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急性发热32例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常江淮

中医内科治疗急性发热32例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常江淮

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卫生院 157011

【摘 要】目的:分析讨论中医内科治疗急性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发热患者32例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痊愈28例,占87.5%;好转3例,占9.375%;无效1例,占3.125%;总有效率96.87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能够及时、有效退热,迅速控制体温可防止坏病与变证的发生率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急性发热;临床疗效

发热,是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现代医学将发热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见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发热见于血液病、变态反应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物理性及化学性损害、神经原性疾病等。中医认为,急性发热,属于温病、伤寒等急性外感热病范畴,是机体邪正相争的病理反应。现对我院在2015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发热患者32例应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知识背景

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邪的作用下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发于表的多由卫分而内传气分或深入营分、血分,发于气分的可传营分、血分,发于营分的可传血分或传出气分。从三焦传变而论,病变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则多伤肝肾之阴。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说明了温热病邪具有开散、疏泄的特点。由此可知,其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从发生发展情况看,发病急骤,来热较猛,病变快、病情重。从症状看,不仅具有发热症状,而且热势较高,并伴有烦渴、舌红、苔黄等热象。病程中易化燥伤阴,内陷生变,从而出现斑疹、吐衄、神昏、惊厥等症状。

1.2一般资料

32例中门诊患者18例,住院患者14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最长18天,最短3天,平均9天;体温37.0℃~37.9℃ 6例,38.0℃~38.9℃ 12例,39.0℃ ~39.9℃ 10例,40℃以上4例。

1.3治疗方法

根据发热的病因和机理来分,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和治法。

1.3.1急性细菌性痢疾

药用芍药汤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清热化湿解毒;当归、白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大黄泻实热,消积滞。食滞者加山楂、神曲以消导积滞。下痢赤紫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属疫毒痢,用白头翁汤加减。方中白头翁凉血解毒,配合黄连、黄柏、秦皮化湿清热为辅,再加金银花、黄芩、赤芍药、牡丹皮、地榆等清热凉血加强解毒止痢之功;如见高热神昏,为热毒侵入营血加水牛角30~ 60 g,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1~ 2 g以清营凉血。

1.3.2上呼吸道感染

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三仁汤加减:白蔻仁 10g,滑石 15g,砂仁10g,薏苡仁20g,杏仁10g,厚朴10g,竹叶6g,半夏10g,桔梗 10g,连翘 15g,藿香10g。姜汁对服。每日 1剂,分 2 次服,服 3 剂后,呕恶、便溏、咽痛已除,但仍身困倦,纳呆,舌苔厚腻。原方去桔梗、连翘,加炒莱菔子 10g,茯苓15g,白术10g,再进4 剂,诸症皆除,体温及血常规化验均正常。

1.3.3急性泌尿系感染

药用八正散加减以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瞿麦、蓄、滑石、车前子、土茯苓清热利湿通淋;木通、黄柏清热泻火,导热下行;大便偏干者加用制大黄,秘结不通者则用生大黄通腑泄热。

1.3.4急性扁桃体炎

中药用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气,化痰利咽。

1.3.5急性肾炎

中药用麻黄6g,连翘20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冬瓜皮30g,大腹皮10g,陈皮10g,五加皮10g,生姜皮10g,车前草3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1.4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1~ 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症状体征消失,理化检查正常,肺炎患者拍片或胸透半月内炎症基本吸收。好转:4~ 5天发热不退或退而复升或发热持续1周以上方正常,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在半月内未完全正常。无效:发热6天以上持续不退,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不见好转。

2.结果

痊愈28例,占87.5%;好转3例,占9.375%;无效1例,占3.125%;总有效率96.875%。

3.讨论

正常人体的体温一般波动在36.3℃~37.2℃(本文出现的体温均为口腔温度),如果晨间体温高于37.2℃或午后体温高于37.7℃,则认为是体温升高,但是这需要根据个人的基础体温来衡量。

发热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证,无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凡是因气机不畅、湿热内蕴、脾胃不和而致身热不扬、午后为甚,头重身困,汗出而热不解,舌苔厚腻者,可用中医药方治疗。白蔻仁、半夏健脾燥湿、和胃降逆;薏苡仁、竹叶、滑石、通草清热利湿;厚朴宽中理气;杏仁宣通肺气;白头翁凉血解毒,配合黄连、黄柏、秦皮化湿清热为辅,再加金银花、黄芩、赤芍药、牡丹皮、地榆等清热凉血加强解毒止痢之功;金银花、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气,化痰利咽。均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药方治疗。

本研究分析可知,无论其所感染的是细菌还是病毒,均可获得疗效,目前现代医学对病毒尚无特效疗法,应用中医药更有优势;并且辨证应用中医药,虽然对病原微生物针对性不强,但对人针对性甚强,体现了个体化而减少了对症处理。总而言之,中医内科治疗能够及时、有效退热,迅速控制体温可防止坏病与变证的发生率,在急性发热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韩兴成,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J].青海医药杂志,2005,35(9):56.

[2]丁秋香,浅谈急性发热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120-121.

[3]陈林,急性热病的中医治疗举隅[J].四川中医,2010,28(10):90-91.

论文作者:常江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  ;  ;  ;  ;  ;  ;  ;  

中医内科治疗急性发热32例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常江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