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策略研究

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策略研究

陈璐[1]2000年在《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整体开放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以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我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获得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各种优惠,作为代价或条件,我国必须作出各种承诺,包括保险市场的准入和国民待遇。另一方面,我国在保险体制转轨中,也需要学习外国的保险营销技术和管理经验,以竞争机制活跃我国的保险市场,促进民族保险业的发展,而适当的引入外资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和金融事业,但是如何做到适应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规定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原则,又能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稳定发展和走向国际保险市场,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鉴于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民族保险业的成熟程度,本文对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论述还仅限于外国保险资本流入这一方面的研究,至于我国对外保险投资则留待以后研究。全文共分四章,合计三万七千余字。 第一章概述了有关保险市场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若干理论问题,并对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一节中,首先简要介绍了保险市场和对外开放的定义及其主要结构要素,然后从社会各行业对外开放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在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最后从保险发展的特殊内在规律出发,从更深层次上求证了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要源于四点,即整体经济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我国民族保险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客观需要,保险自身规律的内在要求;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可行性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1、中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且具备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可能性;2、中国保险业务持续发展,保险资产迅速增加;3、中国保险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4、在上海、广州的开放试点积累了一定外资监管经验。 第二章介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市场的开放模式,并通过对日本和台湾 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过程的介绍与分析,总结了选择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模式 时可资借鉴的经验。当前世界各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立场模式划分为四大类 型,即发达国家和地区充分对外开放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有限对外开放模式,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充分对外开放模式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限开放模式。纵观 世界各国保险市场,不难发现一国是否对外开放以及开放的程度是由本国保险 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阶段决定的,在我们制定对外开放的策略时不能不考虑 这个问题。通过对日本、台湾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两国在 开放初期都实行有限开放模式,并且其开放程度随着两国保险业的发展而逐步 扩大。本文对两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主要包括:培育 国内保险业,遵循渐进式开放原则,加强法规控制和适当保护民族保险业。本 章之所以没有选择保险业高度发达的荚美国家做案例分析,在于这些国家在其 保险业逐步成长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当时,处在截然不同的国际环境中,有 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问来培育本国保险业以抗衡外资保险的进入,困此对我国保 险市场现阶段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策略选择没有多大借鉴意义。 第三章描述了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现状,并指出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本章的第一部分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过程做了筒要的历史 回顾:l、被动开放阶段(1805年—一1949年);2、暂不开放阶段(1949年一 一1979年);3、主动开放阶段(1979年—一现在)。第二部分从机构、业务发 展及外资监管和相关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我国目前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现状进 行了描述与分析,其中多处运用了图表方式,有助于对开放现状的总体把握。 第三部分指出了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l、 中资保险抗衡能力不足;2、保险人才严重匿乏;3、我国法规建设与监管制 度尚不完善;4、税收、资金运用政策等方面的差别待遇进一步削弱了中资保 险公司的竞争能力; 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章分二个层次进行论述:第一是在宏观层次 上,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目标;第二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微观层次上,根据 多 所制定的政策原则,从数量、速度、对象、营业地域、业务范围和组织形式六 个方面确定对外开放策略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对适度开放原则中的“度”以细 化指标的形式予以说明。另一部分是在中观层次上,借鉴别国保险市场对外开 放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

何浩[2]2008年在《外资进入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其监管》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跨国公司尤其是跨国保险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活动,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一个新动向。这一现象与我国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的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跨国保险公司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为我国保险业发展带来多少影响,对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保险业市场及监管当局该如何应对挑战,成为我国保险业内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外商直接投资、市场结构及市场集中等概念,对FDI影响东道国市场结构及FDI影响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接着,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及市场结构,界定了市场结构的测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其理论背景和现实表现。第三章主要是分析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初始状态,先介绍了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再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等角度分析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并将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与国际主要保险市场结构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保险业初始市场结构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在第四章中,主要是从博弈角度分析外资保险公司如何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了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方式、与监管部门的博弈、与中资公司的竞争方式。在第五章中,首先分析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变化;接着分析了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对中国保险业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影响;并以友邦保险的进入为例,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市场行为的变化;最后引进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将之与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在第六章中先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接着指出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变化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改进对外开放策略、完善保险业监管和提高市场绩效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研究作出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陈璐, 刘金章[3]2000年在《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整体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 ,已成为大势所趋。如何面对开放 ,如何有效地管理 ,以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动因出发 ,针对目前现状 ,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与管理进行了策略研究。

宿敏[4]2011年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加入WTO至今已经过去十余年的时间,中国的经济贸易在全球化环境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是在金融领域最早的,在加入WTO的过渡期,中国采取了逐步、循序渐进的开放策略,对中国国内保险业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今,中国保险市场已经走入了全面开放的阶段,那么在全面开放的道路上,我国应当采取适当的全面开放策略,利用GATS的相关规则和国内立法,使外国保险公司和中国保险公司在竞争的环境中,健康有序发展,保护我国的本土保险业,监管外资保险企业,保护我国的金融安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和WTO框架下有关保险服务贸易方面的规则,以及世界各国保险公司的开放模式,制定我国保险业在新时期的全面开放策略。

李昆红[5]2005年在《全面开放形势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竞争优势培育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80 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业一直维持着超高速发展的态势,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效益稳步提升,保险业的社会辐射面和影响力也日渐显著。在各项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也日益加快。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关于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有关承诺,从2005 年起,我国保险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自此,外资保险公司将享有全面、充分的国民待遇,与中资公司在相同的市场起点上全面展开竞争。这是我国保险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主旨正是探讨在这样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该如何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与其他新兴市场一样,财产保险目前仍是中国保险业承保利润的支柱性来源。多年来,在严格市场准入的政策保护之下,中资保险公司获得了难得的成长机会,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也如影相随。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竞争的新形势,中资保险公司能否在保持原有本土优势的同时,尽快增创新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本报告当中,作者结合自身从业多年的体验,深入解析全面对外开放之后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竞争态势,同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具体探讨在此竞争态势下,某主要中资财产保险公司——A 公司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策略,旨在通过此实证研究,为其他中资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促进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典型意义。本报告采用SWOT 模型进行分析。在结构上分为分析环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四个依次递进模块,对报告的核心命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竞争态势分析中,本报告主要采用市场份额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指标来衡量企业竞争力量的强弱。报告首先对1980 年至今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进程进行回顾,并

谢敏[6]2003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资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营销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而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保险企业就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的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西方发达国家保险营销发展到现在已经较为成熟,营销方式、策略不断创新。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目前中资保险公司营销还存在险种高度集中且相似率高、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操作不规范、营销策略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保险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促使中外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由于保险产品的同质性,各国保险经营环节并无太大区别,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和营销水平的高低。因此,引导中资保险公司适应新的形势,改善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首先分析了保险营销的内涵和特点,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发达国家保险营销的经验,作为中资保险公司赶超的参照。接着,论文立足中国保险市场,分析了中资保险公司营销的现状。进而,论文着眼未来发展,分析了中资保险公司营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论文最终落笔在新形势下中资保险公司营销的策略选择,对中资保险公司提出了创新营销观念、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强同业合作、推进品牌建设、拓展新的营销渠道等具体的策略建议。论文还从市场失效角度论证了保险监管的重要性,并对我国保险监管当局提出了健全信息体系,培育完善的营销中介市场,完善对中资保险公司的费率、偿付能力、资金运用的监管等具体的政策建议。根据研究需要,笔者交叉使用了理论推导、国际比较、实证调研、SWOT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保险学、营销学理论提出了保险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进而分析论证了保险营销更加强调主动性、更加需要扩大客户规模、更加关注规范的关系营销等特点,指出保险营销的关键在于友好服务。采用调研的方法,对中资保险公司的营销现状进行实际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揭露出中资保险公司营销存在保险市场不合理寡头垄断特征明显、险种高度集中且相似率高、保险营销渠道不完善且创新不足、保险营销监管不当等亟待完善的问题。应用SWOT方法,对中资保险公司营销相关的众多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中资保险公司营销的资源效力点、劣势改善点和最关键执行点。提出新形势下中资保险营销的策略选择,对中国保险监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凌雪[7]2008年在《大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大,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大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就成为关键的因素。要研究大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策略,就必须先来分析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结构特点和各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保险市场虽然市场集中度较高,存在着寡头垄断结构,但大型保险公司并没有获得高额利润率,也难以在竞争中发挥价格主导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来剖析大型中资保险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而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的S-P分析和与竞争对手的比较研究,依据竞争策略的相关理论,作者提出大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成本领先和品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其中,成本领先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制度和创新营销渠道来实现;品牌差异化则包括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企业文化差异化。

胡莎砾[8]2016年在《中美保险贸易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逐渐无法解释某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类商品的这种新兴贸易模式,学者们开始注意并研究产业内贸易现象。现在,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贸易模式。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保险业是一种重要的服务业。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的保险贸易额为93.8亿美元,2014年保险贸易额为270.28亿美元,8年间增长了176.48亿美元。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市场,2014年保费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6.8%。研究中美保险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理清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提升综合实力,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大优势。本文主要测量中美保险产业内贸易指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G-L指数和MIIT指数作为度量中美保险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发现中美保险贸易处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向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过渡阶段。选取1995-2014年的面板数据,选取人均收入差异、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中美对外直接投资、中美货物贸易这四大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构建起固定效应模型。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对外直接投资与中美保险产业内贸易水平正相关,人均收入水平差异、中美货物贸易对产业内贸易影响不显著。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从国家政策层面和企业策略层面,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从国家层面而言,提高市场开放度,引进优秀的外资保险公司,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性产业内贸易,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险资监管;从企业层面而言,重视人才培养,实现品牌战略,积极投资海外保险公司,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龚丽[9]2001年在《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兼论保险服务贸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背景,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框架下寻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总体的解决对策,将保险业作为特定服务部门,详细阐述其发展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服务贸易理论的历史沿革作了简要回顾,界定了服务贸易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介绍了国内外服务经济思想的沿革,总结了适用于传统货物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则对于服务贸易的适用性的探讨。 第二部分研究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包括二战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及原因,同时对21世纪服务贸易的发展作了初步的预测。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现状、存在问题,包括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的态势,以及试点城市——上海的开放情况。 在第三部分分析的基础上,第四部分提出了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总体对策,包括开放的基础、体制、策略。 第五部分选择特定服务部门——保险,作为全面研究的对象,分析了其开放以来存在的问题、开放的经验总结,以及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要作出的开放承诺。在此基础上,针对将要面临的保险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提出了发展我国保险服务贸易的对策。

蒋雪辉[10]2000年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与政府监管》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趋势表明,任何一国的经济包括经济组成的某一部分,都不能离开其他国家经济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保持持久的繁荣。在开放、多元、相互依赖的经济结构中,开放、合作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作为国民经济的子系统,保险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其他金融服务的使命,其发展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自不待言。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代表处,有关保险业是否开放,开放应确立的合理限度等问题就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迄今在保险业的开放问题上,理论界已达成一些基本共识,而这些判断也为我国保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即:开放中国的保险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保险业按其自身特有的经济规律不断完善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要。有关专家还进一步指出了保险市场开放的目标与策略,给出了开放我国保险市场的“有限制,有选择,有步骤”的建设性意见。基于上述内外因素方面的考虑,我国在改革开放的系统工程中,依据自身需要适时开启和扩大了保险开放的闸门。至1998年底,共有14家外资保险公司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获准在我国营业。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3家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202个代表处。1999年4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又进一步新批美国丘博、恒康,英国保诚,加拿大永明等四家外资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将开放地域从广州、上海扩大至包括深圳、重庆在内的另四个城市。从总体上讲,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步骤已经经由只限于在2、3个基础较好的城市进行开放试点阶段进入了半开放阶段,逐步放开开放地域和增加开放对象,中国在对外开放问题上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在开放中亦暴露出若干问题。这些经验教训在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急需进行总结。与此同时,国内保险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保险市场对外面临入关及国际保险资本扩张的压力。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服从于保险产业政策的需要,政府作为保险开放进程的确定者和开放政策的制定者,在对外开放问题上发<WP=3>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时亦承担着重大责任。本文从多个角度讨论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引出政府在对外开放问题上的策略建议,确定在新时期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目标、策略以及监管的方式、核心、层次等。在此,“对外开放”一词系指允许国外保险机构在国内经营,消除在保险产品、价格、投资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以及保险信息的批露。保险监管,通常是指国家保险监管部门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保险机构及其活动进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外开放与政府监管。该部分从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政府监管介入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原因:(一)政府干预市场的理论基础――市场失灵;(二)保险业监管的特殊性,在于保险经营的未来性,保险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培育市场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三)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保险监管,是保证中国经济总体及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亦是扶持我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需要。第二部分,我国对外开放与保险监管的现状与问题。该部分回顾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开放保险市场的历程,从开放对象、地域、外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等角度作了概述,并重点关注了开放对上海保险市场的影响。通过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开放促进了上海多元化保险体系的初步形成和保险业务的持续增长,引进了包括代理人营销制在内的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中资公司基本上具备了承受外资冲击的能力。就保险政府监管而言,该部分对原保险监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及新成立的保监会的监管情况作了概略介绍和基本评价,指出了目前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分析了监管乏力的主客观原因,并就在对外开放问题上监管机构的若干缺陷作了重点探讨。第三部分,国内保险产品发展状况及外部压力。该部分为保险政府监管在对外开放上的立场设定基本背景,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保险产业的发展状况:(一)国内市场供需总量与结构的不平衡,保险市场潜力巨大而挖掘不足,消费者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二)民族保险业快速成长,已基本具备了迎接外资挑战的能力;<WP=4>(三)转型时期保险市场的不成熟,具体表现在保险业经营隐藏着巨大风险,市场架构不完善,国民保险意识薄弱,保险监管乏力几个方面。文章指出外资保险公司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但是过快的开放却可能适得其反,加剧市场的不平衡和混乱。第四部分,国外保险监管经验借鉴。该部分首先从国外保险监管的制度比较得出了保险监管的一般特性,具体地,包括对保险监管的体制比较(监管的权力分配及主体构成),手段比较(经济、法律抑或行政手段)和方式比较(严格监管或者松散监管),并从各国的保险监管中得出了共同特点,如监管目标、内容的大致相同,保险业管理的法制化和较完善的行业自律。其次,由于日本保险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特征,其间的保险监管策略对我国保险开放条件下的政府监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特别加以讨论。从总体上讲,日本保险业趋向于更为开放的市场模式,但是日本

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策略研究[D]. 陈璐. 天津财经学院. 2000

[2]. 外资进入对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影响及其监管[D]. 何浩. 天津大学. 2008

[3]. 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策略研究[J]. 陈璐, 刘金章.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0

[4]. 《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策略分析[D]. 宿敏. 新疆大学. 2011

[5]. 全面开放形势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竞争优势培育与策略研究[D]. 李昆红.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资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谢敏. 清华大学. 2003

[7]. 大型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竞争策略研究[D]. 李凌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8]. 中美保险贸易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分析[D]. 胡莎砾. 浙江大学. 2016

[9].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兼论保险服务贸易[D]. 龚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01

[10]. 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与政府监管[D]. 蒋雪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标签:;  ;  ;  ;  ;  ;  ;  ;  ;  ;  ;  

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