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管理体制下的编辑产业改革_财经论文

媒体管理体制下的编辑产业改革_财经论文

纳入传媒管理系统的编辑业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系统论文,编辑论文,传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管理学的理念注入传媒学的研究中去,意味着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传媒机构领袖意识的更新,传媒学与管理学会在符合中国传媒事业的规定情境中不断整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管理学。从创新的角度,从传媒管理的自身研究出发,探讨编辑学问题,是一种尝试,相信也是有益的。

一、传媒资源配置:编辑业变革的前提

由于媒体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依赖和利用,使媒体形态的分化、变动、整合的趋势成为必然,互相融合、互相借鉴的传媒业日益处于分化整合的波动中。其结果使传媒市场愈益细分化,读者愈益分层化,服务愈益专业化,标准愈益价值化。

新的传媒时代的到来,要求传媒业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为了有效地配置整合资源,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然后把媒介资源配置作为核心,再围绕媒介和内容中心,合理配置传媒机构内部人、财、物等支持系统资源。另外,跨媒体资源的交叉配置和信息化管理都是实现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手段,从而使媒体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媒介是传媒与受众互动的连接点,媒介资源是传播媒体的核心资源。要适应产业化运作,必须把媒介资源配置作为核心,合理配置传媒体系内部人、财、物等保证媒介资源有效配置的支持系统资源。媒介的支持系统是保证其核心系统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前提、基础、条件和保证。而传媒所有的资源配置都应该服从媒介资源效益的最大发掘和发挥。

1.媒介资源的配置

媒介资源的配置首先要围绕媒体市场的分众化趋势。当代世界传媒市场最明显的发展态势,一是受众的分化,二是资源的整合。分化体现在受众上是不同层面的接受者个性需求差别越来越明显;体现在市场上是要么全球化,要么本土化;体现在形态上是媒介本身和内容编辑的专业化。所谓专业化,一是资源相对集中,二是受众针对性明确。市场细分化是人们对当今信息消费趋势的一种共识。正是因为市场的分化,传媒生产的信息产品及其提供方式必须更为多样,因为只有锁定不同的消费目标,传媒才能跟上受众信息消费方式变化的步伐。只有确定目标受众,争取目标受众,做到每一个媒介或具体内容的策划定位明确而且准确。

其次要围绕受众接受心理配置媒介资源。受众的信息消费心理因素的产生,受历史、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媒体受众的接受心理及其规律,正是对媒介资源进行配置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根据传播接受规律,探寻媒介信息生产与销售规律,实现产、供、销与受众的需求平衡。

另外还要围绕信息的有效传播配置媒介资源。信息社会中,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影响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信息的取舍,是信息有效传播的第一道工序。要从采制的信息内容、制作形式、编排技巧、传播方式上讲求信息的有效传播。

2.跨媒体的资源配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媒介管理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受众提供能切实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媒介产品。竞争将是满足受众需求的能力和速度方面的竞争,是媒介企业所建立的产供销体系的敏捷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竞争。因此,传媒之间的纵横联合是大势所趋。传媒运营商的发展呈现两极趋向:大型跨国公司的多元化和中小型公司的专业化或区域化。但是正像异域文化间的交融一样,真正拥有独立价值(或核心竞争力)的传媒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大鱼吃小鱼的格局,而是相互的渗透和补偿。频频出现的国际传媒之间巨额的兼并,毋宁说是一系列的跨媒体合作。因此跨媒体之间的资源配置是传媒管理中一个高端的宏观课题。当今世界,任何企业或者组织的资源配置都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新的传媒时代的到来,跨媒体资源的交叉配置是实现媒体资源重复利用的有效途径。跨媒体不仅能实现规模化效应,扩大市场覆盖率,而且可以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仅可以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而且跨媒体所具有的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使得它能够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实现跨越式增长,产生超常规效率。

3.管理流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

从现代管理的角度讲,信息是机制运转的中枢,信息化在管理中具有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日常管理的信息流,不但准确反映着现有生产力的资源状态,还具有根据各生产部门对生产力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即时调整,并根据生产要求予以最合理、科学的优化配置的作用。使管理者通过对生产力资源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有效组织管理,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管理信息流而进行的管理资源的配置,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符合产业化规律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按照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原则,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是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智力资源实质上取决于人,所以,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潜能发挥的竞争。

首先传媒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合理配置。如今,具有多种学科背景,特别是具有多学科式的思维分析判断能力的人才是媒体急需的人才;其次传媒整体人才架构要合理配置。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传媒界的人才的架构产生质的改变。创新人才配置方式,盘活人才存量资源,开发新的人才资源,形成合理的人才需求、使用结构,成为推动传媒业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

人力资源是实体运营的主动脉,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用切实有效的管理,吸引人才、善用人才并发展人才,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着眼点。在传媒机构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快速掌握岗位的设置、人员的配置、人力资源的使用、人员的出勤等状况。同时要根据生产要求核定用人数量和结构,有效地避免人浮于事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4.传媒管理的终极目标

市场细分的根据是受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需求决定了市场,又反过来被市场牵引或影响。多媒体时代的传媒业,人们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使得社会文化的传播目标和媒介内容已不像以往那样单一、集中,受众需求日趋丰富,传统媒介内容的综合性、一统性格局已经无法涵盖受众的复杂要求,更多娱乐性、情感性、体育类、市场类、生活类、家政类甚至专业性很强的信息内容也都成为媒体的目标体系。体现在媒体内容上则是报纸专版的大量开发、杂志刊期的缩短和内容的时效性增强、电视专业频道的不断涌现等等。应该说,是受众的需要,激发了传媒业的机制和内容的创新,产生了媒介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向。

受时代价值取向的影响,受众的需求已不单单是为了追求社会和道德价值的完善,而更多的是期望从传媒中读取更切近自我发展的信息内容,促成包括个人与社会的之间“价值链”的连接或“整体价值”的满足。因此,媒介产品多样化和总体价值最大化既是媒介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最新趋势、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成为受众关注的最新焦点。在这种情形下,传媒管理必然要整合不断发展进步的电脑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采编技术等,为媒介追求多品种、个性化、柔性化和总体价值最大化以及适应受众多变性需求的媒介经济管理模式提供物质技术条件。

二、纳入传媒管理的编辑业的变革职向

编辑是一个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出版环节,编辑活动与社会生活始终紧密联系,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领域的编辑实践过程中,编辑处于传媒运行的中间地带,他上承媒介的规划,下启媒体的传播,因此编辑的特殊位置使其成为传媒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未来中国,传媒业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全面地考虑媒介的管理和经营问题,尤其是需要把握编辑群的结构、梯队、岗位、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发挥编辑群体在传媒链中的最优化效应。

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网络的建设一直是传媒产业价值链中的两大架构重点,在传媒生产日益呈现多元化、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单方面的主张“内容主导论”或“渠道主导论”,都是单极化运营思路的表现。但由于传媒产业特有的传播接受属性,决定了内容是传媒产业须臾不可离弃的东西,传媒产业归根到底是内容产业。媒介创新主要是内容创新、传播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媒介运作中,内容为王,管理为相。没有最新、最好的内容就不可能吸引受众,而没有受众就不可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对于媒介来说,内容创新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从市场和产业化的角度而言,媒体内容的选取和确认的依据则是源于传播渠道的反馈结果。可见,内容和渠道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媒介市场调研、受众分析、传播效果研究、发行量、收视率和媒介策划、媒介战略等,将成为未来中国媒介的普遍态度和共同追求。在国内,这种传媒市场化或企业化趋势,推进着传媒业的急速前行,同时深刻影响媒体编辑业的变革。编辑是内容处理和发布的中心环节,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编辑的专业化、职业化、业务细分等趋向将愈益明显。

1.编辑的专业化与全能化的动态结合

在传媒内容急剧膨胀的今天,信息组织人——编辑的专业化和全能化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实践性论题。对媒体成长来说,编辑的专业化水平越高,一方面意味着所编辑的专业内容有了更充分的质量保证,另一方面也潜伏着编辑涉猎面过窄导致人力资源效益过低的弊端。而编辑的全能化解决了这样的弊端,却同时以专业水准的折损为代价。看似矛盾的两端,只有靠动态结合来解决。所谓动态结合,包含三层意思,其一,专业化的编辑在掌握一门或一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把握现代传媒所需要的基础技术性知识,编辑必须在技术上更加全能化,能够处理文本、图像、图表、音频、视频等各类技术,以此作专业和技术间的优势联动。其二,专业编辑应当担负着对特约编辑或兼职编辑的组织工作,专业间的动态组合形成总体的全能编辑网;其三,编辑随时处于与受众的互动中,专业编辑有必要随时掌握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实际需求,通过信息回馈及时修正编辑方向和编辑内容。方方面面的动态组合,都有利于传媒管理的具体执行,优化传媒体系的整体动力。

2.编辑的职业化

编辑的职业化是指编辑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编辑职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编辑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编辑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编辑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编辑资格和编辑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编辑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编辑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编辑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职业化总是和市场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职业化程度的高低,意味着经济实体和人才组织结构的开放程度,人才结构的开放型结构表明机构的人力资源系统具有强大的吸纳吞吐能力,职业化程度越高,人才的流通能力也就越大。因此,传媒业市场体制的成熟过程,也是传媒人员尤其是编辑人日趋职业化的过程。编辑职业化,是传媒市场化的必然,是传媒管理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活跃,还将改变编辑的价值评估体系,影响到传媒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的变革。专职与兼职的并存,公共办公和居家办公(所谓SOHO)的并列,编辑职称的淡化和业绩实力的强化,使编辑职位不再具有长久的恒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又将进一步激发编辑人的自我完善,加速职业化的完成。

3.编辑岗位的细分

杂志的封面报道(cover story)是西方期刊业运作成功的一种重要的操作手段。杂志的封面报道凝结了报纸新闻的敏锐和期刊特点的深入,对同一个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手法切入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许多媒体。现代媒体的资源架构中,已远非一组记者和一组编辑所能够涵盖的,更多的幕后传媒人在时刻不停地忙于运筹。“据考察,《时代》周刊驻京记者的文章并不是直接上《时代》的,要经过改写人处理。《时代》的运作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东西,一个是改写人(rewriter),一个是资料与研究机构。资料与研究机构时刻在研究当今世界重大事件、重要趋势和重要人物,所以《时代》能在世界上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重要人物去世,或一些国家政权更替时迅速拿出封面报道。因为它背后有一个强大资料和研究机构做支撑。《时代》除了强调新闻深度以外,还强调美文。它甚至可以声称具有英语2000个单词,你就可以阅读某个栏目;具有4000个单词,就可以阅读另一个栏目。它把一个栏目文章深度与单词需求量控制在这么准确的程度,是因为有改写人这种机制存在。资料研究机构与改写人这种操作手法可能还没有深刻地影响到报纸,但是成组操作、成块操作、专题操作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报纸、通讯社乃至电视。”(陆小华《整合媒体》,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版)随着传媒的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编辑岗位的细分已经是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编辑职业一直拥有相对稳固的劳动模式,编辑人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是大而化之的泛化职业操作,每一个编辑人在一个媒介传播周期中几乎处于全能和全程的状态,虽然在一般的媒介运作体制中,专栏、专题都各有大致的编辑分工,但是这种一个编辑掌控全程的状态,已经远远不适应编辑专业化要求和媒介市场细分化的要求。纷繁多变的媒体内容要求编辑定位更加科学和准确;编辑环节的增加、编辑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及编辑整体流程的变化,都将引起编辑岗位的细分,出现更加专门化的编辑职位。包括战略规划编辑、调研编辑(知识编辑)、策划编辑、图文编辑、整合编辑、技术编辑等。编辑职位细分的是原则是基于传媒市场的极度扩张和传播速度的极大提高,同时也是基于传媒管理的需要。传媒产业化运转要求媒体运营像工业流水线一样管理好每一个工作环节,甚至需要对各个环节的工作予以计量化、指标化监控,因此担当着媒介传播内容的组织角色的编辑人,就有必要组成一个从整体发展战略入手,调用已有的社会调查资源和知识资源,经过周密的策略规划和市场筹划,确定选题,分别经过文字和图像(平面媒介为图片,影视媒介为影像)编辑,继而图文整合、技术处理直至校对、发布(印刷或播出)。编辑是一个以思想为中心的专业化信息重构过程。就以网站编辑来说,首先网站的整体思路要确定,从域名、网站名称到栏目构思、网站定位。这些东西是编辑所要做的,而页面如何设计、每个栏目的信息采集、版式更新、数据库和软件的制作这些东西就需要专家来做,编辑是做不了的,编辑只能做他(她)本专业范围内的事,编辑的想法能实现还需要各种专家大量的实质性工作,否则编辑只能是空想。传媒在实施传播过程中只有依靠各种专业化领域的人才大量的、脚踏实地的工作,才可能积聚能量并恰切的发挥能量。

4.编辑独立和编辑人制度的出现

(1)编辑独立原则

传媒永远处于自身立场的捍卫与商业合作的妥协这对尖锐的矛盾中,媒介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媒介内容的独特公正权威等等传播个性,以受众的利益为旨归,从而实现谋求传媒长远商业利益的目的;而围绕一个传媒形成的即时利益共同体却是传媒运营商和广告赞助商。眼前利益的直接驱动往往使传媒陷入传播误区,以内容的妥协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国内著名的《财经》杂志以其客观公正、迅捷深刻的编辑个性赢得了读者的尊重,短期内成就了一个知名期刊品牌。究其原因,在于坚持了编辑的独立原则和精英意识。主编胡舒立带领《财经》倡导编辑独立原则、建立现代编辑制度的方向,正是日趋成熟的中国媒体的必由之路。为了维护媒体自身的公众形象,《财经》杂志几次拒绝了高额软性广告,反映出的恰恰是媒体和编辑的独立精神,体现的是《财经》杂志的长远眼光和运营智慧,这与目光短浅的传媒投机者或对自我理想缺乏信心的编辑人的反差是鲜明的。

编辑独立原则的彰显,反映了对内容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受众的尊重。传媒管理体系下的编辑,将超越传统的编辑职责,它所要承担的已不仅仅是内容的组织、版面的设计安排、记者的调度等等,还会有媒体内容在传播中的成本考核。因此,编辑中心制或编辑人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机制,有人甚至称之为“编辑经理制”。

(2)编辑人制的实施可能

编采工作无疑是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最重要的环节,媒体的质量取决于编采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编采机制的设置及运作。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科学合理的编采机制能够使编采人员的能力得以互补,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整合。实行编辑人制,恰恰可以在编采的衔接和组合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编采分开或编采合一体制,一直被传媒业沿用。实践证明,前者失之于“散”,后者失之于“死”。分则散乱,合则呆板,都是缺乏一个直线切入的统领者。编辑人制的核心是编辑的独立原则与中心地位,是传媒的神髓所在。编辑人制度下的编辑,是贯穿采编工程的中心人物,编辑成为编采机制中的中心一环。编采机制中的各个环节已不是简单的“流水作业”,而是一个多层面、系统性、创造性的递进式的过程。编辑人依据统一的内容传播思路,在汇总和分析传播信息的基础上,挖掘和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设计出可操作的策划方案,由总编(或值班副总编)总体组织,编辑负责实施,记者具体行动。这样,传播的系统感和整体性是分明的。在编辑人体制下,编辑的中间环节大为减少,过程损耗大幅降低,总编辑意图能通过编辑得到最直接的体现、最迅速的反应。编辑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随机组织“集团作战”,更有利于突出传媒内容。同时,编辑人制明确了编辑“出谋划策”的角色定位,使策划成为编辑的自觉行为,激发丁编辑人员的职业主动性。

标签:;  ;  ;  ;  ;  ;  ;  

媒体管理体制下的编辑产业改革_财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