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2004 年的审稿人

感谢 2004 年的审稿人

一、向2004年度审稿专家致谢(论文文献综述)

胡少翔[1](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认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陈冰霞[2](2019)在《“壮游”诉“硕星”游戏画面着作权案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壮游诉硕星案”就着作权而言主要存在三个争议焦点:游戏画面的作品属性及类型、游戏画面的着作权归属以及涉案游戏的游戏画面是否构成相同或实质性相似。在对涉案游戏的作品属性进行判定时,应当根据不同的状态分为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就静态画面而言,主要包括游戏中的素材,比如游戏角色、装备、地图等,可视为美术作品进行保护;就动态画面而言,是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出一系列有伴音或无伴音的画面,制作方式与动画电影等新型电影一样,可将其归入与之性质最为接近的类电影作品。判断游戏画面的着作权归属时,需考虑游戏的类型以及游戏玩家的主观状态。涉案游戏为非开放性的网络游戏,游戏玩家的操作均在游戏开发商设计游戏时的预设范围之内,独创性有限,所形成游戏画面的着作权仍归属于游戏开发商,而非游戏玩家。在判断两款游戏是否相同或实质性相似时,应当将“接触+实质性相似”规则与“整体概念以及感受测试法”以及“抽象—过滤—比较测试法”进行结合,以规避该规则的弊端,使得相似性认定结论更加准确。就游戏画面的着作权保护完善而言,需从立法以及司法两个方面入手:立法上需明确游戏画面的作品属性以及作品类型;司法上应当正确适用相似性判断规则,一定条件下承认游戏玩家的着作权,借鉴指导性案例制度以规范司法裁判。

高晓峰[3](2017)在《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文中认为学校体育政策规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任务、管理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而学术上,对于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呈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和特征,为研究学校体育变迁的规律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管理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通过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历程、内容、特征及动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百余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健全、管理逐渐规范。从近代清末的学部开始,发展到现代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国家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相关学校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咨询与指导组织和学校体育社团等为辅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出台的坚实基础。二、清末随着各级学校和教育管理体系迅速建立的同时,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也仿照日本逐渐建立起来,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具雏形并强调建章立制,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但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战争溃败、“西学东渐”、近代国外政策成效的示范效应、陈腐教育等是促使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三、民国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政策颁布机构开始协同工作,政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有关机构、制度、人员和设施、标准等都有了相关的法规文件,呈现出了体系比较完备、内容层次比较清晰严谨、制定技术相对规范的特征,但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实际可行性存疑。对国民身体教育改革诉求、民主革命以及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积极尝试成为政策变迁重要动因。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校体育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构建了较完备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但法制化较弱,计划色彩浓厚,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出现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等问题。苏联学校体育政策模式的引进、政策至上理念、对民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造、计划体制与经验缺乏等成为此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六、“文革”中后期中断五年的学校体育政策开始恢复,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确认,学校体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的法制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法制体系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专门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规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有关学校体育具有法规性质的要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体育的专门法规。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涉及范围广泛拓展,政策质量日益提高,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等鲜明特征。但政策强制性较弱,政策重叠过多,政策内容尚需优化。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七、借用多源流理论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发现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各个时期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互动明显,政治流占主导地位;问题源流受客观因素影响显着;精英化决策模式主导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表现在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国家意志的执政理念,使政治源流贯穿于三条源流的始终,并影响着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的走向,体现了政治流为主导的,三源流高互动性。八、针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和动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王小椒[4](2013)在《林穗芳编辑实践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穗芳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编辑家。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编辑工作者,更是一位优秀的编辑理论学家。他刻苦自学,成为懂12种欧洲语言与5种东方语言的编辑奇才。他为编而学,编译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编辑特色,取得了突出的编辑成就,同时积极研究编辑学理论,致力于编辑学学科理论框架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要区分两种“编辑”,即作为着作方式之一种的“编辑”与作为出版专业工作一部分或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保持编辑学和编辑史中的“编辑”一致。他对编辑学学科深入推进过程中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诸如“编着合一”是一种着作活动,更非我国古代编辑活动的特征,出版始于作品被复制向公众发行,手抄也是-种复制方式,“公之于众”不能作为“出版”的定义,我国独立的编辑职业形成于鸦片战争与五四运动之间,古代编辑工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现代编辑工作转变等独到的见解,都表现出林穗芳对编辑学理论的大胆探索与创新。他特别强调编辑过程规范,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他提出“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三审制不能流于形式,编辑加工应坚持两大原则,其一,处理好编辑加工与文责自负的关系,其二,既要把好质量关,又要减轻加工负担。他具有开放的视野,注重中外比较研究,介绍国外编辑出版经验,提出促进我国出版改革的建议。他身怀绝技,但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注意培养编辑人才本文结合林穗芳的编辑实践及其作品,运用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试图分析林穗芳于其编辑活动与着作中彰显出的编辑思想,以期对现代编辑出版活动提供启示。全文主要分为5章。第一章对林穗芳的编辑生涯进行详细梳理,将其分为初识编辑、投身编辑活动、初步构建编辑学、深化编辑学研究4个阶段,并概括其编辑活动特点。第二章主要论述林穗芳对编辑学范畴的研究,聚焦于林穗芳的两种编辑观以及其对编辑规律的探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林穗芳对有争议的编辑学命题的独特见解,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从中窥见林穗芳编辑理论思想的逻辑性和一致性。第四章主要研究林穗芳的编辑规范见解,从编辑劳动过程规范与编辑劳动成果规范两方面予以阐述。这实际上体现其坚持质量第一的编辑思想。第五章总结了林穗芳编辑思想具有的现实借鉴意义。林穗芳对编辑事业的热爱,对编辑规范的探究,对编辑理论的务实研究,对现代编辑活动和编辑学理论研究均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出版产业化环境下,林穗芳严谨的编辑行为、产生于编辑活动实践又应用于编辑活动实践的编辑思想,更是富于现实的启示。

李辉[5](2010)在《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农业是以科技为依托、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战略问题,为农业与农村发展输送专门人才、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并提供服务是高等农业教育的中心任务,而教材建设是发展农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科技人才,必须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与改革。本研究选择了“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这一课题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从宏观的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体系设计和微观的院校教材建设体制建立、机制创新等方面,集成对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前人对教材建设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对一般教材的内涵建设和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普遍性规律进行探讨,针对高等农业教育教材方面的研究成果甚显不足。基于此,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丰富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教材建设理论,探究形成一套体现农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材建设实践应用成果体系。通过发挥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服务。论文首先对高等农业院校教材的有关理论进行了定性分析。同时,通过对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发展历程的回顾,梳理、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成绩、经验、创新与不足。随后文章系统分析了高校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结果指出,高等农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论文进一步研究认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集中体现在教材建设的评价方法和教材自身建设这两个要素上。由此论文开展了两方面的研究与写作,一是对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二是运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和实证方法,实证检验了教材建设状况对学校教育效率的重要作用,现状实证分析结果和教材建设相关理论为解决存在问题指明了研究路径。论文最后从宏观的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体系设计和微观的学校教材建设体制建立、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论文研究过程分别应用了书斋式研究、问卷法、比较法、实测法、系统分析法、哲学分析法,以及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注重书斋式研究与现场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举,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宏观研究与中观、微观研究协作,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配合进行了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论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教材建设研究和自身理论的基础上,对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演进状况进行了定性分析。其次,完整地回顾、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历程。第三,文章整理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形成了影响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要素。第四,重新优化构建了高等农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通过经济学方法,使用建立在优化后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教材现状进行调查中得出的相关数据,采用Tobit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高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形成了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措施。文章的最后就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分别给出了问题解决方法。本论文可能具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首次提出将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填补了国内该方面研究的空白。在回顾历程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成绩、经验、创新与不足,为今后高等农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形成了重要的可借鉴资源。第二,论文对原有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优化,使其维度界定更加清晰,内涵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第三,论文应用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在该研究领域首次分析计算了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效率。文章第一次将教材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影响高等农业院校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第四,就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管理、编写、出版、选用机制和开展教材质量评价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支持充分、实践基础可靠;理念先进、操作性强、针对性好;科学、系统、较为完整的教材建设体系设计与机制建立、体制创新建议。

庞博[6](2010)在《基于SCP理论模型的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农业要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支持。农业科技期刊所刊载的各种研究文章、技术创新成果、实用农业技术等,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过程。事实证明,农业科技期刊所刊载的大量成果,源源不断的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并稳步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期刊社都被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实行计划管理模式,其支出经费完全由财政拨付,几乎不追求经济效益,这种“财政支持型”、“社会福利型”的运行模式完全没有把期刊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1992年,国家把科技期刊划入第三产业并要求科技期刊社积极转变经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至今已有近二十年时间了,但我国科技期刊所呈现的发展态势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并不匹配。作为农业大省的陕西,需要一大批具有针对性指导意义的高水平农业科技期刊,传播农业信息,培养农业人才,推动农业发展。而且,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包括原有的报纸、广播、电视都将对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挑战。但从本次陕西省农业科技期刊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陕西省的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水平不一,良莠不齐,在管理、编辑、出版、发行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简而言之,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缺乏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将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在SCP理论模型的框架下,通过对陕西省20种农业科技期刊经营现状的分析,揭示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规律,构建关于提升陕西省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体系,阐释其提升途径。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主要对构建陕西省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选题背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概括性叙述。第2章产业组织理论及SCP理论模型概述。简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传媒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概况,对SCP理论模型做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基于该模型对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3章科技期刊及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首先分别概述了我国和陕西省的科技期刊及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概况,其次结合陕西省农业科技期刊问卷调查的结果,从期刊结构、期刊管理、期刊广告与发行、期刊人员结构等四个方面,着重对陕西省农业科技期刊的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第4章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SCP分析。首先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三个方面对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剖析。其次从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广告策略三个方面对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市场行为做了分析。最后从布局与规模、经营效益与利润、产业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对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市场绩效进行了论述。本章为构建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充足且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依据。第5章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首先概述了核心竞争力的源起及其内涵,其次构建了关于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体系,最后从打造管理竞争力、提升学术竞争力、加强编辑竞争力、提高影响竞争力、完善技术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做了阐释。关于打造管理竞争力,从组建科技出版集团、建设科技期刊群落、重视人力资源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关于提升学术竞争力,从提升学术水平、深化同行评议、加强编委建设、积极组稿约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关于加强编辑竞争力,提出了优化出版周期、明确编辑分工、改革栏目设置、采用动态页码等四项举措。关于提高营销竞争力,提出了搞活广告经营、扭转发行颓势、延伸产品范围、采用多元定价等四项措施。关于完善技术竞争力,建议创办网络期刊和开发网络平台。第6章结论。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阐述了研究工作的意义以及对研究的展望。

杜岩卿[7](2010)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五年来对外专题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着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全国各地普遍加强了对外宣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大外宣格局逐步形成。而在全国一盘棋的对外宣传工作中,地方对外宣传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外专题报道开始于1995年5月,在经过十几年的稳步发展后日趋成熟,目前稳居全国各省市区广播电台前列,为对外宣传河北、让世界了解河北、让河北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外专题报道具有报道全面、突出新闻性和时效性、突出河北地方特色、突出外宣特色、采访深入、音响丰富、可听性强、水准高、不乏精品力作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节目理念陈旧、选题类型化、采访模式老套、写作形式简单、播音、制作需要进一步精细等缺点和不足,需要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在选题、写作等方面尝试多种思路、多种做法,使节目内容、形式、样式丰富多彩,同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本领,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加强与外界交流,提高节目的针对性,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为对外宣传好河北、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河北、让河北更好地走向世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珏[8](2010)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科技期刊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科学出版物,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着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也应与之相匹配。目前针对科技期刊的质量、期刊编辑出版、期刊改革和发展等系列问题,学术界大多基于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定量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利用国际权威的评价体系,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水平做一个具体分析,以期切实找出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引言。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回顾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国际科技期刊市场发展的特征,并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展开讨论。第三章利用管理学及出版发行学相关理论知识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形成机制作了详细阐述,提出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编辑出版竞争力和经营管理竞争力是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三个组成部分。第四章结合文献计量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进行界定,阐述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是对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本章利用文献计量学的通行指标,借助国际权威的期刊评价工具JCR对我国数、理、化、生物学科科技期刊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析,纵向上统计并计算从2001年至2008年JCR收录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的指标数据,然后进行分析,从中看到他们的发展变化,同时在横向上与国际同类期刊的平均水平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两个国家作比较分析,从而看到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所处的相应地位,并指出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第六章分析了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主要从期刊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第八章是对如何全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胡德华[9](2009)在《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由于传统学术期刊价格猛涨以及图书馆订阅经费的严重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危机”。为了解决学术期刊危机,国际出版界,学术界、图书情报界、政府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开放存取”(OA)运动,作为OA出版战略之一的开放存取期刊(OA期刊)应运而生。OA期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期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得到了传统文摘/索引工具的认可并广泛被文摘/索引工具收录、报道;越来越得到出版商的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创办、发行和和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读者的青睐和认同,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生物医学类OA期刊在保持出版快捷和成本低廉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并保持编辑的完整性和期刊高质量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学术质量及其评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较多从引文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较少从网络影响力、学术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更少。因此,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尤为必要,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生物医学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及其学科差异,深入比较生物医学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探讨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2.探索多种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筛选出反映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因素;通过区组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网络计量学指标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用性。3.分析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分布特点,探索h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深入比较它们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h指数的优势与弱势;探索相对h指数、g指数、hc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比较WOS与Google Scholar不同统计数据库h指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4.在分析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学术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建立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掌握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2.网上调研法。通过对OA期刊网站,Google Scholar、Alltheweb、AltaVista等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JCR、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以及PoP软件等收集了400多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相关信息和评价指标数据。3.问卷调查法。设计两轮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优势;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不同排名的比较,探索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科学性和适用性。5.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6.统计分析法。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7.数据库技术与方法。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OA期刊基础数据库》,运用SQL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8.属性数学理论、联系数学理论以及属性测度法,建立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9.实证验证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1.采用影响因子(IF)百分位数排序、即年指数(ImInd)百分位数排序、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平均Ⅲ百分位数:61.26,中位数:70.42;平均即年指数百分位数:61.75,中位数:68.47。(2)从OA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来看,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均显着高于非OA期刊。(3)从各学科环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来看,生物医学、综合性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5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排在第50位以下;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位于第50~60位之间。(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势比较来看,除了平均被引半衰期外,其他各指标如平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OA期刊均比非OA期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平均优势系数分别为3.15、0.97、0.77、1.13和1.1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优势日渐丧失,并且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5)从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来看,2001-2007年,无论是平均IF还是平均ImInd,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均大于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3.228>1.394;ImInd:0.542>0.292),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却正好相反,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的增长速率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0.122>0.028;ImInd:0 03>0 026)。2.采用网络文献量、网页数、站内链接数、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数、外部链接数、IP访问量、PV页面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11个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网络文献量主要集中在0到1000之间,年均网络文献量只有100篇左右。其中100到1000篇的OA期刊303种,占总数(483种)的62.73%,中位数502。但是WOS收摘量是网络文献量的近2倍,平均每一种期刊的WOS收摘量比网络文献量多出近800篇。而OA期刊网页数的分布呈离散趋势,差异性较大。(2)网络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00,占93.99%;网络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6760055、13995.9731)均分别高于WOS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5897869、12210.9089)。(3)总链接数在0-100区间的期刊数较少,为52种,占10.77%,而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在这些区间的期刊数较多,分别为176种和131种,占36.44%和27.12%。总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有43 1种,占89.23%,而外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07种,占63.56%,内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52种,占72.88%。(4)OA期刊网站的外部影响因子分布比较集中,平均外部影响因子仅为0.17,并且其标准差较小。总网络影响因子变异比较大,极差为171.69,标准差为12.08。(5)IP访问量、PV浏览量主要集中于10000以下,分别占总期刊数的95.86%、87.37%。IP访问量、PV浏览量在0-100的期刊较多,分别有127种、102种,分别占28.04%和21.12%。人均页面浏览量主要分布在0~3之间,占93.17%,均数为2.042,标准差为0.7602。(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等偏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243、0.243、0.232、0.238、0.230、0.152、0.173、0.128,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双侧);总网络影响因子(总WIF)、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45,0.039。(7)将10个指标综合成四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619%。3.采用h指数、类h指数、hGS指数,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h指数频数分布向右倾斜,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h指数在5-50之间。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96种,占19.88%。h指数缺乏唯一性,一个h指数对应一种期刊的只有14种,其他都是一个h指数对应多种期刊,如h指数为5,有10种,h指数为7,有20种,h指数为14,有23种。并且h指数越低,对应的OA期刊越多。(2)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2007各年、总h指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75,0.769,0.750,0.751,0.777,并且均在0.01水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载文量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0.545、0.545、0.537、0.539、0.551;总h指数与平均被引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0;总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8。(3)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聚类的结果主要集中在D等,占93%左右,而其它3等(A、B、C)合计仅占7%。采用h指数聚类的结果较为科学合理,A、B、C、D4等的期刊数分别占0.4%、7.7%、29%、62.9%,其聚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4)h指数排名与被引频次排名、载文量排名、平均被引率排名、IF排名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764、0.830、0.882;由此可见,h指数与被引频次、IF、平均被引率密切相关。(5)在类h指数中,相对h指数五年总和排名前6位的都是综述性期刊,其次是一些小型优质的非综述性的期刊,特别是近年创办的OA期刊,排名都有显着的上升。大部份期刊的相对h指数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减趋势,少部分期刊的相对h指数呈波动变化较大。g指数都高于h指数,并且g指数和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解决了h指数缺乏区分度和灵敏度的问题。hc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和活跃程度。(6)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中,有330种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6.58。只有43种OA期刊的h指数不变。110种OA期刊的hGS指数低于hWOS指数,平均下降了6.53。从总体上看,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3.01。hGS与hWOS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hGS、hWOS与2007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78,两者相差较小。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1)从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五个方面筛选出了20个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采用Saaty氏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量效指标如发文国家地区广度、权威数据库收摘量、网络文献量、站内链接数、IP访问量等,而且包括质效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等,还包括量效、质效综合指标如h指数、g指数等。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不仅包括来自于OA期刊本身的指标,如影响因子等,而且包括来自于OA期刊网站的指标,如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还包括来自两者综合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指标,如h指数等。并且所有指标数据来源广泛且均可量化,标准化。因此,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20个指标的单指标分级标准,构建了100个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阐述了该模型的实现过程,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3)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随机抽取的10种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并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结果进行比较。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该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研究结论:1.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学术影响力较大的OA期刊。(2)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超过了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6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别不大。就具体学科而言,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3)生物医学OA期刊较非OA期刊有较强的优势,即OA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正向促动作用,有助于提高OA期刊的质量。但是这种OA优势正在日渐丧失,并且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4)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低,但是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率却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这表明完全OA出版模式比非完全OA出版模式更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2.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文献的网络化程度偏低(主要是非完全OA期刊)或者尚未完全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揭示(完全OA期刊),并且OA期刊网站建设规模参差不齐。(2)生物医学类OA期刊因为具有OA优势,更容易获得大量非ISI收录期刊的引文,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引文。因此,网络引文更适用于OA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站因期刊OA特性而产生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获得较多的链接数和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但是外部网络影响力和内在结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4)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IP访问量、PV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均偏低。因此,要增加OA期刊的访问量、浏览量和网站粘度,OA期刊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质量建设、网络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科研人员经常访问和利用这类学术期刊,获取其中信息或在其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5)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度或低度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而总网络影响因子、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直接的关联。(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10个网络计量学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而人均页面浏览量与其他任一网络计量学指标均不存在相关性,加之它的区分度较小,因此,人均页面浏览量不宜作为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7)从4个方面综合各指标对评价值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页数、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和站内链接数;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第三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络引文量和网络文献量;第四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外部WIF和总WIF。各主成分是各评价指标的线性组合,根据其贡献率,计算其综合得分,才能对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序和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h指数评价来看,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学术绩效质量中等偏上。h指数适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但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利用h指数进行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结果相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指标进行区分。(2)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并且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结合,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类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不足,相对h指数提高了对综述性期刊、小型优质期刊和新创刊期刊的评价,揭示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但是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OA期刊评价指标。g指数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具有和h指数类似的效力,克服h指数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等缺点。hc指数比h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可以作为h指数评价的重要补充。(4)hGS指数与hWOS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hGS指数比hWOS指数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可以作为hWOS指数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进行h指数评价时,应充分注意统计源数据库所收录范围、文献类型、数量、搜索机制等因素对h指数的影响。4.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客观、有效,应用、可行,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分级评定提供一种新的方法。(3)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随机抽取的10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因此,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任向阳[10](2009)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应用宏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模糊数学、未确知测度等理论,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路径设计和机制设计等问题。首先,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基础,建立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的对应转化关系,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其次,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模式: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多采用政府主导模式、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多采用混合模式、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多采用市场化模式;研究转化的两个阶段和三种转化模式的具体设计方法和运作方式。再次,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路径设计,分别分析政府、企业联盟和个体企业在各自转化模式下的主体职责、转化主体关系和转化步骤。接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机制。通过建立5点式李克特量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转化机制调查问卷,对调研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应用模糊绩效理论找出我国当前转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对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责权利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设计。然后,构建基于“γ系数”和未确知测度理论的联盟标准利润分配模型,解决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后的联盟利润分配问题。最后,采用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三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对应的技术标准所应用的不同的转化模式、转化路径和机制设计等问题进行应用分析。

二、向2004年度审稿专家致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向2004年度审稿专家致谢(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2.1 上位法及规范
    2.2 制度建设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2.5 国外研究现状
    2.6 小结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电站规划情况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3.2.1 农村移民安置
        3.2.2 专业项目处理
        3.2.3 库底清理
        3.2.4 环境保护
        3.2.5 投资完成情况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3.3.1 档案管理体制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3.3.7 评价和问题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4.4 对策建议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1.4 对策建议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2.4 对策建议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3.4 对策建议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4.4 对策建议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6.4 对策建议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7.4 对策建议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2)“壮游”诉“硕星”游戏画面着作权案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4 创新之处
1 案情概要
    1.1 基本案情
    1.2 法院审理
        1.2.1 一审法院的观点
        1.2.2 二审法院的观点
2 争议焦点
    2.1 《奇迹MU》游戏画面是否构成作品及构成何种类型作品
    2.2 《奇迹MU》游戏画面的着作权是否归属于游戏玩家
    2.3 《奇迹MU》与《奇迹神话》游戏画面是否构成相同或实质性相似
3 法理分析
    3.1 游戏画面的作品属性及其类型
        3.1.1 静态画面的作品属性及类型
        3.1.2 动态画面的作品属性及类型
        3.1.3 《奇迹MU》游戏画面的作品属性及类型
    3.2 游戏画面着作权归属判定
        3.2.1 游戏类型对游戏玩家操作行为的影响
        3.2.2 游戏玩家操作行为的主观状态
        3.2.3 《奇迹MU》游戏画面的着作权归属于游戏开发商
    3.3 游戏画面相同或实质性相似的认定规则
        3.3.1 我国游戏画面相同或实质性相似判定的现状及困境
        3.3.2 游戏画面相同或实质性相似判定标准的域外经验借鉴
        3.3.3 《奇迹MU》与《奇迹神话》游戏画面构成实质性相似
4 电子游戏画面着作权保护的完善
    4.1 电子游戏画面着作权保护立法上的完善
        4.1.1 明确电子游戏画面的作品属性
        4.1.2 明确电子游戏画面的作品类型
    4.2 电子游戏画面着作权保护司法上的完善
        4.2.1 正确适用相似性认定规则
        4.2.2 一定条件下承认游戏玩家的着作权
        4.2.3 借鉴指导性案例规范司法裁判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史学缺失
        1.1.2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1.4.2 相关体育政策研究
        1.4.3 国外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研究
        1.4.4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研究
        1.4.5 对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1.4.6 有关教育政策分类研究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分类的借鉴
        1.4.7 小结及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论域及时空跨度
        1.5.2 概念界定和术语选择
        1.5.3 方法及思路
        1.5.4 关于本研究的历史分期
        1.5.5 本研究所依据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2 末世初兴: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初露头角(1904-1911)
    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2.1.1 政策环境概述
        2.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2.2 政策文件
    2.3 政策内容:新式教育中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提及
        2.3.1 《钦定学堂章程》的出台与旋即废止
        2.3.2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2.4 主要特征及问题
        2.4.1 学校体育政策体系略有雏形
        2.4.2 学校体育政策主题强调建章立制
        2.4.3 清政府学校体育政策颁布机构的单一
        2.4.4 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
        2.4.5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变化无序
        2.4.6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并未有效实施
3 共和风云: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对进展(1912-1949)
    3.1 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3.1.1 政策环境概述
        3.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3.2 政策文件
    3.3 政策内容
        3.3.1 民国前期: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阶段(1912-1927)
        3.3.2 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928-1949)
    3.4 主要特征及问题
        3.4.1 立法视角下政策制定初现民主化倾向
        3.4.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的初现
        3.4.3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技术较为规范
        3.4.4 民国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步完备
        3.4.5 学校体育政策内容层次较为清晰
        3.4.6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
        3.4.7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实际可行性存疑
4 计划深痕: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进退反复(1949-1978)
    4.1 政策基础:建国前共产党治理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体育政策
        4.1.1 政策环境概述
        4.1.2 政策内容及特点
    4.2 建国初期政策环境
        4.2.1 政策环境概述
        4.2.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4.3 政策文件
    4.4 政策内容
        4.4.1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构建和探索(1949-1965)
        4.4.2 “文革”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中断与复苏(1966-1978)
    4.5 主要特征及问题
        4.5.1 形成了苏联模式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4.5.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
        4.5.3 法制化较弱,仅部分政策具备法规属性
        4.5.4 计划色彩浓厚
        4.5.5 问题一: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
        4.5.6 问题二:“大跃进”的政策使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
5 法治宏篇: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逐步振兴到历史辉煌(1979-2014)
    5.1 政策环境
        5.1.1 政策环境概述
        5.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5.2 政策文件
    5.3 政策内容
        5.3.1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期政策的恢复与转变(1979-1992)
        5.3.2 市场经济确立背景下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辉煌(1993-2014)
    5.4 主要特征及问题
        5.4.1 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法制化程度大幅提升
        5.4.2 学校体育政策涉及范围广泛拓展
        5.4.3 政策质量日益提高
        5.4.4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
        5.4.5 问题一:政策强制性较弱,部分政策尚需完善
        5.4.6 问题二:部分政策重叠与过多,执行出现偏差
6 动因演变:基于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
    6.1 多源流理论对政策变迁的解释逻辑
    6.2 各阶段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演变
        6.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02-1911)
        6.2.2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12-1949)
        6.2.3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49-1978)
        6.2.4 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79-2014)
    6.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认识
        6.3.1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客观因素影响显着
        6.3.2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精英化决策模式占主导地位
        6.3.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
        6.3.4 三条源流的关系:互动明显,政治流主导
7 余论:历史变迁对当今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7.1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
    7.2 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
    7.3 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
8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8.1 结论
    8.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民国期间全国性教育、体育会议决议案(1912-1949)
附录 B: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文件(1949-2014)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林穗芳编辑实践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创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林穗芳的编辑实践及其特点
    第一节 林穗芳其人
    第二节 林穗芳的编辑生涯
        一、1950—1956年:初识编辑
        二、1956—1979年:投身编辑活动
        三、1979—1995年:初步构建编辑学
        四、1995—2009年:深化编辑学研究
    第三节 林穗芳编辑实践的特点
        一、为编而学
        二、多编辑外文书
        三、编译结合
        四、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五、实践与理论共进
        六、注意培养年轻编辑
第三章 林穗芳的编辑学范畴论
    第一节 “编辑”概念论
        一、明确两种编辑观
        二、界定“编辑”概念
    第二节 编辑规律论
        一、编辑规律是多层的
        二、编辑基本规律新探
第四章 林穗芳的编辑学命题论
    弟一节“编者合一”小是我国古代编辑活动特征
    第二节 出版始于作品被复制向公众发行
    第三节 我国独立的编辑职业形成于鸦片战争与五四运动之间
第五章 林穗芳的编辑规范论
    第一节 关于编辑规范
    第二节 编辑劳动过程规范
        一、审稿是中心环节,坚持三审制
        二、编辑加工需处理好两大原则
    第三节 编辑劳动成果规范
        一、语言表述规范
        二、文字使用规范
        三、标点符号规范
第六章 林穗芳编辑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
    第一节 “编辑”是编辑学的元概念
    第二节 编辑主体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
    第三节 编辑主体应坚守文化责任本位
    第四节 质量源于规范
    第五节 人才乃出版业立业之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的特性
        2.2.1 基本特性
        2.2.2 发展特性
    2.3 教材的功能
        2.3.1 基本功能
        2.3.2 拓展功能
    2.4 教材建设的相关理论
        2.4.1 教材建设的组织形式
        2.4.2 教材建设的主体
        2.4.3 教材的内容建设
        2.4.4 教材的建设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发展历程
    3.1 农业教育体系创立时期(1912—1948)
        3.1.1 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3.1.2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状况
    3.2 改造、仿苏、探索时期(1949—1965)
        3.2.1 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3.2.2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状况
    3.3 挫折、倒退、停滞时期(1966—1976)
    3.4 恢复、改革、发展时期(1977—1995)
        3.4.1 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3.4.2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状况
    3.5 提高、深化、创新时期(1996—)
        3.5.1 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3.5.2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状况
    3.6 教材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情况
        4.1.1 办学规模
        4.1.2 教师情况
        4.1.3 院校数量
    4.2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
        4.2.1 教材建设现状
        4.2.2 不同类型教材之间的比较
        4.2.3 教材建设成绩分析
    4.3 教材建设中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存在问题
        4.3.2 成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5.1 教材评价界定
    5.2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研究内容
        5.2.1 指导思想
        5.2.2 目标要求
        5.2.3 研究背景
        5.2.4 研究内容及形成成果
    5.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4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4.1 评价指标的设计
        5.4.2 评价标准的设计
        5.4.3 指标权重的设计
        5.4.4 量表及综述栏目设计
        5.4.5 电子教材和课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4.6 具体成果
    5.5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分析
        5.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调查
        5.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实测验证
        5.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调查及实测验证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材建设对高等农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6.1 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理论基础
        6.1.1 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路径
        6.1.2 教材建设软环境对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6.1.3 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均衡原则
        6.1.4 教材建设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测度方法
    6.2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6.2.1 对高等农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6.2.2 决策单元效率连续型变动——Malmquist 模型
        6.2.3 对高校资源配置效率变动的解释
    6.3 教材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
        6.3.1 2009 年决策单元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
        6.3.2 教材建设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体系设计与机制创新
    7.1 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7.1.1 指导思想
        7.1.2 建设目标
        7.1.3 建设原则
    7.2 教材建设的机制创新
        7.2.1 管理机制
        7.2.2 编写机制
        7.2.3 出版机制
        7.2.4 选用机制
    7.3 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教材建设
        7.3.1 教材内容着力体现创新内涵
        7.3.2 教材体系需符合创新人才认知规律
        7.3.3 教材中应设计学生学习的情景条件
        7.3.4 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7.4 教材质量评价工作实施的方法优化
        7.4.1 工作体制
        7.4.2 工作机制
        7.4.3 工作实施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评议表
    附件2:高等教育电子教材和课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评议表
    附件3: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材建设情况调查表
    附件4: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材选用及相关信息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SCP理论模型的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文献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产业组织理论及SCP理论模型概述
    2.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2 传媒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2.3 SCP理论模型简介
第3章 科技期刊及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
    3.1 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
    3.2 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
    3.3 陕西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
    3.4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
    3.5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
        3.5.1 期刊结构状况分析
        3.5.1.1 主办单位分析
        3.5.1.2 主办单位性质分析
        3.5.1.3 刊期结构分析
        3.5.1.4 刊龄结构分析
        3.5.1.5 期刊分布状况分析
        3.5.2 期刊管理状况分析
        3.5.2.1 组织结构分析
        3.5.2.2 管理模式分析
        3.5.2.3 财务管理分析
        3.5.3 广告与发行状况分析
        3.5.3.1 刊载广告状况分析
        3.5.3.2 发行方式分析
        3.5.3.3 价格状况分析
        3.5.3.4 发行量分析
        3.5.4 期刊人员结构状况分析
第4章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SCP分析
    4.1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市场结构
        4.1.1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市场集中度
        4.1.2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产品差别化
        4.1.3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4.2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市场行为
        4.2.1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价格策略
        4.2.2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产品策略
        4.2.3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广告策略
    4.3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市场绩效
        4.3.1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布局与规模
        4.3.2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经营收入与利润
        4.3.3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产业技术创新
第5章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
    5.1 核心竞争力概述
    5.2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5.3 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5.3.1 打造管理竞争力
        5.3.1.1 组建科技出版集团,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5.3.1.2 建设科技期刊群落,借势出版集团发展
        5.3.1.3 重视人力资源,完善管理机制
        5.3.2 提升学术竞争力
        5.3.2.1 提升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
        5.3.2.2 深化同行评议,保障载文质量
        5.3.2.3 加强编委建设,增进学术交流
        5.3.2.4 积极组稿约稿,广泛争取稿源
        5.3.3 加强编辑竞争力
        5.3.3.1 优化出版周期,缩短出版时滞
        5.3.3.2 明确编辑分工,协调出版环节
        5.3.3.3 改革栏目设置,努力服务读者
        5.3.3.4 采用动态页码,科学安排版面
        5.3.4 提高营销竞争力
        5.3.4.1 转变办刊思路,搞活广告经营
        5.3.4.2 采取多种举措,扭转发行颓势
        5.3.4.3 依托核心主刊,延伸产品范围
        5.3.4.4 针对不同用户,采用多元定价
        5.3.5 完善技术竞争力
        5.3.5.1 创办网络期刊,促进主刊发展
        5.3.5.2 开发网络平台,服务期刊建设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陕西省农业科技期刊问卷调查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五年来对外专题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1章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的开始、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1.1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的开始
    1.2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发展的三个阶段
        1.2.1 初步开办阶段(1995年5月--1997年)
        1.2.2 发展阶段(1998年—2004年)
        1.2.3 走向成熟阶段(2005年—今)
    1.3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的现状
        1.3.1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每年的发稿状况
        1.3.2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每期节目的采制流程
    1.4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在全国同类节目中所占的位次
        1.4.1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与全国其他省级电台同类节目比较
        1.4.2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在全国省级电台的位次
        1.4.3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在全国同类节目评奖中的表现
        1.4.4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审稿专家对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的评价
第2章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的主要特征
    2.1 报道全面,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1.1 政治生活类节目
        2.1.2 社会生活类节目
        2.1.3 文化旅游类节目
        2.1.4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类节目
    2.2 紧紧围绕河北改革发展的大局和中心工作选题,突出新闻性和时效性
        2.2.1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节目中所反映的河北大事
        2.2.2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的新闻性和时效性
    2.3 着力突出河北地方特色,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突出"河北味"
        2.3.1 突出河北地方特色节目所占的比例
        2.3.2 突出河北地方特色所反映的方面
    2.4 突出外宣特色,强调内外有别、外外有别
        2.4.1 突出外宣特色,强调内外有别,节目反映出鲜明的对外特色
        2.4.2 在内外有别的基础上强调外外有别,节目针对性强
    2.5 采访深入,音响丰富,可听性强
        2.5.1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中音响所占的比重
        2.5.2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中使用的音响与采录的音响比例关系
    2.6 写作、制作精益求精,水准高,不乏精品力作
        2.6.1 反复修改、点滴苛求,争取使每一套节目无遗憾
        2.6.2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节目中优秀节目所占的比例
第3章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3.1 节目理念陈旧,节目整体表现缺乏时代感
    3.2 选题类型化,缺乏开拓与创新
    3.3 采访模式老套,下功夫挖掘不够
        3.3.1 问答式采访多,跟随式、纪录式采访少,采访内容不生动
        3.3.2 事后采访多,现场报道式采访少
        3.3.3 浮光掠影式采访多,深入挖掘少
    3.4 节目写作形式简单,缺乏新的探索和尝试
    3.5 播音、制作需要进一步精细,精雕细琢尚有不足
        3.5.1 现场音响、资料音响、音乐等使用较少,节目单调,不能吸引人
        3.5.2 制作存在程式化问题,雕琢痕迹过于明显
        3.5.3 主持人播音腔浓厚,缺乏与听众的交流感,播音不亲切
第4章 河北电台对外专题报道的发展思路及改进措施
    4.1 更新理念,用最新的对外传播理念指导工作、改进工作
    4.2 拓宽思路,在选题、写作等方面尝试多种思路、多种做法
        4.2.1 在选题方面拓宽思路,尝试多种题材
        4.2.2 在写作方面拓宽思路,尝试多种体裁,百花齐放
    4.3 淡化采访、写作痕迹,追求更自然、自我展示式的报道手法
        4.3.1 锤炼采访、写作技巧,多用自然音响,多让采访对象说话
        4.3.2 力戒宣传味,追求"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4.4 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本领,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力度
    4.5 加强与外界交流,了解国外受众需求,提高节目针对性,增强节目传播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2.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2.2 国际科技期刊市场的发展特征
    2.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3.1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构成
    3.2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形成机制
    3.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
    3.4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评价体系
4 基于JCR的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思路
    4.2 JCR收录中国数学期刊分析
    4.3 JCR收录中国物理学期刊分析
    4.4 JCR收录中国化学期刊分析
    4.5 JCR收录中国生物学期刊分析
5 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分析(以英文版为例)
    5.1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5.2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
    5.3 影响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6 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分析
    6.1 SCI评价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6.2 我国科技期刊载文学术水平相对偏低
    6.3 我国科技期刊稿件编审制度国际化程度低
    6.4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7 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7.1 争夺内容资源,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
    7.2 规范编审制度,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竞争力
    7.3 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经营
    7.4 建立"走出去"发展模式,扩大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9)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前言
    第一章 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国内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2.1 国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2.2 国内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的意义
    第四章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
        1.1 引言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OA引文优势研究
        1.2.2 OA引文优势的学科差异比较
        1.2.3 OA引文优势的动因探析
        1.2.4 OA引文优势的争议
        1.2.5 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引文评价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评价指标
        1.4.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4.4 OA期刊免费状态的收集
        1.5 结果与分析
        1.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总体分析
        1.5.2 生物医学类与其他学科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差异
        1.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分析
        1.5.4 免费访问模式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1.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2.1 网络引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2.2 网络影响因子及其相关指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2.3 点击量(浏览量)、访问量、下载量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3 问题的提出和本章研究目的
        2.4 研究对象和方法
        2.4.1 研究对象
        2.4.2 评价指标
        2.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区组分析
        2.5.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主成分分析
        2.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
        3.1 引言
        3.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2.1 国外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3.2.2 国内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3.2.3 不同统计源对h指数影响的研究述评
        3.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3.4 研究对象和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评价指标
        3.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3.4.4 数据收集时间
        3.5 结果和分析
        3.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的分布特征
        3.5.2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3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4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3.5.5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对OA期刊的排名分析
        3.5.6 类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
        3.5.7 不同统计源的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的影响
        3.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述评
        2.1 国外着名检索系统选刊评价体系
        2.2 我国期刊评价现状
        2.3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
    第三章 研究的目标
    第四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OA期刊质量与学术质量
        4.2 OA期刊学术质量的系统分析
        4.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4.4 评价指标的筛选
        4.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分析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7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理论基础
        5.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评价对象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4 计算二级指标单指标属性测度
        6.5 计算一级指标及总指标的综合属性测度,并表示成五元联系数
        6.6 属性联系数识别分析
    第七章 讨论与分析
        7.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第八章结 论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总结与展望
    第一章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本论文主要结论
        2.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4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三章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四章 后续研究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1 2003-2007历年h指数及总h指数及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
    附表3-2 类h指数相关数据及其排名
附录
    附录一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权重确定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三 20个二级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0)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的内容安排和技术路线
        1.5.1 论文的内容安排
        1.5.2 技术路线
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构建
    2.1 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的含义及分类
        2.1.1 科技成果的含义及分类
        2.1.2 技术标准的含义及分类
    2.2 科技成果与技术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2.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2.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含义及界定
        2.4.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含义
        2.4.2 可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科技成果的界定
    2.5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理论框架构建
        2.5.1 理论框架构建
        2.5.2 基本理论介绍
    2.6 本章小结
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模式研究
    3.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类别
        3.1.1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
        3.1.2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
        3.1.3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
    3.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设计
        3.2.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界定及其优缺点
        3.2.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总体思路
        3.2.3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政府主导模式设计
        3.2.4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混合模式设计
        3.2.5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市场化模式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路径设计
    4.1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转化路径设计
        4.1.1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主体职责分析
        4.1.2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步骤分析
    4.2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转化路径设计
        4.2.1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4.2.2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主体职责分析
        4.2.3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步骤分析
    4.3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转化路径设计
        4.3.1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4.3.2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主体职责分析
        4.3.3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步骤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机制研究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1 问卷设计及回收
        5.1.2 可靠性分析
        5.1.3 数据处理
    5.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转化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5.2.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动力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5.2.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协调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2.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权责利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2.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保障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机制设计
        5.3.1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动力机制
        5.3.2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协调机制
        5.3.3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权责利机制
        5.3.4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保障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联盟标准利润分配模型
    6.1 信息熵
        6.1.1 信息熵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6.1.2 熵度量法
    6.2 未确知集合的基本概念
        6.2.1 可测空间
        6.2.2 未确知测度
        6.2.3 未确知集合
        6.2.4 未确知集合的运算
    6.3 指标分类权重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6.3.1 未确知分类的概念
        6.3.2 未确知分类中的特征分类权重
        6.3.3 给定样本指标观测值分类信息条件下指标分类权重的概念
    6.4 未确知逻辑系统
    6.5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利润分配模型
        6.5.1 利润分配机制的含义及作用
        6.5.2 联盟利润分配模型的定量分析
        6.5.3 联盟利润分配的未确知测度模型
    6.6 本章小结
7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应用研究
    7.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转化为公共标准案例
        7.1.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的背景介绍
        7.1.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转化模式
        7.1.3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成果转化为公共标准的转化路径
    7.2 海尔家庭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案例
        7.2.1 海尔家庭网络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标准的转化过程
        7.2.2 海尔家庭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转化模式
        7.2.3 海尔家庭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转化路径
        7.2.4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联盟标准的利润分配模型应用
    7.3 兆维自助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案例
        7.3.1 兆维集团科技成果转化为私人标准的背景介绍
        7.3.2 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领域私人标准的形成背景
        7.3.3 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技术转化为私人标准的转化模式
        7.3.4 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技术转化为私人标准的转化路径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附录A
附录B

四、向2004年度审稿专家致谢(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壮游”诉“硕星”游戏画面着作权案评析[D]. 陈冰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D]. 高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4]林穗芳编辑实践与思想研究[D]. 王小椒. 湖南师范大学, 2013(S1)
  • [5]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 李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5)
  • [6]基于SCP理论模型的陕西农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D]. 庞博.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7]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五年来对外专题报道研究[D]. 杜岩卿. 河北大学, 2010(01)
  • [8]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珏. 武汉大学, 2010(05)
  • [9]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胡德华. 中南大学, 2009(02)
  • [10]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研究[D]. 任向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12)

标签:;  ;  ;  ;  ;  

感谢 2004 年的审稿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