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式全纳教育_全纳教育论文

全纳教育的元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存在令人担忧的情况,一方面不少学校和学区的报告显示随班就读在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下取得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不断的听到或看到,随班就读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生“随班就坐”或“随班就混”的情况时有所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降低随意性的随班就读需要有力的科研证据,把科研、实践和决策的三角关系联系起来,是制止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出现原地踏步或者事业滑坡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受到国家政策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影响甚大,在既有的国家政策推动全民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在普通学校里普及特殊教育的随班就读试验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尝试把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对随班就读教学改革所拟定的前题,取材来自全国随班就读经验交流会所提交的学校实践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便形成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提供给有心研究的人士加以验证,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改革的成效。

本文采用“全纳学校”一词代表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采用“全纳教育”代表在教育体制的创新上,以实现公正的教育机会为目的的教育改革,通常包括一个以上的学校的协作或一个教育体制。主要采用的案例为六所小学,一所中学和一所特殊学校的报告。

一、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与全纳教育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的国际教育文化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调查和评价多次公布了不容乐观的报告。这些报告主要体现在教育无能的现象。教育无能的现象又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对部分人群受教育的限制,导致在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被学校拒绝入学的学生,学校教育的无能随处可见,教育工作者毫不惭愧宣称自己无能,教不好学生,学校也直接承认有学校不能教育的学生。无能的特殊学校教育在于经过长期的学校教育,学生从特殊学校毕业后不能融入社会,不能独立生活,不能就业。而且这种教育是每生年均经费是普通学校每生经费的50倍的代价换来的(世界银行报告2000年)。普通学校的教育无能现象更是令人随处可见,教师的培训未能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教学理念滞后学习的需要,教学方法还是多读、多练、多写、多补习,因此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退学、留级、辍学问题严重等等情况。为了改变教育无能的现象,国际社会发起了全民教育运动,全民教育运动带动了特殊教育的全纳性教育时代的来临(哈尔滨宣言,1993;萨拉曼卡宣言,1994)。教育的公正、质量与效益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普通学校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试验与教学改革,正是一种改变学校办学思想,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的改革,这是扩大教育体制的灵活性,提高学校接受学生的广度,创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的体验。这个实验,经过总结,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随班就读会议明确指出:“在我国大面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可信、可行的,有着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并进一步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试行办法”的文件中对随班就读试验的有效性进行总结,并得出随班就读在教育发展中的六项有效指标。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可以是:

1.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义务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2.有利于残疾儿童就近入学;

3.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

4.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帮助;

5.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提高。

除此之外,随班就读的试验在教育的进程中已经改变办学的形式与教育的格局,使得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残疾儿童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教育的格局”。改变了我国过去特殊教育以特殊学校为主的单一办学形式”(国家教委,1994)。简言之,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符合目前对教育公正、质量与效益的关注,但是这场改革更多的还只是不受重视的特殊教育领域的实验,尽管随班就读教学改革已经普及到全国的30个省市(西藏除外)。

“随班就读”顾名思义是把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班级里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安置措施。“随班就读”的用词通俗易懂,有利于教育实验在全国的推动。随着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班就读”的实验已经涉及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人性化,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的多样化等等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为了扩大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验的空间,我曾经以“教育一体化”“一体化教育”的用词来代表随班就读的教改过程。到了1997年在上海召开全国一体化教育国际研讨会后,我在总结当时的全国教学改革实验时提出“目前在中国也有了很成功的一体化教育的试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培训方法。改变教育界无能、无助、无力的状态是全国教师、家长、儿童的愿望。”为了深化本土的教育改革也为了便于进一步和国际同行交流,提出用“全纳性教育”来代表以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初衷,以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为过程,进而在我国教育体制创新、教育转型以及学校教育的效能上面作出贡献(陈云英,1997A)。

“我国可以把全纳性教育的理论转化为三个层次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试验:全纳性教育是一个有能力的教育网络,全纳性学校是有能力办学的学校,而全纳性课堂就是有能力教学的教师的课堂。”如果说随班就读、一体化教育、全纳性教育代表我对于“随班就读”教学改革的三个发展阶段,本文用“元型”的用词代表“初始状态”。关于随班就读、一体化教育以及全纳性教育可以参考《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一书(陈云英,1996B)。

二、全纳教育体系的元型

我对全纳性教育的思考在“以乡村文教办或区教委为单位,在本区管辖之内办学,开展多种办学形式,形成双向互动网络。区内儿童无论其残疾与否,不论学习能力高低,都可以全额收入教育系统受教育,并对课程加以研究,对教材、教法进行改进;区内教师相互合作、校与校之间协作;采取医疗、教育、福利与服务设施对全民开放等措施以实现全纳性教育”(陈云英,1997A)。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教育体系的新型教育体制,在这个体系里教育为人民服务,不仅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了地方人民的发展,可以做一切教育能够为社区的繁荣与满足人民愿望的服务。校长和教师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不是孤立的个人,学校也不是孤立的办学机构,育人和办学都应该以自身发挥最大社会效益的原则为追求目标。

湖南省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以特殊学校的资源为中心构建了全纳教育的元型。他们的办学思路是“以县特校本部为龙头,以乡镇分校为基地,构建县域特校网络”,其目的在“办好随班就读乡级示范基地校6所,村级点校78所,随班就读班级187个,基本形成了以县特校为龙头,以乡基地校为骨干,以村点校为基础的残疾少儿随班就读新格局。”这种“面向每一位残疾少年儿童,关爱每一位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网络具有全纳教育的教育人权思想。从这个办教育的思路进一步研究、完善和推广,以致为每一个儿童体验成功的学习经验而办教育,便是全纳教育理想的实现。

特殊学校作为一组学校的龙头来试验的全纳教育体系对特殊学校的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没有特殊学校的地方如何实现全纳教育?还存在别的模式的全纳教育吗?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与指导,开展“以研促教”活动,研究《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管理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对策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年组织开展“说课、授课、评课”活动。学生心理探究,研究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个别辅导,加强学生特长培养指导。

二是发挥师资优势,启动“送教上门”工程,加强课外辅导。一方面,做好已入学残儿的家访与上门辅导工作,每一个巡回指导教师每周送教上门不少于一次,每次都必须有明确的任务和辅导计划,作好详细的辅导记录,力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那些确因行动困难,无法来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千方百计做通家长的工作,消除家长的疑虑,把他们的孩子编入特教班,作为在籍学生,由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服务到家,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个由特殊学校的辐射而发展出来的全纳教育体现了特殊学校在随班就读教学改革实验渐趋成熟时,找到办学思路的创新和学校教育功能的转型。也就是说不只是普通学校改革,特殊学校也改革了。特殊学校的转型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除了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所提出的模式,前几年和几位特殊学校校长做研究时,形成的以下两个模式,从图一和图二的结构表述可以看出,特殊学校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为了适应大量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需要,在大量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实验之后,特殊学校变得多种办学形式,教育涵盖内容更为广泛,不但重视自身学校的规范管理,关心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关心对随班就读的辐射和巡回指导作用以及对当地教育的贡献。这些转变主要体现在与不同的部门、学校的协作上,特殊学校的转型问题需要另一篇论文才能详尽的讨论。

全纳教育需要什么支持?取得政策和办学条件的支持。争取县局和各乡镇联校的大力支持,县教育局将特殊教育的管理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管理范畴,实行统一领导、规划、部署、检查和统一评比表彰。在《特教“八有”评估细则》中县教育局要求特殊学校和全纳学校在随班就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特教师资、有较好的办班条件、有管理制度、有教学常规、有专项经费、有档案资料、有特教成果。完善各个学校的管理体制与责任的落实是湖南的实践经验。

三、全纳学校的元型

我所思考的学校是“以学校为中心,其所辐射服务的街道的学龄儿童都是学校的招生对象。学校无条件的、义务的、开放的接纳各种各样的儿童。在校内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充分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儿童潜能。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每周或每两周有一个学习日,开展研讨、观摩活动,提高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水平。全纳性学校有办法满足所有儿童的学习需要,帮助儿童体验成功的学习经验。全纳性学校具有不断的自我完善的机制,能够经常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与时代的科技、信息同步发展的学习机构”(陈云英,1997年A)。

(一)全纳学校接受哪些儿童入学?

随班就读的安置存在各个学校的校本安置模式,没有可以提取的规律。有单一的残疾类别和在同一个班级授课的情况,如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把4名听力障碍的学生放在同一班接受教育的安排。还有接受同一类别的学生在不同班级接受教育的随班就读的安置模式,如大连市沙河口兴工小学接受6名听力障碍儿童以及济南市十亩园小学有4名听力障碍儿童在不同的班级里学习。也有的学校接受一类以上的残疾儿童在不同班级随班就读的模式。西安市莲湖区星火路小学有9名残疾儿童随班就读,7名为智力残疾、1名听力残疾、1名肢体残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的教学班内随班就读。

除了在普通班随班就读还有特殊班的做法。例如韶关市武江区东岗小学有28个教学班,学生1500人,有智力落后儿童18人,肢体残疾儿童9人,他们分布在10个普通班和一个特殊班里接受教育。重庆市大足县万古镇小学是乡镇中心小学,有25个教学班,其中有一个特殊班,现有8名儿童在不同的年级随班就读。万古镇小学认为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从普通班到特教班再到普通班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随班就读。

对于接纳学生的类型,理论界存在以社区的学生为准,就近入学,全纳学校应该能够满足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说法。而学校实践多数不愿意接受两类以上残疾的学生。对于学校所接受学生的差异、类别、数量,全纳学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存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是不是有几个全纳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对于学校的安置模式需要加以分类,比如分为单一类型随班,双类型随班,多类型随班等加以区分,对他们所需要的管理和教学改革进行个性化的研究。

(二)全纳学校为什么接受残疾儿童入学?

1.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要求

各个学校不约而同地承认,为了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学校有责任接纳残疾儿童入学,因此学校开展了随班就读工作。例如西安市莲湖区星火路小学认为“保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了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应该重视各个相关的教育法律与法规的落实,把教学改革的认识提高到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的高度。在学校的总结报告中经常被引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有:《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以及教育部门领导的讲话:如原教育部长陈至立“使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上好学,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努力增强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学校的教育认识与理想

大庆市肇庆县第三小学以“全面培养、打好基础、因材施教、发展特长”为办学宗旨。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把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学校把接受每一个有求知欲望的适龄儿童来校就读,以至于“让每个孩子有书念,让所有来校读书的孩子念好书。”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有义务、有责任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成长。

学校教学改革的内因与外因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在以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学校中,他们的发展、成功以及问题是否不同?哪一个实验目的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有成效?更为持久?更不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变化的干扰?

(三)全纳学校的衔接

济南市十亩园小学做为国家和省市的首批实验单位,自1987年以来先后招收八届、15名经过康复机构语训后的聋生与健全学生同班就读。从这段话的描述可以得知全纳学校的建设不只是一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小学的全纳学校需要向前和学前教育、向后和中学教育衔接。学前的全纳学校、小学的全纳学校和中学的全纳学校紧密地联系成一个协作的教育体系时,全纳教育的构建就指日可待了。然而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我国的普通教育开展了小学和幼儿园衔接以及和中、小学教育的衔接研究。在随班就读的实验中还未见研究各级教育衔接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应该是随班就读质量的表现指标之一,也是研究全纳学校和全纳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翔实地描述了一所中学和小学随班就读的衔接,并借此开展中学全纳学校的教学改革研究。他们的做法是从小学随班就读的学校借来4个听力障碍的学生在中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在准备阶段先参加当地的随班就读工作会议,学习领会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精神与目的。其次到小学去观摩学习随班就读工作,进而了解4个准备入学的学生的个人情况。回到学校后在全校宣传随班就读工作的意义,成立校长亲自主持的随班就读领导小组。接着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特教理论,学习随班就读方面的资料。“通过学习,老师们理解了聋生随班就读工作性质、意义和目的,并形成共识:每一位青少年都具有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像聋生这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让他们融入健康学生群体之中,并能在学校中素质得到提高,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四)全纳学校的管理

湖南对全纳学校的管理是由特殊学校与县教育局制定的。对全纳学校的管理有五条要求:一是学校领导班子抓残疾少儿教育认识高、魄力大、有好方法。二是落实特教教师待遇,按月给予随班就读任课教师补助。三是改善办班条件好,学校有残疾学生辅导训练室,有便于残疾学生学习的教具和学具(包括自制教具),有玩具柜和体育器材柜和图书室。四是档案资料建设好,残疾学生人人有记录学习情况的档案袋。五是开展活动好,规定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两次“爱残助残”主题活动。

建议根据现有的法规与政策,研究制定全纳学校督导法规和奖励机制。

四、全纳性课堂的元型

我对课堂改革的描述是“全纳性课堂是一个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具体教学单位。课堂上的教师终生学习,及时掌握各种心得、教学理论与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协作,允许学生的失败,但时时牢记学习尽可能是成功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采用合理的课堂管理方法,使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增多,有效学习活动扩大。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理解与尊重。不管多么严重的残疾问题,教师都可以发现学生的优势与潜能。认真对待学生的学习,对他们进行扬长补短教育”(陈云英,1997年A)。

湖南省桃江县的全纳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有明确的“八有”要求:一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二有针对性强的备课教案;三有残疾学生辅导卡;四有残疾少儿作业批阅记载;五有残疾学生成绩考查办法;六有残疾学生家长联系卡;七有班主任特教工作手册;八有学生“一帮一”活动。

在教学和学习上充分利用聋校的资源,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的教学工作的起点,在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的问题上他们也取得不少心得。比如:建立特殊学生的自信心,在聋生刚进校时举行隆重的全校欢迎仪式,班主任老师在全班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让他们逐渐融入班级集体之中。

教学环节的研究一般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的课前准备体现在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理解上。为了不使随班就读变为“随班就坐”、“随班混读”而流于形式,教师在课前需要花时间钻研教材,研究4个聋生各自不同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把大纲要求分层次具体量化,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他们各自单独设计题目,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点备课。

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多一点爱心、细心、耐心和方法。教师要观察、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需要,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们的需求。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的课堂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科知识,教师提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其一,坚持“同一教材,同一课堂,同一要求”的目的,提问采用书面提问方式,开展情景教学,直观教学,一堂课中准备大量的教具、图片和实物,经常在课堂上发动学生表演生动小短剧。其二,教师说普通话,放慢语速,口型略带夸张;黑板多板书,多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演示,让聋生练习难度适宜的题型,多鼓励,重视感情激励的方法,让聋生参与课堂教学。其三,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课前让聋生三知——知道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重点的题型,上课时一慢、一少、二多——语速慢、口述少、板书多,课后三查——小节性检查、针对性辅导、一对一帮助,同时引入竞争”。其四,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聋生间开展了合作学习,有个学生理科较好,就让他辅导另外三人的数理化;其他学科也借用学生的优势互相帮助,相互取长补短。在聋生与普生之间也开展合作学习。在课堂学习和课堂笔记上提供帮助。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增加了解,促进友谊,使聋生逐步融入学校的集体中,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的风气。在课后,任课老师采取个别辅导,促进其知识的吸收消化,培养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其五,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疏导心理的压力和焦虑,注重情感的交流,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

六所小学虽然在教学改革的总结上不如六十七中详细,但不约而同地对教学上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和处理。教学实验以学校为单位来开展,教学的实验需要和课堂教学直接联系,直接在课堂操作,而且必须在课堂上取得成效,才能得到支持。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不能逐一的描述几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要点,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还有许多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教学的组织形式、集体讲解、小组合作、配对学习、个别辅导在什么时候,什么学习目标,什么学习内容,应用最合适。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在引进多样的教学策略,多样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活动时进行研究。

五、讨论

关于随班就读,前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如何随班就读(苏林,1992;苏林1993;李慧聆,1993;徐白伦,1992);教师能力与教师培训(陈云英,1991B;陈云英,1993;陈云英,1994B;陈云英,1994C);对随班就读的态度与支持(陈云英,1991A;陈云英,1994D);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策略(陈云英,1995;陈云英,1996B);学生的个别差异与评价(陈云英,1994;陈云英,1996A)等问题。随着实验的深入,近期一些对随班就读试验的调查和研究存在的不同观点和结论。其一,认为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不利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特殊儿童明显的学习困难,不能适应正常的班级教学,担心儿童在学习上的失败,交往上的挫折,以及精神上的伤害,会使他们的性格发生扭曲,造成性格方面的发展缺陷。(陈庆莲、朱凤玲,2002)。在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中不能证实随班就读对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培养优于特教班和特殊学校的同类儿童(于素红、曾凡林,2002)。其二,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持随班就读。湖南的调查显示由于国家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中,对残疾儿童的就学情况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缺乏一支具有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教育和教研的的专业队伍等原因,“随班就读的质量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课堂上残疾学生“随班混读”现象比较严重”(何文明,2002)。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不能明显提高的原因在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师资质量没有保证,不同班级的班额过大,对随班就读的支援系统不完善(华国栋,2002)。其三,对随班就读的实验效果需要把城市和农村分别区分来进行评价(陈云英、华国栋,1998;陈云英,2002)。本文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在于全国的随班就读试验存在初级阶段——随班就读;中级阶段——一体化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一体化(陈云英,1997B);深化阶段——全纳教育的构建(陈云英1997A)。每一个正在进行与随班就读有关研究的单位或个人,最好不要把不同阶段的研究混为一谈地去研究。这样的研究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没有好处。

全纳教育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能而提出的。全纳教育体制是经由改造普通学校成为全纳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目前取得的资料已经可以说明全纳学校是什么?做什么?我主观的认识到已经有几千个全纳学校存在各个教育的角落,等着我们用社会的、教育的、机构的以及人的发展的不同观点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这样做的同时我们正在启动一场学校教育体制的创新,我们将赋予学校教育一个重新定义的使命,我们很可能在逐渐兴起的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质疑中,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找到出路。针对现实学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尊重学校的发展优势和学校的个性的实验设计来检验教学实验的成效。教育实验是决策的需要,是研究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如何使得决策、科研和实践三个方面的人员围绕共同的问题,从各自的观点和方法出发,进行对话,共同探讨,进行协作和争论的状态下进行教育实验,而且,教育实验最终还必须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得社会的支持。

标签:;  ;  ;  ;  ;  ;  ;  

元式全纳教育_全纳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