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阅读需求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需求调查分析

一、高职院学生阅读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寇文亮[1](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张磊[2](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曾文军[3](2020)在《高职学生阅读状况与阅读推广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探寻世界读书日的起源,了解高职院校的学制情况,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作者所在学校实际,调研高职院校学生的阅读状况,并提出阅读推广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孙春梅[4](2020)在《“大国工匠”培养导向的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开展全民阅读和培育工匠精神。而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培育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文化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大国工匠视域研究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问题,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贵州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是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正是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和了解国内外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进展,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准备。其次,本文调查了贵州高职学生阅读现状和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情况,并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阅读能力、阅读现状、阅读喜好及习惯以及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次,利用案例研究法分析省内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典型案例,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借鉴成功案例的实践经验。最后,基于工匠精神、阅读相关理论和实证调研,构建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及模式实施流程和策略。基于大国工匠、全民阅读、职教改革等政策及新媒体多媒体技术应用背景和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环境和资源及多元财政保障体系等基础条件支撑下,本文构建了由推广主体、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推广客体和培养目标构成的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推广客体主要是贵州高职在校学生,而这一服务对象决定了阅读推广的培养目标。而推广主体、推广内容和推广方式是该模式的主要构成部分。阅读推广主体是多元化协同创新主体,除图书馆外,还要与校内外资源进行协同创新。阅读推广内容主要为通识知识(经典文化、职教及工匠文化、贵州文化等)和职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资源、专业技能等),两种推广内容同时进行。通识知识推广是基础,职业知识和技能推广为核心,通识知识推广对职业知识及技能推广有促进作用。本文最后对模式实施流程和策略进行了设计。

王佩瑶[5](2020)在《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常州G高职院借由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契机,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是近些年来陆续出现的学生危机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对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认可度,对学校的安全稳定与改革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何有效预防和正确应对可能发生的学生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危机事件给学校带来的损失,成为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厘清高职院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现状,针对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潜在危机事件预防工作不到位、危机事件预警系统建设不健全、危机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不完善、危机事件后恢复与提升能力差等问题展开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危机教育宣传、优化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组织机构、搭建有效的学生危机事件预警网络、展开校内校外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完善危机公关机制等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对策,期望以此推进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进程。

张海潮[6](2019)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学习习惯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习惯是指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汉语学习习惯则是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反映其学习汉语态度的,且对其汉语成绩具有有效性影响的行为或行为模式。在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帮助自己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和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也要了解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汉语人才。本研究以在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查研究。此外,还对汉语教师进行访谈,以了解问卷调查情况与学生实际情况的一致性,以及汉语教师对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汉语学习习惯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等内容,此部分是对整个研究所做的总体性概述;第二部分为汉语学习习惯的数据分析,内容包括对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与本论文相关的简单介绍,对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总体性分析以及从不同性别、学习时长及汉语水平方面进行的差异性分析;第三部分为汉语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与讨论,是从认知性、基本学习习惯、自我导向性、考试习惯和对学习汉语的感觉五个方面进行讨论的;第四部分针对分析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结果从认知性学习习惯、基本汉语学习习惯、自我导向性学习习惯和提高汉语学习兴趣四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学习习惯呈现多样化特征。首先,学生的汉语学习习惯还不是很理想,且对于如何培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其次,在课前准备、作业习惯、课外阅读和使用工具书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再次,不同汉语学习时长的学生在背诵习惯、课外阅读、仿写习惯和使用工具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后,不同HSK等级的学生在认知性学习习惯、课中学习、背诵习惯、作业习惯、课外阅读、课外听力、书写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对学习汉语的感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

卓妮[7](2019)在《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问题研究 ——基于T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始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职业大学的产物,此概念具有“中国特色”。从国际上看,国外普遍使用“职业教育”或“职业院校”等称谓,所涉及的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办学内涵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太一致。近10年来,为了我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央和地方对高职院校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自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的相关通知以来,各省市高职院校,尤其是试点院校对于落实教学诊改工作和完善教学诊改制度给予高度重视,开始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大层面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诊改”,而聚焦学生发展的“自我诊改”对切实贯彻“诊改”工作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提高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其自身发展的满意度具有根本性意义。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对T职业技术学院的实地调查,运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对该校在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诊改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有关教学诊断与改进和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等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其次通过编制访谈提纲对诊改工作组织实施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进行访谈;最后随机抽取300位学生进行问卷自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了解该校在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T职院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对诊改认识不到位;二是数字质量诊断平台构建不完善;三是因诊改工作量大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传统观念掣肘内生动力不足;五是学生被动参与主体意识不强;六是学生自测数据失真。针对存在问题,本文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改进建议。首先,学校层面要增强诊改意识,深化学生发展诊改。激发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育的主体意识,重视相关人员学习培训,提高诊改工作质效;推进诊改工作平台建设,发挥诊改导向功能。其次,教师层面要聚焦立德树人,强化育人使命担当。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紧抓班风学风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学深悟透诊改意义,有效落实诊改措施。再次,学生层面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发展目标。摆正自身位置,树牢诚信观念,合理规划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戴玉凤[8](2017)在《开展经典阅读对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卫生类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经典阅读是促进大学生获取知识及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特色及卫生类高职院学制课程安排的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经典文献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的优势,广泛开展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导向的多种形式的经典阅读推送、导读、诵读等活动,并定期对推广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艺瑗[9](2016)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以YNZJ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现有高职(大专)院校1280所,在校生958万人,国家财经投入经费491.6亿元,收入1051.5亿元。高等职业教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质量、管理、改革上创新是必然的。教育部1998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意义重大,首先,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其次,可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通过研究可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系统化。当前,大部分学者从高等职业院校的现状、必要性、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原因、途径、对策、建议等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以及如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贯穿人文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精辟的阐述。但对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比较少,尚缺乏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和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尚缺乏结合现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而建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着力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建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进行系统理论研究,构建“第一、二课堂”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为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先对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理论进行阐述,从而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YNZJ学院288名全日制在校生、154名顶岗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60家顶岗实习单位的满意度调查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分析结构和结果,通过对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实训处等部门相关教师进行访谈,获得人文素质培养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YNZJ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与实际脱节、校园环境缺乏人文气息、图书馆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人文类型的社团建设未起到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的作用五个方面的问题,再结合YNZJ学院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最后分析出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目标定位不准确、认为学生人文素质并不影响学院就业率、未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院的整体工作规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地位相对较低四个方面的原因,从而构建“第一、二课堂”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其中,在“第一课堂”体系中将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相结合,形成符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即人文素质公共基础课程群建设、人文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人文素养与判断力模块课程群建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群建设三个课程体系的“第一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在“第二课堂”体中,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走进图书馆阅读、学院广播和网络平台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安排并实施学分考核。在建立健全“第一、二课堂”结合的培养管理机构与制度中对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制度的建设、评价机制的建立提出建议。

张宏武[10](2015)在《高职语文情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学院所设的专业覆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各个支柱产业。该学院的高职语文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拓宽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任。它对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高职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学院所面对的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语文教学存在诸多的困难。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无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围绕某一教学活动主题,发掘教学资源,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与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融会贯通,缩短学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学效果,对改变电科院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情境教学的研究现状,结合所调研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对高职语文教学现状、高职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高职语文情境教学的内涵进行界定。根据建构主义、情境认知与学习、多元智能等理论以及教学设计原理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从高职语文教学需要出发,针对电科院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设计典型的教学案例。最后,结合调查反馈情况总结高职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效益。本文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贡献三点:一是从电科院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探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高职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增强教学效果,为该学院的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二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有机融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三是设计典型的情境教学案例,为同行提供可操作的范例与参考。

二、高职院学生阅读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院学生阅读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三)幼儿教育实验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设计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高职学生阅读状况与阅读推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阅读推广研究的缘起
二、世界读书日的起源
    1. 世界读书日的起源。
    2. 世界读书日的中国化。
三、研究方法和目的
四、高职院校的学制
    1. 高职学生学制情况。
    2. 高职学生在校情况。
五、高职学生阅读状况
    1. 高职学生阅读总体情况。
    2.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读者阅读状况。
    3. 其他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状况。
六、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途径
    1. 开设阅读课程。
    2. 举办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3. 组建读书社团。
    4. 开展个性化服务。
七、结语
    1. 二级学院要发挥各专业教研室的作用。
    2. 图书馆要做好馆藏建设。
    3. 创新开展阅读活动。

(4)“大国工匠”培养导向的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大国工匠
        2.1.2 图书馆阅读推广
    2.2 理论基础
        2.2.1 阅读学理论
        2.2.2 阅读推广及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
3 高职与普通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比研究
    3.1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
    3.2 两类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区别
4 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情况调查
    4.1 调查实施情况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的调查对象和时间
        4.1.3 问卷调查内容
        4.1.4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1 样本的基本信息
        4.2.2 整体阅读调查分析
        4.2.3 参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调查分析
        4.2.4 专业文献阅读调查
        4.2.5 贵州高职学生对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建议
    4.3 贵州高职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结论
        4.3.1 以数字和碎片化阅读为主,深层阅读较缺乏
        4.3.2 学生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关注度不高
        4.3.3 缺乏专业文献选择和阅读方法技巧
5 贵州省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调查分析
    5.1 问卷调查分析
        5.1.1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 案例调研分析
        5.2.1 贵州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案例调研
        5.2.2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案例调研
    5.3 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
6 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构建
    6.1 构建思路
        6.1.1 基于职教改革和大国工匠培养构建模式的培养目标
        6.1.2 基于阅读相关理论构建模式要素与流程
        6.1.3 基于学生阅读调查结果构建推广内容和方式
        6.1.4 基于贵州高职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构建基础和主体
        6.1.5 借鉴贵州幼儿师专图书馆阅读推广先进经验
    6.2 模式要素分析
        6.2.1 背景和基础条件分析
        6.2.2 推广客体与培养目标分析
        6.2.3 多元协同推广主体分析
        6.2.4 推广内容分析
        6.2.5 推广方式分析
    6.3 模式实施流程
        6.3.1 做好活动前期调研
        6.3.2 确定活动选题和方案
        6.3.3 活动实施策划
        6.3.4 活动效果评估
    6.4 模式实施策略
        6.4.1 用好相关政策和现代信息技术
        6.4.2 加强多元财政保障体制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
        6.4.3 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主体
        6.4.4 突出数字和嵌入式推广方式,兼顾常规方式
        6.4.5 树立“主题+品牌”意识,突出职教特色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C 贵州省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D 贵阳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5)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概述
    2.1 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概念界定
    2.2 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理论研究依据
3 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调研分析
    3.1 学生危机事件典型案例及管理对策分析
    3.2 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现状
4 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 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不足之处的成因
5 完善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大力推进危机预防教育工作
    5.2 健全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组织架构并提升预警能力
    5.3 加强学生危机事件演练增加危机事件处理能力
    5.4 完善危机事件公关机制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学习习惯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学习习惯研究综述
        1.2.1 学习习惯的概念
        1.2.2 学习习惯包含的因素
        1.2.3 学习习惯的特点
        1.2.4 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2.5 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2.6 对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找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课堂观察法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对象
        1.6.2 问卷设计
        1.6.3 数据处理
2 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学习习惯调查与研究
    2.1 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情况
    2.2 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总体性分析
    2.3 不同性别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分析
    2.4 不同汉语学习时长的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分析
    2.5 不同HSK等级的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分析
3 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汉语学习习惯调查结果与讨论
    3.1 认知性汉语学习习惯
    3.2 基本汉语学习习惯
    3.3 自我导向性汉语学习习惯
    3.4 考试习惯
    3.5 对学习汉语的感觉
4 培养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良好汉语学习习惯的对策建议
    4.1 形成认知性汉语学习习惯
    4.2 养成良好的基本汉语学习习惯
    4.3 激发自我导向性汉语学习习惯
    4.4 保持并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
5 结语
附录 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学习习惯调查问卷(汉语版)
参考文献
后记

(7)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问题研究 ——基于T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家对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引导
        (二)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教学诊断与改进
        (三)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理论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内容构成
        (一)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的主体
        (二)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的内容
        (三)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的方法
        (四)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以目标为导向,衡量学生的发展
        (二)以问题为导向,发挥诊改的功能
    三、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理论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三)PDCA循环理论
第三章 T职院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运行流程及其指标分析
    一、T职院基本概况
    二、T职院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运行流程
    三、T职院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
        (—)学生发展标准
        (二)学生发展标准指标分析
        (三)学生发展标准值、目标值及预警值
    四、T职院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测评数据分析
        (一)学业发展方面
        (二)职业发展方面
        (三)个人发展方面
        (四)社会能力发展方面
第四章 T职院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推动乏力
        (一)诊改认识有待深入
        (二)传统评估思想桎梏
        (三)诊改平台构建困难
    二、教师角色地位不准测评过程缺位
        (一)双重角色工作量倍增
        (二)自我中心的角色定位
        (三)测评过程中存在缺位
    三、学生被动参与全面发展意识淡薄
        (一)独立的自我发展意愿不强
        (二)全面发展能力的意识淡薄
        (三)自我测评态度不端分数失真
        (四)被动参与诊改积极性不高
第五章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对策探讨
    一、学校:增强诊改意识,深化学生发展诊改
        (一)提高对学生发展诊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激发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育的主体意识
        (三)重视相关人员学习培训提高诊改工作质效
        (四)推进诊改工作平台建设发挥诊改导向功能
    二、教师:聚焦立德树人,强化育人使命担当
        (一)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二)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三)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优化实践教学方案
        (四)学深悟透诊改意义,有效落实诊改措施
    三、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发展目标
        (一)摆正自身位置
        (二)树牢诚信观念
        (三)合理规划目标
        (四)端正学习态度
第六章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学生自测量表
    附录 C 访谈提纲

(8)开展经典阅读对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卫生类高职院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 经典阅读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2.1 经典阅读是促进读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2 经典阅读是帮助读者自我完善和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
3 卫生类高职院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
4 开展经典阅读模式的探索
    4.1 利用网站、微信、QQ、宣传栏定期推送书目
    4.2 开设经典阅览室
    4.3 与学工、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举办大型经典诵读比赛
    4.4 开展经典作品导读
5 结束语

(9)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以YNZJ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1.2.2 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1.2.3 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系统化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素质
        2.1.2 人文素质
        2.1.3 人文素质教育
        2.1.4 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2.2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2.2.1 结合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2.2.2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原则
        2.2.3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目标
        2.2.4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内容
        2.2.5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方法
第三章 YNZJ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3.1.1 调查方法
        3.1.2 问卷设计
        3.1.3 调查对象
    3.2 YNZJ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分析
        3.2.1 问卷情况说明
        3.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3 YNZJ学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
    3.3 原因分析
第四章 构建“第一、二课堂”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4.1 构建“第一课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4.1.1 “第一课堂”课程体系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相互渗透
        4.1.2 “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建设
    4.2 “第二课堂”体系建设
        4.2.1 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4.2.2 走进图书馆阅读
        4.2.3 参与学院广播和网络等平台的宣传活动
        4.2.4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4.3 建立健全“第一、二课堂”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管理机构与制度
        4.3.1 管理机构的设置
        4.3.2 制度的建设
    4.4 “第一、二课堂”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
        4.4.1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4.4.2 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高职语文情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情境教学思想源起的研究
        1.2.2 对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
        1.2.3 有关情境教学创设的研究
        1.2.4 对信息技术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1.3 概念阐述
        1.3.1 情境的内涵
        1.3.2 情境教学的内涵
        1.3.3 高职语文情境教学的内涵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2.3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3.1.1 学校简介
        3.1.2 语文学科的地位不高
        3.1.3 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较低
    3.2 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教学方式的使用不理想
        3.2.2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简单
        3.2.3 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2.4 高职学生学习习惯不良
第4章电科院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电科院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4.1.1 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4.1.2 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有效整合的路径
        4.1.3 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4.2 电科院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4.2.1 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为实施情境教学提供了保障
        4.2.2 学院资源库的建设为情境教学的实施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
        4.2.3 高素质教师团队为开展情境教学创造了条件
        4.2.4 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可拓宽情境教学设计的思路
第5章 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模式设计——以电科院为例
    5.1 学习需要分析
        5.1.1 学生特点分析
        5.1.2 课标和教材分析
        5.1.3 学习内容分析
    5.2 教学目标分析
    5.3 语文情境教学的过程设计
        5.3.1 创设情境
        5.3.2 实施探究
        5.3.3 体验情境
        5.3.4 拓展情境
    5.4 教学评价
        5.4.1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5.4.2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5.4.3 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
第6章 情境教学设计案例
    6.1 诗歌《蒹葭》学习需要分析
        6.1.1 语文课标和教材分析
        6.1.2 学情和学习内容分析
    6.2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6.2.1 教学目标分析
        6.2.2 教学重难点分析
    6.3 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
        6.3.1 教学方法分析
        6.3.2 教学手段分析
    6.4 情境教学过程设计
    6.5 教学评价
        6.5.1 形成性评价
        6.5.2 终结性评价
    6.6 情境教学实施效益分析
        6.6.1 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6.6.2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突出
        6.6.3 语文教学成效得以提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情境教学调查问卷:《诗经·蒹葭》学习反馈
附录 2:高职语文课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高职院学生阅读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2]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职学生阅读状况与阅读推广调查[J]. 曾文军. 文教资料, 2020(25)
  • [4]“大国工匠”培养导向的贵州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D]. 孙春梅.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6)
  • [5]常州G高职院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研究[D]. 王佩瑶.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习者学习习惯调查研究[D]. 张海潮.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问题研究 ——基于T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分析[D]. 卓妮.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8]开展经典阅读对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探索[J]. 戴玉凤.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7(24)
  • [9]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以YNZJ学院为例[D]. 高艺瑗.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10]高职语文情境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 张宏武.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标签:;  ;  ;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需求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