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连锁企业成长模式的构建_连锁经营论文

论我国连锁企业成长模式的构建_连锁经营论文

略论我国连锁商业成长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5295(2000)02—0033—05

一、我国连锁商业成长的背景透视

西方国家经历130多年的时间所迎来的零售商业“三次革命”, 而在我国仅用5年左右的时间均已完成, 且我国零售业引入连锁经营与零售业态急剧演变交织在一起,同时连锁商业又受到网络销售、电子购物等新型交易方式的隐性推动,客观环境需要我国连锁商业完成超速成长,并在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经营形态、经营技术及管理手段等诸方面立足于本国实际而谋求不断创新。

1992年7月,为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政府对流通业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百货零售业务。截止199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试点企业已达19家,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1998年10月又批准了2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百货业、连锁超市。现在我国零售业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并且这批外资企业在区域战略上有所变化,对大型城市零售市场的渗透,已注重在省会城市设点分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连锁商业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将面对更多的艰难险阻。

我国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提高我国零售商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盈利能力与水平,借助与发挥连锁经营诸方面的优势,加速连锁商业成长的步伐,便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日程。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最新统计,以人均国民生总值计算,1997年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尽管我国近年城乡居民消费商品性支出减缓,但从整体来看,全社会消费品需求量还是非常可观的,加之居民生活节奏快及消费观念的变化,批量消费(日常生活用品)趋于上升,为连锁商业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我国连锁商业成长中所面临的背景是极为复杂的,受多种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整体发展速度缓慢,缺乏规范与科学运作的手段,但在具体实践中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部分地区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总之,在我国连锁商业成长中挑战与机遇、压力与机会交织在一起,连锁商业要实现其充分成长,必须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及法律条件进行战略性调整,并成为零售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连锁商业成长机制

成长,英文为Growth,中文可译为生长、发育、成长、增长、增大等。在经济学中多用增长一词。在经营管理学中,则多用成长之意,它既可指一个产业的成长,亦可指一个企业的成长。我们拟从现代零售业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的连锁商业的角度,探讨其发育、成长的规律及其成长机制。

众所周知,连锁经营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规模经济优势达到规模效益。因此,连锁商业的成长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是依赖于其发育与成长的内外部环境的过程。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连锁商业成长的轨迹,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由单一的经营形态向多样化相互渗透兼收并蓄优势互补的多业态经营方向转变;二是以经营某一地区为起点逐步拓展至全国,甚至遍布全球的国际化经营;三是以产权为纽带的“嫡系”和以契约合同维系的加盟、自由连锁的“外系”形成庞大的经营联合体。连锁经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以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这一机制建立在高效快捷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基础上,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拥有市场区域,是社会诸方面环境条件合力作用的产物。

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看,零售业经营连锁化,为零售产业实现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创造了条件。就单一的连锁企业而言,进购与销售的量足够大或者说达到一定批量后,单位商品成本降低,总效率提高。大规模经营可以使连锁商业利用现代化的设备与商用技术,从而提高零售商业经营的科学技术含量,优化流通产业内部结构,使流通产业领域中各行业的分工与协作得到重组,从而进一步降低社会交易的总成本,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从竞争的角度上,连锁经营方式不但优化了单体企业的组织结构,而且还优化了零售市场结构,提高了连锁经营组织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此连锁商业是在动态的运动中历经血与火的洗礼而成长与壮大的。

从连锁商业成长的外部环境来看,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高速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发达的流通产业,它是社会产品实现价值的重要环节。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促使流通产业不断登上新的台阶,而连锁经营正是通过对流通产业的革新而发展成为高效的现代零售业的。

连锁商业成长机制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催发而产生的。尽管我国已初步具备了连锁经营的条件,但围绕连锁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社会化物流配送系统还不发达;专业化人才仍很匮乏;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等等。因此,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综合条件、技术水平、零售市场发育的程度等因素,构建其有效的成长模式,以推动连锁商业的健康成长。

三、我国连锁商业成长模式的构建

连锁商业的成长与任何事物的发展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界,因此构建其成长模式,要把握其成长的关键要素,通过若干模式的相互作用,促进连锁商业的茁壮成长。

(一)、构建连锁商业生态群成长模式

所谓构建连锁商业生态群,是指构筑一个适合连锁商业成长的生态群落,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使连锁商业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成长氛围。连锁商业生态群包括其成长中内外部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宏观生态群和连锁经营各业态间的微观生态群两层涵义。

连锁经营是对传统商业不断改革创新的产物,通过合理的网点布局,借助于当今科学技术,发挥连锁群体优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落。从连锁经营的个体而言,需要构建一个由产品制造商、批发商、商品与服务设施供应商、竞争对手、顾客等彼此相互依存的合作伙伴,构成利益均沾的生态群。连锁商业作为社会消费品的终极零售组织通过供求双方的信息转换能形成一条对各种消费需求反应灵敏的供应链。连锁商业的成长必须建立良好的工商关系、农商关系及商商关系,使社会生产和流通组织的社会角色得到不断地调整,因此,构建连锁商业生态群,有利于各方利益均沾与互利互惠,形成牢不可破的生态链。

另一方面,连锁商业成长的微观生态群又需要在连锁商业内部建立业态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微观系统。从零售业态的更新与演变过程来看,新生业态的层出不穷不但优化了零售市场结构,而且为零售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零售业态家族日益扩大,不论是传统业态还是新生业态,由于它们拥有各自的市场空间,极大地推动了零售领域的整体运作水平。因此连锁商业的成长,正是基于各业态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彼此间互为依存的关系,使它处于相对竞争的环境,从而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并使各业态能够遵循市场法则,满足消费者获得选择自由、商业服务、产品质量以及购物方式与生活习惯多样化的要求。连锁商业各业态的生态群构建,真正发挥了各业态的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原则。而每一种业态的演进,又会影响和促进其他业态发展变革的动向,进一步推动连锁商业整体的成长与升级。

(二)、构建中小企业经营连锁化成长模式

这是针对我国中小零售企业目前普遍经营亏损严重的客观实际,立足于其大量闲置的经营场地、商业服务设施、劳动力等经营资源的存量盘活,通过连锁的形式活化零散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其回避经营风险与盈利的水平。政府实施流通产业“抓大放小”政策,对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联合兼并、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的革新,为中小零售企业走连锁经营之路提供了机会。此外,中小企业经营连锁化还必须具备一个关键的因素:政府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在这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尤其是日本政府设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做法。日本政府一方面应用司法和行政的办法反对垄断,防止不公平竞争的出现;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产业政策创造条件,诱导企业朝一定的方向发展。通过“独占禁止法”、“大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大企业可能出现的过度垄断给予抑制,促进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具体措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现代化和正常发展的条件,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振兴政策,在资金援助、信用保险、地方税减免、政策性贷款等方面给予倾斜与支持。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有关扶持中小企业的流通政策,在资金、信用、税率及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协助中小企业尽快走上连锁经营之路,在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与指导。鉴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国力,中小零售企业抵御市场竞争的能力较低,但它们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就业人口的优势,既能解决当前大量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中小零售企业在连锁商业市场的集中度,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了连锁商业市场结构,并为其生存与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政府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流通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会推动中小企业经营连锁化进程,缓解当今下岗失业的具体问题,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而且为我国连锁商业整体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连锁经营业态多样成长模式

在我国连锁商业产生发展的进程中,零售业也在悄然变化,同样经历了西方国家曾经发生的一幕,在传统零售业态百货店、综合商店的基础上,我国零售业内也先后诞生了诸如超级市场、仓储商店、购物中心、专业店、专卖店、价格俱乐部、邮购公司、廉价商店等一大批新生零售业态。从零售业态的演变来考察,它既是零售业发展内部分工专业化的结果,也是消费品零售市场目趋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产物,各种业态的功能与特点,有利于实现其相互间的优势互补,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零售市场竞争格局。因此,我们构建连锁经营业态多样化成长模式是基于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及宏观经济环境。

第一,根据我国城市百货业过度竞争、经营资源浪费及营业场地集中等现状,商业服务名牌企业间应实行强强联合或联营,为将来百货商店连锁创造条件。

第二,针对我国大中型百货商场相互攀比,造成装潢豪华且多集中在繁华商业区,数量已出现严重过剩的状况。不论是已建成的还是正在建设的百货商业,应尽快调整经营方式与经营形态,通过市场细分,结合企业实际,并积极适应消费多样化与差异化的需求,利用现有营业场地,采取超级市场的业态形式。这既符合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大量消费的要求,又有利于企业实现薄利多销、降低经营成本,完成超市连锁低成本扩张,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条件成熟时,应选择那些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素质较高、深入居民区的超市群体,缔约联盟,发展特许或自由连锁超级市场。

第三,尽快发展便利店连锁,这是我国连锁商业成长初始阶段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借助传统批发企业经营优势,将中小型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企业联合起来,以加盟连锁或自由连锁的形式建立便民店连锁公司,在市场的夹缝中寻求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第四,积极培育新生业态,在城市近、远郊发展连锁仓储商店和购物中心,以低租金、无装修、顾客自我服务等降低经营成本,既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顾客的消费需求,又实行了企业大进大出的规模效益。

第五,连锁商业成长还必须以服务作为其市场延伸与发展的手段,逐步向农村市场渗透。对钢铁、煤炭、建材、化工原料、化肥、农机等大宗商品发展直供业务的产品,可面向乡镇企业和农民设立物资配送中心,面向农户设立直销点、代销点;面向乡镇或交通便利的富裕行政村开设为农民服务的各类连锁店,诸如经营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农业机械零配件服务、农业生产技术与信息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连锁店。

(四)、构建经营主体多元化成长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工业现代化和企业集团的崛起,为保护产品的品质,生产企业采取依靠自身的力量利用各种市场营销手段,直接控制产品的流通与销售,并通过广告、名牌战略等方法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这主要由众多制造商通过采用全方位产品战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大量投资于产品流通领域、利用各种营销手段维持最终销售价格等方式,发展企业产品的专卖连锁店。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首开生产企业实行加盟连锁之先河,现已有众多的生产企业建立的连锁集团群体,如美国的IBM公司、福特公司,日本的本田公司、松下、 三菱公司、资生堂(化妆品)公司。生产企业通过垂直综合战略和流通系列化战略作为控制流通渠道的方法,并根据企业情况及产品特点而设立销售专卖店和产品销售及维修连锁店。目前我国也有几家生产企业控制了流通与销售渠道,设立了代理机构的批发及零售的专卖连锁店,如联想、海信、宜而爽等等。生产厂家对零售领域实行垂直综合战略,不但可有效地保护国内市场,而且有利于促进与推动连锁商业的成长。因此,生产企业对流通领域和销售渠道的渗透,不但扩大了生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且也为连锁商业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直接优化了连锁商业经营主体结构。由此启示,我国连锁商业成长中还应不断拓展思路,在现今产销一体化经营的趋势下,力求创新,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诸如零售→批发、批发→零售→工业、工业→零售、零售→批发→工业、工业→批发→零售、批发→工业等形式,促进连锁商业在观念、经营方式、技术、管理诸方面的革新与大胆尝试。总之,不论是生产领域向下游流通领域的延伸,还是零售行业向上游部门批发乃至生产领域的渗透,均反映出企业更为注重实施名牌战略,经营自己的连锁王国,以适应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和大量消费的流通销售体系。实施连锁经营主体多元化策略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有利于提高连锁商业整体运作效率。

(五)、构建连锁商业物流配送社会化成长模式

西方国家连锁经营中商品配送系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连锁企业大多建有独立的配送中心,发挥其集中订货、采购、决策等基本功能,各分店采取分权销售的管理;二是随着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加盟和自由连锁形式经营的中小企业群体,因零散分布程度较高,连锁企业配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及分店拥有选择部分配货的权利等发展趋势,而逐步进入连锁经营的社会化和共同化配送阶段。根据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规模、水平、特点,应建立企业独立的配送中心和社会化、服务化物流配送系统。采用若干种社会化物流配送的思路如下:

其一,专业批发市场服务多功能综合化社会化配送中心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大中城市的近、远郊区及县镇涌现出规模各异的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专业批发市场,应发挥其信息灵通、产品集散及区位优势,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变单一的粗放型批发业务,向综合化、多功能化服务转变,解决分散农户的农副产品在批发市场中筛选、初级加工、保鲜处理、包装、储存、运输等一条龙的配送服务问题。应加大科技改革的力度,降低工农业产品的流通费用,提高配送商品进入连锁店的比率。为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科技与服务的含量,应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建立区域性农产品流通及配送中心,除提供农产品集散与批发销售场地外,还提供贸易洽谈、农产品低温仓库、停车场、初级加工、包装等集批发、储藏、运输、销售及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流通设施。总之,通过农产品与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组建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可发挥其诸多方面的优势,为连锁商业提供丰富的、标准化的商品。

其二,批发企业组建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模式。鉴于我国批发企业目前困难重重及经济效益下滑的状况,应及时调整经营方针与定位,以综合化、社会化服务作为扩展与延伸市场区域的手段,建立以物流配送为主体功能的流通中心,实现其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经营规模化、配送形式多样化、服务功能综合化的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并融合部分生产职能包括加工、分割、处理、包装、仓储管理、运输及销售的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地域上得天独厚的优势、现有的设施设备、专业技术及信息网络等经营资源,广泛开展物流配送业务。

其三,储运部门转换经营机制、组建社会化物流配送体系模式。我国储运业自建国以来,形成了铁路、交通、外贸、内贸(商业、粮食和物资)、供销等诸多系统的储运企业或部门。仅内贸和供销系统储运业1993年储存商品价值就已达1600亿元以上,面对我国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新形势,储运企业必须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发挥行业自身特点及优势,及时调整多种经营项目,实行规模化和一体化经营,对现有资产实行重组,推行横向与纵向联合,开展社会化商品配送业务,借助目前在地域布局、周边环境、设施设备和管理等优势,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依托地域、网络优势,直接与生产领域挂钩,取得代理权,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组建配套合理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协作、合理化分工、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综合化服务、社会化配送、内部协调一致的物流配送机构,在系统中采用物流流程成本核算,即逆向成本核算法,坚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要确立物流配送的集约化、集团化、社会化的经营目标,逐步扩大配送范围,在条件成熟时,寻求跨地区的配送总代理及分支机构,实行横向联合,发展配送网络中的合作伙伴,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流通组织作为其分支配送中心,在全国范围形成网络化配送体系,以推动连锁商业成长的进程。

综上所述,构建有效的连锁商业成长模式,目的在于缩短我国连锁商业成长周期,为我国流通产业特别是零售商业可持续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0—03—08

标签:;  ;  ;  ;  ;  ;  ;  

论我国连锁企业成长模式的构建_连锁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