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新闻知识形态的变化及其特点论文

数字时代新闻知识形态的变化及其特点论文

数字时代新闻知识形态的变化及其特点

翟晨肖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 :互联网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知识,也对知识的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戴维·温伯格提出,过去人类社会的长条式知识形态逐渐向网状式知识形态发展。从将新闻看作是知识的角度来看,新闻知识也在数字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媒介环境中网络链接、丰富的智能应用平台和与时俱进的新闻呈现形式大大改变了新闻知识的形态。新媒体环境下丰富的应用软件平台和日新月异的数字呈现技术使得新闻知识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形态。本文仅仅从新闻产品本身的形态出发,探讨数字时代新闻知识的形态的变化。

关键词 :新闻知识;网状知识形态;新闻链接

早在19世纪,杜威和帕克出于对新闻业规范问题的思考,最早从知识的角度去诠释新闻。这种视角区别于将新闻产品看作服务于现存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区别于将新闻产品看作是具有商业属性的商品,这无疑是具有突破性的。20世纪中叶,新闻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再度被媒介社会学所关注,从该视角关注新闻业的研究再度兴起。在研究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于“新闻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一方面,新闻产品本身向大众提供了知识,另一方面,新闻业本身就是一种知识。[1]戴维·温伯格提出,过去的人类社会的长条式知识形态逐渐向网状式知识形态发展。从将新闻看作是知识的角度来看,新闻知识也在数字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仅仅从新闻产品本身的形态出发,探讨数字时代新闻知识的形态的变化。

一、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知识形态的变化

戴维·温伯格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网络世界的信息中混杂着流言、谎言和谣言,并且把人类的注意力切割成碎片,终结了人们长线条(Longform thought)式的思考方式。在纸质出版物中,人们没有其他样态的思考方式,而是因为书籍本身就是一页接着一页的样态,人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序列式的思考。

外界空气经进气口进入检测装置内部后,接触到气体传感器后,空气通过气体传感器的透气孔进入红外气体传感元件内部的吸收池,设备气体受到由红外光源发射出的相同频率的红外线照射时,就会发生红外吸收,从而引起红外光强的变化,通过吸收信号电极、参比信号电极测量红外线强度的变化就可以测得气体浓度。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出现后,知识的载体不仅仅是纸张了,而变成了可以拥有多种媒介形态的数字载体。网络化的知识形态拥有多种新特点:丰富性、公共性、未决性以及拥有无限链接。人类的社会的知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巨变,而新闻知识作为人类社会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2]

过去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知识分为“熟悉的知识”和“关于的知识”。前者是一种“知晓”型的知识,后者是指严谨的系统知识。一般来说,新闻是一种知晓型知识,但是这种划分不能完全地将新闻知识划入其中。事实上,调查性新闻和解释性报道等新闻形式实际上更偏向于是“关于”的知识,因为其中可能涉及很多的传统知识的内容。因此,新闻知识实际上与两种知识类型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社会整体知识形态的转变对于新闻业来说是意义巨大的,并有可能改变我们对新闻的传统的认知,未来的新闻业可能变成一个知识管理的服务性行业。

(2)跨平台的新闻知识。随着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闻知识有了新的发展形态。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一个小小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安装多种应用平台。不同的平台以及不同的网络社区共同构成了新闻知识的新特点。

二、报纸对新闻知识形态的尝试

实际上,并非只有依靠新媒介技术新闻知识才能呈现网状化,报纸就做过这样的网状化的尝试,那就是报纸版面的新闻配置。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要为关键新闻进行稿件配置,以此来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深化主题。通过将相互联系的稿件编排在同一个版面的不同区域,实际上达到了网状化的呈现方式。首先在形式上,就与传统的书籍的知识样式略有不同,因为不同的新闻稿件是在版面的不同位置,具有组合性,而非像书籍一样一页一页地连续下去;而在内容上,不同的稿件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同一个新闻事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知识形态的特点

其次,这些跨平台上的新闻知识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平台上的同一话题的新闻知识共同构成了新闻知识的新形态。人们在不同的应用平台以及不同平台构成的网络社区环境下获取新闻知识。虽然不同的平台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正是这些同一话题的不同侧重点一同为用户构筑了事件的整体面貌。

7) 修复后结构增重小。复合材料补片密度较小,但力学性能优越,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复合材料补片以更小的尺寸和更轻的质量获得与传统金属材料同等的修复效果。

首先是在不同的应用平台上,同一个新闻事件会有不同的阐释方式。在开放社交平台微博上,新闻知识可能经常以“网友爆料”和当事人发言等形式出现,这时的新闻知识由于平台的特点往往内容较为简洁,呈现一种碎片化、雷同性高、信息可信度差等特点;在专业类的新闻聚合APP上,由于提供新闻知识的相对专业的新闻从业者,同一个新闻话题的新闻知识会比微博上内容更丰富、更具有原创性,同时权威性也会更高;而在微信这种更加私密化网络社交平台上,新闻知识的形态会更加随意。新闻知识往往是在人们的在线交谈中产生和传播的,这种知识形态也十分的碎片化,并且十分依赖人际关系网络的传播渠道。在微信中的新闻知识传播中,时效性在这里变得不是那么关键了。人们更多地会根据线上交谈场景的需要和与自身的紧密性来选择生产和传播什么话题的新闻,比如在交谈中提到了某些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能重新成为被关注的新闻。

(1)新闻跳转:新闻门户网站的新闻链接。在网络新闻发展的初期,门户网站依靠网络特有的链接技术呈现了新闻知识不同于以往的新形态——新闻链接。首先,网民可以在门户网站上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这就大大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被动接收。其次,网民在网络上浏览新闻报道时可以通过点击“相关新闻”的链接来进行无限“跳转”。在拥有海量信息的网络空间中,这种“挑战”在理论上是无休止的,网民可以无限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而这是书籍和报纸无法提供的,因为报纸和书籍的物理空间有限,它们容纳的知识也就有限。因此可以说,在门户网站时代,人们就拥有了一个看似没有边界的新闻知识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无限地延伸。

(3)新闻知识形态的多媒体性。不同于印刷时代的以文字为主的知识载体,数字媒体时代新闻拥有了丰富的呈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影视和语音等。而VR/AR等技术的发展更是给了新闻呈现形式以更多想象空间。在同一主题的新闻事件中,新闻完全可以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比如在2019年两会报道中,各类新闻媒体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传播优势和特点。除了一直被主流媒体所重视的文字报道、新闻摄影报道、广播电视采访之外,新的报道形式也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如H5和VLOG(微视频博客)等。不同的新闻形态有着不同的传播优势,而由此构成了数字时代下新闻知识的新形态。通过不同的呈现形式,新闻知识变得更加立体与丰富,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的知识需求场景。

由于中子通量大幅增加,该堆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产量将增加50%,并可广泛用于核物理学、材料科学和辐射屏蔽研究。

(4)未来新闻业的可能性。戴维·温伯格认为,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内容,这其中也包括流言、谣言。所以对于处于信息海洋中的人类来说,信息的筛查、验证和整合是一个必要的工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能会因为海量的信息而感到焦虑和迷茫。同时,丰富的知识形态也会让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选择上,诸如选择观看视频还是浏览文字,选择碎片化地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还是具有沉浸效果的VR/AR。当前的一些网络付费阅读等服务实际上就是起到了信息把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知识焦虑。而个性化算法推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信息把关的作用,但是很容易将用户置于“信息茧房”之中,用户被相似观点和相似领域的信息所包围。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的新闻媒体看起来越来越不像新闻媒体,而更像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工厂:新闻变成了产品,读者变成了消费者。未来新闻业虽然可能依然要扮演新闻知识过滤和把关的角色,但是仍要注重避免“信息茧房”的产生,为用户提供丰富而科学的知识服务。[3]付费新闻墙也许仅仅是新闻行业转型的一个尝试,未来的新闻业有着更多的可能。

四、结语

新闻知识形态的变化在纸质报纸上就有所体现,但是真正出现较大变化是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后。新的媒介技术大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知识形态,知识的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也让人类的思维模式不再局限于长条式的思路,大大解放了人类的思想,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作为人类社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知识的形态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链接、丰富的网络应用平台和多样的多媒体呈现形式让新媒体知识的形态有了无限的可能。意识到新闻知识形态无限的发展空间,才更有利于新闻业思考形态发展背后对于新闻生产和消费思维的影响,探索新闻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恒山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不到位,首先表现在停车场建设滞后、自驾车营地和自助游驿站等建设迟缓、标识导览系统短缺、游客服务中心功能不全面、厕所革命相对滞后等;二、景区景点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并没有覆盖景区全范围的主要通用网络和“旅游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行动计划”,没有实现旅游服务和管理全程覆盖、全域覆盖。三、城市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连接公路以及交通工具单一,交通通达能力和游客接待能力较弱。

参考文献 :

[1]张伟伟.“实践知识”与“表象知识”——作为“知识”的新闻与媒介社会学的研究演进[J].新闻记者,2018(09):60.

[2]【美】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12):151.

[3]涂凌波.网络化知识与传统新闻的转型:从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说起[J].东南传播,2016(06):2.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17-0037-02

作者简介 :翟晨肖,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标签:;  ;  ;  ;  

数字时代新闻知识形态的变化及其特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