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元素在古典舞蹈中的运用_舞蹈论文

论舞蹈元素在古典舞蹈中的运用_舞蹈论文

论古典舞中舞蹈元素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典舞论文,舞蹈论文,元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典舞是舞蹈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它的演变发展里身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强调“形象、神韵、劲头、动律”,所以古典舞是圆的艺术也是刚柔相济的艺术。其实在它的创作里一直在灵活运用着舞蹈元素。虽然古典舞的元素只有“提、沉、冲、靠、含、仰、拧”几种,但是经过分解、综合、提炼的元素,都不是僵死的动作,它们既可继续派生、演变和发展,又能有助于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

古典舞是舞蹈种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它的演变发展里面身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身韵的出现让古典舞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搬硬套,只着眼于动作、技巧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是进入到深层去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也就是民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规律。它们,包括“形象、神韵、劲头、动律”在内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身法韵律、动律、节奏特点,语法和语汇结构,表现方法等等,已经渗透和体现在戏曲舞蹈中。在之后的发展道路上舞蹈工作者遵循身韵自身的规律(求圆规律、迂回规律、对比规律、开合规律等)精选典型动作,对它们加以提炼、分解、剖析,使之成为新的基本规律和元素(腰的元素、手的元素、眼的元素、步的元素),除了提高审美情趣的体会之外,也使人们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形体传情达意,也就是“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一、古典舞的发展与身韵、元素的产生

作为舞蹈艺术分类中的一种,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古典舞是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人类社会阶级分化、文明到达新的高度和阶段、对来自民间的舞蹈艺术实现了“雅化”之后,作为一种“执政”或者统治阶层推崇的古典舞蹈文化形态,与“在野”的民俗舞蹈文化平分秋色。并且只有在舞蹈艺术发展,职业舞蹈人出现,舞蹈艺术的技术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使舞蹈实现了规范化、程式化以及艺术化之后,古典舞蹈的建立与形成才能成为可能。古典舞是从中国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中,提取典型性的舞蹈动态形式,经过现代人发展创造,追随时代精神与人民审美追求,广泛采集吸取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与舞蹈身段、武术中姿势和动势的劲力与风范,芭蕾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种类的优点长处而形成的。这是舞蹈工作者对传统艺术的一种重新诠释。随着古典舞的发展演变,古典舞“身韵”随之出现。它作为一种民族身体语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形态,对剧目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换句话说,身韵将古典舞带入了一种更为深远的文化风格语境,将动作语言作为基础,提供给舞蹈创作者更多的属于该舞种的符号和语汇,并促使编导着力于对舞蹈本身的开发与应用,使剧目创作的思路得到更为广阔的拓展。所以中国古典舞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中国舞蹈的代表舞种。大量优秀剧目都采用了古典舞的形式,或将其与其他舞种相结合,丰富了舞蹈的语言。因此,它在舞蹈编创中显得尤为重要。

古典舞身韵是舞蹈语言丰富的来源,它将身法和韵律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目的是要将身韵溶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例如在节奏处理和舞蹈动作连接上。因此身韵在其更高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弘扬的“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古典舞自身的特点,提炼出元素化的动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舞蹈元素,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元素应理解为“因子分解、特征提取”,是一种对动作本质的分析和寻找。它经过提炼概括为“提、沉、冲、靠、含、仰、拧”七种元素,就像音乐中的“1、2、3、4、5、6、7”七个音符一样,可以任意搭配,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妙旋律。提、沉是上下动律,冲、靠是前后动律,含、仰是收放动律,旁移是水平动律,旁提是弧线动律,横拧是平移动律。身韵元素化动作以“拧、倾、圆、曲”来突出人体曲线美。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古典舞创作亦是如此。在传统的古典舞创作中曾有把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族精神,所以没有多少优秀的古典舞剧目出现,导致古典舞发展停滞不前。正当古典舞寻求突破的时候,身韵所形成的舞蹈元素,被一一引入到了舞蹈剧目创作机制中,编导创作古典舞剧目时都是在古典身韵拧倾、提沉、冲靠、含仰等元素的基础上来创作好看的动作。这无疑使古典舞剧目创作发生了很大的转机,打破了以往一味地模仿或采用戏曲武术的舞姿和身段的现象。加入舞蹈元素编创出来的作品更加丰富,并且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达到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使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

二、从“形象、神韵、劲头、动律”四方面看古典舞元素的运用

(一)形象

形象是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不同民族和时代都有着对形象美不同的要求。作为古典舞而言,在解决“形象”问题上有3点要注意的:1.舞者在静止的体态中应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如“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3.熟悉“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身韵在形象的训练中以“拧、倾、圆、曲”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为基础,以平圆、立圆、8字圆的路线为主体来表现古典舞的形态美。圆、曲、拧、倾在古典舞中无论是动作的运动路线还是静止姿态都离不开它们。例如群舞《踏歌》,其舞蹈形象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自乐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征。敛肩、掩臂、摆臂、拧腰是舞蹈中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通过左右摇和拧腰松胯形成“三道弯”的基本体态,尽显少女的婀娜多姿。松膝、倾胯的体态必然会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磋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形象来。作品中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紧紧抓住翘袖折腰这一形象特征,无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现代的双重性。12位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场景,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再如群舞《霓裳羽衣》。与《踏歌》相比较相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汉唐女子形象为基础的古典舞早期典型作品。舞蹈结合古典舞语汇,提炼出“顶胯双手划八字接胸前立掌”、“圆胯平推手送胯转身”和“顶胯垫脚轻摆手”的主题动作,营造了一种仙境,刻画了仙女之美。开场时就由12个女子分别分成三组,有斜线、圆圈、直线几种队形的走场,运用了统一的圆场步伐,右手向上伸长,左手按掌在胸前,没有外加任何其他多余动作元素,保持队形一直的流动,给人以轻盈飘逸、行云流水的感觉。队形的流动结束后引出了领舞的演员,她的这段独舞以倾胯拧腰三道弯的唐代女子典型体态为造型,简单的手上动作,左右手交替上下摆动,保持基本体态,让人联想到敦煌壁画上的女子那种婀娜多姿的曲线美。作品唯一一段快板中,编导充分利用了古典舞一直强调的手、眼法则,上下左右手到眼到,演员整体向右移动,给唐代女子婀娜的外部形态上增加了不少俏皮的特点。最后作品又回到了开头的圆场穿插部分,步伐一直流动到绕圈为止。这个舞蹈是古典舞很早时期的一个代表作品,不如《踏歌》新颖独特。与《踏歌》相比较它只是强调队形上的流动变化和外在形态上的特点,仅仅运用了圆场步伐和简单的几个手位,没有太多的分析、分解舞蹈元素,舞蹈语汇不够丰富。而在《踏歌》里编导仔细地分析了唐代女子的特点不光是外在形象上,更深入到了内在气质的变化,把大量抛袖、折腰的动作重组,强调三道弯的形象,犹如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它还加入了边唱边舞的形式,加深了视觉的审美效果。

(二)神韵

神真正的含义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在形中提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8字圆无一不是和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使一个简单的提沉也是由意志支配的艺术呼吸过程。所谓“心与意合、意与力合、力与形合”正是“神韵”的具体要求。而收、放、含、仰恰恰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节奏所表达的结果,“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地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例如收、放中主干步伐“圆场步”、“摆扣步”,都是加上人体的拧倾、含仰、重心的留送,而运动在弧线、圆线和“S”线之中的。在形态“收”的空间中示意着神韵“放”的空间,在不停顿和流动中造成一种行云流水的整体效果,富有古典舞在圆游的动态时空特有的神韵美,向人体内部的收是古典舞放的内在依据。再如含、仰在古典舞中,探海、踹燕、卧鱼等舞姿以及仰身的辗转、旋转等技巧,都是神韵支配的。作品《书韵》就是很好把古典舞身韵融入其中的例子,它犹如一道清凉的风,驱走盛夏的燥热,令人陶醉于舞者表达的神韵里。舞蹈用一只毛笔作为道具,着重强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都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在舞蹈中舞者把执笔的高低轻重,运笔的急缓方圆,笔锋的藏露顺逆,点画的长短粗细,笔法的力感质感等用身体很好的表现了出来。舞蹈开头,舞者手握毛笔运用提、沉、冲、靠简单的身体画圆,表现出了书法下笔的神韵,形未动,神先领,动作时而含蓄,时而豪放,时而古朴,时而秀丽,舞者运用古典舞身韵中的元素使这些抽象的点、线、笔、画,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其流畅飞动,刚柔并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还有作品中强调阴阳、八卦圆的韵律,每一个最为细致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是陶冶神韵的过程,眼神、身体的“聚、放、凝、收、合”恰恰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效果。作品把书法与舞蹈相结合,千姿百态,飞舞跳跃,书法的线条和形体犹如优美的舞蹈,使得审美情趣得到陶冶和提高。《书韵》是古典舞身韵中神韵的完美结合,是古典舞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之作。

(三)劲头

它有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以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烘托最后造型;“神劲”—— 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等的区别。这都是通过古典舞身韵的训练才能达到的。在上面提到的舞蹈《踏歌》同样在“劲”这方面也有很明显的表现,编导自己创造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极具代表性,刚劲而柔韧。在整体的“顿”中呈现出瞬间的“流”,通过“流”和“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就在欲左的当口,突然转身右行,待到袖子向右坠时,又忽而向左,袖子横拉及左侧。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而所有动作在一句唱词中一气呵成,这其中饱含古典舞“欲左先右,欲走先留”的含蓄之美,气脉流畅的一招一式同踏足、倾肩、歪头形成点、线呼应。再如典型剧目群舞《黄河》,它是以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形式和身法韵律、劲头为基础,赋予动作新颖独特的个性化特征,使舞蹈的主题思想、人物心境和整体氛围相和谐,达到内外一致,贯穿始终的境界。舞蹈的开始部分舞台上演员形成一排排蜷缩低伏的群体造型,脊背拱起,用了古典舞身韵的呼吸带动身体,给人另外一种视觉效果,好似黄河船夫拉纤艰难前行之景。舞蹈大量运用古典舞身韵中的云间转腰,有集体完成的,也有采用卡农形式分组完成的,在男子群舞里运用这个动作元素把节奏加快表现了黄河排山倒海的气势,而在女子慢板群舞里运用这个元素则表现了女子农作的形象。一个简单动作用不同方式表现,刚柔并济,一收一放都反映了民族精神。在舞蹈高潮部分,出现了许多高难度技巧,像摆腿跳、吸撩腿越、拉腿蹦子、云门大卷、探海翻身、大射雁跳、踏步翻身、紫金冠跳接卧鱼等等,使得舞蹈劲头达到极致,大幅度的跳跃、急速的旋转诸多强烈的舞蹈手段造成了强烈的感情宣泄。该舞蹈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为主,大量采用身韵课堂中的云间转腰、穿手等单一动作,从拧倾的动态和动静的劲头、水云的意象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气势,使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段中的行当归属,走上了依人物出动作的新路。

(四)动律

律有正律和反律两层意义。正律是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反律是古典舞中特有的,动作的走向分明使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可以产生动作千变万化的动感。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特殊的审美性。在独舞《扇舞丹青》中我们很明显能发现这个特点。它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化形态和动律。作品是一个极富古典舞身韵本体特征的舞蹈,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其韵律,不随意乱用技巧,未设置任何情节,仅靠舞者的身体和那把扇子,通过身体快慢相宜、刚柔并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将扇子与肢体的幅度、力度、速度和空间相结合,做到与书法、绘画笔韵之美比肩。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它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舞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如开头舞者要表现一个右手握扇从旁向右打开的动作时,它改变一贯的动律,通过含向旁靠来带动向左的划圆。身体提起时又先通过向下的沉等等许多动作,明明动势和动律向左突然急转直下向右,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舞蹈中“闪、转、腾、挪”的动势,其“回”与“留”的形态无不体现出古典舞独有的舞蹈韵味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同时也体现了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蹈“舞韵”的精奥之处。

从这四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在古典舞成品剧目里无论是独舞、双人舞还是群舞,编导都不是生搬硬套古典舞中任何一个舞蹈元素,把几个好看的元素拼拼凑凑在一起,组成一个舞蹈的。他们寻求突破,为了给观众印象深刻,给作品添加新鲜元素,往往是多元素吸收,综合运用七种元素,由基本元素派生出许多动作,由此慢慢伸展延伸开,但动作的运转都是在倾、拧、含、仰等古典舞身韵元素基础上完成的,遵循“三圆”的运动轨迹和“动、静、点、线”互相包含的审美原则。中国古典舞身韵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即“形神兼备”。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这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同时古典舞也强调“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跌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中穿插“亮相”,吸收了戏曲中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古典舞的动作与动作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和映衬,使之具有高度的含蓄性和想象力,赋予舞蹈者形体动作如诗的魅力。欲上先下,逢开必合,欲左先右,逢冲必靠,这是古典舞的反律。在注重动作走势的同时,更注重“形、神、劲、律”四方面的统一,突出了古典舞自身的特征。这对古典舞的表演与创作十分重要。

三、结论

一部优秀的古典舞作品不仅仅要具备古典舞特定的艺术规范,更应该在审美特征的要求下突破创新,广采博收其他舞种特点,根据已有动作元素剖析、分解或综合创新出更多好看而有难度的优美舞姿。一切经过提炼的元素,都不能是僵死的动作,它们既可继续派生、演变和发展,又必须能有助于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关于如何提炼腰的元素、手的元素、眼的元素、步的元素以及如何运用发展这些元素这都还需要我们更为细致、更为具体的研究。因此古典舞既是其他姐妹艺术的产物,也是中国艺术发展创新的突破。它在中国舞蹈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古典舞通过身韵的训练和舞蹈元素的运用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它的目的。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

标签:;  ;  ;  ;  

论舞蹈元素在古典舞蹈中的运用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