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复习教学的理念_地理论文

浅谈高中地理复习教学的理念_地理论文

浅谈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理念论文,地理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高考文综地理卷主要考查了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1)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3)感知地理空间的能力;(4)运用概念进行地理推理的能力;(5)地理原理具体化的能力;(6)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高三地理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

1.浓缩课本,建构知识网络

高三阶段需要复习的地理知识包括高中新教材四册以及初中地理教材两册。这些知识内容庞大复杂,点多面广。复习时间相当有限。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浓缩课本,引导学生复习最基本的主干知识,与学生一起建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浓缩内容,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到复习阶段,学生对初高中地理知识已有一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主干知识的材料信息,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

2.回归生活,倡导人文思想

“教育要回归生活”就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回归生活意味着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教师引导学生从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归纳出一般的地理原理,指导学生将一般的地理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区域、具体的实践中,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师要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注重迁移,强化能力培养

许多高三教师强调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复习课时,教师多采用高密度的满堂灌,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落实。这与追求考查能力的新高考背道而驰。在高三复习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1)在建构知识网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生建构某一知识网络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纳出建构知识网络的一般方法,并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建构其它知识网络。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将这一网络中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区域。这是原理及方法的应用,也是能力的迁移,该教学策略可以应用于整个基础知识复习过程,可以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建构了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的知识网络体系后,教师组织学生建构有关非洲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等知识体系。这样,一方面巩固了有关气候的原理、规律等知识,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

(2)通过综合练讲课,培养学生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周可设立一节综合练讲课。综合练讲课能促使学生整合其知识、联系其实际、归纳其方法、提升其能力。练习知识的应用,练习方法的演习;讲方法的归纳,讲方法的迁移。练是教师主导下的练,讲是学生参与下的讲。课前,教师根据一周复习的内容精选新颖有价值的练习题,并进行分类。在课堂上,每位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后独立答题。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解题方法、步骤、技巧。再次,教师指导学生将该解题方法应用到同类试题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举一反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解题方法编写新的习题。最后,教师布置同类型且有一定新意的课后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将充分展示师生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

(3)开设实践问题、热点问题的论坛课,培养学生能力。具体教学中,在一个月开设一次专题论坛。首先根据当月的复习内容及国内外时政,师生共同确定论坛的主题;其次,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再次,各小组运用地理原理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本组的结论,并撰写发言提纲。这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约需2个星期时间。最后,在论坛课上,小组间进行交流、探讨,教师点评、总结。学生是整个论坛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是指导者。例如,教师在复习“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沙尘暴、温室效应等论坛。教师在复习“地球上的水”一章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厄尔尼诺现象、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论坛。论坛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能说能讲,绝不能低估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例如,南水北调工程论坛中,有学生认为“在华北平原发展节水农业比南水北调更为有利”,对这些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使学生在“应用”中发展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4.关爱学生,突出教学主体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高三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复习任务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生活、学习、精神上,他们都需要教师更多的细心呵护。教学中建构的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回归的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所有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都必须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都必须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出发。学生是复习活动的主体。

标签:;  ;  ;  ;  

浅谈高中地理复习教学的理念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