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粮食流通的现代化取向_物流配送模式论文

论粮食流通的现代化取向_物流配送模式论文

论粮食流通的现代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粮食流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粮食流通企业面临现代物流的挑战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集约化的先进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规模大、功能多、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成为许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所依托的中介杠杆,成为商品流通快捷高效发展的“加速器”。随着中国的“入世”,现代物流业将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市场空间。然而,已经具有一定基础、正在从事物流业务的我国许多传统粮食流通企业,仍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凸现出许多弊端,若不及时加以改造,势必陷入更加困难的窘境。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粗放经营、力量分散、设备利用率低

我国现有粮食的70%~80%仍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几乎每个国有粮食企业都建立了仓库、车队,搞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多,自备仓储和自备运输利用率低,成本过高,粗放管理问题突出。这与中国“入世”后企业市场化趋向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格格不入。

2.政府对粮食物流市场建设投入少,重视不够,对发展粮食物流缺乏统筹规划

我国粮食流通业竞争较强,许多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组织协调和市场规划安排,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以致粮食流通不畅,效率低下,库存积压日渐严重,资金周转不灵,经营亏损包袱越背越沉。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约1/3的物流运作是承包给第三方的,发达国家甚至达5~8成。许多生产加工企业和零售企业都实行“零库存”,而把仓储、包装、运输留给物流配送中心代理。目前,美国约有90%的日用工业消费品、20%的工业生产资料和绝大多数农产品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重视对物流系统建设的投入,并以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以网络为支撑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3.行业局限、区域分割、功能单调

我国政府对国有粮食批发、储运企业限制太严,既有粮食定购任务、粮食保护价限制,又有各地工商部门对跨地区粮食购销限制,还有粮食主管部门对粮食企业面向市场跨行业经营的限制。这不仅导致粮食流通链萎缩、经营机制不灵活、服务功能单一,而且造成大量剩余生产能力闲置、资源浪费、市场分割,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与此相反,欧美、日、韩等国的流通体系中,几乎不存在单一的批发业。其批发业已发展为以物流配送为主体功能的流通中心。近几十年来,大量的现代化、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作为一种现代流通形式发展起来,它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销售或消费,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批发企业,成为一条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渠道。

4.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信息不灵、物流运行效率不高

不少国有粮食企业的设备使用了多年,早已落伍,粮食经营手段陈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力加工、人力管理经营,以致费用大、成本高、效率低。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如能挽回此项损失的50%,可供2000万人口消费4年,相当于开发几百万顷的“无形粮田”。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原因便是粮食流通信息滞后、管理不善。而新兴的现代物流产业都以信息网络为主导,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广泛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程自动化物流管理系统,实行高效、快捷、便利的物流配送。

5.经营观念落后、员工素质偏低、缺乏现代物流意识

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的员工仍沿用计划经济观念,面向上级,依赖国家扶持,用行政管理替代经济管理,忽视市场,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商品价值观念,欠缺物流服务意识,更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然而,加入WTO后,根据协议,我国将进一步开放物流服务行业和粮食流通市场,国外成熟的物流配送企业将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营理念,在我国广泛开展粮食物流配送业务,这对我国传统的粮食流通企业势必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按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不少未经市场化改革和物流现代化改造的国有粮食企业及其员工,难免会在残酷无情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

二、粮食流通业具有发展现代物流得天独厚的条件

粮食流通业本身直接从事物流事务,具有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产业的基础条件,具有其他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无法替代的优势和社会环境。

1.农业结构调整呼唤粮食企业开展物流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及合理安排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及经济作物的比例势在必行。这就使得不少粮农转产其他种植或养殖业,有400万之多的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实际只需100万即可完成现有粮食经营,有300万职工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只有扩展业务范围,提升其物流社会化服务水平,才能稳定粮食职工队伍,确保粮食流通持续发展。

2.粮食流通日益市场化、现代化呼唤粮食物流业大发展

首先,粮食购销放开、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乃大势所趋。为适应“入世”后国内统一、有序的大市场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要求,中央已决定在粮食主销区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进行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已取得成功经验,将很快在所有粮食主销区推广;其次,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拉动着粮食企业物流管理的革新。人们的生活类型多样化和消费价值多元化,使消费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发展,粮食市场呈现出非划一性的异质结构特征,货物运输中小批量、多品种、高价格的农产品越来越多,这直接改变着原来专职按指令性计划大量输送、储存的粮食物流管理模式,要求粮食物流管理转向以市场为导向,讲求效率追求中介服务质量、根据消费结构变化的特点调整和优化“供应链”结构,提供全面贴近用户的服务;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粮食物流技术革新提供了内在基础。自从POS系统和EOS系统在商业领域迅速推广和普及以来,商业企业开始转向以单品管理和“零库存管理”的经营上,以零售业为中心的各流通主体追求在适当的时间配送必要的商品和必要的量,以提高经营效率;连锁商业企业的出现,也呼唤大型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1998年,全国已有连锁公司1000多家,店铺1500多个,但配送中心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有的连锁公司店铺已达50多个,仍没有一个像样的配送中心。这种销售市场的变化,要求粮食企业建立能够及时反映和有效处理市场信息的“需求链”,而互联网的产生,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集诚粮油信息网和中国粮油信息网的开通,自家产生大量的粮食物流信息,扩大了物流信息范围,为对粮食物流业技术革新、提高粮食交易效率和配送速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系统。

3.近几年,我国的粮食基础设施建设与粮食流通布局,为在我国建立通畅、快捷的粮食流通体系奠定了基础。

我国粮食年产量已3年超过5亿t,流通量超过1.5亿t。为保证粮食流通的顺畅,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机械化骨干库、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的建设等,全国基本上形成六大粮食经济协作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每个区可以根据粮食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粮库布局和流通体系,在各区衔接的适宜地方都有相当规模的粮食中转库,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东北粮食流通走廊,形成了长江粮食流通走廊和西南粮食流通走廊的框架,粮食流通正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干、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辅助,散装运输为主体、包装集装箱化为辅助,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联接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沟通国内外粮食市场的总体布局。此外各省市的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也初具规模,加快了粮食流通的发展。这些都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网络体系提供了硬件条件。

4.粮食批发、储运企业有着若干闲置的物力及人力资源,为降低物流交易成本,拓展物流配送规模提供了物力和人力资本保证

物流配送中心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它需要大面积的场地,昂贵的软、硬件设备和大量人力的投入。一般中小企业自建配送中心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粮食批发、储运企业的比较优势突出。他们有能力选择交通便利、粮食流量大、产销旺盛的城市或地区设立批发网点,充分利用他们软、硬件方面的优势以及相当丰富的采购、存储、运输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队伍,而这些正是发展物流配送中心所需的有利条件。

5.多年累积下来的粮食流通业务交往关系及商业信用,为物流配送提供了现成可靠的市场网络和信息渠道

传统粮食批发、储运企业在经过几十年的纵向和横向业务交往中,形成了一种较为密切、相互依赖的关系网,为拓展物流配送功能、实施灵活的营销渠道策略、广泛开拓市场、交流信息,提高并巩固其配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市场组织网络建设的基础。

三、粮食流通企业优化重组的战略取向

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欲跟上现代物流业前进的步伐,兴利除弊,摆脱困境,就必须在政府统筹规划下按照现代物流发展规律和市场组织规律大胆改革,敢于创新,同时又要掌握分寸、循序渐进,不能一哄而起、盲目扩张。根据我国粮食行业现有生产力水平和形势发展需要,宜组建有中国特色的粮食物流配送中心。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战略步骤:

1.以大型粮食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为主体,以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目标,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抓大放小,资产重组

除了保留部分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以及各省为完成其安全储备用粮的储备库外,其他的粮食企业应全面推向市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股份制为主要组织形式,采取联合、兼并、租赁、拍卖、破产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组建好物流中心性的省级中心批发市场与市县级现货批发市场

政府可选择粮食产销集散地、交通枢纽地、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作为网点,确定合适场地,投资组建具有相当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省级以上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或市县级粮食现货批发销售市场,并在总体布局上合理规划,保持各网点之间占有适当的空间范围和辐射能力,避免重复建设和相互排挤。力求尽快形成符合粮食供求平衡规律、布局合理的全国粮食批发市场网络体系。目前,我国各地虽建成了一些粮食批发市场,但无论在数量、质量、规模,还是在网点布局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与国际大型批发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入世”之后,迫切需要各地政府加紧批发市场建设,加大投资改造的力度,同时,可采取股份制方式或摊位租赁者先投资后优惠使用等方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共同构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平台。

3.用现代物流技术改组和提升粮食流通产业,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粮食流通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目前,我们应放手着力发展两种类型:一是,从事粮食流通专业的大型产供销一体化的专项多品种配送中心。一些大中型粮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中转库都可以发挥场地、设施、组织网络等优势,利用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的聚焦与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大规模,改造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程度,拓展和整合收购、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与上下线的粮食生产、加工单位及零售商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和配送业务关系,对粮食流通实行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给予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这一中心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大型批发、储运企业(包括中转库)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以契约关系或实体兼并,组建成纵向联合体或横向联合体。其配送方式主要是共同配送。政府要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允许产销区合作放开,鼓励粮食流通产业化经营;二是,以粮食流通业务为主、并利用其剩余生产能力代理其它业务的社会化的综合性多品种配送中心。属于此类的传统企业由于专业业务受粮食季节性影响而不稳定,常有一些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并受计划经济局限而常常亏损,对其进行适当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拓展并配套相关功能,以自有配送与代理配送相结合的方式,为若干连锁店、超市、食品加工单位提供中介服务,从而发展成集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中心,不断拓宽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业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政府应顺应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打破行业封锁,允许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4.加强粮食物流配送中心的规范化与现代化建设

政府要加强建网工程的投入,为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及社会商品流通构建网络信息系统,并及时提供粮食信息服务。企业要对员工加强网络人才及物流配送技术的职业培训,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积极入网,运用高度现代化、自动化的计算机网络及与中心业务相配套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电子商务和粮食信息交流;要以配送服务为核心,从整体上完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包装、配送、销售等环环相扣的物流链,实行粮食流通的全程自动化管理。此外,政府还要为物流配送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督,从而确保配送中心能够充分体现优质、规范、高效以及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特征。

5.谋求与外贸企业或外资企业合作合资,推进粮食流通的国际化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将受到国际物流集团的分割和冲击,国内粮食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又较弱。在此复杂严峻形势下,一些有条件的粮食流通企业可以利用世贸组织协议关于对外出口享受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减让的优惠条件,积极与外贸企业密切协作,在世贸组织成员国和地区间开展粮食外贸业务或与外商合资,借助于外资从事现代物流配送的经验、技术、资本及其市场份额,同时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大市场”,进一步延伸物流供应链,增强核心能力,从而尽快建设成以粮食流通为主体,适应产业化经营、连锁经营、网络营销及社会商品流通发展需要的,使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有机结合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配送中心。

标签:;  ;  ;  ;  

论粮食流通的现代化取向_物流配送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