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施德育,把握实效--上海市高校德育工作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努力实施德育,把握实效--上海市高校德育工作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努力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上海高校德育工作概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工作论文,落到实处论文,实效论文,上海论文,抓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上海市教育党委、市教委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坚持“四个统一”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精神,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立足主动建设,立足长效管理,立足虚事实做,努力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1995年开始,我们提出了建设德育系统工程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即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横向沟通,课堂教育、党团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互相补充、融为一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在实施德育系统工程中,我们突出一个中心: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建设两个载体:课堂主渠道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三个保障:体制、投入和队伍保障。从而把上海高校德育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高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上海高校改革发展起了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同时也为上海高校持续保持稳定局面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环境氛围。近年来,上海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显著提高,学风、校风全面好转,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了新的台阶,涌现出了如复旦九二国政、上海铁道大学陈瑞生、复旦大学吕俊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一、坚持不懈地推进“三进”工作,用邓小平理论确立大学生牢固的精神支柱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一代大学生,使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做到“知、信、行”,即认知、信仰和实践的统一,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根据中央和上海市委领导的指示,我们实施了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我们首先在六所高校进行“三进”工作的试点。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从1995年起实现全市所有高校独立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程。配合课程的开设,我们组织全市主要理论教学骨干编写了全市统编教材《邓小平理论教程》:组织了八期邓小平理论任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建立了邓小平理论课程教学协作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目前,上海高校“三进”工作正在向新的广度拓展:即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拓展,从本专科生向高中生和研究生拓展,从邓小平理论一门课程向所有“两讲”课程拓展。

我们在推进“三进”工作中,注重激发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内在需求。积极支持各高校学生组建邓小平理论学习社团,为他们提供活动经费、学习资料、骨干培训和教师辅导。目前上海有32所高校成立了校级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成员达2.3万人。 学生“邓研会”成为学校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也最富活力的学生社团。这些理论学习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考察活动。他们结合原著的学习,开展了“邓小平沪上足迹重访”等主题社会考察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我们还在大学生中组织撰写小论文,在层层评选的基础上,每年召开全市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论文评奖和交流会,并将获奖论文汇编出版;我们还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广泛开展了“学理论、学党章”的“双学活动”,在团组织中开展了以抓基层团支部理论学习的普及率、原著文献的通读率和实践活动参与率为主要内容的邓小平理论学习系列活动,努力在优秀大学生中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去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精神,我们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把“三进”工作提高到十五大要求的新水平做出了具体的部署:我们把“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列入市重点建设课程,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全市高校通用《邓小平理论概论》教材,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同志亲自为教材作了序;开展了任课教师的新一轮培训,全面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还着力推动邓小平理论教育向高中生和研究生拓展。要求在重点高中通过渗入政治课或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讲授邓小平理论常识。目前上海90%以上的重点中学和寄宿制高中建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和“邓小平理论读书会”,选修邓小平理论常识课的中学生近2万人。同时, 我们还在着手编写研究生“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课程教材。通过“三进”工作的两头延伸,逐步实现邓小平理论教育的纵向衔接。

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亲自写信给大学生,对大学生“学理论、见行动”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并殷切期望大学生进一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进”工作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据1999年对全市3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大学生认为“三进”工作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中做得最好的,高出文化素质教育9个百分点。 邓小平理论也正在内化为大学生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近年来的调查显示,97%的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复旦和交大学生“邓研会”去年还向全市大学生发出了学习邓小平理论倡议书,提出要做邓小平理论的信仰者、实践者、继承者和发展者。大学生还自觉地将对理论的信仰转化为政治上的积极追求。学生党员比例逐年上升,1990年为0.91%,1994年为3.3%,1998年底达到8.8%。上海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成员中, 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占85%以上,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中,学生“邓研会”成员占60%以上。目前,一支以学生党员为主体、以入党积极分子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积极分子为基础的学生骨干队伍正在形成。

二、强化课堂主渠道和课外实践活动,建设丰富多样的育人载体

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原则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载体上,这是德育工作重在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我们从1994年开始探索“两课”改革,由于方向正确、起步较早,为目前全面高质量实施中宣部和教育部“两课”设置新方案做好了思想、师资和教材等方面的准备。为全面加强对新一轮“两课”改革的领导,去年我们成立了上海高校“两课”领导小组和“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正在着手编写高校“两课”通用系列教材,今年秋季新教材将全部投入使用。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起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的“两课”课程新体系。下一步,上海“两课”建设的主要工作还将包括:改革“两课”考试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学深学活上下功夫;推动优秀“两课”教师跨校间的互聘和联聘,优化师资资源的配置;利用教育科研网建立“两课”主页,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制定“两课”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高校的“两课”课时、教材、师资和教学等情况进行检查,强化对“两课”教学的督导管理。

其次,不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在校园内,我们高扬校园文明的主旋律,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爱国荣校”精神。

实施“校园四季飘香工程”。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四季美景;支持学生建立自律委员会,建设“无烟学校”、“无酒学校”、“十无校园”等特色文明校园。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

唱响校园文化“四季歌”。我们拨出专款,按1∶1比例资助高雅艺术进校园,努力在校园中形成高雅红火的校园文化“四季歌”:春之戏、夏之韵、秋之歌、冬之舞。上海京剧、歌剧、话剧、民乐、交响等剧团纷纷将高雅艺术送入校园,四年中有10多个艺术团体在高校演出250 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市教育党委已累计拨款64万元。大学生的艺术涵养和校园的文化品味明显提高。

探索适应高教改革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针对高校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后,原有的院系、班级功能相对淡化的新情况,我们鼓励高校以党团组织建设为纽带,发挥党团员和学生骨干在学生宿舍和社团活动中的导向稳定作用,在选修课上建立跨班级学生党团小组、学生核心小组等。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校改革进程同步,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最近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着力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建立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主体、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实施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校园外,我们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鼓励并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见世面、长才干。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上海每年要组织十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仅1998年,上海大学生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就达3.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 各地农民观看上海大学生“三下乡”文艺演出近5万人,接受教育和文化扶贫3万余人, 接受医疗卫生服务5千余人,还帮助建立了乡镇图书馆80余个,发放各种宣传教材近5 万份。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还撰写了活动总结和体会文章近4万篇。 上海连续多年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共同授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多项实践活动还荣获上海精神文明十佳好事。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上海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援助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在各种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中,到处可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大学生还积极参加献血、捐献骨髓等爱心奉献活动,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赞誉。

三、建立健全德育保障体系,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

上海高校德育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央领导和教育部、上海市委市府领导都对上海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市委副书记龚学平等领导还亲自为大学生做形势报告。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市委,以及文化、广电、社区等各方面都积极支持和参与高校德育工作,特别是校园周边文化、卫生和治安环境的整治,得到了工商、公安、区县街道等各方面的大力协助。在上海已经形成了上下合力、全社会合力支持高校德育工作的可喜局面。

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我们紧紧抓住机遇,不断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不断建立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保障体系。

首先,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以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在不断强化高校党委对德育工作领导的同时,我们要求行政在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上要具体实施德育计划,制定规章制度,提供物质保证。上海市教委专门设立了德育处,与市教育党委有关职能部门协同组织全市高校德育工作;我们还要求各高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一般应兼任行政副职,或分管部分行政工作。通过党政齐抓共管,克服“书记管德育、行政管智育”的“两张皮”现象。

其次,不断加大投入,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上海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行政拨款为主、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社会各界资助为辅的多渠道德育投入格局。市和各高校德育投入逐年递增,使上海高校德育设施、活动、科研、师资进修培训等经费基本得到保证。同时,我们还强调德育工作要虚事实做,要与为大学生办实事结合起来。市教委每年通过困难补助、勤工助学补贴、减免学杂费等方式发放帮困助学经费2千多万元; 我们还全面启动了50 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建设, 将在2000年实现四人一间学生公寓,让大学生感受党和社会的关心,增强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再次,不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强调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天职,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意识和格局。为此实施了以“培养敬业精神、塑造师德风范、提高育人水平”为宗旨的师德建设工程。我们先后组织了“群英铸师魂”、“我的讲台我的爱”、“我们心中的好老师”等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举行了新教师入师宣誓仪式,挖掘宣传了顾玉东、陈竺、陈赛娟等先进典型。同时,各高校还建章立制,严格教学规范,建立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和追究制度;发动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参与师德的监督;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技术职务的聘任和晋升,以及学术梯队、出国留学选拔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

同时,我们着重抓好“两课”教师队伍和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

在“两课”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依托有关高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岗位和学历培训;每两年一次评选和表彰市优秀“两课”教师,宣传他们的事迹、推广他们的经验;组织“两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展课题研究,汇编出版科研成果。经过努力,上海高校“两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我们去年制定了专门的文件,提出了“高进、优出、明责、严管”的工作思路。根据这个思路,上海高校政治辅导员将主要在研究生和优秀学生党员干部中选拔;学校积极为辅导员今后在专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同时明确要求辅导员在任期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我们还准备在即将全面建成的学生公寓中,为辅导员免费配备专用房间,使辅导员能更好地贴近学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年我们组织评选了51名“上海高校优秀学生政治辅导员”并召开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还通过高校文明单位检查对各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今年我们国家大事喜事多、热点难点也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很重。我们深感今年高校德育工作契机很多但责任很重,必须立足主动建设、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我们将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四个统一”的指示,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要求和目标,采取更切实的措施,把“四个统一”的要求贯穿到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上海高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  ;  ;  ;  ;  ;  ;  

努力实施德育,把握实效--上海市高校德育工作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