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类药物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论文_熊素素1,谢丹萍2,叶小清1,吴鹏2,梁道兰1,林

(1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 广东 湛江 524000)

(2广东省湛江市原佳彩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微生物检验室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治疗精神疾病的常用精神类药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微生物抑制实验检测精神类药物(氨磺必利、帕罗西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和抗生素(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检测的精神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氨磺必利、帕罗西汀、丙戊酸钠的抑菌作用与抗生素相当,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和卡马西平的抑菌作用低于抗生素。结论:部分精神类药物具有体外抑菌作用,可能在治疗精神疾病上也发挥了与抗生素类似的抗感染作用。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类药物;抗生素;体外抑菌实验;抗感染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0-0027-03

Experimental study on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psychotropic drugs in vitro

Xiong Susu1,Xie Danping2,Ye Xiaoqing1,Wu Peng2,Liang Daolan1,Lin Juda1(Corresponding author)

1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00,China

2 Microbial Test Room,Yuanjia Color Printing Packaging Material Co., Ltd. Zhanjiang,Guangdong 52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in vitro for the psychotropic drugs that commonly used to treating the mental diseases in clinical.Methods 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s of psychotropic drugs (Amisulpride, Paroxetine, Escitalopram oxalate,Mirtazapine, Sodium valproate and Carbamazepine) and antibiotics (Azithromycin and Amoxicillin) were detected by microbial inhibition test.Results 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s of Amisulpride,Paroxetine and Sodium valproate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antibiotics, while the bacteriostatic effects of Escitalopram oxalate,Mirtazapine and Carbamazepin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antibiotics.Conclusion Some psychotropic drugs have bacteriostatic effect in vitro and maybe play a similar anti-infective effect as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Key words】Mental illness;Psychotropic drugs;Antibiotic;Bacteriostatic experiment in vitro;Anti-infection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疾病是由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患者的大脑功能活动发生了紊乱,导致患者在思维、情感、认知、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害的疾病[1]。然而,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许多精神病人存在精神症状的同时合并有体表皮肤黏膜局部局限性慢性隐性细菌感染,如咽扁桃炎、胃炎、鼻窦炎和尿道炎等[2],实验室检查也发现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内毒素(LPS)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感染指标升高[3-5],本研究团队曾尝试应用精神类药物联合抗生素治疗精神分裂症或焦虑障碍合并慢性隐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6-8]。因此,林举达学者[9]对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种新理论,即精神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由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感染长期释放复合性毒素,并由毒素介导引起中毒性微结构性损害的病理性脑病。临床上主要是使用精神类药物来治疗精神疾病,我们的前期实验发现部分精神类药物如喹硫平、氟西汀、度洛西汀等有体外抑菌作用,可能在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还发挥了消灭机体内隐性细菌感染的作用[10]。本实验通过微生物抑制实验进一步检测临床上治疗精神疾病的其他常用精神类药物的体外抑菌作用,为治疗精神疾病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药物 氨磺必利片(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0.2g/片);赛乐特(盐酸帕罗西汀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20mg/片);来士普(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丹麦灵北药厂,10mg/片);瑞美隆(米氮平片)(N.V.Organon.30mg/片);德巴金(丙戊酸钠缓释片)(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0.5g/片);得理多(卡马西平)(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0.1g/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0.25g/片);阿莫西林分散片(先声药业有限公司,0.25g/片)。上述药品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鉴定合格。

1.1.2微生物 使用经广东省湛江市原佳彩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微生物检验室检测有多种混合细菌生长的消防水。

1.1.3培养基的配置 在容量为1000ml的无菌烧瓶中加入蒸馏水1000ml,称取北京三药科技开发公司生产的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40g放入烧瓶,常温溶解,摇匀,再放入高压灭菌锅经121℃高压灭菌15min,冷却后备用。

1.1.4主要仪器 无菌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立式高压灭菌锅(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移液管;镊子;培养皿;烘箱等。

1.2 体外抑菌实验方法

1.2.1实验分组 精神类药物(氨磺必利、帕罗西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为实验组;抗生素(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为对照组;含大量混合细菌生长的消防水为空白对照组。

1.2.2药液的制备 用无菌镊子取氨磺必利、帕罗西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丙戊酸钠、卡马西平、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各1片分别置于无菌培养皿中,再用移液管吸取1ml无菌生理盐水加入培养皿中,放置20min~30min至药片完全溶解。

1.2.3抑菌实验 在盛放各药液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ml消防水,用玻璃棒搅匀,再加入25ml培养基,然后另取一培养皿加入1ml消防水和25ml培养基,最后将所有接种好的培养皿置于温度为35℃生化培养箱中,培养两天后观察并检测菌落数。

2.结果

在培养的第三天检测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氨磺必利0cfu、帕罗西汀0cfu、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cfu、米氮平20cfu、丙戊酸钠0cfu、卡马西平12cfu、阿奇霉素0cfu、阿莫西林0cfu、消防水为59cfu。在培养的第四天检测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氨磺必利0cfu、帕罗西汀0cfu、草酸艾司西酞普兰3cfu、米氮平20cfu、丙戊酸钠0cfu、卡马西平18cfu、阿奇霉素0cfu、阿莫西林0cfu、消防水为104cfu。本实验结果显示:部分精神类药物具有与阿奇霉素及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相似的抑菌作用,见表。

表 体外抑菌实验结果

 

3.讨论

在精神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感染作为始发病因,感染灶释放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并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致使大脑受到毒素性损害伴炎症免疫性反应,从而引起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性障碍、躁狂症、小儿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和阿尔茨海默病等一系列精神疾病[11]。消除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感染是对精神疾病的病因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复发。治疗精神疾病的精神类药物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和心境稳定剂等,目前研究认为这些药物的作用靶位点都位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脑内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以及电压门控敏感性钠通道起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作用[12]。但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精神类药物不仅可以调节脑内的神经递质和电离子通道改善患者的症状,可能还可以杀灭机体内潜伏的隐性细菌改善患者的愈后。因此本研究选用了抗精神病药物(氨磺必利)、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米氮平)、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发现,氨磺必利、帕罗西汀、丙戊酸钠的抑菌作用与抗生素相当,利培酮、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和卡马西平有低抑菌作用。此次结果与我们前期对部分精神类药物的体外抑菌实验的初步结果一致[10],进一步证实了精神类药物具有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和电离子通道,同时可能也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抑菌及杀菌的双重作用。国外也有动物体内实验研究[13]发现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与抗菌药物一起使用时,能协同抗菌药物对抗脑膜炎奈瑟菌,有效地治疗小鼠脑膜炎。因此,在未来研究中,我们还需开展精神类药物的体内抑菌作用以及抑菌活性的研究,为挖掘精神类药物的更多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江开达.精神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3-137.

[2]律东,冼君定,林志雄,等.精神分裂症与隐性感染的相关性[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5):500-501,502.

[3]刘裔凯,林举达,律东,等.急性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细菌感染相关指标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40):247-248.

[4]律东,冼君定,谢博,等.血液白细胞分析在青中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2):39-41.

[5]律东,林举达,李明颖,等.7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内毒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4):3000-3002.

[6]熊素素,律东,李金,等.联合抗生素治愈焦虑性障碍1例及其随访报道[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139-140.

[7]戴准,林举达,杨志江,等.抗感染治疗精神分裂症伴血清胆红素三项轻度增高患者3例[J].医药前沿,2018,8(7):269-270.

[8][1]林举达,罗旭东,林志雄,等.抗感染治愈精神分裂症3例[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4):590-591.

[9]林举达.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新理论:脑外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致中毒性脑病[J].医药前沿,2016,6(18):171-172.

[10]林举达,吴鹏,熊素素,等.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的体外抑菌实验初步研究[J].医药前沿,2019,9(18):64-65.

[11]林举达.一条可能普遍存在的致病模式:体表皮肤黏膜局部局限性慢性隐性细菌性感染致远隔组织器官毒素性损害伴炎症免疫性反应[J].医药前沿,2016,6(36):50-52.

[12]邹敏,殷青云.精神药物的药理遗传学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04):59-62.

[13] Denis K,Le Bris M,Le Guennec L,et al.Targeting Type Ⅳ pili as an antivirulence strategy against invasive meningococcal disease[J].Nat Microbiol,2019.

论文作者:熊素素1,谢丹萍2,叶小清1,吴鹏2,梁道兰1,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  ;  ;  ;  ;  ;  ;  ;  

精神类药物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论文_熊素素1,谢丹萍2,叶小清1,吴鹏2,梁道兰1,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