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七十载创新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来滁州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综述论文

科技七十载 创新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滁州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综述

文/张 将 杨 洋(滁州市科学技术局)

滁州,安徽省省辖市,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全市土地总面积1.35 万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453.7 万人。现辖天长、明光2 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 县和琅琊、南谯2 区。

对对照组的25例患者施以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实施常规健康宣教,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常规干预,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滁州创新竞进的70年。70年来,滁州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紧扣科技支撑引领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心环节,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专利授权量等主要指标全省争先进位。70年来,滁州先后获得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火炬计划滁州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和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等称号。

回顾70年来滁州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7年,夯实基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

滁州科技组织和研究机构始建于1959年。1961年恢复设立滁县专区时,没有设立专区一级科技机构。1971年2 月,在地区生产指挥组下设科技办公室,综合管理全区科技工作,并逐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1973年8 月,成立地区科技领导小组。1976年10 月,成立地区科技局,归属计划委员会管理,并相继成立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区农机研究所、地区科学技术协会、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地区原子能利用研究所。这一阶段,在农业方面,滁州重点推广水稻温室育秧、无土育秧,建立“四级农科网”和农民技术员制度,搞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在林业方面,县县营造杉木林,打破了“杉木不过长江”的定论;在工业方面,推广应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至1976年,全区有专业技术人员9000 多人。197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后,地区、县科委开始恢复其独立职能,制定了《滁县地区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科学技术体系。

第二阶段:1978—1987年,实施计划,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截至2015年,成功引进中国家电院安徽分院、汽车与家电技术装备研究院、中国家电院安徽分院工业设计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积极扶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华东分中心、国家电子元器件质检中心、石英砂质量检验中心等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建立了8 家科技路路通工作站点和5 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条件和良好的服务环境。全市已建成运营和启动在建的科技孵化器已达6 家,其中市直和天长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全市已建成孵化器的孵化总面积近10 万平方米;现有企业近300 家,累计毕业企业100余家,孵化成果惠及全市。

第二,古村古镇群的共性特征是其合作的重要基础,古村古镇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当地传统风土人情,能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和自我提升的需求,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作用。宁静悠闲的氛围环境是其满足旅游者放松休憩需求的基本条件,也是部分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是多数古村古镇发展的短板,是亟需改善的薄弱点。古村古镇作为一类相对平和自然、注重生活体验的特殊旅游地,携手扬长避短,共同铸造统一品牌,共同构建旅游产品组以做大产品体量,强化市场影响,形成市场吸引力,特别是对远程市场的吸引力,意义重大。

1983年,根据中央精简机构的精神,地区科委定编制19 名(含沼气办公室编制4 名),内设秘书科、业务科、科技干部管理科、培训科,科技情报研究所(定事业编制12 人),科技服务公司(定事业编制5 人),科技开发公司等机构。

第三阶段:1986—1992年,支撑引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截至1992年,全地区申请专利80 多项,获批准70 多项,其中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的专利占3/4 以上。1992年,中国扬子公司专利商标管理处被评为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和安徽省专利系统先进集体。

这一阶段,滁州获批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申请授权量、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数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滁州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两连冠,知识产权工作多次受国家知识产权局表彰。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2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50%;“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达2.9 万件和1.3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达到1.26 万件和855 件,均位居全省第4 位。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45 件,居全省第5 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75 家,居全省第5 位,总产值和完成增加值均位居全省第3 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8.33 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1.69%,居全省第7 位;全市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2 亿元。

1986—1992年,滁县地区共承担省重点科研计划项目9 项,省科委共投资23.1 万元;承担省“八五”攻关项目6 项, 科技三项经费共投入97 万元;承担省科技救灾项目“浅水网箱养鱼技术示范”,经费来源于国内外捐赠款1 万元;承担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粮食安全储藏综合技术”;承担地区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38 项,总投资经费388.6 万元,其中合同制项目54 项。

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 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 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30 家,省级高新技术培育企业30 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培育企业10 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0 家,市级创新型企业64 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培育企业99 家。科技型企业全部组建了相应的研发机构,其中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7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2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 家。

自国家1986年实施“星火计划”以来,滁县地区先后安排国家、省、地(市)级“星火计划”44 项,其中国家级12 项、省级24 项、地(市)级8项,资金总投入7480 万元;鉴定验收24 项,累计创产值3.38 亿元,创利税3610 万元;开发新产品60 个。获星火奖20 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安徽省首届星火奖5 项、省星火一等奖1 项、二等奖4 项、三等奖6项、四等奖2 项,这些对促进全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对3个典型算例仿真,结果显示重构后的网损有效降低了,并且电压质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仿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混合算法在配网重构问题上具有有效性和优越性。该网络结构下的配电网,既符合安全可靠原则又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1988年底,全地区科技干部增加到26871 人, 其中高级职称800 人,中级职称7795 人,初级职称18276 人。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素质不断提高。据1992年底统计,全地区有科技人员37655 人,占总人口的1.2%, 其中高级技术职称800 人,中级技术职称7795 人。

在此期间,市科技局内设高新科、计划科等6 个科室,下辖市知识产权局、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3 个事业单位。

第四阶段:1993—2005年,砥砺前行,科技事业蒸蒸日上

1993年,滁州下发《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滁州经济的决定》和《实施科技兴滁战略,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规划纲要》。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从1992年的60 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28 万元。经过多年的认真组织实施,到2000年末,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0 家、高新技术产品38 个,实施火炬计划20 项,当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9.4亿元;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 家; 科技兴农有了新进展,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一批科技达标乡镇。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发展,2004年,滁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开始筹建,科技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定远、天长等6 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科技兴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Tu=[dxdydz]T∈R3是探测器的三轴控制力矩,Mu=[MxMyMz]T∈R3是小行星的引力力矩。

1990年,滁州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0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39.8 亿元,上交税金1.5 亿元。扬子集团、全柴集团等6 家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其中,扬子集团的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共立项火炬计划34 项。其中国家级12 项、省级22 项。据“八五”期间对正在实施的7 个火炬计划项目统计,开发新产品20 个,创产值5.13亿元,利税5251.5 万元。天大集团自1998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之后,连续几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2000万元,该企业在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天大集团工程塑料厂和扬天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因应用CAD 成效显著,被授予全国CAD 技术应用示范企业称号。

滁州是农业大市,科技部门一直把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早在1978年就制订以发展、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滁县地区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全市有70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河蟹繁育的人工半咸水育苗及工厂化育苗工艺项目获198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驯化灰喜鹊消灭松毛虫技术和高产抗(耐)病杂交油菜新组合——皖油9 号,分别获1986年和1998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据对“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间实施的部分农业科技成果项目跟踪调查,创产值4.37 亿元。

第五阶段:2006—2015年,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1986—1992年, 滁县地区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长,7年累计投入科技事业费705 万元, 科技三项经费388.6 万元。经地区组织鉴定的科研成果229 项, 其中属国内先进成果31 项,省内首创成果25 项,省内先进成果30 项。7年累计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66 项。据对404 项(其中工业334 项,农业70 项)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跟踪统计,完成总产值15.827亿元,利税1.96 亿元。

1978年1 月,滁县地区召开由800 人参加的全区科学大会,调整充实各级科技机构,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开展了科技人员技术职称的复查、套改和考核晋升工作。科普活动迅速恢复和日趋多样化,科学研究硕果累累。1978年,4个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33 个项目获全区科学大会成果奖。“六五”期间,获国家级奖3 项,省级奖10项,省厅、局级科技推广、区划奖24项;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21项,通过地、市、县级鉴定的科技成果45 项。据1983年统计,全区有科技干部4179 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540 人,初级职称3623人。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决定》,滁县地区科技再次获得较大发展。同一年,滁县地区科协、天长县科协、天长县郑集乡科协、来安县双塘乡科协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受到中国科协的表彰。

1986—1992年, 滁县地区共获国家发明奖1 项,省级奖66 项;获省科技发明电视大奖赛奖励4 项,省地“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发明奖72 项;地区级科技成果229 项,经地区科委组织鉴定的重点科研成果86 项。

2006年,天长市、明光市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市。2008年,凤阳县小岗村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示范村”。2012年,滁州市知识产权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公安部授予“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和公安机关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通过科技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进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行列。

671 系统化模拟培训模式在软性输尿管镜培训中的应用 王则宇,李 凌,彭泳涵,王 琦,明少雄,方梓宇,高小峰

1990年,成立滁县地区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同时成立滁县地区专利管理办公室(事业编制)。1990—1992年,地区科委内设机构有:政秘科、业务科、培训科、调研科及滁县地区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滁县地区专利管理办公室。

第六阶段:2016年至今,加快升级,推动滁州高质量发展

截至2018年底,滁州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41 家,总量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5%,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3位;发明专利拥有量3511 件,居全省第5 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6 件;全社会研发费用投入达31.5 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 位;建成各类研发平台151 家(国家级3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 家(国家级2 家、省级3 家)、众创空间19 家(国家级3 家、省级7 家),众创空间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组织企业实施各类科研项目110 余项,其中国家级1 项、省级20 项、市级89 项;累计出台各项政策22 个,形成“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2017—2018年,市本级每年安排1 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超过3 亿元;设立3 亿元滁州市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滁创新创业项目。截至2018年底,市级立项36 个,拟投金额超过1.6 亿元;省级立项4 个项目,金额2900万元,另有12 个项目报省待批,申报金额超过6000 万元;设立1500万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可贷规模达1.5 亿元,在贷余额6640 万元。滁州(天长)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凤阳小岗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滁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试验结果表明:碲的质量浓度在0~200 μg/25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符合比尔定律,按实验方法1.2在同样的条件下,连续测定试剂空白10次,以3倍空白测定值的标准偏差计算出碲的检出限为0.012%(质量分数),以10倍空白测定值的标准偏差计算出碲的测定下限为0.041%(质量分数)。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社会职业岗位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专门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4]。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现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嵌入式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苏滁产业园的安徽艾贤磁体、滁州经开区通用生物分获成长企业组第一名、第三名。市经开区通用生物首获省专利金奖。永强汽车获全省第二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2016—2018年,全市累计获全省科技奖16 项,其中一等奖1 项。实施人才招引行动,新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258 名。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建设院士工作站30 家、建成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51 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 家。

在此期间,市科技局内设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科技专家服务科等7 个科室,下辖滁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砥砺奋进70年,滁州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下一步,滁州将继续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发展精神,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政策体系建设为支撑,突出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进一步聚集资源、优化环境、培育生态,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任媛媛

标签:;  ;  ;  ;  ;  ;  ;  ;  

科技七十载创新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来滁州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