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分析_制造业服务化论文

中国服务业制造化的产业绩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服务业论文,绩效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的增长,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消费的偏好不再仅仅停留于某种实物商品,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如流行的苹果体验店,其销售的不仅仅是苹果电脑,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体验以及解决方案等,商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使得制造商与服务商都试图进行战略转型、跨界经营,使得原本明显的产业边界渐趋模糊,衍生出新型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范式。这种产业融合其实质是二三产业间相互渗透、进而融合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出若干新型产业,这些业态被称为“制造服务部门”,是现代经济中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部门之一。

目前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跨产业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制造业吸纳服务业,即厂商开始提供与制造品功能相关的服务,使得制造业的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被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servitization)”,如汽车4S店就是这种延伸融合的产物,它使汽车企业从传统上以汽车为生产核心转向主要提供售后咨询、保养、装饰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终生性服务。此外,广为人知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属于这个范畴。这种融合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第二种是服务业吸纳制造业,在此过程中服务业厂商将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标准化产品引入到服务业,从而使服务业中具有越来越多制造业的元素,这种产业融合被称之为“服务业的制造业化(manufacturization)”,如通信企业提供通信设备,物业公司采用门禁监控系统,快餐连锁店采用机器设备进行标准化食品加工等。这种融合的目的是提升服务业的运营效益,拉动产业的发展。对前一种融合方式,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研究的主流集中在生产者服务业以及工业信息化等问题上,如Szalavetz、Oliva和Kallenberg、Neely、程大中、夏杰长等[1-5],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问题;但对第二种融合则鲜有学者涉足,仅有少数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Stoughton和Feng[6]最早关注到了这种现象,认为基于制造的服务业实质上对于制造业产业的覆盖范围是一种延伸和拓展。Marceau和Martinez注意到在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实物的运用不再是制造业的专利,同样也出现在了服务业的相关产业部门中,提出了所谓的“产品—服务包”(product-service packages)概念,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系会更加紧密[7]。但总体来讲,学者们对该领域问题的研究的确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所以如此,李美云认为是因为服务业的制造化并没有改变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即服务业并没有因此转变为以提供实物产品为主要功能,只不过是服务业为了使其更高效地为顾客提供服务或一体化解决方案而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及生产方式的运用来实现,因此有学者认为服务业的制造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8]。但随着服务业在我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主导力量逐步得到重视,服务业中制造化的元素已成为重要组成的部分,服务业制造化对产业绩效的推动作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置于服务业制造化的领域,通过实证分析明确服务业制造化程度对服务业产业绩效造成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制造化提供可操作的现实途径。

二、服务业制造化程度的衡量手段

鉴于产业融合过程的高度复杂性,衡量指标有所不同,所以国内外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产业融合度测算的指标体系。产业融合包含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组织结构融合以及市场融合四个阶段,理论上对这四个阶段的融合度应当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核算计量,但实际上由于技术和数据采集上的缘故,目前学术界多采用技术融合度来近似产业融合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

HHI越小表明技术融合度越高,反之则越低。采用HHI的方法,技术上相对简单,但西方学者使用这种手段时大量采用的是专利数,而目前在国内服务业中专利档案还未建立,这也限制了学者对该手段的采用。

(3)投入产出表法: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也可以进行产业融合度的核算,目前采用该手段主要依赖两种口径,其一是李美云[11]以制造业行业生产过程中服务性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来表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另一种口径的代表是美国商务部以投入产出表中信息技术投资占所涉及融合对象的总投资比重来简单地表示企业或产业的技术融合度,并以此方法调查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程度。两种手段中,前一种从理论上讲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徐盈之等[12]也采用这一手段对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进行了度量,但问题在于目前我国的统计资料中无法具体细化制造业产出中归属于服务业的具体产出数量,因此,学者们往往是用服务行业的投入值来替代产出值进行计算,是一种“量入为出”的手段,这样做明显会低估产业融合度,对实证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采取第二种手段进行研究分析,即用制造业投入占服务行业营运过程中中间投入的比重作为衡量服务业制造化程度的指标。这样做的优点是数据相对容易获取,而且产业间中间投入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组织融合以及市场融合。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信息,参考马婷婷[13]的研究,采用以下模型对服务业制造化的程度进行度量:

三、理论分析与模型和变量的设计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自1978年Negrouponte关注于产业间相互融合这一现象开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Francois、Shugan、张自然、蔡平、江小涓等学者的文献中[14-18],城市化的水平、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以上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分析其对服务业绩效提升的影响。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服务业制造化是对服务业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是产业发展与结构提升的推动力,服务业产业化意味着二三产业间新型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因此服务业制造化必将导致服务业产业绩效的提高。

假设2: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市民对服务业的水平与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高。

假设3: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反映的是行业投入生产要素的质量,这是影响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业人员素质与行业产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4:竞争促进行业发展与进步,因此产业的竞争程度与产业绩效之间存在相关的关系,因此促进行业竞争有利于提升服务业产业的绩效。

2.数据来源及模型和变量的设计

本文重点分析服务业制造化对服务业产业绩效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建立以下计量模型:

式(3)中t表示时间截面,ser表示服务产业的业绩,con为服务业制造化指数,是本文重点研究的解释变量,此变量前文已述。相关控制变量中,urb为中国城市化水平,per为服务业产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com表示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强度,μ为随机误差项,本文将对前文所述的四项服务产业以及整体服务业进行计量分析。

本文变量涉及内容广泛,所需数据主要来自于1997-2007年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服务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在逢末位为2和7的年份编制主表,逢5和0的年份编制延长表,本文数据来源包括1997年、2002年以及2007年基本表以及2000年与2005年度延长表,延长表一般要推迟两年发布,故目前尚无完整的2010年延长表以及2012年基本表,对于投入产出表未涉及的年份,采用移动平均年法补齐数据。模型中的相关变量设计如下:

(1)ser:服务业产业绩效水平。目前国内外衡量产业绩效的手段众多,主要选取的是第三产业的产出或总资产贡献率来表示,但产出指标较为粗放,没有将市场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影响排除,总资产贡献率指标从财务角度评价产业绩效,但会忽略掉市场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本文借鉴徐盈之[12]的做法,用库兹涅茨定义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做为分析产业绩效的具体参数指标:以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除以服务业劳动力数量占国家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公式为:ser=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此外,为了考察上文所提的服务业四大产业的业绩,建立tpser、reser、realser、fiser变量来表示运输邮电、商业餐饮、房地产服务以及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产业绩效。

(2)con:即服务业制造化程度。计算方法参见前文的式(1)和式(2)。此外,以tpcon、rescon、realcon、ficon来表示运输邮电、商业餐饮、房地产服务以及金融保险这四个服务行业的制造化程度。

(3)urb:城市化水平。此处以中国城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作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4)per:该指标反应服务业从业人口的素质。本文选择服务业从业人口中大学生人数所占比重作为衡量指标。

(5)com:服务业产业竞争强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与国有资产在本行业所占的比例相关,国有成分越少,左右市场的非经济因素就越少,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本文以国有第三产业投资额占第三产业投资额的比重反映服务业竞争程度,但限于各年统计口径不一,1997-2007年之间国有第三产业投资额以第三产业中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额来加以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指标都是比率数或相对数,故不用考虑年份之间价格指数调整的问题。

3.服务业制造化程度及其他变量的统计描述

结合中国投入产出表(包括1997年、2002年以及2007年基本表,2000年、2005年延长表),以式(1)、式(2)计算出运输邮电、商业餐饮、房地产服务以及金融保险4个行业以及整体服务业在这几年中的制造化程度,结果如表1所示。在此基础上,绘制1997-2007年期间服务业制造化的曲线图,见图1。

通过图1可以发现,1997-2007年期间服务业制造化程度呈现出强烈的波动性,这一方面受到此期间行业经济形势(如2007-2009年的次贷危机)影响。此外,在其中商业餐饮与金融保险业不仅产业制造化程度较低,而且总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而运输邮电业以及房地产服务业的制造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在这十几年中则呈现出大起大落的态势,其中运输邮电业20世纪末由于物流与通信行业的兴起而迅猛发展,行业的发展加速了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如通信运营商投资于通信设备,手机在这一时期开始普及,货运公司也大量购置运输工具,提升了行业制造化的程度。而进入21世纪,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则出现了波动,至2007年由于经济危机,制造行业投资的显著下降,导致制造化程度急速下滑,但考虑到2008年之后3G时代的到来以及网购产业的兴起对物流配送的拉动作用,2007年之后的产业融合度应当有所提升。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房地产产业结构演化的走向,目前行业中制造化程度较高的是物业管理行业,尤其是21世纪初随着物管进驻小区,智能化高科技化以及信息化的设备引入该行业中,行业制造化程度加速提升,虽然之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产业融合度有所下滑,但整体而言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总体而言,我国服务业制造化的发展进程除了受2007年之后经济形势恶化的影响有所下挫之外,基本保持了较为平稳状态。

除了服务业制造化程度数据,本文对研究样本的其他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统计说明如表2所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服务业制造化的程度在1997-2007年间存在较大的波动性,而且在2005年之后无论是整个行业还是四大产业部门都出现了制造化程度下滑的趋势,从数据中无法看出服务业产业绩效以及服务业制造化程度这两者存在类似的走势(见图2),也无从判定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需要在后文中进一步进行实证检验。

服务业产业绩效

制造化程度

四、估计结果和分析

通过对前文数据分析可知,在1997-2007年期间内,部分行业无论是服务业的制造化程度或是产业绩效都并没有太过显著的提升,甚至在部分年份内出现了下滑。这与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有所矛盾,这说明服务业的发展较多还是依赖于产业投资以及市场的拓展,仍缺乏纵深与质量,因此,在利用制造业技术与设备提升行业的管理效率、节约内部协调成本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表3与表4分别是利用服务业总体及分产业部门1997-2007年期间的面板数据回归的估计结果。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表3与表4采用了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回归分析,DW值显示各个产业的回归结果基本上没有序列相关的问题,且两张表的几个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表3回归数据显示,多数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根据模型1、模型2、模型3的结果可知,整体服务业制造化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对服务行业的绩效水平提高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在模型4中加入行业竞争度后制造化指标的系数变成负数且未能通过检验,这说明行业竞争度未能与产业融合表现出很好的协同性。然而仅就前三个模型而言,可以认为服务业制造化程度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服务业的产业绩效水平,假设1得到证实。然而,通过进一步对表4对四个服务行业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情况则显得较为复杂,可以发现制造化对不同行业业绩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运输邮电与房地产服务等行业在1997-2007年间伴随着行业制造化程度的波动业绩随之受到影响,尤以房地产服务业所受到促进或冲击最为显著,这表明这些行业正处于制造化深入的进程之中,制造业高科技元素的注入给行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产业制造化对商业零售及餐饮业和金融保险业绩效的影响则不显著,这既反映出这些行业的发展总体上并不依赖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同时也说明可能制造业在该行业中尚未能与之管理体系和流程形成全面的融合。因此整体服务业绩效水平的提升主要来自于运输、邮电、通信及房地产服务等近年来方兴未艾产业制造化水平的进步。

此外,表3与表4中,除了极个别系数不够显著外,总体而言,无论对整体服务业还是四大服务产业,城市化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等变量对产业的绩效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相关文献的结论相符,假设2与假设3得到证实。

五、主要结论

在现有的有关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关注于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服务业向制造业进行渗透的过程,而且由于产业融合是一个本身包含非常丰富内容的理论范畴,从而使得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存在巨大的困难。本文关注于服务业制造化的问题,从清晰的制造化定义出发,在借鉴国内外学者进行产业融合计量手段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具体分析了服务业制造化对中国服务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同时具体分析了国内四大服务行业的产业绩效的问题。

本文结论如下:第一,服务业制造化即产业融合具有较强的渗透力,与服务业的产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在金融危机过后,服务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推动行业的制造化步伐,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是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其中,运输邮电及房地产服务等行业在制造化的进程中起着排头兵的作用,拉动了整体服务业制造化的发展。

第二,城市化率、从业人员素质、行业的竞争程度与服务业制造化共同对行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一点在多数模型和产业部门的实证分析中都得到了验证,但在金融保险业中,行业竞争度变量的引入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说明当前在部分服务产业中,纯粹的市场竞争并非是万能钥匙,政府的宏观管制仍然是必要的。

标签:;  ;  ;  ;  ;  ;  

中国服务业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分析_制造业服务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