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及护理现状论文_许家珍

儿科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及护理现状论文_许家珍

许家珍

(荆州市中心医院妇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更为有效的防治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 以儿科、外感发热为主题词,以中药、推拿、针灸、刮痧、洗浴、外治法等为关键词,查阅近10年来的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文献,并以2008年至今的中文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30篇,分别从汤药、经直肠给药、中药外洗法、针灸、刮痧、推拿等6方面对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汤药、经直肠给药、中药外洗法、针灸、刮痧、推拿等中医治疗和护理方法对小儿外感发热有很好的疗效,但在机理研究、数据可信度上尚有不足。结论 中医治疗和护理小儿外感发热的方法值得推广,但需进一步加强机理研究。

【关键词】 儿科;外感发热;中医;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333-04

前言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抗病能力差等生理病理特点,伴随冬春季节交替而产生的温差变化,很容易导致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并极易诱发儿童高热、抽搐甚至导致残障,预防并防止或减少儿童外感高热对防治患儿外感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对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增强国民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中医在防治小儿外感发热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现将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方法及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汤药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的原因在于外邪侵入人体、与人体正气“正邪交争”而引起,故而祛除外邪、使邪有出路为治疗外感发热的根本,邪去则热出。所以,祛邪外出为治疗外感的根本治则之一。

叶万丽[1]等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分别用中药颗粒剂联合小儿退热滴肠液和布洛芬混悬液治疗,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后0.5、1、2、4、6h体温变化。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5;前1h对照组体温下降优于治疗组,第4、6h对照组体温上升高于治疗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优于试验组,但试验组退热维持时间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王晓燕[2]等将150例外感发热小儿随机分为山蜡梅叶颗粒100例、银黄颗粒50例,使用72小时后进行统计。结果,山蜡梅叶颗粒有效率92%、银黄颗粒有效率90%,P>0.05 山蜡梅叶颗粒较少引起腹泻,对于外感发热伴随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恶心呕吐的改善均优于银黄颗粒P<0.05。说明山蜡梅叶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且对于外感发热兼夹的胃肠道症状改善较明显。

2.经直肠给药

肠黏膜吸收药物充分,且吸收后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药物的首次过滤效应,同时又避免了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所以直肠给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药利用度也较口服为高,与静脉给药吸收率和利用率相仿,却具有不需注射、对胃黏膜不刺激等优点,因此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对口服药物治疗较困难的小儿, 采取药物灌肠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

颜志清[3]将100例小儿感冒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金银花15g,生石膏15g,连翘10g,板蓝根15g,大青叶10g,淡竹叶5g,黄芩10g,淡豆豉10g)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3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82%,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体温反跳4例,对照组为10例。说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效果优于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

李萍[4]等将符合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14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8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爱尔降温贴贴在额头上,每次1贴,治疗组加用小儿清热栓塞肛,每次1粒。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6、58、6和8、34、18,按疗效标准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0%,P<0.05,有显著差异。平均降温幅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小儿清热栓的退热效果优于爱尔降温贴。

3.中药外洗法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保护机体、调节体温功能外,还具有吸收、渗透、感觉、分泌、排泄等功能,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皮肤分布有大量神经末梢及特殊感受器,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影响附近的接受器,调节神经、体液、循环功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此外,皮肤的分泌、排泄、代谢功能参与对病体毒素及代谢废物的排除。洗浴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液洗浴人体外表的一种疗法,用药液洗浴或擦浴患儿既可达到物理降温效应,又可借助药力热力,经皮吸收,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畅通而发挥解肌退热的作用。洗浴法又分为全身洗浴、局部洗浴和擦洗法。

王晓燕[5]等将321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熏洗组113例、温水浴组103例、中药口服组105例。各组均口服利巴韦林,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风寒煎剂熏洗、温水浴、口服风寒煎剂饮片,疗程2d,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熏洗组总有效率为97.3%(110/113),温水浴组84.5%(97/103),中药口服组96.2%(101/105),中药熏洗组、中药口服组疗效优于温水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药熏洗组与中药口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风寒煎剂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型”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退热时间、改善伴随症状,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4.针灸

4.1 穴位封闭

北柴胡主要含有挥发油 柴胡醇 脂肪油皂苷 葡萄糖[6],柴胡具有解热 抗病毒 抗细菌内毒素 抗炎 降血脂 护肝 免疫增强等药理作用[7]。柴胡注射液有较好退热作用, 常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引起的发热。

陈琴[8]选用106例外感发热患儿,对其中治疗组54例患儿运用柴胡注射液 曲池穴封闭,对照1组26例患儿予柴 胡注射液臀部 肌肉注射、对照2组26例患儿予生理 盐水曲池穴 封闭,3组病例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即以维生素C 1g、维生素B6 100mg溶于5%GNS 250ml 中静滴,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退热时间36.12±5.32 h、起效时间1.38±0.53 h,与对照1组(总有效率69.2%、退热时间45.01±9.80 h、起效时间1.54±0.48 h)比较P<0.05,与对照2组(总有效率46.2%、退热时间69.44±7.76 h、起效时间6.34±1.26 h)比较P<0.01,疗效有显著差异。

吕国芹[9]选用253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患儿运用柴胡注射液曲池穴封闭,对照组153例(其中生理盐水曲池穴封对照50例,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对照52例,利巴韦林肌肉注射对照51例)。结果,在退热起效时间上,治疗组较生理盐水穴封组、利巴韦林肌注组显著缩短,治疗组与柴胡肌注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解热时间上,治疗组较生理盐水穴封组极显著缩短,治疗组较柴胡肌注组显著缩短,治疗组与利巴韦林肌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完全退热时间上,治疗组较生理盐水穴封组极显著缩短,治疗组较柴胡肌注组、利巴韦林肌注组显著性缩短;总体疗效上,柴胡曲池穴封组疗效优于生理盐水穴封组、柴胡注射液肌注组及利巴韦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柴胡注射液肌注组与利巴韦林组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柴胡注射液肌注组及利巴韦林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疗效优于生理盐水穴封组。

用柴胡注射液曲池穴穴位封闭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 但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

4.2 放血

刺血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具有泻热、消肿、化瘀、止痛的作用。

刘翠瑛[10]观察针刺双侧耳尖穴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选择46例外感发热患儿,施术前先轻轻地用左手拇、食指揉按、提捏患儿整个耳廓,待其稍充血后,常规消毒耳轮外皮肤,捏紧耳轮与耳屏,右手持粗用毫针点刺双耳尖穴,令其出血2-3滴。结果24h内体温恢复正常13例,24~48h体温恢复正常22例,48h后体温仍未恢复正常11例,总有效率76.1%。说明针刺耳尖穴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退热有效,且施术简单,痛苦少,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胡爱娥[11]等选择50例外感发热患儿,先令患儿伏卧,胸部垫一薄枕,嘱助手及家长按压住患儿头枕部及四肢,暴露大椎穴,常规消毒后,选用小号三棱针,刺押手配合迅速刺入1~2下,深约1~2mm,出针后针眼上即刻拔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留罐的同时,迅速消毒双侧少商、商阳穴和耳背紫筋处,以稳准轻快的手法快速点刺,深约1mm,双侧少商和商阳穴各挤出10滴血左右,耳背紫筋处让其自然流血,待血色变淡,或流不出血时方止。2~5min钟后大椎穴起罐,一般出血2~5ml。此治疗方法每日1次,3次无效后即改为其他治疗方法。结果痊愈27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其中轻型16例,痊愈13例,显效3例;中型24例,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重型10例,痊愈3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3例。

4.3 毫针针刺

针灸治疗的机制,中医学认为与经络有密切关系。针灸经络上的穴位可以激发与调整体温中枢及大脑皮质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活动。

孙丽峰[12]等观察点刺足三里及四缝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选外感发热患儿21例,患儿双手四缝穴及足三里穴常规消毒,采用0.28mm×40mm毫针迅速点刺,可不出血,不留针,如体温不降,隔6~8h可再次施行此法,观察疗效。结果:痊愈15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4%。结论:点刺四缝及足三里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陈洪霞[13]采用针刺治疗小儿发热316例,取穴少商、合谷、曲池,每次选取1~2对穴位,交替进行,有效率为78.5%,效果满意。

5.刮痧

刮痧是中医学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经络刮痧法是对经络穴位的刮拭刺激,通过经络系统多层次的连接作用,贯达全身各脏腑器官,发挥整体性 双向性的调控作用,调动机体调节能力 抗病能力,使机体阴阳气血平衡,功能活动正常 具有加强经络脏腑功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扶正驱邪,增强免疫等功能。

张美琴[14]等选择发热患儿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75例。治疗组对颈部及背部穴位进行定向刮痧,同时进行常规治疗: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者使用抗病毒药,根据病情选择口服药或针剂。对照组根据发热程度予口服或肌肉注射解热镇痛药,同时进行常规治疗: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者使用抗病毒药。结果治疗组75例中,痊愈38例,显效2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3%;对照组75例中,痊愈20例,显效13例,有效3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6.7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6.推拿

推拿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有利于汗腺和皮肤腺的分泌,有利于机体热量的散失,可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张,防止骨骼肌的紧张度增加及寒战的发生,从而阻断了机体产热的增加;手法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至下丘脑,其冲动引起下丘脑分泌和释放各种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感觉神经传入脊髓的脑干,通过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胶状质释放脑啡肽,有很强的镇痛作用;手法的刺激还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持人体防御机能的平衡[15-16]。

郭佐[17]等将60例湿热型外感发热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及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治疗组在给予利巴韦林及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的同时加用捏脊疗法:从患儿的长强穴开始,沿着督脉自下而上,施行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推至大椎穴,并循环3次,从第4遍开始加用提法,共8遍。每日1次,共3天。结果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对照组(50.91±1.26)h,治疗组(32.36±2.39)h,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7.中医护理

7.1 家庭护理与健康教育

家庭护理是一种家人或朋友的照护或辅助行为,但限于照顾者的知识、技能不足,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关调查显示[18],12.84%的患儿家长判断小儿发热程度仅凭手感,有42.35%的家长凭主观经验护理发热患儿,导致衣被包裹过于严实,室内温度过高等,43.15%的家长要求医生用抗生素输液,认为可以快速痊愈。陈洪兰、熊亮等[19-20] 也有相似的观点。

通过传授相关发热规律、护理知识、护理方法等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家长对小儿发热的护理水平,加速小儿痊愈、防止复发等。

秦少丹[21]选择232名家属,在健康教育前后对其进行有关小儿发热知识水平调查,针对首次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发放资料和个性化指导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家属在掌握测量体温方法、对小儿发热正确认识、合理的降温措施以及正确的护理支持方面优于健康教育前。

欧惠娴等[22]将86例门诊外感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 50例,对照组36例,两组家长的文化程度相仿。实验组由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对其家长进行相关细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教活动,对照组未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教活动, 然后统计分析患儿热退的时间。结果,实验组热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属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儿发热的水平,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明显缩短外感患儿发热的时间,预防高热惊厥等并发症,有利于患儿治疗与恢复,是治疗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7.2 中医辨证护理

辨证施护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分不开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情志、饮食、生活起居护理与合理用药结合起来,才能使发热患儿尽快恢复健康。发热患儿在住院治疗中注意病情观察,根据中医辨证进行施护,对促进早日康复,提高疗效,具有一定的作用。

邓燕红等[23]认为,虽然针对儿童发热,临床有很多护理方法,但应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对不同的证型采取合适的护理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如表实热证应使用热敷(温水浴)加酒精擦(浴),要保暖,使病人出汗;表虚热证应吃些热粥,擦干汗,温毛巾及温滑石粉或痱子粉外敷;里热证应冰敷(冰袋降温法),且予以吃些冷粥水;里实热证应使用通便法(开塞露或灌肠),酒精擦(浴);虚热证应内服热粥,外用热敷(温水浴)等等。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恰到好处,起到疗效。

采用中医辨证施护,避免了西医退热药引起白细胞减少、 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还避免了打针对患儿造成恐惧心理的出现。护理过程中所取材料简便易得, 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体系来抗御疾病,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不良反应, 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8.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无论口服汤药内治或针灸、推拿、灌肠、洗浴、刮痧等外治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且这些疗法除了具有退热的效果之外,一般还具有抗病毒、增加机体免疫的作用,对小儿基本没有强烈的副作用。但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尚存在以下不足:1.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尚不能明确阐述中药退热的机制。2.多中心、盲法、随机对照、大样本的研究尚未见明确报道,对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方面说服力不足。

【参考文献】

[1] 叶万丽,胡晓丹,解玲芳.退热颗粒联合退热滴肠液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观察与护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70-72.

[2] 王晓燕,张朝霞,武琪琳.山蜡梅叶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中外妇儿健康,2011,19(9):220-221.

[3] 颜志清.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效果观察.全科护理,2010,8 (8)上旬版:2008-2009.

[4] 李萍,任小琴.小儿清热栓对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海峡药学,2011,23(7):161-162.

[5] 王晓燕,武琪琳,张艳梅,等.风寒煎剂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风寒型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1):5-8.

[6] 孙钢.不同品种药材柴胡对柴胡注射液的吸收度的影响.中成药,2001,23(8):574-575.

[7] 田利鲜.柴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运用.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59-60.

[8] 陈琴.柴胡注射液曲池穴封闭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及护理.内蒙古中医药,2010,(15):177.

[9] 吕国芹.柴胡注射液曲池穴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 内蒙古中医药,2010,(12):151-152.

[10]刘翠瑛.耳尖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46例临床观察.中医儿 科杂志,2009,5(6):33-34.

[11]胡爱娥,来曼丽.针刺放血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50例.广西中医药,2008,31(1):41.

[12]孙丽峰, 孙申田,王薇.毫针点刺足三里、四缝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21例.针灸临床杂志,2010年,26(11):21-22.

[13] 陈洪霞.针刺治疗小儿发热 316例.中国乡村医药,1999,6(6):21.

[14] 张美琴,金晶.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3):184-185.

[15]王丽清,葛金玲.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6):47.

[16] 林彩霞.小儿外感发热的推拿治疗.中国社区医师,2012,(8):28.

[17]郭佐,张晶,刘秋菊.捏脊治疗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30例.中医外治杂志,2012,21(3):44-45.

[18] 陈艳丽.门诊发热患儿家长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1093- 1094.

[19] 陈洪兰.为小儿发热家庭护理“纠错”.家庭百科,2008,4(4):13.

[20] 熊亮.小儿发热家庭护理“五错”.健康博览,2008,1(1):35.

[21]秦少丹.健康教育对家属有关小儿发热知识水平的影响.全科护理,2011,9(2)中旬版:460-462.

[22] 欧惠娴,李楚云,李文斌.健康教育对小儿外感发热病程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29-230.

[23] 邓燕红,曾彩芬,熊焰,等.小儿常见发热的简单中医辨证护理.当代医学,2009,15 (4):147.

论文作者:许家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2

标签:;  ;  ;  ;  ;  ;  ;  ;  

儿科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及护理现状论文_许家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