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_王健,史晓敏,刘长青

新疆五家渠市第六师医院心血管内科 831300

【摘 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78例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行PCI的患者,根据入院时RDW 中位数(13.0)分为RDW≤13.0 组(43例)和RDW>13.0 组(35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和急诊PCI术后心电图单导联ST段回落率(STR)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RDW≤ 13.0 组比较,RDW>13.0 组PCI术后STR>50% 的比例(51.42%:72.09%)和左室射血分数[(50.45±5.45)%:(52.33±6.10)%]均显著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RDW 水平与STR峰值呈显著负相关(r=一0.279,P=0.001)。结论:入院时RDW升高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

【关键词】心肌梗死;红细胞分布宽度;心肌再灌注

【中图分类号】R331.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04-01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血常规的一个参数,以往多用于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007年,Felker等发现RDW升高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后人们逐渐发现其与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相关,RDW可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治疗是早期、有效、持续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而判定再灌注程度的有效、准确、简便、实时的方法是心电图ST段分析。再灌注治疗后心电图ST段回落率(STR)与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相关。本文通过对我院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RDW与心电图STR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探讨RDW在AMI早期再灌注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急诊PCI的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78例,男66例,女12例,年龄31~78(66.47±11.23)岁;其中下壁梗死52例,下壁合并右室梗死6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14例,下壁合并右室及后壁梗死6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诊断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排除左束支传导阻滞、影响心电图ST段判断者、血液系统疾病、出血、明显肝、肾功能受损、免疫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全身感染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急查血RDW水平,同时根据RDW 中位数(13.0)将78例患者分为RDW ≤ 13.0 组(11.3 ~ 13.1,43例)和RDW>1 3.0 组(13.2 ~19.7,35例)。

以TP段为等电位线,QRS波群结束点为J点,在J点后20 ms处测量所有患者入院即刻、PCI后l~2 h各梗死相关导联ST段高度。选用PCI术前及术后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最高单导联高度,再用两者的差值除以治疗前该单导联ST段抬高振幅,以百分比表示,称为单导联STR。

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PCI术后TIMI血流3级的比例及可能的影响或预测因素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 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所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基本资料比较

2组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即年龄、LVEF、STR和RDW,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以年龄、LVEF、RDW 为自变量,STR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30)、LVEF(p=0.047)及RDW(p=0.046)均为心肌灌注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STR与RDW 水平呈负相关r=-0.279,P=0.001)。

3 讨论

再灌注治疗是AMI重要的治疗措施,尽早恢复梗死血管的前向血流,并维持其通畅性,挽救濒危的缺血心肌是再灌注治疗的主要目的。床旁STR的监测为心肌再灌注的评估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心肌灌注不良的具体机制尚未清楚,其中炎症和氧化应激是重要的机制之一。

RDW 作为红细胞测量参数,常用于贫血的诊断、鉴别及疗效的观察。研究表明RDW 的升高与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相关,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预测因子之一。Nabais等的研究纳入了179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发现RDW升高与患者发病6个月内的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呈独立正相关。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RDW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非贫血患者的预后也有预测作用。然而,RDW 与AMI患者PCI后心肌有效再灌注的关系鲜有报道。由于RDW 的升高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存在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已证实炎性因子(如C反应蛋白)是心力衰竭或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预后因子,因此,RDW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预测作用可能反映了炎症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预测作用。具体机理可能有:(1)AMI时产生的C一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和氧自由基等,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并加重心肌组织灌注不良。(2)AMI时产生的大量炎性因子抑制了骨髓造血功能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并干扰铁代谢,缩短红细胞存活时间,增加未成熟红细胞释放人血,均使RDW值升高。

本研究使用单导联STR评价心肌组织再灌注。与常规十八导联相比,单导联STR其分析方法简单,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死亡率及心肌再灌注程度。不足点是STR需要人工手动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果能结合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对比超声显像或磁共振成像等,会极大提高心肌灌注评价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因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右室心肌梗死多合并下壁心肌梗死,而单纯急性后壁心肌梗死例数少,无法进行数据分析。另外,本研究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住院期间LVEF与心肌灌注不良相关。心肌灌注良好者住院期间LVEF较心肌灌注不良者明显增高,与Schroder等在2001年报道的结果一致。

综合我们的研究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STR与RDW水平呈负相关。因此,入院时RDW水平可以预测急性ST段抬高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的有效再灌注。

参考文献:

[1]李雨薇,潘文志,葛均波.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一心血管疾病预后的新预测指标[J].上海医学,2011,34(7):565-568.

[2]李美红,牛杰,冯新恒,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与预后的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l,27(8):597—599.

论文作者:王健,史晓敏,刘长青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_王健,史晓敏,刘长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