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要关系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要关系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3)05-0005-0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作为系统,它包含一 系列相互联系的诸多方面;作为过程,它包含一系列相互衔接的诸多阶段。我们要胜利 实现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正确处理系统和过程中所 包含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其中主要是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少需要经历 上百年的时间,直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在这个长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 同,将经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小的发展阶段,其中每一阶段目标的实现,都使我们逼近 最终实现现代化这个总目标。

邓小平为我们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 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简言之,解决温饱、达 到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必经的三个小的发展 阶段。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从经济 增长看,我们提前5年于199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3年于 1997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854美元,这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志。从 人民生活质量看,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恩格尔系数标准, 居民的食物性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高于60%,属于绝对贫困,在60%—50%之间属 于温饱,在50%—40%之间属于小康,在30%—20%之间属于富裕。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 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均低于50%,说明总体上已经达 到小康水平。

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就提出要具体研究如何实施第三步奋斗目标,他说:“我建议 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注:《邓小平文选》 第3卷,第312、102-103页。)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初步提出了向第三步战略 目标迈进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规定了到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正式提出了一个21世纪新“三步走”的发展战 略,即:“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 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 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十五届一中全会上 ,江泽民庄严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发展阶段提了出 来,并说这个阶段“从新世纪开始”,那么,这一阶段的下限是何时呢?没有说。十六 大报告作了回答,即到2020年。报告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 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进程中继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 经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逐步过上更加宽裕的生 活。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个阶段上,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得到根本 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就是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 苦奋斗的作风,务必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时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 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同时根据新世 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努力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 面。

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关系

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现在我们所达到的小康,只不过是刚刚跨入小 康社会的门槛。党的十六大报告说:“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 平衡的小康”,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十六大通过的党章说是“初步达到的小康 水平”。我们要切记“总体”和“初步”这样的定语,不要对自己估计过高。

我们要通过今后20年的奋斗,逐步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化。这种 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解决“低水平”问题。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只有800多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下收入国家,而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是2039美元。显然,我们的小康生活水平是很低的。我们要力争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 翻两番,实现人均3000美元,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解 决“不全面”问题。所谓“不全面”,一是说,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生活主要是生存性 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亟 待改善,精神生活还需要丰富;二是说,即使这种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覆盖全国所 有的人,农村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城镇还有近2000万人收入在 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更多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我们要通过20 年的努力,使小康生活的内涵更全面,使小康的覆盖面更全面。第三,解决“不平衡” 问题。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 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地区差距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小康的评分标准,小康在东 部地区基本实现,在中部实现78%,在西部只实现56%。至于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我 们要通过20年的努力,首先缩小差距扩大的趋势,继而逐步缩小差距。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一个重大变化,我们要通过20年的建设,“使经 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大民生活 更加殷实。”这20年间,又将区分为前10年和后10年两个阶段,“前十年要全面完成‘ 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 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对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这个过程而 言,前10年和后10年都是阶段性的变化。而每一个10年又包括两个“五年计划”,每一 个五年计划又有五个“年度计划”,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从当下的实际出发,一步一 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通过量的积累和若干部分质变,最终实现从“ 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飞跃。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基础。经过建国以来五十多年的奋 斗,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但是,我们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主要看是否达到了三个重要指标: 一是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二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 的比重降到20%以下,三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0%以上。2001年我国农业产 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单看这个指标,似乎我国已经实现工业化了 。但是结合另外两个指标看,我们离工业化就还有很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工业化之路 刚刚走过一半左右的路程,即我们现在还只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2001年我国农业就 业人数仍高达3.65亿,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远未达到20%以下的国际通行的工业化标 准;200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66%,也远未达到60%以上的国际通行的 工业化标准。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 的历史性任务。”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 。

面对21世纪世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我们怎样 才能加快实现工业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 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化的路子。”从工业化走到信息化,这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我们还未 实现工业化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如果我们还是循着发达国家“先工 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置信息化于不顾,只是埋头工业化,那我们只能进一步拉大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 须将工业化与信息化重合起来进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又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高 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的工业 化水平和推进工业化的速度。这是21世纪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这条必 由之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

四、农村小康与城镇化的关系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这十几亿人口的大 多数,约有8亿是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毫无 疑问,应该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小 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和农民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 也最为艰巨。农村不仅有3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还有6000多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 饱,两项合计起来约有一亿左右人口。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 务。”

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基本思路是:第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 位,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第二,加快推进城镇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和农村人口;第三,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其中的第二条,是一个非常重大 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经验告诉我们,就“三农”讲“三农”,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统筹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统筹处理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关系问题, 统筹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问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 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农村富裕劳动 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只有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提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的现 代化和全国的工业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农村 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深化 改革,积极稳妥地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

提高城镇化水平,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 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 镇为基础,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建设,要弘扬 改革精神,消除各种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 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建设、经营、管理城镇基础设施。

五、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不 仅讲到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这些通常都会讲到的奋斗目标,而且把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 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 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 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国是一个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十六大报告所说的“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区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而且也区别于 发达国家和我们自己过去曾经走的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 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国际 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十几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状 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 人口质量。要力争在2010年将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在2020年将人口控制在15亿以内, 在本世纪中叶将人口控制在16亿以内,进而达到人口零增长并逐步缓慢下降。这是如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淡水 、森林、草原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和32%,各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 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又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低,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浪费 情况严重。例如: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 的3倍;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 这种状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这同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如果不大力节约资源,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今后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多年来的 过度开发,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环保投入的不足,使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 中,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和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仍。这种情况,同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即使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如果生态环境恶化了, 人们的健康受到损害,那也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保 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按照中央的部署,我们要力争在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 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 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广大群众过 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之间富 裕的程度和速度是有差别的。我们处理这种矛盾的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 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 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 生活条件。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 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全面的小康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 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次十六大报告 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 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 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即加强政 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 行业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 者收入水平。

总之,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有先有后、波 浪式的发展过程。可以肯定,通过这一发展过程,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 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七、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不仅包括前面所说的物质文明生活的“全面”,而且 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即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这一全面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这条基本路线的落脚点就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而奋斗。这里就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并系 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进一步展开了党的 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这一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则是近几年的事情。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 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他在2002年“5.31”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02年7月16日 ,江泽民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作出了“三大文明”的明确概括,他说:“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党的十六大把建设“三大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并对实现这些奋斗目标的任务和要求作了系统阐述,表明我们党对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它告诉我们: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这种发展 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证,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和全部过程。只有把三者有 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全局,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

八、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关系

这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总揽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归根 到底,要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 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从根本上代表 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从而就可以使“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党的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实现。因此,党的 十六大要求我们,一定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 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

为了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这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 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按照党的十五大的部署,到2010年,我们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2020年各方面才能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20年是改革的关键时 期。因此,党的十六大在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方面任务的时候,都是把建设与改革 统一起来进行部署。例如报告的第四、五、六部分的标题就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 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强调:为了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 ,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 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

完成发展与改革的艰巨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目的,改革 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稳定工作。根 据国际经验,国内生产总值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社会各方面发生 深刻变革的阶段,经济体制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变动,使社会矛盾错 综复杂而突出。为了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 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依法严厉打击 各种犯罪活动,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加强军队和国防 现代化建设,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

总之,发展、改革、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棋子,坚持三者 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 推进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九、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以广阔的世界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

现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 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 化,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为此,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 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我国现 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愈来 愈密切。我们只能在对外开放中,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过程中,建设、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如果说在本世纪内我们需要实行开放政策, 那末在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内中国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能离开这个政策,离开 了这个政策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2、102-103页。)只有在更大的 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 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才能以开放促改革,推动改革的深化,不 断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方面体制。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 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总之,全面的小康 是经济发展更高水平的小康,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内涵和外延更广的小康,也是 对外更加开放的小康。这样的小康才能为下一步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小康社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从来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总结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的建设必须按 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来加强,保 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

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 想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保证全党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 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与时俱进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创造和总结新 经验,不断地把我们的事业和理论提高到新水平。

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早在改革开放 初期,邓小平就指出,要重视和研究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 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江泽民说:“我们的事业最终 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历 史经验和时代要求,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提 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依 法执政的能力,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个能力”构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 能力的基本方面,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任务。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我们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实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

必须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 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 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必须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 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深入开展反腐 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通过加强教育、发展民主、 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等手段,把反腐败寓于重要政策措施之中。要高度重视 党的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全部建设之中,为党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

以上所讲的十个关系问题都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 阶段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着力去加以解决。抓住了这十个重大关系问题, 并且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去加以解决,我们就可以卓有成效地把我们的事业不 断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要关系_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