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与新闻改革同步_新闻摄影论文

新闻摄影与新闻改革同步_新闻摄影论文

让新闻摄影与新闻改革同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浙江日报新一届编委会,去年3月3日走上岗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推行一项力度较大的以“主攻新闻”为中心内容的新闻改革。同年6月6日,《浙江日报》对原来八版的版面内容安排进行调整而正式改版。版面设置了五个新闻版:一版——要闻,二版——浙江新闻,三版——国内新闻,四版——国际新闻,五版——省城新闻。另外三个版为两个专版和一个广告版。改版后的《浙江日报》,新闻版增加了,专栏减少了。信息量大了,报道面宽了,时效性强了,鲜活生动、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多了。“一报在手,天下大事基本不漏”的目标初步实现,赢得了读者的好评。(本刊今年第6期曾有详细报道——编者)。

作为新闻一翼的形象新闻即新闻摄影,在本报这次新闻改革中,始终与改革走在同步。我们编委会把新闻摄影的改革,作为整个新闻改革的一部分,对新闻摄影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报纸新闻改革,给新闻摄影带来勃勃生机

改版后的版面,每天等待着大量内容丰富、时效性强的新闻照片——我们摄影部六位同志作出了超常的努力,在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对内让记者挖掘潜力,对外与通讯员加强联络,改版一年来,摄影部拍摄和组稿,在一、二、五版三个新闻版,见报新闻照片达1400余幅,是改版前一年的近2倍。据《中国摄影报》的每月统计,我们《浙江日报》这一年的刊用照片量,几乎每月都列全国省报前茅。

新闻改革不但给新闻照片带来了量的增加,也带来了质的提高。如去年7月14日二版刊登的一张德清县洪灾后菜市场的照片,作者采用新闻特写的手法,摄取了一位老者手提一条巨大鲜鱼时的开心情景,画面简洁生动,喜气洋溢,成功地反映了灾区人民安居乐业的主题。又比如去年8月9日的《为农架电线,自己备饭莱》,12月14日的《工地上过周末》等照片,都是摄自基层第一线,贴近生活,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本报新闻照片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新闻时效性的增强。报社把“昨日新闻”作为对各部考核的一项指标,摄影部也不例外,今年上半年,报道“昨日新闻”的“消息式”新闻照片,就刊登了近百幅之多,这是浙江日报历年来从未有过的新景象。不少的“昨日新闻”照片,因其形象的新闻性,成了版面上的主稿。如去年7月2日一版的《南湖“七一”人如潮》,今年4月11日五版的《水龙腾飞,水荒缓解》,6月11日一版的《乔司编组站开始启用》等,都是既快又形象的图片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摄影部两周一期的《摄影画刊》,在改版后更名为《大视角》,以刊登鲜活的新闻照片和小型新闻专题照片为主,一年来共出版了25期,刊用了115组(209幅)照片。《大视角》的新闻小专题,题材新颖、内容丰富、新闻性强,富有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大视角》走上了一条作者爱拍、读者爱看的良性发展道路。

一年多的新闻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是新闻改革给新闻摄影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景象,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关系到我们浙江日报整个新闻改革的全面成功,关系到报纸的生命。也正是由于有了源源不断的数量多、质量好、时效性强的新闻照片,才使本报的新闻改革得以平衡健全地发展,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好照片值得给大版面和好位置

作为总编辑,我一再向夜编部和摄影部强调:只要有好照片,一定要舍得给大版面、好位置。

今年6月29日,摄影部送来了本报记者和通讯员拍摄的省城杭州与全省各地庆祝建党75周年活动的十多幅照片,照片真实生动,现场感强,气氛热烈,我看到这么多好照片,就决定对版面进行精心安排,以突出照片在版面上的位置,尽量把照片用好、用活、用足。于是就和夜编部、摄影部的编辑记者共同研究、排版,决定挤掉报眼广告,把三、四条本来准备上一版的文字新闻“请”到二版去,这样就为照片腾出了地盘:将其中三张照片做大,分别用在头条、报眼和心脏部位,下面还用了四张小照片进行呼应。版面上照片唱了主角,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全省朝气蓬勃的党的建设成就。版面受到了省委组织部门的赞赏,读者和同行们也一致叫好。又比如去年国庆前后,即9月26日、10月2日和10月3日,连续有三张新闻照片上了一版头条位置,这在本报的历史上是少见的,也给整个国庆报道锦上添花,更加形象化,更有真实感,更有说服力。这三张照片的内容,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杭州武林广场高高升起时的万民欢腾景象;有刚建成的宁波小港经济开发区新城;有温州农户购买高档家电,欢声笑语满载而归的情景。看了这三张照片,就像读了三篇独立的新闻,比读那些用统计数字堆砌而成的综合消息要有滋味得多。读者来信称赞:“今年国庆报道有看头。”

改版后的二版,是上下左右,领导、读者都比较肯定的浙江新闻版。二版改革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新闻照片在版面上用得好,用得活。在这方面,我们有两点体会:

1.真正把新闻照片当成独立的新闻使用。

去年改版后不久的7月12日,一张反映大学生暑期到山区送教育的照片以四栏的篇幅上了本报二版头条,开了《浙江日报》照片上二版头条的先河,在通讯员与读者间引起反响。据统计,改版一年来,在二版共有23张新闻照片上了头条,有101张照片用到四栏或四栏以上。好照片用好用大,吸引了更多更好的照片来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二版还为新闻照片做了一项不可忽视的创造工作,那就是像对待文字新闻一样,给新闻照片做标题,标题的字也较醒目。一年来,二版编辑给每一张较好的新闻照片加了标题。事实证明,精彩的照片标题,确实能起到吸引读者,突出主题的作用。

2.新闻照片与文字新闻在版面上具有平等的竞争力。

去年12月26日,我省最大的城市立交桥绍兴昌安立交桥通车那天,一版收到了一篇文字消息,二版收到了绍兴日报记者专程送来的反映立交桥全貌和通车盛况的两张照片,照片拍得很好,现场气氛浓,场面也很大。编辑考虑到,以形象新闻为主报道这一事件,更富感染力,于是,在版面上,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让照片加上粗黑标题作头条,把文字消息拿来,尽力压缩到最简短的地步,作了照片的解说。突出处理照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像重视文字记者那样重视摄影记者

要真正做到图文并重,两翼齐飞,重要的前提是同等对待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要把他们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使用,这才能增强摄影记者在报社里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才能使他们拍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照片。

我们这一届编委会有意识地在这方面作了些努力。在一些重大的战役性报道中,我们特别指派摄影记者参与,协同作战。一年来的几次战役性报道:我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温州“二次创业”、赴西藏寻访“活着的孔繁森”陈金水的足迹、访香港迎回归等重大题材报道,每一个采访团或采访小分队都有摄影记者参加,为报道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组织赴西藏寻访陈金水足迹的报道中,我们浙江日报共派出两位记者,其中一位就是摄影记者。这位年轻的记者克服高原反应,身背沉重器材,沿着陈金水工作和生活的足迹,摄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为陈金水的宣传提供了真实感人的形象背景材料,也使这位记者在思想和业务上受到了锻炼。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摄影记者懂得:报社编委会随时都想到他们,重视他们,重用他们,同时也希望他们更加重视自己,有所作为,为报社新闻改革作出贡献。

标签:;  ;  

新闻摄影与新闻改革同步_新闻摄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