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四川藏族生育观念的转变_藏族论文

转型期四川藏族生育观念的转变_藏族论文

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生育观念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川藏论文,观念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92.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1-0019-04

四川是我国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拥有125万藏族人口,主要聚居在川西横断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此外,在盐源、石棉、冕宁、宝兴、平武等县也有居住。“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注:2001年3月,《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九五”成绩显著,“十五”任重道远》,阿坝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建明在全州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2、阿坝州“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03年7月8日。)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在我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和过渡的过程中,四川藏族在生育问题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这些新的特点和动向反映了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生育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对四川藏族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主要以阿坝州的人口生育状况以及我们于2003年7月在阿坝州所做的问卷调查情况为依据对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的生育观念作一探析。

一、四川藏族旧生育观念在转型时期的转变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四川藏族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四川藏族的经济条件显著改善,文化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生育目的、生育意愿、对计划生育和避孕的态度以及生育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1、生育的传宗接代色彩有所淡化

作为种的蕃衍,传宗接代是生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和直接结果,生育使一个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下去。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过去,四川藏族也比较重视这种家族的传承与壮大。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生育的第一目的,男女双方一旦缔结婚姻,就自然而然地肩负上了为家族传宗接代的使命,传宗接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不容质疑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四川藏族人民尤其是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年男女开始更主动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对人生目的、人生内容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和丰富,逐渐有意识地规划自身的发展,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越发关注夫妻之间的情感培养与交流,越来越多的人把生育子女看作是夫妻感情的结晶,生育行为所包含的情感成分增加,而传宗接代的色彩有所减弱,传宗接代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的阿坝藏族民众对传宗接代重要性的认识持一般的态度,其中以女性居多,更有20%和3%的人认为传宗接代不重要和很不重要,26%的人选择了重要,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的比例只占21%,其中以男性居多。这显示出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的生育观念中,传统上的传宗接代色彩出现了淡化的趋势。

2、生育意愿由多生变为少生,计划生育成为自觉的需要,从单纯追求子女的数量逐渐转向重视子女的素质

生育意愿是人们生育观念的重要体现。以前,生活在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中的四川藏族感受不到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他们的传统生育观念认为,顺其自然的生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生儿育女命中注定,多生子女是神的旨意,而不愿采取避孕节育措施,计划生育被看作是断了灵魂投生之路的行为,如杀生一样有罪孽,加上不发达的自然经济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造成了四川藏族长期的无节制的、盲目的人口生育。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阿坝州计划生育委员会为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曾对该州各民族的生育意愿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制订该州计划生育政策的依据。其中对2214户藏族家庭的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20世纪80年代阿坝藏族生育意愿(注:《阿坝州各民族生育意愿调查剖析》,阿坝州计划生育委员会,载于《人口与杂志》1985年第3期。)

不愿一孩 二孩 三孩

合计

生育1男 1女 1男1女 2男 2女 及以上

例数2214

4

47 5370680 59 1265

(户)

占%

100

0.182.122.39 31.89

3.61 2.66

57.14

农业 例数 9733

6

11

146 1915773

藏族 (户)

人口 占%

100

0.310.62 1.13 15.00

1.95 1.54 79.45

非农 例数 12411

41 42

560 6144

492

业藏 (户)

口 占% 100

0.08 3.30 3.38 45.12

4.92 3.55 39.65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阿坝藏族占第一位的生育意愿是一对夫妇生育三个以上的孩子,占第二位的生育意愿是一对夫妇生育一男一女,这样的生育意愿排序在阿坝农业藏族人口中尤其突出,而非农业藏族人口的生育意愿稍有所不同,非农业藏族人口占第一位的生育意愿是一对夫妇生育一男一女,占第二位的生育意愿是一对夫妇生育三个以上小孩。这说明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阿坝藏族尤其是农牧民多胎生育的要求较高,自愿只生育一胎的藏族民众较少,比例仅为4.51%。而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阿坝进行调查时,59%的人认为一家只生一个子女好,认为多生好的藏族民众比例则下降到了20%,其中又以希望生育两个子女为主。

从实际生育情况来看,1990年四川藏族的一孩率为33.17%,二孩率为25.80%,三孩率为15.76%,四孩及以上的比率为17.18%。③“九五”末,阿坝州一孩率从1983年的32%上升到55.98%,多孩率则从48%下降到9.84%,二孩率为34.1%;每个育龄妇女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平均生育4.4个孩子减少到“九五”时的只生育2.1个孩子;截止2000年末,全州已婚育龄夫妇中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达1.38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2560人。④

从以上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情况可以看出,现在,宗教已经不再能完全左右四川藏族的人口生育,他们已经认识到少生孩子的好处,开始有意识地改变以前那种无节制的自然生育状态,讲究合理、有计划地生育,生育意愿开始由多生向少生转变,计划生育正逐渐由起初的一种外在的政策、制度内化为他们自觉的需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子女的数量,重视子女的素质和教育成为大多数年轻父母的共同心愿,许多父母千方百计在子女身上进行智力投资。对于采用避孕和绝育措施来达到节育的目的,农牧民都能接受,放置宫内节育器、皮下埋植、口服及用套等多种避孕方法被综合采用以实现节育的目的。在阿坝地区,“九五”末,全州有13.34万已婚育龄人群自觉采取了避孕节育措施,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了1.94万人;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从1995年的82.85%上升到87.82%,提高了4.97个百分点;避孕及时率达到90.1%;孕后补救手术从1995年的3830人减少到2000年的1871人,减幅达51.15%;计划外怀孕率下降到1.46%。全州的计划生育工作由过去的孕后补救型向孕前服务型转变。⑤

3、改变旧的生育习俗,树立卫生分娩、优生优育的观念

过去,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医药卫生常识,加上宗教观念的影响,藏族在其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套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生育习俗,四川藏族也遵从着这套生育习俗。孕妇不太重视休息和保养,往往把安全分娩、母子健康的希望寄托在神佛的护佑上,分娩之前常常要亲自到“神山”敬香,到寺庙里叩头、转经,祈求神佛保佑婴儿顺利降生。产妇得不到合理的照顾和起码的卫生条件,在家分娩被认为会玷污家神,因此必须到草料房或者牛、羊圈里分娩。分娩前,为防止鬼邪缠身,干扰分娩,由年长的妇女用铁铲子铲上一点火灰,上面撒少许糌粑面、茶叶、酥油,将冒着烟的铲子举到产妇头上转几下,并在周身绕三遍,边烧边念一些说词,然后将铲子送出屋外。如果出现难产,家人就将所有的坛坛罐罐和柜盖都打开,特别是要把准备给产妇产后吃的青稞米酒的罐盖打开,如果这样做还不行的话,就要派家人再次去神山烧天香,到寺庙叩头进贡、念经。在一些地方,家人到山上找一个雀窝,放上一个鸡蛋,请村中的仓巴或蹲巴作完简单的佛事后将鸡蛋丢出村外,并在门口垒上三个石头,以禁忌生人入内干扰孩子出世。刚出生的小孩被认为从娘胎里带来了很多污浊和晦气,因此,男孩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生下来的第四天,家里要举行“旁色”仪式以清除晦气。这些旧习俗对人口的生育和素质极其不利,是藏族婴儿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四川藏族家庭和妇女本人逐渐摆脱了这些旧习俗的桎梏,越来越多的家庭形成了在医学指导下优生优育的观念,重视新法接生,注意分娩卫生,产妇愿意或主动要求到医院、卫生所生小孩或者请接生员来接生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二、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生育观念变化的原因

转型时期四川藏族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生育观念上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1、无节制生育给四川藏族家庭经济造成沉重负担

四川藏区长期处于不发达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养育孩子所需的花费不高,而劳动力的需求却较大,在广大农牧民看来,多生养孩子能增加家庭的劳动力,帮助家庭进行农业生产,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但是,生养之后却事与愿违,多生育孩子不仅没有如他们所预期的那样使家业强盛起来,反而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是随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子女的养育费用比以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使得原本就不太宽裕的家庭经济捉襟见肘,很多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子女也因为家境的贫困而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素质偏低,不符合转型时期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难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现实迫使四川藏族群众反思原有的旧生育观念,重新树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生育观,理性思考计划生育的作用和意义,把关注的重心从子女的数量转移到子女的素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经济上的考虑是促成四川藏族群众对避孕的认识发生转变的主要动因。

2、四川藏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上个世纪80年代,四川藏区开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83年,阿坝州、县计生委成立,计划生育工作正式全面开展。1989年,阿坝州人大颁布实施《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办法》,使计划生育工作步入法制管理轨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鉴于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州人大常委会又于1995年对原《办法》进行了修改。《办法》规定,“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不得非婚生育”,“少数民族夫妻,可以申请有计划地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对申请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夫妻也做出了条件上的限制。一方面,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各涉农部门掌握的扶贫项目和资金首先向计划生育户倾斜,优先给予计划生育户免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给取得《独生子女证》者发放奖励金,在招工、扶贫、审批建房木材指标、划宅基地和就医、健康检查、入学、毕业分配、就业等方面对独生子女户和独生子女给予优先照顾,让计划生育户真正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则对计划外怀孕和生产制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引导,四川藏族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观念大大增强。

3、四川藏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生育观念还受到育龄夫妇文化水平的影响。一般来讲,文化水平较高者对子女价值的看法有所不同,能够正确地认识子女的数量和素质与家庭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且,他们重视精神生活,往往在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上倾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愿多生育孩子,以免增加负担。根据阿坝州计生委的调查,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要求生育三胎及以上的比重为24.89%,具有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的人要求生育三胎及以上的比重为24.60%,而这个比例在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和文盲中依次为40.13%、57.13%和72.49%。随着四川藏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四川藏族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促进了生育观念的转变。

三、四川藏族生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年来,四川藏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口生育正在被纳入科学、合理、法制化的轨道,科学、文明的生育观念正在走进四川藏区。但是,生育观念是人的头脑中深层次的东西,根据人的意识发展的规律,旧的生育观念的革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失,新的生育观念的诞生和确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前,在人口生育问题上,四川藏区早婚早育、密集生育、多胎生育以及非婚生育、未婚先孕的问题与其它地区相比还比较突出,传统的生育观念不同程度地在藏族群众的思想中存在,多胎生育的意愿虽有所降低,但跟其他民族相比依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一些人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还不够,宗教教义还影响着一些人的生育观念,如一些藏族群众(尤其是牧区妇女)对堕胎难以接受,一旦怀孕,一般不做补救手术,认为这违反了藏族传统的伦理和宗教教义。可见,四川藏族在生育观念上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继续引导和推进四川藏族生育观念的变革,将有利于四川藏区的现代化进程。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和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川藏族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对计划生育的宣传和管理必须继续加强,计生干部和工作人员不应产生松懈情绪,使计生工作流于形式,而应继续结合实际创新地开展工作,促使藏族民众生育观念的根本变革。

2、以发展地区经济为基础,改善四川藏族的生产生活条件。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在我国广泛建立起来,但四川藏区市场经济的水平还很低,经济增长方式在这里还没有根本转变,衣牧民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非常巨大,如果不从根本上发展四川藏区经济,改善四川藏族的生产生活条件,多胎生育的要求将不会有效地降低下来,多子多福的观念必然还会残留于一些人的头脑之中。

3、加大四川藏区计生经费的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医疗保健工作,提倡优生优育。四川藏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普遍存在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农村育龄夫妻免费落实计生手术的支付能力差,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缺乏经费的支持,计划生育服务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育龄夫妻的计生技术服务需求,使得尽管一些藏族民众的生育意愿与计划生育相一致,但由于不懂得避孕知识,得不到节育服务,仍然导致多胎生育。藏族民众计划生育的积极性遭到挫伤,对计划生育的满意度不高,从而阻碍生育观念的变革。

4、大力发展文教事业,提高四川藏族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带动生育观念的转变。人的文化素质对人的观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生育观念的转变必须从基础做起,进一步提高四川藏族民众的文化素质,让科学、合理的生育成为四川藏族民众自觉的愿望和要求。

收稿日期:2004-12-05

标签:;  ;  ;  

转型期四川藏族生育观念的转变_藏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