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研究看新世纪的形势--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1999年年会暨研讨会综述_经济全球化论文

从全球化研究看新世纪的形势--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1999年年会暨研讨会综述_经济全球化论文

研讨全球化问题 看清新世纪形势——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199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史学论文,中国国际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1999年年会暨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0月27-29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杭州、西安、石家庄、郑州、长春、沈阳等地的高等院校、党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就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问题和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

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全球化的定义。有的学者研究和评价了西方学术界对全球化概念的认识,认为在西方学术界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具有多层次的内容,如包含有“成为全球性的”、“扩展到全球范围”、“上升到全球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一个整体”、“着眼于全球范围进行思考”、“在全球范围内采取行动”等意思。这个概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革命扩大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的范围,使人们产生了“地球变小了”、“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主观感受的结果。有些学者则力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全球化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的人指出,所谓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各个国家越来越深地被纳入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经济全球化包括信息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等,其核心是资本和金融市场全球化。有的人在确认全球化是指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指出了它的三个特点,即它表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时就已经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则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其实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和主导力量是美、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在全球范围有关的领域里占据绝对优势,控制着这些领域里的“游戏规则”;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同时也包含着各国在政治、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多个领域里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摩擦。

会议的另一个议题,是全球化的影响和结果。有的学者指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各种痼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新的形式不断积累和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这种对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变得更为尖锐了。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已经超过4万家,年生产总值占世界各国年生产总值之和的40%以上,年贸易额占全世界年贸易总额的60%以上。跨国公司实现了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民族国家的调控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跨国公司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其结果是全球范围内生产的极大的盲目性。这种状态极易造成产品过剩。一旦市场上商品过剩,就会导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经济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这种对立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有了值得注意的新发展。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资产阶级在劳资关系中的地位,使资方获得了剥削劳动者的新手段,从而大大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劳动社会危机和社会贫困,使贫富对立日趋严重。近2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无论在收入方面或是财产占有方面都明显地扩大了。在美国,1973年到1992年间,20%的高收入家庭平均收入增加了20%,而20%的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则减少了12%。有的学者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南北差距。有关资料表明,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高收入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占有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的86%,控制着世界各国国外投资总额的68%。西方的3名巨富的财产,居然超过了48个不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有的学者指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其中西方国家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和损害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2.5倍。西方以占世界20%的人口消费着世界80%的资源,却把生态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留给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纸制品消费占世界的2/3,但所用木材几乎全部来自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会议的第三个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的与会者指出,全球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同各国的经济交往将进一步加深,这

将使我国人民深刻地了解世界上不同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利弊得失,正确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国人民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使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走向世界,如扩大对外开放,更有效地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有的与会者提出,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有利的环境,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可为社会主义提供广阔的回旋余地,高科技将为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也是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

更多的与会者就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提出了看法。他们认为,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挑战,一是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方式的挑战,使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再沿袭过去关门搞建设的做法,必须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二是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量与质的挑战,即从量的比较看,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太轻,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太重;从质的比较看,社会主义国家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为主,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力度不强。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挑战,一是表现为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加快法治化的进程,以法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二是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定捍卫自己的主权,即必须反对资本主义国家以种种借口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的行为,反对他们分裂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挑战,表现为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以强有力的措施拒绝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垃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一切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排斥在国门之外。

与会者高度地肯定了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方针和措施。他们指出,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发展中。从经济上看,中国一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交流,多形式、多渠道地使本国经济走向世界;二是统一认识,采取一个个有实际意义的步骤,积极争取加入世贸组织;三是以积极负责的态度,顶住压力,抵御金融危机。从政治上看,中国人民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政治目标前进,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营造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稳定、人心安定的政治局面;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维护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维护国家的主权。有的与会者指出,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总结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我国只有面对经济全球化,全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才能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壮大自己的实力,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会议的第四个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有的学者提出,正确地看待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不科学的思想方法。3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产生了世界上只有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方法。直到目前为止,我国理论界仍有一种倾向,即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社会主义,世界上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模式不是社会主义。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方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的思想,不符合邓小平理论的精神,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指示的精神。所以,可以而且必须“假定”世界上有多种社会主义模式,即假定世界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流派和模式,特别是那些控制着国家政权、具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相同的地位和意义。应该肯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适应,其他社会主义模式则同它们各自国家的实际相适应。

有的学者提出,前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决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死亡。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其理论、运动和制度由于产生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对于一切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严肃而认真的尝试,我们都要持支持和赞许的态度,不应扣上“非科学”的帽子一概骂倒。他们提出,既要反对当前流行的社会主义失败论,也要反省我们过去宣传的社会主义速胜论。经济全球化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并未进入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地步,相反它保持着上升势头,具有很强的扩张能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潜力。因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需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可能要经过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艰难曲折的斗争。他们还提出,要放弃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截然对立的传统观念,使社会主义国家主动地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在交往和联系中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要确认,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取代者,也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因此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最重要的论述之一,是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用适合自己国情的所有制形式来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必将使这些国家走向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越发达,越形成垄断资本,它就越有条件转向社会主义。

标签:;  ;  ;  ;  ;  ;  ;  ;  ;  ;  

从全球化研究看新世纪的形势--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1999年年会暨研讨会综述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