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图书情报学领域作者合作态势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两国论文,态势论文,领域论文,作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4)11—0060—04 1 引言 在《论科学合作》一文中,王崇德教授曾指出“人们虽然企图从各个角度去研究科学合作的性质、结构与规律,但是直到目前合作的表现形式,仍然只能是合著的科学论文”,[1]而对科学论文合著中的作者合作研究是目前研究合作的基本方式之一。 图书情报学(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简称LIS)本身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年轻学科,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泛化”,涉及的图书馆学、信息学、情报学、计算科学、管理学等学科内容广泛庞杂,这些构成了LIS领域合作研究的基础。 美国是LIS领域研究的最主要国家,在Web of Science平台上SSCI数据库中检索学科为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的2008-2013年文献,美国以占世界份额54.75%的比例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英国所占比例3.74%,中国排名第五,世界份额占比仅为2.24%。发达国家的合作研究模式不同于我国,对中美两国在LIS领域的作者合作研究进行探讨对于明确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即从整体合作程度、合作模式、国际合作、合作网络演化四个维度对中美两国LIS领域的作者合作研究情况予以探讨,揭示和比较两国合作研究状态的特征和差异。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准备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平台上SCI-Expanded和SSCI数据库中“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发表于2008-2013年的文献记录。分别构造检索式,中国LIS领域:wc=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 and cu=Peoples R China and py=2008-2013和美国LIS领域:wc=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 and cu=USA and py=2008-2013。检索时间为2014-03-01。选择文献类型为Article、Proceedings Paper、Note和Review,最终确定中国LIS领域的数据样本为1198,美国LIS领域的数据样本为7505。值得注意的是,所确定的中国样本数据约占中国LIS领域所有文献类型数据(1249)的96%,而美国在检索结果中含有72.25%的文献类型为BOOK REVIEW、EDITORIAL MATERIALS、LETTER的文献,这些文献通常研究较少,因此不考虑这部分数据来源,最终确定的数据样本占美国LIS领域所有数据来源的23.82%。 确定数据样本后接下来是对作者数据进行清洗的问题。作者层面分析数据最大的困难是作者数据规范问题。本文利用汤森路透开发的TDA软件辅以人工判断进行作者名称规范,最终确定中国LIS领域在2008-2013年期间共涉及学者2429位,美国共涉及学者13788位。 2.2 分析方法 本文拟从整体合作程度、合作模式、国际合作、合作网络演化四个维度对中美两国在各自LIS领域的作者合作研究态势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框架及指标见表1。

3 作者合作态势分析 3.1 整体合作程度分析:中国合作率高于美国 对某一领域合作研究情况进行概要分析常用的两个指标是合作度与合作率。合作度与合作率可以对某一领域整体的作者合作情况进行统计,两个指标含义见表1。中国在LIS领域的整体合作度计算为2.03,美国为1.84,即平均完成一篇文章中国学者需要的作者人数比美国学者要多。图1展示了两国LIS领域合作发表文章的整体情况。自2008年以来美国在LIS领域发表的文献是中国的6倍有余,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率明显高于美国。中国在LIS领域SCI期刊上的文章合著率6年来一直在90%左右,而美国合著率约在70%左右。根据图中柱形大小也可以看出中国LIS领域合著文章数量与发表在SCI上全部文章的数量相差很小,而美国则有相对更多的独著文章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中国的合作率高于美国,表明了两国学者在该领域发表国际文献的模式不同。

图1 中美LIS领域合著文章年度分布 3.2 合作模式分析:中国以中等团体合著突出,美国以小团体和极大团体合著突出 进一步分析中美两国发表在该领域合著文章的作者人数可以发现,两国的合作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由图2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虽都以2至4人合著文献为主(其中中国合著文献比例达到82.59%,美国合著文献比例为81.97%),但美国两作者合著文献在主要团体合著文献(81.97%)中的地位明显突出,所占比例为46.93%,几乎达到一半,而中国以3人合著文献比例略微突出,总体上2人合著文献、3人合著文献与4人合著文献的比例大体持平。对于超过五人的多作者或群作者合著文章美国更为突出,所占比例达到11.46%,可见美国在LIS领域文献的作者分布上与中国相比略呈极端趋势,两头大中间小。总之,中美两国在该领域合作模式的作者人数分布不同,美国LIS领域两作者合著文献独树一帜,同时群作者合著文献(超过5人的作者合著文献)比例突出,而中国以3人合著文献略微庞大,在3至5人的中等团体合著文献上比例突出。

图2 中、美国LIS领域合著人数的文章分布 3.3 国际合作分析:中国合作研究的国际驱动力强于美国 将作者按国家分成三类,从作者国别这一角度探讨国际力量对中美在该领域的研究所起的作用。根据调研的数据集样本,中国LIS领域学者共涉及2429位,美国LIS领域学者共涉及13788位。本文选择其中的核心作者作为该领域研究学者的代表进行分析。根据普赖斯定律,科学家的总人数大致是杰出科学家人数的平方,杰出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约占所有论文总数的一半。[2]利用级数的性质普赖斯根据公式(1)求出了杰出科学家的最低发文数。公式(2)可以计算大致的核心作者数量。 m=0.749*

(1) n=

(2) 其中,n[,max]为领域内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发表的文章数,m为核心作者最少发表的文章数,N为领域内的所有作者数,n为高产作者的数量。根据公式(1)、(2),可以约算出中美两国各自在LIS领域中的核心作者和最低发文量。最终确定的中国LIS领域核心作者62人,最低发文量6篇;美国LIS领域核心作者138人,最低发文量8篇。 对中美两国各自在其LIS领域涉及的核心学者进行国别统计,这里统计的国家指其在数据集给定的文献内标注的所有机构对应的国家。根据标注国家的不同,将作者大概分为这样三类:第一类,作者只对应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我们的研究国(在中国LIS领域数据集里是中国,在美国LIS领域数据集里是美国,对于中国LIS领域第一类作者,进一步细分为大陆作者、香港作者以及台湾作者);第二类,作者对应多个国家,其中一个是研究国,另一个是其他国家;第三类,作者对应的国家(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中不含研究国,全部是研究国以外的国家。另外,对中国LIS领域核心作者集里,基于中国的特殊情况,我们还针对第一种类型的作者进一步统计了其中大陆作者、港澳作者以及台湾作者的比例(因为作者集内没有澳门地区的作者,所以以下统计均只计香港作者)。统计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在遴选的核心作者集中,中国LIS领域核心作者中有将近1/4(24.19%)的人群涉及其他国家,而美国只有约10%的学者涉及别国。在涉及其他国家的中国LIS领域的学者既包括非中国国籍同时非华侨的外国学者,也包括华人学者。这里的华人学者指“在其他国家学习或访问的中国人以及具有其他国家国籍的华侨的总称”,金碧辉等在《中国国际科学合作中的“华人现象”》一文中认为这些华人以具国际视角及思维作为桥梁对中国科技发展及国际合作发挥了巨大作用。[3]因此,将第二类作者也作为国际力量考量两国所受的国际合作影响之中。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香港和台湾在科学研究的很多方面因为有语言优势(英语在这两个地区的大部分地方是常用语言)与国际上的接触比中国内陆要开阔得多,对此笔者分开统计,结果发现,占总数32.26%的中国香港和台湾作者里有80%的作者博士学位取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另有15%的作者博士学位来自香港的大学,他们拥有在国外学习、从教等工作经历,现在香港和台湾等多所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因此,可以认为这部分学者也延续有国外科研教育血脉,也作为国际力量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做出极大贡献。所以,总体来看,表中数据结果显示,国际力量对中国LIS领域的研究助力作用更大:中国LIS领域核心作者中仅有43.55%来自本土力量,约1/3的作者为中国香港与台湾作者,约1/4的作者涉及其他国家,即有约56.45%的作者涉及其他国家;而美国约90%都是美国本土人才在研究,国际力量对中国LIS领域发展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其对美国的影响。 3.4 合作网络演化分析:中国合作网络膨胀速度高于美国 将研究期间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2008-2010与2011-2013,分别讨论这两个时间段内中美LIS领域作者合作网络的演变可以纵向揭示其发展特征。我们选取两国在前后两个时间段内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根据表3的统计,中国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以占总作者数不足7%和10%的比例但发表文献却占总文献数量的比例分别超过40%和50%;同样,美国方面前后两个时间段内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以占总作者人数不足7%的比例发表文献几乎达到总文献数量的40%。这说明我们以3篇为阈值确定高产作者数目理由是充分的。


根据发文量为3篇及以上的作者分别构造中美两国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合作网络,表6给出了测度网络的部分特征项值。比较两个网络的发展快慢可以从网络节点的扩张及网络中联系数量的增长来反映。[4]中国在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网络节点数目由62增至162,增长比例达到161%,而美国前后三年增长比例为22.22%,中国的增幅明显要大,说明其合作网络的扩张范围比美国快。网络平均度是一个一定程度上客观消除网络节点对网络密度影响的测度值,其用网络中涉及的边数的2倍除以节点数目,求得节点的平均度数。[5]中国在两个时间段中整体网络平均度由1.58增至2.69,增长比例70.25%,超过美国整体网络平均度的增幅变化,这说明中国LIS领域合作网络不仅有更多作者加入,而且其中交流联系的密度发展也更快。 进一步查看两国网络内部不同团体分支的变化,统计数据见表4所示,无论是孤点、2~4节点分支以及超过4节点的分支团体数量中国的增长都更快。中国在前三年中甚至没有15节点以上的大合作团体,最大连通分支的节点数也不过是11节点,在后三年中,中国发展了一个58节点的最大连通分支团体,以及一个18节点的合作团体,这是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网络最为明显的变化,图3、4给出了用pajek生成的中美两国前后两段时间内合作网络图谱。图中明显可以看到两国在两个时间段内的变化,中国起步慢基数低,在文献数量、参与作者方面的增长速度超过美国,其合作网络的膨胀速度更快。

图3 中国LIS领域2008-2010、2011-2013发文量>=3篇的作者合作网络

图4 美国LIS领域2008-2010、2011-2013发文量>=3篇的作者合作网络 4 结论 本文从合作程度、合作模式、国际合作以及合作网络演化四个层面对中美LIS领域的作者合作态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LIS领域中国合作率高于美国。中国发表在LIS领域的文献90.15%是以合著形式发表的,美国在该领域的合著文献只有70.34%,独著文献在领域中占相当一部分比例。(2)合作模式。中国以中等团体合著突出,美国以小团体和极大团体合著突出。统计显示,美国LIS领域两作者合著文献比例极高,同时群作者合著文献(超过五人的作者合著文献)比例突出,而中国以3人合著文献略微庞大,在3至5人的中等团体合著文献上比例突出。(3)国际作用对中国LIS领域所起的作用更大,对美国的影响相对更小。核心作者中,中国LIS领域仅有43.55%来自本土力量,约56.45%的作者涉及其他国家,其中约57%为中国香港与台湾作者,43%作者为外国作者或参与进外国机构的作者;而美国约90%都是美国自身人才在研究,结果显示两国LIS领域研究中中国合作研究的国际驱动力强于美国。(4)前后两个时间段对比显示中国合作网络膨胀速度高于美国。在两个时间段中中国合作网络的总节点数、网络平均度、最大连通子图节点数目以及多节点分支数量的增长都比美国快,合作网络膨胀速度更高。我国应借此快速发展时期,加大本土力量在领域内的研究,借助国际力量积极提高自身,争取高质量论文本土化的产出,为我国LIS领域的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而努力。
标签:情报学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文献论文;
中美图书情报学领域作者合作状况的比较研究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