,投资者通过股票收益风险的分析和预测,对股票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价,然后通过证券市场定价自由买卖股票,投资者这种主观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客观上使资金流向有发展潜力、效益好的企业,从而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合理定价也是产权有效重组的重要条件,这也间接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3.就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而言,它的目的是要通过股份制改造、通过证券市场重塑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这实际上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证券市场强制性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让全社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上市企业的透明度大大提高,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合理使用和配置企业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由此可见,证券市场的最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都应是资源配置,证券市场存在和发展都应建立在资源配置功能上。资源配置功能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优化组合,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益好、潜力大的企业或行业,而让效率低的亏损企业破产倒闭。优胜劣汰,让亏损企业被摘牌退出是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必然结果。如果仅仅关注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忽视其它功能,尤其是资源配置功能,让退出者不退出,必然会导致各项功能发挥的严重不平衡,阻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也会威胁到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

三、不实施退出机制的弊端

1.劣化资源配置

资金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尤其对资金紧张的中国而言更是一种短缺资源,这就更需要我们高效率地运用这种资源。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最具活力、效率最高的经济成分,是近年来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按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它们应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但在目前上市的1100来家企业中,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仅10家左右,买壳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约20家,在GDP中占24.2%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份额却不足3%。与此同时,却将有限的资金源源不断地筹集给一些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甚至不惜成本花重金保护亏损、巨亏企业。劣者倍受呵护,而优者得不到扶持,这种逆资源优化配置的行为,将选成巨大的资源损失,最终使优者也不能很好生存。

2.致使投机盛行,加大市场风险 业绩是股票的灵魂,绩优股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其股价应较高些,而绩劣股因无多大投资价值,其股价就应较低,这才是资本资产的风险收益定价功能的合理体现。但由于没有退出机制的威胁,加之中关村、苏三山、琼海虹个别成功重组案例的暴富效应,投资垃圾股被认为是股市赚钱之道,对ST、PT股票暴炒有加,绩优股股价高不过垃圾股股价,出现了严重的价格扭曲,证券市场上投机风盛行。

如果经过实质性的重组,企业经营和效益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其股价出现巨大涨幅,那无可厚非。但更多的情行是重组只是内幕者操纵市场、谋求暴利的一种伎俩,对大多数单纯依赖于行政扶持、政策优惠和债务转移的企业而言,所谓重组不过是在玩弄移花接木的把戏,股价高砌的背后可能是亏得一塌糊涂、毫无投资价值的经营实体,这种靠资金推动的高股价泡沫将给证券市场造成巨大的系统风险,一旦“资金链”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市场将如“多米诺骨牌”向下倒塌,谁也逃脱不了。中科创业的十个“跌停板”记录已向证券市场敲响了警钟。

3.滋生腐败现象 当证券市场成了可以大肆“圈钱”而又没有风险的场所时,围绕证券发行和上市的“设租”和“寻租”行为与与日俱增,不仅大大增加市场成本,而且滋生了腐败现象。一些企业为了上市集资,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及中介机构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利益,不惜“一条龙”作假,伪造材料,假做业绩,全面包装亏损企业;主管官员因能从中大得好处,随意签字放行。股市成了既有一些经济头脑又有一定权力的人谋取暴力的有利场所,东锅事件、红光事件、大庆联谊事件等便是最好的佐论。

4.阻碍国企改革,恶化经济环境

证券市场的建立在帮国有企业筹资解困同时,也应具有帮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功能。但由于纷纷将上市视为达到“圈钱”目的的手段,于是许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只是流于形式,经营机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经营业绩也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好转。当上市企业出现经营不善面临摘牌时,地方上为保护“壳”资源、保护这一可以源源不断低成本集资的“筹资指标”,会用资产重组方式来保护企业。企业因无淘汰退出之忧,吃着股市的“大锅饭”,经营上也就更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亏损、巨亏的队伍越来越大。这些亏损严重的企业就如人身体上肿瘤,如不将其及时割除,反将其包裹起来,则只会加重病情,终将危及性命。

四、实施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1.退出机制的实施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标志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而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事,让证券市场成为优胜劣汰的场所,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如果在中国的证券市场里,该破的不能破,该立的不能立,劣质的难以淘汰,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难以得到提高,股市不再是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场所,而成了承担社会责任与遗留问题的承载体,这将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悲哀。只有让该生存者生存,该死亡者死亡,才能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证券市场,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

2.退出机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退出机制的实施,将彻底打消地方政府部门和上市公司将证券市场视为无代价集资场所的观念。这样,一方面使各级政府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好上市关,避免绩差企业上市,尽可能地多将绩优潜力的企业推向证券市场;另一方面,会给上市企业以压力,同时也给其动力,迫使其加快机制转变,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营运效率。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提高了,才真真切切地做到了保护投资者当前和长远利益。

3.退出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抑制过度投机,树立良好投资理念

提倡理性投资,崇尚绩优股是证券市场所应提倡的。若实行退出机制,当投资者在购买绩差股时,就会三思而后行,反复斟酌其股价是否与其内在价值相符,避免了证券市场上肆无忌惮拔高绩差股股价的过度投机行为。只有当证券市场定价功能合理发挥了,才有助于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标签:;  ;  ;  ;  

退出机制: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_中国证券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