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繁荣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经济社会论文,信息产业论文,繁荣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30年,香港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文关系,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整个香港社会经济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在香港经济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信息产业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对香港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1976年,香港专门从事信息产业,包括海空通讯、邮电通讯,广播电视,保险和金融财务信息,商业、进出口贸易信息,电脑应用和生产及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的人数只有46万人,而1994年却激增至100多万人,其所提供的生产值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近70%。也就是说,在占就业总人数约1/3的人口中,所提供的价值却占总产值的2/3。
|1 发展历程
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从创始到形成、从单元化到多元化、从地区性到国际性,其间既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又为本港经济发展所左右,更被信息技术进步程度所制约。香港自开埠以来的150多年,信息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但主要是从60年代开始的。
|1.1 发展期(1963~1981年)
60、70年代,是香港进入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香港从以商业为主的资本主义转向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单纯的转口贸易,而是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制造业。1960~1969年,港货平均出口年增长率高达16.5%,高于转口贸易的10.4%和贸易总值的13.07%。1970~1979年港货出口值仍取得每年平均增长18.18%的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现代化信息传递设施的强有力支持。此时期的信息产业发展,以电脑、卫星通讯等新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咨询机构的设立为标志。
|1.1.1 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1963年,安装使用第一台电脑。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香港装置电脑设备的数目有了明显的增长,1979~1983年,平均每年增长30%。电脑投资额由1979年的2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亿元(本文所用币制,如无特别注明的均为港元)。
1969年,建成第一个卫星地面站,架设6条标准天线,进行电讯传播和电视接收与转播服务,其通讯覆盖面可达亚洲、中东以及欧洲等广大国家和地区。
|1.1.2 信息咨询机构的设立
1956年,香港市场研究社成立,为客户提供市场调查与研究的咨询服务。1966年,香港贸易发展局成立。服务宗旨是为香港厂家提供市场研究和贸易咨询服务,帮助制造商与出口商打开海外市场。1967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成立。服务宗旨是为工业界提供各种工业与管理顾问服务、技术辅助服务及人才培训等。此外还有安托顾问有限公司(1979年)、邓白氏商业资料(香港)有限公司(1981年)等。
|1.1.3 传统的信息传递手段不断完善,服务不断创新
1982年由新鸿基资料有限公司与电话公司合作,专门为用户提供美元等外币的汇总率、股票行情、金价、利率和其它财经消息,使用户安坐家中或办公室里就可以知道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的金融行情。邮政快递服务、长途电话、图文传真等不断开拓和完善。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等稳步发展。
|1.1.4 信息设备制造业急起猛进
以收音机、电视机、电脑记忆系统、电子计算机、电话机等信息设备制造为主体的香港电子业,现已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制衣业的第二大工业。1960年香港电子业工厂仅有3家,就业人数170人。1979年增至1075家,就业人数为90567人。虽然工厂数和雇员人数仅分别占全港工厂和工人数的1/10和不到1/10,但其出口总值却达65.82亿元。1970年电子产品出口仅占总出口的9.5%,1979年则上升到18.2%,10年间出口增长速度高达28.5%。
|1.2 腾飞期(1982年起)
在宏观上,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全社会劳动就业中从事信息工作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这个比值如超过50%,就意味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化。1982年,第三产业占香港生产总值的68.6%,香港迅速成为一个信息化的国际商业城市。
1983年,香港寄往海外的信件达9730万份,本地邮件29300万份,收到海外邮件9100万份,邮政快递55.5万件。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38部,长途电话打出8963万分钟,打入10026万分钟。电报发出129万份,收到135万份,传递126万份。电传发出3659万分钟,收到4068万分钟。出版报纸69种,杂志436种,新书4071种,250万册。大小广告商号602家,用于广告的费用高达14.6亿元,占当年生产总值的0.8%。
同年,香港进口各种主要电脑种类达2060多台(套),而本港电子产品及电子零、部件的出口总值高达238.47亿元。
由此可见,香港的信息产业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开始了新的腾飞。今天的香港,信息机构、信息传播系统和信息技术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各项数值如下文所述。
|2 产业规模
|2.1 信息传播业
香港信息传递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为世界罕见,这完全有赖于体系庞大、高速运转的信息传播业。
|2.1.1 信息传播媒介
(1)文字传媒。目前香港出版发行的报纸有59种,总发行量高达200多万份,平均每千人逾380份。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而两倍于世界的平均数。杂志在1995年共注册出版675种。各类出版社200多家,不少是国际性的出版机构附设的分支。进入90年代以来,每年书籍的出版数均在7500种以上。
(2)电子传媒。广播电台目前共有中、英文台15个。有过半数的电台每天24小时广播,最少的也每天广播19小时。
无线电视有中、英文各2个,共4个台,平均每星期共播放节目500小时左右。有线电视发展较迟,1993年10月正式开播,至今已发展有16台,用户逾60万个家庭。1991年8月,香港卫星电视开播,共5个台,每天24小时免费播送电视节目,覆盖面达53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27亿。
|2.1.2 信息传输系统
(1)电讯传输系统。电话,1993年起,公共电话网络已全面采用数码系统。至1995年底止,全港共有电话420多万部,电话线路超过320万条,即每100人便有68部电话或53条电话线,香港已成为全球电话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途电话发展迅速,直通国际电话服务(I.D.D)遍及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可直通中国境内1140个城市。1995年香港国际长途电话的通讯量增至30.25亿分钟,较上年增加15%。
至1995年底,公共流动无线电话用户已达663000个;第二代无线电话(CT2)用户达117000个;无线电传呼用户达135万部,是世界上使用无线电传呼服务比率最高的地区。
至1995年底止,图文传真线路增至269000条。
电报可与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报传输。1994年,公共电报发出12万件,收到11.1万件,本地电报1.26万件。
此外,电子邮箱、多能电信等新型电讯传输服务亦有所发展。
(2)邮政传输系统。目前全港邮政局总数达124个。1995年,邮件处理量高达11.9亿件,平均每日处理330万件,比1994年增加7.3%。特快专递提供逐户上门收件及派递服务,服务范围遍及74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处理特快专递邮件共420万件,高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2.2 信息服务业
香港的信息服务业机构多、形式全、方法新、分工细、手段先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产生了规模效益。
|2.2.1 信息咨询服务
香港约有600多家独立的咨询公司,加上一些兼营的咨询公司和政府的咨询机构,共约800多家。按照其业务内容分为:商业咨询、投资咨询、税务顾问、工业工程咨询、测量评估顾问、人事及招聘顾问等,种类繁多。
|2.2.2 文献信息服务
香港共有67个公共图书馆为市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全部馆藏达477万册,视听资料28.57万件。读者可以在任一个图书馆借还书和检索馆藏。另外,香港的一些专业图书馆,如市政局艺术图书馆、时装与设计图书馆、贸易发展局图书馆,以及各大学图书馆和政府档案馆也开展相当有特色的文献信息服务。
|2.2.3 数据网络服务
由通讯网络连接数据库的数据网络服务,一开始就注意利用国际数据网络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至1995年底止,共有83个持牌公司在香港提供国际增值网络服务,如电子邮箱、数据通讯以及储存转发传真服务。
通过服务营办商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络,香港的电脑使用者可轻易接拨至Internet。1995年底止,共有52个服务营办商提供该项接拨服务,预计用户超过5万人。
2.2.4 广告服务。在香港,广告服务已成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融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1993年,广告及有关服务的公司多达3791家,从业人数达16246人。全年媒体广告收入为110.19亿元,是1968年的100倍,按人口计算,每人平均承担1836元广告开支。
|2.3 信息设备制造业
信息设备是以通讯设备和计算机设备为核心,这些都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香港是一个轻工制造业中心,其中电子业是仅次于制衣业而居第二位的重要行业。
|2.3.1 通讯器材
1994年通讯设备的出口货值109.9亿元,比1988年增长129%。特别是电话机的生产发展迅猛,1980年出口值约0.42亿元,1993年升到10多亿元,并全面带动了港产通讯器材的出口。
|2.3.2 电子计算机
香港从事电脑与相关产品及零部件的厂家有158家,雇员人数10255人。1987年的产值为35.54亿元,1989年增到121.46亿元。电脑及外围设备的出口值,1980年仅300万元,到1989年高达39.49亿元,占电子业出口值的7.1%,1994年回落至14.76亿元,出口值的下跌并非输出产品数量减少,而是世界性电脑产品价格下滑所致。
|2.3.3 自动资料处理设备
包括复印机、图文传真机、碎纸机、电动打字机、电子字典等。1989年各类型制成品及其零配件的出口值就达39.49亿元,使香港成为自动资料处理设备国际市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地区。
|2.3.4 视听器材
50年代末开始自行设计生产各类袖珍收音机,到80年代起收音机出口量就一直居世界第一位,1991年出口1.85亿台。70年代开始发展卡式录音机及其它音响设备,80年代开始大批生产各种大屏幕连遥控装置的彩色电视机和便携式小屏幕电视机。1993年出口总值873亿元,比1992年增长27%。
|3 信息产业对经济繁荣发展的推动作用
香港经济和信息产业在同步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携手共进,已形成了一种“耦合”机制:一方面香港的良好经济环境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崛起;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又给香港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众多的机遇,大大地推动了香港经济的腾飞。
|3.1 港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香港是一个低税制的地区,税率低是香港自由港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海外资本和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条件,推动香港经济的繁荣,反过来又保证了港府每年有相当的财政收入。信息产业就是港府的重要财源之一。此外,1993~1994年在政府经营的公用事业所提供的服务为政府带来的80亿元的收入中,邮政服务收入就达26.11亿元,仅次于食水供应,居第二位。香港信息产业的规模经营,成为香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3.2 优化产业结构
香港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起飞,70年代的金融、地产建筑等各个经济部门的迅速发展,80年代信息产业的崛起,香港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部门日渐衰微,第二产业部门经过70年代大发展后,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率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迅速上升。进入90年代,第三产业的经济指标许多已经达到、有的并超过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开始从传统的工商社会向信息经济社会过渡。
在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信息产业通过与传统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加快了传统技术的改造,大批从物质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的人口和新成长的一代劳动力很大部分被调整发展的信息产业所吸收,使香港的失业率一般都维持在3%左右,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数要低。在香港产业结构优化,逐步转向经济多元化的过程中,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3 补偿贸易的逆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香港的有形贸易只有4年(1985~1987年和1989年)是略有顺差,其余年份都出现逆差。1994年的有形贸易逆差为806.96亿元,相当于进口总值的6.5%。
但是,在有形贸易中的信息设备及印刷品贸易近年却一直为顺差。1993年信息设备进口为1302.61亿元,出口为305亿元,转口为1028.38亿元,顺差30.77亿元;1994年进口为1429.56亿元,出口为292.45亿元,转口为1366.02亿元,顺差228.91亿元。书籍的对外贸易,1993年进口是9.27亿元,出口是26.52亿元,转口是4.47亿元,顺差为21.72亿元。
此外,有形贸易的逆差更主要的是靠无形贸易(运输、旅游、金融、保险和广告等)的顺差来弥补。1993年有形贸易的逆差为260亿元,而无形贸易的顺差则达908.96亿元,其中银行、财务资产交易及经纪等金融服务顺差为89.48亿元,保险业顺差1.3亿元,通讯、广告、市场调查、新闻传播、管理顾问等服务顺差为4.77亿元。
可见香港信息产业的创汇收益一直是香港对外贸易平衡的重要因素,在弥补香港有形贸易逆差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 信息产业发展势态
|4.1 发展特点
香港在发展信息产业、直至成为一个国际性信息中心的过程中,与本地的社会经济相联系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
70、80年代,香港抓住机遇,充分吸收和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推动信息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经济向社会各个领域扩张。1994年与1966年相比,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增长3172.01%,邮递函件增长335.04%,每百人拥有电话机增长707.81%,报刊种数增长362.25%,电台增长250%,电视台增长1250%。这组数字确实十分令人瞩目。其他地区可能需要长达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发展,香港只经历了30年便得以实现。
(2)逐步形成规模经济
高效率的信息流通,大大加速了物资流通和资金流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随着信息业的扩大,香港与各国经济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几十年来,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高于本地生产总值。更值得注意的是,贸易增长率亦高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其中信息产业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还反映在其直接创造价值,使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益空前提高。信息产业的生产总值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和地位,以及赚取外汇填补有形贸易逆差等方面,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信息经济已成为香港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商业性与公益性并重
香港具有发达的市场经济,整个信息产业都与市场活动紧密相联。名目繁多的各种信息机构及其服务几乎涵括市场活动的各个领域,为市场活动提供信息服务,换取服务收益,赚取商业利润。
与此同时,有部分官方和半官方的信息机构由港府资助,向全社会开放,并定期就大众关注的统计数据通过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布,服务于社会大众。
(4)技术设备先进
香港注重信息产业在科技、资本密集的高成本竞争层次上发展。目前,香港正努力向信息高速公路迈进。1994年3月,香港开始试验娱乐性质的“视像自选服务”,12月进入市场测试阶段,美国的同类计划也在这一时期试验。
|4.2 存在的问题
香港信息产业的发展亦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便是到了今天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1)信息科技研究薄弱,未能形成独立发展的基础
香港没有大工业,加工制造业是由一群小型工厂组成,每家工厂规模不大、资金不足,难以作长线的包括信息科技在内的高科技研究和试验投资。
香港有一个相对廉价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市场,比较容易获取国外现成的先进技术和招聘外籍高级技术人员。特别是某些重要信息行业,如电报、电话等,长期为英资财团专利垄断,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对他们来说,引进成套设备比自行在港研制要合算得多,所以多以“拿来”为主,只在一些辅助性技术设备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
(2)缺乏一个专门的权威机构对香港信息业作全面的规划、协调与管理
对信息产业,港府基本上采取“不干预”政策,而不像金融业有银行监理专员办事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对外贸易有香港贸易发展局,旅游业有香港旅游协会等强有力的行业管理与协调机构。因而对香港信息业及其信息科技的开发研究缺乏有远见的、长期的整体规划和积极有效的发展措施。
(3)香港毕竟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不少弊病,必然影响到信息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香港信息市场上,信息量大,内容繁杂,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充斥其间,不认真分析就会被错误引导。在一些传播媒介和传输系统中,内容黄色下流的信息夹杂其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4.3 发展趋势
(1)工业转型促使信息产业向纵深发展
1990年,美国著名的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了一份名为《共建繁荣,香港迈向未来的五个经济策略》的详细考察报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改进经济基础建设上,它列出了香港经济未来成功的关键。其中,信息科技、通讯科技及电讯摆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为此香港政府成立了资讯科技署,负责监管和协调香港资讯与科技相结合的发展计划与规划,促进电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港府并计划在90年代拨款130亿元(1988年不变价)增加教育投资,兴建香港科技大学、将军澳工业村(科学工业园),设立科技发展委员会及香港科技中心。可见,信息业随着香港工业的转型,将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
(2)国际化不断增强
香港充分利用地缘、人缘和经济实力,把信息产业向国际化推进。一方面积极吸引其他国家到香港经营信息业,扩大影响。另一方面,香港的一些主要信息机构,如促进工业投资事务处、贸易发展局、香港旅游协会等在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城市设立了数十个海外办事处。再加上不计其数的香港企业在海外的办事机构,他们在搜集和传播国际信息,沟通香港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香港信息中心的国际性地位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香港信息业的发展早就瞄准了国际市场,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如香港和记传讯有限公司,在传呼机国际市场上,在泰国拥有超过43000个用户和45%的权益,在马来西亚占有24%的权益,在英国更是占有65%的权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3)与中国内陆的合作日益加强
香港贸易发展局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广州、深圳等地的多个单位通过香港大东电报局与美、加等国的数据库建立了联机检索联系;许多金融机构通过香港租用路透社和美联社的卫星通讯线路,获取国际金融市场的即时行情;粤港双方的一些信息机构还联手合资在内地开办市场研究公司。最近香港盈科拓展集团与中国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签署通讯项目合作协议,合资投资1000万美元,在吉通建设和营运卫星地面站,为国内的“金桥工程”与国际进行联网。所有这些在加强两地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