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提升视域下的流通企业转型动力与机理研究论文

竞争力提升视域下的流通企业转型动力与机理研究

武学慧,张壹宁,任恒娜 WU Xuehui,ZHANG Yining,REN Hengna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摘 要: 新形势下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必要性迫切,文章界定了流通企业本质功能,以流通企业功能回归为转型驱动力,以流通企业转型理论及现实条件基础为依据,剖析了流通企业转型价值创造机理,构建了以价值协同共创为基础的多层次渐进式流通企业转型“三力—三聚”模型,提升附加价值实现价值跃迁进而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提出了流通企业融合制造化、终端服务化、平台集成化、协同创新化等流通企业转型路径。

关键词: 竞争力;流通转型;动力;机理

流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联结生产和消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流通企业发展面临着多方困境及瓶颈。宏观来看,我国流通业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国际流通竞争力疲软、内需不足,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适应、价值链低端锁定等“内忧外患”,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凸显;微观来看,我国流通企业长期处于价值洼地,流通成本高,协同整合能力不足,面临着“互联网+”融合下新业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带来的去中间化“脱媒”冲击的微利窘境。因此,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必要性迫切。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1 流通企业竞争力

目前学界对流通产业、流通企业及流通企业竞争力的界定尚没有统一。西方学者提出的“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分销服务”(distribution services)与国内学者所说的“流通”(distribution或circulation)概念相似。流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广义的流通是指商品及其他生产要素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流动过程(夏春玉,2009)。上创利(2012)认为,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为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行业(如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物流业、运输业、仓储业、金融业、邮电业和通讯业等)。

DNM-9602型酶标仪、DNX-96型洗板机(北京普朗);TGL-16G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2135型组织切片(德国菜卡);Moticam3000显微摄影系统(美国motic);电子天平(梅特勒公司)。

学者们通常将微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视为流通企业竞争力或企业的流通竞争力(纪宝成,2010),将宏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视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或流通业竞争力),其中流通企业竞争力是更有效地协调产销矛盾以及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纪宝成,2010)。刘根荣(2007)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产业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综合素质能力。张连刚(2011)认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指流通产业所具有的较强的资源吸引力、市场争夺力、盈利能力,以及对其他产业较强的拉动力、较强的生产和消费环节衔接力。

1.2 流通转型与经济转型及面临困境

流通业为城镇化提供保障条件(王世进、司增绰,2017;丛颖睿2014),其发展水平显著影响城镇在区域经济中集聚的稳定性,在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中均呈现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丁宁、徐从才,2016),我国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后向拉动作用强于其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且两者都有增强趋势(赵霞,2012)。

最终,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流通企业通过纵向整合、横向集成和企业间合作区域网络构建,最终转向协同生态系统演化,通过知识协同创新,实现系统附加价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流通企业应发挥自身靠近最终消费者及灵活敏捷的优势,在协同演化生态系统中充当主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

中国流通产业同时出现了由资本与技术共同驱动发展的趋势,即发生着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跃迁(刘向东、张小军、石明明,2009),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显著扩大了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王永娟,2018)。但是,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自2006年起从技术驱动型转向资本驱动型,转型实现路径与最优路径之间出现明显偏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尤其是技术无效率程度加深是转型问题产生的根源(董誉文、徐从才,2017;李晓慧,2011)我国商贸流通业尚为粗放型发展道路,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较低,不具备充足的差异化服务供应能力、经营利润非常薄弱(许文芬,2015),且在互联网冲击下,面临着制造商去中间化的“脱媒”微利困境(纪宝成,2010)。

1.3 流通企业转型与竞争力提升

我国流通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实现以技术信息化为主要内涵的流通技术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和流通产业业态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高煜、曹大勇,2011),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提升现流通产业附加值和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上创利,2013)。企业流通转型可以从流通体制、形式及增长方式考虑,选择“技术密集化型”和“信息主导型”,走内外贸一体化道路(徐从才,1999),应从经营模式、企业机制以及流通体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荆林波,2014;董誉文、徐从才,2017),将拓展流通市场、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服务能力三个方向作为目标(纪良纲,2013),应从降低流通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和创造服务价值赢取竞争优势两方面提升竞争力(纪宝成,2010),商贸集成商和全渠道平台商是我国大型流通企业创新转型的两个主要方向(晁钢令,2015;赵武,2016)。互联网冲击下使直接流通渠道成为常态,流通企业商业组织模式由“推”向“拉”的生产方式变革,通过供应链逆向整合(谢莉娟,2015;凌永辉、徐从才、李冠艺,2016;谢筱,2016;李雨桐,2017)为零售制造商提供第四方物流,求“去中间化”与“再中间化”的平衡,重获定价权,分享供应链盈余(李雨桐,2017)通过流通过程再造和“互联网+”窗口对接进行大规模定制下流通组织进行网络化重构(凌永辉、徐从才、李冠艺,2016),互联网时代商贸流通企业营销模式需向跨界模式、社交模式和线上模式转变(张稼,2018)。

1.4 文献述评

首先,对于小型流通企业来讲,通过专业化、核心化专业服务的转型升级路径,聚焦生产力—简称“聚核”。具体而言,流通企业通过多重嵌入制造业价值模块,实现专业化演化,如,逆向整合(产业)价值网链,模块化顾客需求社会化采纳提供商;多重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及加入产业链价值网络(价值网络节点企业),承担起生产制造企业市场需求调查部门的角色,与生产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有机外接融合,参与制造业商品服务生产价值共创,融入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充分发挥生产力效能,提高附加价值创造力。同时,从国内流通服务来看,专注本土化服务的能力,如仓储、配送、售后、陈列、促销等,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从国际流通服务来看,外贸化转型,寻找市场空白和国内外市场对接。待企业实力成熟之后可向相关生产领域介入,实现流通企业纵向一体化供产销转型。

2 流通企业转型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机制

文章以“流通企业转型的现实困境及动力机制——流通企业转型的理论及现实依据——流通企业转型的内在机理——流通企业转型的路径及技术”为逻辑思路,对流通企业的转型提升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流通企业的功能定位及转型提升竞争力应回归流通企业的本质功能,并应以此作为其转型的动力机制。

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成果,新形势下流通企业的功能应兼顾效率和价值创造。因此,文章将新形势下的流通企业功能界定为衔接力、生产力及拉动力。首先,衔接力——实现良好供需匹配,在供给侧改革和贸易战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高生产端和消费端衔接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其次,生产力——流通环节在新形势下除了衔接功能的发挥,还应积极转向价值创造,提高附加值,创造超额利润;最后,拉动力——流通企业对消费端的把握及自身灵活重服务的优势可以反作用于其他产业,在网络经济及集聚经济的背景下,充当网络协同发展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从而拉动其他产业发展。

第三,企业间合作来看,以聚焦流通企业的拉动力功能为导向,成为区域价值网络的组织者与主导者,将区域内的流通生产相嵌集成生产者和流通者、消费者有机聚合,通过区域企业竞合均衡实现知识协同创新为内在信息流转换过程,转向价值网络协同创新,实现价值网络重构、结构跃迁与升级(如图3)。

在政策基础上,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政策依据主要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议以及“六五”、“七五”普法工作规划。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社会上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水利,水利建设公开招标逐渐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借资质围标串标等现象使人们开始对招标投标的公平、公正性产生质疑,有的项目开标前甚至就有很多人知道谁会中标,致使社会舆论的矛头指向水利工程招标,损害了水利招标投标市场建设,同时严重损害了水利形象。

3 流通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3.1 流通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第二,横向来看,以聚焦流通企业的衔接力功能为驱动,转向价值规模化匹配衔接。在当前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流通企业转型方向之一可以专注平台商和集成商,专业化、规模化供需匹配,使流通企业的衔接力效率最优,同时产生规模效应及相应附加值效应(如图2)。

3.2 流通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的现实依据

现实依据来看,流通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如下现实困境:(1)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脱媒”冲击;(2)流通企业附加价值偏低缺乏竞争力;(3)在全球价值链位置低端锁定困境;(4)流通企业层次多样,大中型并存,增加了转型的复杂性。

②间接污染:露天采场开挖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岩溶地面塌陷及裂缝等相应引起地表渗透条件变化,使得被污染的地表水对岩溶水的补给加强,通过地表污水河渠侧方补给污染地下水。

4 流通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的内在机理

4.1 流通企业价值创造转型机理

流通企业转型的现实问题是解决“脱媒”危险和低附加值低利润困境,本质问题是解决制造业与流通业的融合及价值共创,流通业在价值协同网络中的组织者、主导者作用及角色,最终实现价值跃迁的问题。应放到国内价值链、产业链、价值网的重构整合中来看,放到全球价值链(GVC)位置跃迁中来看,以生产或服务升级为手段,通过横纵向整合进行知识学习达到价值模块虚拟再整合及网络协同,最终实现附加值的提升。

第一,纵向来看,以聚焦流通企业的生产力功能为驱动,转向无边界生产的价值共创(如图1)。流通企业通过逆向价值链整合实现价值传递及共创,生产和流通企业相互嵌入,实现无边界生产。具体可以通过社会化采纳,将消费端采集的价值需求传递到产品概念设计及生产模块嵌入中,进而价值传递输出,实现产品服务集成转型。

理论依据方面,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种。根据最朴素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波士顿战略管理),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专业化、差异化、多元化等,应该根据企业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及实力的情况(先天优势、劣势、机会、威胁,SWOT)进行慎重考虑,需进行成本及专业度等考虑,企业的生存获利能力成本回报率及规模经济等应作为首当其冲的考虑,因此实力不足的企业应避免盲目扩大规模,主要应从专业化及差异化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同时,结合汉弗莱等(Humphrey&Schmitz,2000) 从价值链角度出发给出的企业升级的四种模式:过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跨产业升级(inter-sectoral upgrading),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最关键的因素,企业规模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大型企业更关注产业转型,中型企业更注重企业类型转型。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应根据自己的企业规模大小、实力及自身前期能力特点及积累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向和路径。

图1 流通企业无边界生产价值共创转型

图2 流通企业平台集成化转型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设计一些特定的场景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并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从而收获较好的学习体验。对于高中生而言,化学知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针对于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的方式,以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情绪,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到化学知识学习中,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爱克发的环保实践,落地于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细节,而不单单是产品本身,并且大量的工作属于未雨绸缪,这一点尤为令人敬佩。随着我们采访的逐渐深入,感受也越来越深刻。以无锡工厂为例,其是印艺板块在中国唯一的数码印版生产基地,也是爱克发全球6家工厂中最年轻的一家。

4.2 流通企业多层次渐进转型“三力—三聚”模型

基于以上讨论,文章构建“三力—三聚”模型,以流通企业功能回归为转型驱动力,以流通企业现实自身转型条件及基础为依据,实现以知识学习为基础的多层次渐进式流通企业转型,提升附加价值进而提高竞争力。

流通企业“双曲线”价值位置跃升路径如图4所示:

同时,转型是否具备体现实可行性,还需要考察可利用资源。具体而言,目前流通企业转型可利用的资源如下:(1)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带来的产业融合和流通企业转型需要危机并存;(2)“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流通企业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3)“互联网+智慧流通”等国家利好政策为流通企业转型带来了软硬件基础;(4)“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布局为流通企业转型重塑产业格局全球价值链跃迁提供了结构布局。

图3 流通企业协同价值网络转型

图4 流通企业“双曲线”价值位置跃升路径

现有研究对流通企业、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做了一定研究,但尚未形成共识,多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经典研究尚少、尚不系统深入,学界普遍认可流通企业应该从价格共享向价值创造转变,并认识到互联网加背景下带来的流通企业所面临的冲击与机遇,认为可以通过逆向整合供应链,向平台商、集成商转型等方式重获定价权、分享供应链盈余。但目前研究尚偏宏观,缺乏在考虑现实困境及可利用资源等约束条件下,综合现实可行性考察流通企业转型的内在机理,如产品服务集成视角的价值共创、平台虚拟集聚转型升级等,尚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证及具体分析。文章拟对流通企业转型动力与机理进行具体分析。

其次,对于中型流通企业来讲,规模化、差异化自身服务,通过平台商、集成商转型路径进行供需精准匹配衔接,聚焦衔接力—简称“聚链”。具体而言,通过上下游规模化专业化对接及协助平台店铺差异化经营,提升自身及产业链效率,如,专业对接顾客和制造商、供应商和制造商,专业化及规模效应催生更经济的角色及功能,优化流通供需匹配和衔接力。同时可利用流通服务中掌握的顾客营销网络及技术、信息资源拓展流通功能,如金融、保险、咨询等。

最后,对于大型流通企业来讲,通过跨界整合,主导组织实现价值网络重构,实现知识协同创新和附加价值提升,聚焦拉动力—简称“聚网”。具体而言,在顾客需求基础上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横向纵向整合产业价值链,主导组织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生产、消费、流通的虚拟价值网络协同及创新,实现全球价值链位势跃迁,发挥产业经济体系中知识协同创新、拉动产业增长的作用。

5 以竞争力提升为导向的流通企业转型路径及技术

5.1 流通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路径

当前流通成本高、供需不完全匹配,制造业处于价值洼地、内需不足,因此流通业和制造业可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通过知识学习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知识网络协同,进而实现供产销精准匹配下的供给侧改革、需求拉动以及价值创造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价值位势跃迁。具体路径可归纳为:(1)流通融合制造化(生产力,价值共创);(2)流通终端服务化(生产力,价值共创);(3)流通平台集成化(衔接力,集成对接,专业提升效率);(4)流通协同创新化(拉动力,网络集成及知识协同创新)。

5.2 流通企业转型提升竞争的具体举措及技术

5.2.1 企业层面:流通企业的驱动的价值网络重构及价值共创

第二,善于对矛盾进行化解。在飞机上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对矛盾进行化解的时候服务人员应该遵循和为贵、不回避的基本原则。不回避是当旅客发展矛盾的时候,航空服务人员需要尽快调节,防止进一步扩大事态。和为贵是确保旅客安全的最终目的,防止进一步激化矛盾[2]。

元素个人颜色与统一颜色之间相关关系布尔矩阵F(a)×F(A)可用式(28)表示,每一列表示对应统一颜色与哪些个人颜色有关,如第1列[1 1 1 1 1 0 1 1 0 0 0]T表示操作工人统一颜色与起始完工时间颜色、执行人颜色、工装设备颜色、超差零件颜色、易损伤零件颜色、工时定额颜色和关键工序颜色有关。

(1)社会化采纳消费者需求逆向整合价值链、供应链进行价值共创;(2)流通企业模块化嵌入制造业生产研究过程创造价值;(3)运用区块链等去中心化技术实现流通企业驱动的由“推”向“拉”式生产方式转变;(4)平台型转型嵌入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并融合;(5)流通企业专注体验、客服、仓储等本土终端服务。

5.2.2 集群层面:流通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及价值跃迁

(1)流通企业主导形成产业集群发挥协同作用;(2)运用信息技术组织知识网络协同价值共创实现全球价值链价值位势跃迁;(3)基于知识网络协同构建虚拟流通集群;(4)搭建国内外虚拟贸易集群;(5)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协同构建生态系统,带动发展智能商业。

5.2.3 转型技术支撑

(1)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软硬件支持;(2)行业协会创新搭建企业协作平台;(3)国家流通体系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Bente Flygansver,Robert Dahlstrom,Arne Nygaard.Exploring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ility in reverse supply chains for electronic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89:472-484.

[2]McEvily B,Marcus A.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1):1033-1055.

[3]Seufert A,Von Krogh G,Bach A.Towards knowledge network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1999,3(3):180-190.

[4]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5] 徐从才.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谢莉娟.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重构——供应链逆向整合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4):44-56.

[7]陈志明.我国流通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模式——基于资源流动方向与创新组织形式整合的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8(10):8-15.

[8] 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5):148-160.

[9] 毛蕴诗,汪建成.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管理世界,2006(5):114-120.

Research on Transforming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Management School,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necessity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to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is urgent.This paper defines the essential functions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value cre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taking function return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transition on the basis of transforming theory and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Furthermore,a“threeforce-three-aggregation”model of multi-level progressive circulation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value synergy and co-creation is constructed promoting additional value and realizing value transition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The transformation paths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such as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terminal service orientation,platform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mpetitiveness;circulation enterprises transforming;driving force;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100(2019)09-0011-04

收稿日期: 2019-05-16

作者简介: 武学慧(1985-),女,山东临沂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系统工程。

标签:;  ;  ;  ;  ;  

竞争力提升视域下的流通企业转型动力与机理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