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_离子方程式论文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重探究、重参与、重育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的革新,是对教学观念、方式乃至教学手段的变革,它应该贯穿和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化学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在近几年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现作一反馈,敬请同仁指正。

一、激趣—启动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内动力,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最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激趣—启动”就是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和激情,启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创新教育铺设基石。

在执教“氧化还原反应”时,以黑火药爆炸为例,其激趣的过程是:

1.教学设计

①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焰火,当同学们沉浸在庆盛世佳节,赞祖国之美的喜悦中,问:我国有5000年文明史,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渊源流长,其中有哪四大发明?(答:指南针、造纸、印刷、黑火药。)

②黑火药为什么会爆炸,爆炸后产生什么有毒气体?(答:气体体积膨胀,SO[,2]等。)

③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的佳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但为什么北京、上海等城市禁止节日燃放鞭炮?(答:防止环境污染。)

④方程式配平的依据是什么?(答:得失电子守恒原理。)

2.教学目标

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在这里就运用了历史、数学、物理、环保等知识。

在教学中,从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采撷一些与化学相关的佳句用于课堂,使其知识性和人文性交相辉映,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启动了学生的主动激情。

二、讨论—互动

讨论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畅谈自己的看法,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评价,交流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讨论的根本在于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因为敢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创造活动的萌芽。如“盐类的水解”的教学程序可设计如下:

1.提出假设

学生先根据初中学过的“2种盐溶液反应生成2种新盐”的知识,用类比思维方法可迅速写出:

2.实验验证

因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论断是否“正确”,就马上让他们做上述2个实验,实验结果会使他们惊奇地观察到:的者有大量白色泡沫冲出,后者有大量红褐色沉淀析出。显然,前者生成了Al(OH)[,3]沉淀和CO[,2]气体,后者产生了Fe(OH)[,3]沉淀和CO[,2]气体,同学们会发现事实与自己的推测结论竟是大相径庭?!

3.猜想讨论

同学们顿时群情激昂,议论纷纷,并大胆尝

知识矛盾的是为何都会有“大量泡沫产生”呢?趁这良好的愤悱状态,应及时点拨:碳酸铝、氯化铁、碳酸氢钠、硫酸钠各属于何种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2种盐混合后,原平衡是否受影响?影响结果怎样?同学们稍加思索便豁然开朗了,此时可引导大家写出上述“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真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并提出讨论:什么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反应物加水?依据什么配平离子方程式较简便?

4.小结归纳

经过充分讨论争辩后,大家总结出3条规律:①部分强酸弱碱盐与弱酸强碱盐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强烈而彻底的“双水解”反应;②“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的书写应遵循“有氢无水,无氢加水”的原则;③“双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电荷守恒法”配平较为简捷。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搞清了“双水解”反应的实质,又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使他们从中深刻领悟到感知、理解、掌握化学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学法指导。充分体现了深化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过程、重发现、重探究和重育人的教学理念。

三、点拨—促进

“点拨—促进”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和矛盾,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创新发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点拨实际上是对学习主体的引导,对学习内因的点化,对学习动力的加速。教师在点拨中要注意相机诱导、因材施导、适时适度、点其要害、拨其迷障、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语言要简明含蓄、有启发性、有回味、有利于学生再度创新。如硬水软化有个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验,学生看到白色沉淀,从感性上接受这个知识并不感到困难,可是,教师却提出:“这是复分解反应吗?”这一问,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疑问的波涛,因为当学生判断出不是复分解反应时,自然而然地就会说为什么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的疑问来,使他们进入“心愤悱”的情境,然后教师才逐步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加以解释,接着研究第二个方程式:

析碳酸氢镁在溶液里会产生哪些离子?有哪些电离平衡?然后再启发学生加入石灰水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变比情况,并总结归纳复分解反应进行到底的条件,再比较MgCO[,3]和Mg(OH)[,2]溶解度大小,至此,理解以上问题已水到渠成了。因此,“点拨—促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再度被点燃,向更高层次攀登;一般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知识,产生更进一步的勇气,学生气氛会再度高涨。讨论互动在更高层次上的展开,会使学生潜能进一步被展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四、激励—自动

“激励—自动”就是教师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见解和设想予以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不断探索创新,去争取新的成功,从而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形成和提高创新素质。

自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自动性创新须经课堂教学和实践生活的长期反复历练方能逐步形成,如比较卤族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大小,我要求同学们根据实验原理,自行设计可操作性的验证性实验,结果有10多位同学设计不同的实验,其中有一位同学设计:

(1)在1张滤纸的中心处,滴1滴饱和的溴化钠溶液,待其湿润之后,再滴上1滴氯水,滤纸呈现黄色的斑点。

(2)在呈黄色的斑点处,再滴上1滴碘化钠溶液,滤纸上的斑点颜色变为浅褐色。

(3)在浅褐色的斑点处,再滴1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斑点变为蓝色。该系列实验用滤纸代潜了常规的试管,令人叫绝;变间断式实验为连续实验,节约时间;实验现象明显而又有趣,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启动、互动、促动到自动,从激发创新激情、挖掘创新潜能,发展创新思维到实践创新能力和养成创新精神,这就是构建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让思想的火花在争辩中迸发,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定会在课堂教学中结出累累硕果。

标签:;  ;  

研究性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_离子方程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