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的估计_财政支出论文

中国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估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赤字论文,周期性论文,结构性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从财政赤字与经济运行状况相关的角度看,财政赤字分为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周期性赤字(cyclical deficit)是指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引起的赤字。结构性赤字(structural deficit)是指非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财政赤字,即经济活动保持在某种潜在水平时预算赤字依然存在的情况(郭庆旺、赵志耘,2002,第537-540页)。它们对于财政政策分析以及政府预算规划和控制都有重要意义。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不仅有助于测度财政政策中自动稳定器功能强弱和财政态势(fiscal stance),还有助于区分财政赤字中周期性变化与结构性变化趋势,从而有助于政府更有效地控制较长时期的支出与税收进程,而且政府可以依据结构性赤字制定结构性预算准则,即高度就业预算财政准则,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目前,我国学者对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蔡江南(1990)曾就我国1950-1988年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进行过研究,但他得到的结论是,由于我国财政支出与国民收入的正相关性要强于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正相关性,这样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财政支出增加的幅度要大于财政收入增加的幅度,财政赤字反而会增加;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时,财政赤字反而会减少。因此,他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以前30多年的情况进行的研究所得到的“周期性赤字”与通常所说的周期性赤字完全不同。赵昕东(2000)则利用潜在产出法估算我国1984-1999年的结构性赤字,但在估算潜在产出时使用的是波峰相连法,而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是选取波峰时存在很大随意性,且要求选取的两个波峰之间的时间跨度要足够长,比如几十年。

本文则运用新发展起来的经济计量方法估算我国1978-2002年的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和财政态势作简要分析。

二、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估算方法比较

从目前来看,可用于估算结构性赤字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消除趋势法,另一类是潜在产出法。前一类方法完全从现实数据出发,估算过程简便,考虑的因素较少,但主要缺点是没有体现出结构性赤字的经济学含义,缺乏理论依据。后一类方法比较好地体现出结构性赤字的经济学含义,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其依赖于潜在产出估算结果的精确性以及方法假设的合理性。

(一)消除趋势法(DT)

消除趋势法(detrending method,DT)的基本思想是在估算结构性赤字时;将经济周期性波动对现实财政赤字的影响剔除掉。具体做法是利用平滑化工具将现实财政赤字分解为趋势成分与周期成分,其中的趋势成分就是结构性赤字,周期成分就是周期性赤字。

对于非平稳宏观经济变量序列的趋势成分,目前主要有两种描述方法:第一种是确定性时间趋势。顾名思义,这种描述方法是认为宏观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一种十分确定的趋势;第二种是单位根过程,也称l(1)过程,这种方法认为经济变量的趋势成分是一个随机行走过程。对于具有确定性时间趋势的经济变量,通常采用分离时间趋势法将其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但纳尔逊和普洛斯(Nelson and Plosser,1982)认为,很多宏观经济变量序列并不具有一个确定性时间趋势,它们的趋势成分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单位根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所使用的消除趋势法,目前较为流行的有HP滤波(Hodrick and Prescott,1980)和BP滤波(Baxter and King,1995)。

由此可见,在具体使用消除趋势法时,首先需要对宏观经济变量序列进行检验以判断它的时间趋势是属于哪一种形式,然后确定使用的具体方法。关于单位根过程的检验方法很多,常用的有ADF(the 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

1.HP滤波

HP滤波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变量趋势成分更为合理的描述基础上,并且简便易用。但HP滤波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其焦点在于如何选取λ,不同的λ值,决定了不同的周期方式和平滑度。(注:卞诺瓦(Canova,1993)详细讨论了关于λ的不同选取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从统计学的观点来看,λ必须是随意选取的,因为任何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比如l(1)过程)都可以分解为无数个非平稳趋势成分与平稳周期成分的组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统计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哪一种分解方式更好。

关于λ的选取,要区分两种情况。(1)对于季度数据,一般都使用霍德里克和普雷斯科特(Hodrick and Prescott,1980)所建议的1600,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标准”,并且他们也验证了这种取值产生的周期成分与现实情况十分吻合。(2)对于其他时间类型的数据,目前还缺乏普遍认同的取值,如雷文和乌利格(Ravn and Uhlig,1997)建议,对于年度和月度数据,分别取λ为6.25和129600;而巴克斯和基欧(Backus and Kehoe,1992,p.864-88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建议,对于年度数据,λ取100和25。

2.BP滤波

巴克斯特和金(Baxtsr and King,1995)提出了一种近似带通滤波(Band-pass filter)。这种滤波的构造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利用了时间序列时域(time domain)分析与频域(frequency domain)分析,其基本做法是利用移动平均滤波将宏观经济数据中的周期成分分离出来。

这是一个理想的BP滤波。由于周期性赤字是一个平稳时间序列,对于(2)式这样的时域表示,我们总能给出相应的频域表示。在频域表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移动平均滤波的频率响应函数(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其中,ω=T′/2π为周期T′的频率,i为单位复数。具体应用中,我们常常利用K阶移动平均滤波,来近似替代理想滤波,从而给出周期性赤字的估算:

巴克斯特与金(Baxtef and King,1995)详细分析比较了他们所构造的BP滤波与HP滤波,并认为与HP滤波相比,BP滤波的最大优点是比较容易应用于季度类型以外的其他时间类型数据,避免了选取的随意性,而且研究者可以根据对观测数据周期频率的认识,自主选择周期频率的带宽。

但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一旦选定了K值,我们就不得不损失样本两端共2K个观测值,这对于样本量通常有限的宏观时间序列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损失。

(二)潜在产出法(PO)

潜在产出法(potentiol output mothod,PO)的基本思想是估算出经济达到潜在产出水平时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从而估算出结构性赤字。具体估算时,常常假设潜在财政支出等于现实财政支出。对于潜在财政收入的估算,首先是利用现实数据估算出现实财政收入与现实产出的函数关系,同时假设潜在财政收入与潜在产出遵循这一关系,并将潜在产出代入函数中得到潜在财政收入。可见,利用潜在产出法估算结构性赤字时,关键是要估算潜在产出(注:郭庆旺、贾俊雪(2003)较为详细地给出了潜在产出的概念,在分析比较了潜在产出的三种估算方法即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和生产函数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8-2002年的潜在产出。)。

假设分别为t年的现实产出、现实财政收入、现实财政支出和结构性赤字。假设现实财政支出等于潜在财政支出,则有:

潜在产出法估算结构性赤字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充分体现了结构性赤字是经济达到潜在产出水平时的财政赤字。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在潜在产出估算结果的基础之上,而无论用何种方法估算潜在产出,都存在着估算误差,据此估算的结构性赤字偏差必然会大;二是在具体估算时,我们假设潜在财政支出与现实财政支出相等。事实上,财政支出的某些项目如失业救济金是随着就业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即它的潜在水平与现实水平有所不同,这也会导致结构性赤字估算偏差。

三、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估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消除趋势法和潜在产出法具体估算我国1978-2002年的结构性赤字与周期性赤字,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8.0。由于我国2000年以前的财政支出不包含债务利息支出,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对2000年以前的财政支出数据作了相应的调整。为了便于不同年度间的比较,我们所给出的现实赤字、结构性赤字与周期性赤字,均表示为潜在产出的百分比。

(一)消除趋势法

如前所述,在利用消除趋势法估算结构性赤字时,首先需要判断现实财政赤字的趋势是何种形式。对于我国1978-2002年的现实财政赤字,我们可以利用ADF检验验证其趋势成分为一个单位根过程。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上。

表1 平衡性检验(具有常数项、趋势项和一阶滞后项)

ADF临界值(99%) 临界值(95%) DW Mackinnon P

Z(t)

-0.428

-4.38 -3.6 1.95 0.9871

ADF临界值(99%) 临界值(95%) DW Mackinnon P

Z(t)-3.16

-3.75-3.0

1.76

0.0024

根据表中ADF=-O.428小于各个临界值,以及MacKinnon P值可作出判断:原序列为非平稳的。进一步进行单位根检验(对原序列一阶差分项进行平稳性检验,具有常数项、一阶滞后项),结果如表1下。

表中ADF=-3.16,其绝对值大于95%的临界值,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原序列为l(1)序列。这表明并不能使用分离时间趋势法,我们采用HP滤波与BP滤波来估算结构性赤字。

在使用HP滤波时,因使用的是年度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我们采用了OECD的建议,取入=25,这样由公式(1)便得到了我国1978-2002年的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具体结果见表2(3)和(6)。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在1978-2002年形成了两个较为完整的周期:1978-1988年和1989-1995年其间在1985-1988年又形成了一个小周期。因此,在使用BP滤波时,我们采用的周期范围为[2,10],为了减少样本观测值的损失,取K=1,这样由公式(3)便得到了我国1979-2001年的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具体结果见表2(4)和(7)。(注:由于取K=1,这意味着损失了样本期内1978年和2002年的数据,所以只能得到1979-2001年的估算值。)

(二)潜在产出法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78-2002年的潜在产出,具体结果见表2(1)。有了潜在产出的估算结果,就可以利用潜在产出法来估算结构性赤字。

在具体估算现实产出与现实财政收入的函数关系时,我们采用博克斯—考克斯回归(Box-Cox,1964),其最大特点就是在缺乏理论依据的情况下,并不主观预先设定模型的具体形式,而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极大似然估计后,利用检验手段如似然比(LR)检验或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来给出模型的具体形式。首先对变量进行博克斯—考克斯变换: ,其中λ为变换因子。如果可以验证λ=1,则,模型为线性模型;如果,模型为倒数模型等等。通过这样的处理将极大地增强估算的可靠性,避免模型设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我们选择对因变量与自变量同时进行博克斯—考克斯变换,并使用相同的变换因子。通过对估算结果的似然比(LR)检验,可以验证方程(5)为倒数模型,检验结果如下:

原假设

对数似然值 LR chi2统计量 P值

λ=-1 -180.71746 0.00 0.978

λ=0 -182.8881 4.34 0.037

λ=1 -190.22043 19.010.000

因p>0.05,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认为λ=-1即模型本质上为一个倒数模型。具体估算结果为:

其中小括号中的数字为chi2统计量和相应的p值。将潜在产出代入(5)式,得到潜在财政收入,利用(4)式给出我国1978-2002年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的估算,具体结果见表2(5)和(8)。

表2 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负值表示赤字,下值表示盈余,表示为潜在产出的百分比%)

图1 周期性赤字变化图

图2 现实赤字与结构性赤字比较图

四、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和财政态势分析

一般来说,周期性赤字的大小衡量的是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的强弱,结构性赤字的大小则能反映出财政态势(即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及其力度)。下面我们就根据上述各种方法所估算的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对1979-2001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和财政态势作简要分析。(注:鉴于BP滤波只给出了1979-2001年的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的估算,为了便于比较各种方法的估算结果,我们考察的时间跨度为1979-2001年。)为此,我们依据各种方法所估算的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绘制出图1和图2。

从图1可以看出,三种方法所估算的周期性赤字规模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HP滤波与BP滤波所估算的周期性赤字规模相对较为接近且波动较为剧烈和频繁,而潜在产出法的估算结果变化相对平缓。不过,这三种方法所估算的周期性赤字总体上呈现出正负相间的古典周期情形。

潜在产出法所估算的周期性赤字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反映出1979-2001年我国现实经济的运行状况:在三个经济繁荣阶段(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周期性赤字都达到了阶段性正的最大值(预算盈余);在现实经济的低潮期(1981年和1990年),周期性赤字都达到了阶段性负的最大值。HP滤波与BP滤波估算的周期性赤字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比,出现了较大偏差:1988年经济繁荣时期,周期性赤字却达到了阶段性负的最大值,而1981年和1990年经济衰退时期,周期性赤字却达到了阶段性正的最大值。

理论上,周期性赤字变化应该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吻合,这在潜在产出法估算结果上得到了较好体现。而HP滤波与BP滤波估算结果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出现了背离,这正好说明了我国计划经济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制度和财政运行的特点。在这一时期,我国尚不存在现时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几乎接近完全的间接税制,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征了个人所得税,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比重微乎其微,因而财政收支严重缺乏弹性,财政政策几乎没有经济学上所说的自动稳定功能。此外,鉴于HP滤波与BP滤波直接从现实财政赤字的时间序列性质出发估算周期性赤字,那么,“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支出与国民收入的正相关性要高于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正相关性”(蔡江南,1990)的情况下,这必然导致所估算的周期性赤字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背离。这便出现了那一时期的财政政策属“顺调节”,而非经济学上所说的财政政策应有的“逆调节”(“逆风向而动”)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税制结构的优化、财政政策工具的健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必然逐步加强。的确,199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已开始具有经济学上所说的自动稳定功能: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严重衰退趋势,并于1999年达到波谷,此后逐渐好转;而HP滤波与BP滤波估算的周期性赤字于1998年快速增加,并于1999年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减少。

一般而言,结构性赤字是衡量财政政策扩张性的指标。结构性赤字越大,说明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越大。回顾过去20多年的财政政策实践(见图2),上述三种方法所估算的结构性赤字规模差异较大且波动水平不一,但总体变化趋势较为一致:1979-1981年,结构性赤字迅速变为正值(盈余),表明此间我国的财政态势总体上表现为紧缩性且力度很强;1982-1997年,结构性赤字一直处于缓慢增加的趋势(结构性赤字从平均0.457%增加到1.66%,平均每年增加0.08个百分点),表明这一时期我国财政态势具有持续扩张性,强度缓慢递增;1998年以来,结构性赤字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表明我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态势具有很强的扩张性,但这种快速增加的趋势在2000年以后明显趋缓,表明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采取减弱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的做法(1997-2000年,结构性赤字从1.66%增加到2.51%,平均每年增加0.28个百分点;而2000年以来,结构性赤字平均每年增加0.08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不论处于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衰退时期,从结构性赤字不断增加趋势来判断,我国一直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暂且不说这种扩张性政策对我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作用是好是坏,单就财政政策本身而言,不符合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逻辑。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继续研究财政政策的作用环境(包括经济运行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作用机理,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政策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比较了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消除趋势法(HP滤波法和BP滤波法)和潜在产出法基础上,估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功能和财政态势作简要分析。本文的分析得到了以下3个基本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周期性赤字总体上表现出正负交替的古典周期情形,潜在产出法估算的周期性赤字变化和宏观经济运行吻合较好,消除趋势法估算的周期性赤字变化与宏观经济运行相比,出现了较大偏差,反映出我国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功能较弱。(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态势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82-1997年,结构性赤字一直处于缓慢增加的趋势,表明这一时期我国财政态势具有持续扩张性,强度缓慢递增;1998年以来,结构性赤字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表明我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态势具有很强的扩张性;但这种快速增加的趋势在2000年以后明显趋缓,表明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采取减弱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的做法。(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实财政赤字与结构性赤字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保持了一致,现实财政赤字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我国结构性赤字的变化。

标签:;  ;  ;  ;  ;  ;  ;  ;  ;  ;  

中国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的估计_财政支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