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特色及其在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的体现论文_张强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14

摘要:公共图书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的公共图书馆该如何立于时代前沿,并保持着超前的设计思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建筑特色;设计理念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社会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图书馆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犹如一面镜子,反映着过去,投射着现在,折射出未来。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公共图书馆经历了“以书为本”、“以馆为本”、“以人文本” 不同的发展历程,现代的公共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潮也有了重大突破。

建筑标志性

图书馆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品味。多数图书馆或是选在交通方便、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或是定位于风景优美、无空气污染的名胜宝地,又或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选址于风景秀美的沙湖公园一侧,其南面毗邻城市主干道,地理位置靠近武昌繁华的中南-汉街商圈,但又属于闹中取静。整体用地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优美。

项目构思上由新馆面对沙湖水入手,联想到行云流水的流畅,进一步引伸到白云黄鹤的飘逸,并融合百年老馆“楚天智海”的人文气息,借鹤舞九天之形显智海之意,共同构成了“楚天鹤舞,智海翔云”的主题立意。设计通过点、线、面的自然延伸、形体的随性变化,使新建筑在新环境下体现出老馆的历史沧桑、在沙湖之滨的自然风景上弥漫着曾经的蛇山南麓原址的人文气息,使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的结合。湖北省图书馆建筑以其鲜明而独特的造型恰如其分地反映湖北武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成为当地一景。

功能复合化

现代公共图书馆建筑已经不再是一个仅仅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场所,而是正朝着社会文献中心和社会文化活动中心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新型功能在不断的扩展。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是集文献收集、信息交流、学习阅读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人文化图书馆,其定位于成为本地区文献资源存储、检索和利用中心;信息存贮、加工、增值、传递中心;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中心;图书馆学业务研究、辅导培训及协作协调中心;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计算机网络中心。

湖北省图书馆为此,不但坚持全年365天对外开放,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信息咨询、课题检索、公益讲座、数字资源利用等服务的同时,更形成了“长江讲坛”、“童之趣少儿读书节”、“跨系统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服务品牌。新馆阅览座席6000座,设有少儿图书馆、盲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专家研究工作室、培训教室、报告厅、展厅等功能,在满足阅读,藏书的同时兼具休闲,娱乐,餐饮,办公,商务,会议,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新馆以其丰富的功能、优质的服务为人们提供着全天候一站式服务。

空间特色化

现代公共图书馆在不断发展,由藏到藏阅一体,由闭架到开架,由书到人,由单一到多元,图书馆功能的演变对建筑内部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各个图书馆除外观千姿百态外,内部空间也极具特色,力图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南京图书馆内设置有历史文化遗迹展览空间,凸显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倾斜采光屋面下,阅览室空间层层退台处理,空间通透舒适。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采用称格局突出中央主入口,入口开阔大气,建筑主入口的平滑内凹,吸引人们探索知识的奥秘,顶部大体量的悬挑与进入馆内映入眼帘主中庭的豁然开朗,形成欲扬先抑的心理过程,加强空间的感染力。

建筑主中庭5层通高,成为读者活动中心的大厅,采用水平横向曲线线条密排,通过遮阳和栏杆扶手的均匀排列,形成如鹤如凤、似云似水的空间效果,有如“虎座鸟架鼓”。湖边阅览平台层层出挑,相互错动,丰富室内景观。通高的设计配合大面积玻璃幕墙,凸显宏伟而现代的特色。

建筑外部空间整体呈阶梯状,由北向南依次为二、四、六、八层,沿湖层层退进,形成几个不同标高的观湖平台。通过退台形成的室外平台,不仅使建筑室内空间自然流向室外,同时使周边的自然环境延伸到室内,达到“城市看我,我看城市”的意境。

环境舒适化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论是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设计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们在图书馆的舒适度放在前位,设计上处处体现方便读者,给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图书馆留得住人。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依据规划条件,被设计成单栋退台式建筑,为了解决大进深建筑通风采光的需求,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宁静、宽松的环境氛围,结合建筑功能,在建筑中部选择了比较合适的位置设计了三个大小不一中庭,三个中庭横向均匀分布,有利于缩短建筑进深,组织室内气流,提供均匀光线,而中庭的动静分区又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

设计从功能、流线、布局、设施的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皆以人为本,处处给读者以亲切和关怀,以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为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尽可能方便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保证图书馆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使人流、书流、信息流通常,便捷。

布局灵活化

公共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有现代化的前瞻性。其基础设施和各种设备应从长远着想,内部结构要可变化、可互换、可扩展,应充分预计到图书馆的功能将会不断地拓展、变化,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以满足图书馆功能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采用轻质灵活的隔断,在内部空间上由封闭固定走向开放灵活,在使用功能上具有可变性和互换性,随时可对有效的空间作出弹性的功能调整。设计采用“三统一大”,即:“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大开间”。这种内部结构体系,即考虑了铺设各种管道和吊顶所需要的空间,又考虑了书架高度及人们的视觉舒适,同时还考虑了今后根据业务的发展在适当空间范围内灵活隔断,分区重组的需要。

技术先进性

现代化建筑,舒适的空间,需要先进的技术进行支撑。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主中庭有8000多平方米,已远远超出国家规范,项目引入消防性能的设计,通过物理分隔,楼梯加强,设施设备加强,流线模拟等等措施,对不同火灾风险等级都有合理的应对措施,确保群众的人身安全。

湖北省图书馆设计上亦充分考虑降低建筑能耗。建筑体量设计上,通过有效减少建筑外墙面积、合理控制建筑层高,平面尽量规则等手段来综合减小体型系数,达到保温节能的目的。同时,构建建筑立体绿化,将室内绿化、室外绿化、屋顶绿化相结合,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在设备能源上,选择使用地源热泵系统,减少对电能的依赖。

设计初期项目就采用了先进的3维建模技术,根据设计的平、立、剖面及总平面图建立室内及室外的3维非结构化网格,忠实再现了复杂的建筑形体与层次丰富室内空间,为室内外热环境与风环境模拟提供计算模型。通过专业的计算机软件Star-CD、CFD、等等计算模拟,可以得到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风速、风向、气温、湿度、建筑表面温度、开口部的风速等物理指标的3维空间分布,为建筑室内外热环境与风环境的分析与评价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其技术和成果均具有国际领先地位。

总结

现代公共图书馆,其设计理念已经完全摆脱人们传统里对图书馆的定义,要求的不仅是注重环境、交通、功能、造型和技术某一方面因素,而是如何在满足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将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社会对公共图书馆需求在不断提高,大众对艺术审美也日新月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渴望越发强烈,建筑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创新,综合来自各方的需求,不断完善湖北省图书馆建筑设计细节,努力打造一个在未来的时间里更好的服务公众的图书馆。

论文作者:张强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4

标签:;  ;  ;  ;  ;  ;  ;  ;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特色及其在湖北省图书馆新馆的体现论文_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