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的现代意义_后现代状况论文

论美育的现代意义_后现代状况论文

论美育的现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意义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当人类刚刚迈入农耕社会之时,我们的古代圣贤就提出了“艺术教育”的问题。古希腊著名哲人柏拉图提出以音乐教育培养“城邦保卫者”,而我国的孔子也提出“诗教”、“乐教”的问题。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时,在1793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提出“美育”的概念。席勒明确地将“美育”的本质界定为“情感教育”,目的在于克服人性的分裂和兽欲的横流。他说:“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途径”(注:席勒《美育书简》第116页,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当前,正值两个世纪之交,人类社会以本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为标志,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迅速呈现信息化,全球化和高速化的趋势。这种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必将对教育提出新的课题(注:《第三次浪潮》第476、477页,457、458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知识经济对教育,特别是对培养规格提出新的要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已经根本改变的物质生活条件,对个性(更精确地说,是社会特征)产生影响,第三次浪潮要求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性格(注:《第三次浪潮》第476、477页,457、458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这种知识经济还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知识经济本身就存在着经济技术的规范化与文化的反制度、反规范的矛盾。加上工业经济所遗留的问题。因而,形成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贫穷问题以及精神危机问题等。托夫勒指出:“在美国公民中,足足有四分之一的人,情绪严重地受到某种形式的打击”,“心理危机,……在一个混乱分裂和对未来捉摸不定的美国社会中,到处蔓延”(注:《第三次浪潮》第476、477页,457、458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

法国当代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来到之际,应该从新的视角去重新阐释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他说:“资讯革命为社会学、文化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从资讯或知识发展的观念,来重新阐释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注:《后现代状况》第220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我们从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新视角来重新审视美育,得出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也都更加重要。世界各国对美育都给予了从未有过的重视,各个学科也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美育以从未有过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2月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学会关心:廿一世纪的教育》。所谓“关心”就是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美育的现代意义。

1.美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面向21世纪之时,各个国家都不约而同的摒弃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农耕时代的贵族教育与工业时代的群体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因为贵族教育以选拔英才为核心,而群体化教育以培养划一的工业劳动后备军为核心。但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知识创造为其特征的时代,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素质教育提到了突出的位置。素质当然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对素质的突出强调又更多地强调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为智力因素在应试教育中应该说已经给予了较多的重视。而对非智力因素却大多忽视。当代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从当代社会越来越严峻的社会挑战和精神危机的普遍存在出发,针对智商(IQ)概念提出情商(EQ)概念,即所谓“情绪商数”。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将情商归纳为以下5类:1.认识自身的情绪;2.妥善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认知他人的情绪;5.人际关系的管理等等。总之,这是一种控制与调整自己情感的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在人的成功诸因素中,情商显得比智商更重要,甚至达到80%以上的比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纽约时报》科学作者戈尔曼根据情商的重要性与社会上情感问题的严重现实,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郑重提出了“情感教育”的问题。他说:“在街头团伙取代家庭以及校园侮辱最终酿成伤害事件的时候,在一半以上的婚姻以离婚告终的时候,在美国大多数被害儿童是死于父母和养父母之手的时候,看来有必要进行矫正性的情感教育”(注:转引自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96.11。)。我国北京师范大学最近举办了《情绪、情绪智力与情感教育最新研究进展讲习班》,说明我国学术界对国际上情感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当然,直到目前学术界对情商的概念仍有不同看法。但我想,无论对这一概念有什么分歧,但有一点却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在当代作为培养人的内在情感动力的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美育作为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2.美育是发展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从信息科技产业来看表现为软盘的生产及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化的迅速传播。而在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中想象力从未象现在这样发挥出突出的作用。因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想象力。它首先表现为组编知识的能力。利奥塔指出,“这种将零落还原为独立的知识,系统化地组接并能清晰表达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的主要特质就是速度”(注:《后现代状况》第153~154页。)。再就是知识创新的决策分析能力,也常常凭借带有直觉性的想象能力。利奥塔说,“依靠于想象力,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越位,以至改变游戏规则”(注:《后现代状况》第153~154页。)。正是依靠这样的想象力,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创造了信息产业的奇迹,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富,其资产1500亿美元超过美国三家汽车公司总和,平均每周增加资产4亿美元。 美国当代美学家马尔库塞由此断言:“艺术也将在物质改造和文化改造中成为一种生产力”(注:转引自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第102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许多发达国家对审美力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美国于1967年成立了著名的“零点项目研究所”。他们认为,从美国建国200多年来对形象思维什么都不知道, 等于从零开始。但31年来尽管花了极大精力,但却没有重大突破。由此可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培育想象力为主要功能的审美教育也成为发展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并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美育是培育新的社会性格的重要措施。我们已经谈到,托夫勒认为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培育同它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性格。这种新的社会性格是同工业经济时代教育制度所培养的性格迥然不同的。托夫勒认为,在工业经济时代,“儿童要为将来进入工厂作准备,群体化教育成为第二次浪潮社会又一个结构中心。在以工厂为模特儿的群体化教育中,在‘表面课程’之外,还有‘隐蔽课程’,即:守时,服从,死记硬背与重复作业”(注:《第三次浪潮》第6页。)。 马尔库塞将这种教育制度与社会环境中培养的社会性格称为“单向度人”。他说,“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型式”(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12页,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这种“单向度人”完全抛弃否定性思维和理性的批判力量。它是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哲学泛滥的结果,是技术拜物教的表现。它也是对人文主义、高雅文化、美学向度的一种清洗。马尔库塞认为,“这个社会的成就与失败使得它的高级文化失去效力。对自立的人格、人道主义、悲剧的和浪漫的爱情的赞美,象是倒退了一个发展阶段的理想。”(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12页,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可见,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人”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说的“异化”的人,只是进一步充实了现代社会由于科学实证主义泛滥而形成的人的思维的狭窄、性格的失衡。而要拓展人的思维、平衡人的性格,就须恢复“美学的向度”,“解放想象力”。马尔库塞说:“美学的向度仍然保持着一种表达的自由,这种自由使作家和艺术家能够直率地表现人和万物,即说出那种按其它方式说不出的东西”(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209页,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依靠着“美学的向度”也就是依靠着美育,才有可能培养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的、具有更高文明程度、更健全的人格与思维、个性高度发展的“具有新质的历史主体。”(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第 212页,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4.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实现新世纪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路,是有史以来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理想。新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新的世纪的曙光就在前面。经济即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也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自身当然也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说,应该在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上有新的进步,达到新的水平。这种和谐发展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等诸多方面。当前,世界各国都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和谐发展,期待人与社会、自然、他人处于一种“亲和关系”,人自身在人格与心理结构诸方面处于均衡协调状态。而要做到和谐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要通过美育培养人类、特别是青年一代成为“生活的艺术家”,也就是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他人以及自身,真正做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感性与理性、真与善的高度统一,而其核心是一种包含着高度理性的“爱”。这种“爱”不同于快感的爱,也不同于道德的爱,而是一种审美的爱。这种审美的爱也是一种包含着理性的爱,但它是一种不同于工具理性(知识)、价值理性(道德)的情感理性(审美)。它只有通过美育才能培养。这种审美的爱正是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催化剂。正如一首歌词所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几千年来人类所探索的人的解放的根本问题,是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这样的终极关怀,始终为无数哲人所关注,如中国古代对“道”的探索(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国古典哲学对“异化”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考等等。20世纪下半期,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同时又正值两个世纪之交,这样的终极关怀便以更丰富的历史与哲学内涵提出,同生命本体,人的生存意义及人类新世纪的前途紧密相关。从而也为美育赋予了新的更高更为丰富的意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首先无情地鞭挞了技术拜物教的泛滥对人性的戕害。他认为,在某些国家,“归根结底是要把生命的本质本身交付给技术制造处理”,“人本身及其事物都面临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危险,也就是要变成单纯的材料以及变成对象化的功能”(注:转引自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第530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他认为,现时代是世界之夜,人遗忘了自己真正的本质。在这里,海德格尔既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又是对天、地、神、人统一的世界即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的呼唤。为此,他提出了“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的重要命题。他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说道:“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第58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他认为, 人的存在的根基从根本上说应该是“诗意的”,“尽可能地去神思(寻找到)神祗的现在和一切存在物的亲近处”。这就是天人的统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诗意的生活”也可理解为审美的生活,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诗是支撑历史的根基”(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第5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海德格尔正是从人的理想的实现,从天人合一的高度将艺术、将审美教育提到“支撑历史的根基”的从未有过的高度。在这里,海德格尔将美的理想、艺术的理想与人类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有机地统一到一起。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这片大地是哲人海德格尔在新的世纪来到之前对人类与社会解放的呼唤,也是对美与美育的呼唤。这应该成为一个跨世纪的课题引起一切关心人类命运的人们的高度重视。

对于美育在新时代的崭新意义我们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因为,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本身的认识就有待于深化。但唯有对美育的时代意义在认识上有了深化才能将我们对美育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应该在对美育现代意义认识深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美育理论的研究。当前有关美育的理论,主要根据席勒和蔡元培的论述。其基本内涵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针对工业经济时代的种种经济、社会与文化现实。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应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建设新的美育理论体系,吸收当代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只有深入认识美育的现代意义,并由此出发建立具有时代特点的美育理论体系,才能采取更有力的实施审美教育的措施,使美育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新的作用。

我们已经谈到,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实现新世纪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下面,我想更具体地谈一下“生活的艺术家”的具体含义及其人生态度。

1.“生活的艺术家”的具体含义

所谓“生活的艺术家”是相对于专业艺术家而言,他不是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但却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具体可表现为健康的审美观与较强的审美力、创美力。

第一,健康的审美观。

“生活的艺术家”首先应该树立关于美与丑的健康的观点。因为,美与丑的问题涉及到十分复杂的情感与心理领域,所以我们一般不简单化地以正确与错误加以界定,而是以宽度更大的健康与否加以界定。

众所周知,人类所面对的有真、美、善三个领域,与此对应,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就有知、情、意三个领域。美与审美恰恰处于真与善、知与意的中介领域,承担着统一真与善、知与意、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的重任。健康的审美观就是两个侧面的统一观,而且更多地贯彻着善对真、意对知、理性对感性、一般对个别的制约性与统领性。也就是说,在美与丑的辨别中应贯穿着对人类进步有益、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主旨与精神。而其核心则是对人类社会与生活和谐发展的追求。因为,和谐发展是人类的理想,也是审美的理想,人生的理想,三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第二,较强的审美力与创美力。

作为“生活的艺术家”还应具有较强的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创造的想象力”。这种创造的想象力是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包括着想象力、知性力、理性力(精神)和鉴赏力。著名德国美学家康德认为,“所以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注:康德:《判断力批判》第166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在这四种心理功能中,鉴赏力即审美的情感判断力是核心,各种心理功能都统一于审美的情感判断,目的也是为了产生审美的情感判断。想象力则是最活跃的因素。因为,作为审美活动始终是以直观形态的感性表象为其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以审美的感受力作为基础,而以审美感官的训练为最基本的训练。可以说,离开了想象力,一切审美活动将不复存在。而知性力即形式逻辑判断能力,则具有重要地位,它使审美快感从根本上区别于生理快感,并使审美活动成为有意义、有逻辑的精神活动。而理性力则使审美具有了无限丰富深广的内涵,具有了深刻的伦理道德价值。

可见,审美力与创美力是一种具有深广内涵的心理过程。它需要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而尤其是艺术美的长期陶冶才能不断得到培养与发展。

2.“生活的艺术家”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生活的艺术家”的审美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审美的态度,也就是以和谐发展的态度、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

第一,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

首先应建立一种审美的自然观,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审美的关系。众所周知,人类产生之前,类人猿作为动物,本身就是自然,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有出现了人类之后,才将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并没有把握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而处于一种对立状态。由恐惧、征服,到掠夺、破坏。渐渐的,到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人类才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的亲和的审美关系。人类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因为自然是孕育人类之母,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及其祖先、子孙后代共有的家园。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由对立走向和谐,由敌对走向审美。

其次,应该学会欣赏无比绮丽美妙的自然美。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特有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自然美观。我认为,从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和谐发展的高度理解自然美比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自然美要更加科学并有更大的包容性。也就是说,从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本的角度来看,整个的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都应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状态,都是美的,这是前提。而从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只要在特定的人与对象关系中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状态,那么,自然对象都是美的。在此前提下,我们应学会对自然美的欣赏。不仅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风花雪月等自然美景,而且能欣赏包含着理性精神,以崇高美形态出现的大河悬瀑、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观的景象,从中领悟人性的真谛。

第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美包含更多理性内容,人与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审美的关系。每个人都应以建立和谐发展的美好社会作为自己的美的社会理想并为之奋斗。竭尽全力弘扬美好,摒弃丑恶,甚至为美好的社会理想献身。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美的人生。在一般的情况下,一切社会都需要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这样,才能求得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和谐协调依靠三种途径。第一是法律,这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第二是道德,这是一种内在的强制性,所谓良心的谴责等等。第三是美育,通过美育,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这是一种内在的自觉性,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情感的驱动力。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极大地减少暴力、贩毒、走私等犯罪行为与丑恶现象。在这里,十分重要的是,通过美育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他人。抛弃人与人是兽性关系的自然主义理解和“他人是地狱”的灰暗的存在主义理解,建立人与人是平等友爱的伙伴关系的人道主义理解。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也就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仁者爱人”的传统的仁爱精神。

第三,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

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更多地关心社会,较少的关心自然,同时也更少地关心自身,特别是更少的关心自身的心理与人格的发展。因而导致精神危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疾患。如果人类再不更多地关爱自身,特别是关爱自身心理与人格的健康发展,人类的精神危机的蔓延将远远超过癌症与艾滋病的危害。因而人类必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身,使自身、特别是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协调的发展。而心理与人格和谐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培养提升人的内在情感力,使每个人都充满着美好高尚的情感。这是健全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新世纪使人类更加美好的基础。

只要我们坚持审美教育,使更多的人或者说使绝大多数人都成为生活的艺术家,人类与人类社会在新的世纪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标签:;  ;  ;  ;  ;  ;  ;  ;  

论美育的现代意义_后现代状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