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方法论文_温发琴

温发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 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方法。方法:丙种球蛋白不敏感24例为研究组,在抽选24例对丙种球蛋白不敏感患者为参照组。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不存在明显差距(P>0.05),但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存在一定差距(P<0.05)。治疗前、后相比较,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指标不存在明显差距(P>0.05);而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存在一定差距(P<0.05)。结论:男性发生率以及冠状动脉发生率是儿童注射丙种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对不敏感川崎病患者开展治疗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静脉注射;不敏感川崎病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methods of intravenous gamma globulin in childre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ensitive Kawasaki disease. Methods:24 cases of gamma globulin insensitivity were studied,and 24 cases were selected as reference group.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disease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iochemica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but there was some difference in albumin(P <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hemoglobin an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 > 0.05).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Leukocyte,C-reactive protein,and SMI(P < 0.05). Conclusion:male incidence rate and coronary artery incidence rate a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children with HMG insensitivity Kawasaki disease. Aspirin combined with HMG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HMD patients,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

川崎病就是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也是儿科诊室中常见的血管综合征,若不及时开展治疗会诱发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在临床中,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但部分儿童对丙种球蛋白不敏感,也就是不敏感川崎病。所以,本文针对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10至2017-10共311例川崎病患者,其中对丙种球蛋白不敏感24例为研究组,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至7岁,平均年龄(4.54±1.42)岁。其中冠状动脉病变6例,发生率为25%。在抽选24例对丙种球蛋白不敏感患者为参照组。

1.2诊断标准与剔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川崎病;

② 患者年龄在1-7岁之间;

③家属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剔除标准:①对药物过敏者;

②中途退出者;

③血液传染性疾病。

1.3 方法

应用阿司匹林,剂量为50mg.kg/3次/d,应用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剂量为g.kg/1次/d。对患者进行3天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中血沉、乳酸脱氨酶、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不存在明显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存在一定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川崎病多发病率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1],诱发此疾病因素尚不明确,但多与感染有所关联,感染后患者机体会发生急性免疫失调的情况,使抵抗力与免疫能力下降。由于环境的变化、抵抗力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川崎病的发生率有所升高[2]。川崎病也是儿科诊室中多发疾病,若不及时处理或者治疗方法不当会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病变,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通过临床数据得知:细菌、支原体、病毒和代谢产物均与川崎病有所关联。诱发患者感染的主要炎性细胞因子为巨噬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等,这对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会产生一定损伤,严重可导致自身免疫能力紊乱。对川崎病治疗目的就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对川崎病患者多应用阿司匹林联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这样有助于预防机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在临床中,对此类患者在临床中多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方法,但是会有部分患在出现不敏感的情况,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患者在治疗上有所难度。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机制为:对抗抗内皮细胞或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控制细胞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激活[3];调节机体免疫能力;综合病原或者毒素[4];结合补体活化产物以及防止补体介导血管内皮系统损伤。通过此次研究得出:男性发病以及冠状动脉发生率是儿童注射丙种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对不敏感川崎病患者开展治疗效果理想。

对丙种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患者可继续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因为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为持续性发热。所以,对丙种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患者首先降低体温,控制炎性反应,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发生。在临床中,对丙种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患者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有相关研究表明,对此类患者可应用中性弹性粒细胞酶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单抗治疗、血浆置换和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等方法[5],若继续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一定要更改剂量,还应一次性输注2g/kg,虽然引发冠状动脉病变机率不确定,但是在治疗效果方面优于1g/kg。在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机体情况,若初次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仍发热不止,应再次给药。这样有助于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此次研究中,对此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整体治疗效果理想,但是医师一定要合理掌握药物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儿童注射丙种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患者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男性发病以及冠状动脉发生率是导致丙种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实施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彭茜,陈昌辉,吴青,等.CASP3基因一个新的功能性SNP rs72689236与川崎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6):477-482.

[2]Onouchi Y,Ozaki K,Burns JC,et al.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three new risk loci for Kawasaki disease[J].Nat Genet,2012,44(5):517-521.

[3]张锐锋,封东进,王光猛,等.以外科并发症首发的不完全川崎病误漏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9(1):29-31.

[4]晏萍兰,李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41(8):1366-1368.

[5]郑建平,郑岚.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50-2553.

论文作者:温发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方法论文_温发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