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城乡特色化的融合发展路径论文

图/黄伟光

践行城乡特色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吴可人

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短板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村泛城市化演进,推动乡村地区经济飞跃发展,乡村居民收入实现连续33年领跑全国,浙江成为城乡差别最小的省份。与此同时,乡村空间碎片化、生态环境破坏、水乡风貌和传统文化式微等问题逐步暴露,对于持续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提升城乡生活品质极为不利。

在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框架下,浙江迫切需要转变城乡之间生产生活方式、空间形态、产业结构等高度相似,城乡低端同质化竞争的状况。坚持遵循城乡各自的规律,着力创新城乡制度供给,统筹城乡规划开发,联动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人口集聚及农民转移转化,优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特色化发展格局,持续推动浙江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顺应浙东北、浙东南、浙中及浙西南各具特色的空间特征及城市化规律,落实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空间框架,分区分类优化全省人口集聚的空间导向。在尊重乡村居民意愿前提下,积极采取“做大中心村、缩减一般村、美化特色村、自然消亡散落村”等方式,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坚持不懈地推进农居集聚、农民集中。

推动浙东北就地都市化 。立足浙东北城乡人口高密度分布、城乡连片开发的实际,采取就地城市化的方式,推进这一带全域都市化转型,努力建成环杭州湾全球城市区域。优化调整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城市边界,有序推动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布局、建设用地集中集约利用。对于用地相邻的村庄,打破村边界统一规划,集中布局建设新社区;对于用地粗放的村庄,开展梳理式改造,营造尺度适宜、设施完善、环境舒适的新型乡村社区。

全省三类典型地区城市化空间特征及其发展导向

推动浙东南和浙中地区人口向城镇群、城镇带集聚。 依托杭金衢、甬台温等大通道,采取乡村就近集聚和迁移集聚相结合的方式,持之以恒引导人口等要素向增长极和发展轴线集聚,形成有机串联的带状、组团状城镇及村庄布局。乡村新社区重点规划建设在城镇、中心村,减少对一般村的新社区布点。

重振乡村自然生态风貌。 强化平原、山区、沿海、临湖临江等不同区域乡村风貌,彰显浙江乡村多元化特征。平原地区乡村还原水网密布、阡陌纵横的江南水乡风貌,山区还原绿水青山、起伏绵延的自然风貌,沿海沿湾地区还原海岛渔村有机串联的滨海风貌,临湖临江地区还原水清岸绿、草木青葱的自然风貌。

城乡产业联动转型

加快构建城市以高水平引领式发展为主、乡村以高品质生态支撑为主的新型分工关系。具体而言,城市应着力提升高端制造业,以及知识、金融和资本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乡村应大力提升生态农业供给,创新生态休闲服务,推进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城市消费投向乡村生产、科技提升生产、人才支持生产、服务面向生产、资本投入生产,优化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合作共赢转型发展新格局。

ACI发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涉及多个病理生理过程,脑局部血流中断,造成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脑细胞能量供给障碍,细胞膜去极化,使得缺血中心的脑细胞迅速坏死,缺血损伤进一步累及周围缺血半暗带,兴奋性氨基递质激活并大量释放,细胞内钙超载,生成大量氧自由基,造成炎症反应激活,线粒体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缺血半暗带迟发性损害[5]。因此,在急性缺血期,缺血半暗帶仍有部分血液循环存在,尚有大量神经元存活,如果在这时积极恢复缺血区血液供应,改善脑代谢,可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促进其功能恢复[6]。因此,ACI治疗的关键在于抓住治疗时间窗,积极促进血管再通,抢救缺血半暗带[7]。

科技提升生产:形成城乡之间数字服务与数字应用的分工。 依托“大数据+科技”打通“三农”与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促进数字经济对“三农”的全面渗透。依托阿里云、省农科院等大数据、涉农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开发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销售电商化、乡村治理智慧化、乡村资源共享化发展项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治理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人才支持生产:形成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开发与人才引入使用的分工。 提升城市宜居宜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本培养积累。应对农业农村创新发展需求,激励农业经营主体、农技人员、农创客“三下乡”。支持农业科学、中医药学、规划设计、文化创意、开发运营等人才下乡,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推动形成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

推进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配置下的高效利用。 坚持集中集聚导向,引导设施及服务结合人口分布重点布局在城镇;发挥延伸覆盖作用,推动城镇设施及服务对乡村多途径全覆盖。

资本投入生产:形成城乡之间工商资本与乡村资产经营的对接。 深化乡村产权制度改革,放活乡村土地、农房等各类资产权益,推动农村土(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加快集中流转与转让。吸引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重点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民产业化联合体,开发建设田园综合体等农业新平台,开发经营民宿、租赁住房、共享度假小院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特色加工、休闲观光、分时度假、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建设风貌一体化规划下的高度互补。以高强度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推动大面积开放空间和水域农田保护,重塑乡村大山大水大田园格局,还原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意象。

城乡风貌特色互补

1.2.2 调查方法 在患者住院24 h内对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调查实施前,对参加人员进行测定量表的培训,统一操作方法和评分标准,并进行一致性测定。调查者对患者及照顾者讲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采取自愿的原则,保证其有中途退出的权利。调查者将问卷发给患者和照顾者,请其按指导语独立完成,避免干扰,30~40 min当场收回问卷,逐项检查。有效回收率100%。

广西目前有8个市成立了食品药品检验所,由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管理。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即为8家直属管理的地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所,分别为南宁所、北海所、梧州所、桂林所、柳州所、河池所、玉林所、百色所。

重整村庄品质宜居空间。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美丽村庄。按照“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建设要求,还原原生态村居环境。引进培育人性化、便利化、多样化的生活服务功能和业态,挖掘提升村庄生态价值。

推进城市“精明增长”。 加快转变原有以增量建设土地开发为主导的城市增长模式,减少盲目扩张,用足用好城市存量空间。推行集约高效化的城市增长模式,着力解决资源消耗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等问题,提高城市开发强度、承载能力、运行效率。引导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在建设空间不增加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发展内涵和品质。

山洪沟治理工程按照以下原则布置有关构筑物:拦、蓄、避、通、护。“拦”:在山洪沟的关键断面拦截下泄物体,保持河床稳定,保护下游重要设施(采用谷坊、格栅坝等措施)。“蓄”:利用山塘、洼地滞蓄洪水,削减洪峰。“避”:利用截洪沟、排洪渠等设施,减少地表径流危害;有条件的,可利用分洪道将洪水撇向城镇或重要设施下游。“通”:采用河道疏浚清障等措施,保持河道畅通,维持河道过流断面。“护”:加固或修建护岸、堤防等,保护重要设施及集中居民点。

推动浙西南及浙东海岛乡村人口内聚外迁。 结合下山脱贫、土地整治、易地搬迁工作,推动山区及海岛村落迁移集聚。坚持科学评估、先建后撤原则,搬迁撤并空心村、偏远村、灾害隐患村、生态屏障村等衰退村庄,规划引导其集中集聚至城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镇、特色小镇、交通节点,以及存量建设用地。科学保留和合理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历史文化村、生态资源村等特色村庄。

消费投向生产:形成城乡之间生态产品消费与生态产品生产的分工。 大力发展乡村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扩大特色优势、绿色健康、品牌精品农产品市场供给。创新“飞柜经济”、邮乐购模式,增加优质农产品输出。健全生态产品认证、追溯、营销体系,增强其知晓度、认可度、美誉度。加强乡村环境保护治理及生态涵养,增强对全省环境自净、气候调节等生态支撑。不断扩大生态产品市场消费,提高消费者对生态产品附加值付费,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城乡设施高效均衡

服务面向生产:形成城乡之间旅游集散与全域旅游的分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农村、森林、海洋多种功能,不断提升多元化、精品化、国际化水平,推动乡村成为全省休闲旅游的主要空间载体。优化完善城镇客运集散,以及信息、住宿、购物、展演、医疗等综合配套,为游客到乡村旅游提供高效、低价、优质的保障性服务。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作的全域旅游格局。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同标同质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营效率。落实乡村生态及生产空间“保护优先、减量建设”原则,控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

如果母亲知道我怎么想,我都能想到她会以什么样的表情看我:嘴角下撇,眉毛耷拉到眼睛上方——不是皱眉,更像疲倦的样子吧。我双手托起脸庞。

改革开放四十年“三农”改革探索,对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走进新时代,“三农”工作有了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思想坐标,新的使命担当。“三农”改革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改革永远在路上,乡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振兴必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实现。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支持由城市教育医疗机构逐步定向兼并乡村中小学和卫生院,把乡村教育医疗机构改造成为大城市名校名院的分支机构。通过建立城乡紧密合作、教师医生双向流动、智慧远程服务等多种柔性化手段,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覆盖面、服务水平及效率。

推进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 建立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将公益性设施管护及运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将经济性设施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开展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综合保险改革,拓展乡村设施管护经费来源。

消除人口市民化阻力压力

加大要素保障、加快放开落户、加强公共服务,多管齐下积极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构建“人地钱相挂钩”的要素保障机制。 按照“人地挂钩,以人量地”思路,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按照“人钱挂钩,钱随人走”思路,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内投资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政策。争取推进“顶层设计”和“跨省统筹”,积极向中央争取加大财政资金奖励、新增用地指标、预算内投资倾斜等政策支持,强化对外来人口市民化的保障。

构建与城市人口发展导向相适应的落户政策。 深化“三权到人、权跟人走”改革,保障本地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分类放开放宽城市年度落户数量限制、外来人口社保缴纳年限下限,以及购房落户政策,有序吸引人口到大中小城市落户。对于杭州等有条件落户地区,建立健全生育状况、年龄等在落户积分中的权重,引导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优化。搭建区域间转积分和转户籍通道等政策,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

构建常住与户籍人口相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回应转移人口对城市住房、子女入学等关切,探索以居住证为依据的住房保障制度,探索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机制,探索随迁子女按积分进入优质学区的政策。进一步打破人口城际流动障碍,探索居住证在都市区、一体化先行区内互认。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拓展居住证服务功能,提升居住证服务水平。

第七步:岗位练兵。按战斗班组将队员分为两组,依次严格按照标准作业流程开展岗位练兵,安全员要全程做好时间记录和过程监督,如发现练兵过程中存在未按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执行,则对照考核细则进行加时惩罚;如发现不安全行为,应立即进行纠正。其他练兵人员要认真观察练兵过程。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标签:;  ;  ;  ;  ;  

践行城乡特色化的融合发展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