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如何走向21世纪--对建构教育学内容体系的思考_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如何走向21世纪--对建构教育学内容体系的思考_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如何走向21世纪——关于教育学内容体系建构之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走向论文,体系论文,世纪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教育学在我国以初期译介、中期模仿、末期徘徊的方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发展历程,目前它正在徘徊中寻求突破。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向新世纪来建构教育学新的内容体系,使之尽早突破当前徘徊的状态,走向21世纪?本文试图从研究视角、研究对象、教育方法以及内容和形式等诸方面,提出以知识群的方式来建构教育学新的内容体系的基本理论构想。

关键词 教育学 体系 建构

从1901年废除科举,1903年实施第一个现代学制始,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在新世纪就要来临之际,当我们回首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之路时发现,我国的现代教育实际上是继承了近代工业社会的教育遗产,本质上更多的是停留在近代教育的发展水平上。主要表现在我们至今仍然坚持自19世纪形成的“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无论是在精神实质方面还是在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方面,都较少表现出现代教育的特点。伴随着中国现代教育进程的艰难发展,作为教育理论建设的代表,教育学也蹒跚地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道路。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经历了初期的译介(1901年王国维在其创办的《教育世界》上翻译了日本国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讲义),中期的模仿(五十年代主要模仿照搬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之后,又处在了世纪末的徘徊之中。面对已近在眼前的21世纪,处于十字路口的教育学将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又将以什么样的一种面貌走向21世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具体分析教育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在我们简单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后便可以发现,教育学理论的建设总是落后于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理论的实质总也摆脱不了近代教育的影响,从而使得理论总是游离于实践之外。具体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理论体系的确立,主要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在思想理论渊源上,承继了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脉络,其特征是重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智育,强调系统的、百科知识式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格、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内在主动性的发挥;强调社会的需要而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等。另一方面是在体系建构上,受毛泽东同志在五十年代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思路的影响,所以教育学的章节多是按德智体的篇目来安排。实践证明,按此思路组织教育学的体系缺乏层次性,导致内容交叉重复,难以深入。

2.概念术语的使用,有欠规范,范畴贫乏,关系模糊。教育学所涉及到的概念范畴总也离不开目的意义任务,特征地位和作用,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有些术语表示的本是同一事物、同一内容,然而在不同的版本中却不一样,往往因作者而异。如智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电化教育与教学技术、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本质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劳动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与课外活动等。即使是在同一版本中,概念使用的外延与内涵也是混乱的,前后不一致,比如遗传和遗传素质,非智力活动和非智力因素;政治经济与政治经济制度等。我们给概念下定义还处于较低层次上,往往是描述性的定义多,如教学的定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总之,概念范畴贫乏,术语混乱,是很难使理论探讨深入下去的,也很难使一门学科成熟完善起来。

3.内容观点陈旧,缺乏针对性,也就是缺乏对我国社会、教育实际和学生的研究。如在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问题上,仍停留在凯洛夫教育学的水平上,仍然是“制约”与“促进”的关系,教学方法依然是讲授法……等。不能反映出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介绍国外的教育理论方面,仅局限于五六十年代的前苏联和美国的少数几个教育学家,不能反映国际上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及动向,不能科学地正确对待西方教育以及理论发展的成就,不是带着偏见,就是盲目排斥或抵制,这说明我们已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盲目自大,受“左”的思想的影响还很深。事实上,最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的教育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如英国,他们已走在了这种变化的前面。同时,在理论上的研究也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如特殊教育回归主流,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反对对学生贴标签,强调教育的个性化,教学个别化以及追求实质上的教育平等等,而且理论研究日益深入,比如对学习,对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所有这些,在我们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里殊少得到反映,更不用说消化吸收了。除此之外,在内容方面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务虚的成分多,务实的成分少,尤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在谈到意义地位原则的地方,洋洋洒洒;在论述“应怎么样”的时候,一二三四点……,而在阐明“究竟怎样做”的时候,就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4.教学方法是教育学体系里最薄弱的一个部分。无论是教育学课本里介绍的方法,还是教师在上这门课时所使用的方法,都稍显呆板、僵化,缺乏新意、生气、可操作性,毫无艺术性和科学性可言。具体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殊少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或其他更积极的方法,说明教师缺乏对方法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方面的状况知之甚少,知之甚浅,即使偶尔运用到讨论法,也由于组织上欠周密计划和安排,课堂气氛同样难以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同样难以发挥出来,反而显得松散拖沓。由于我们在介绍和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普遍缺乏可操作性和专业水准,从而使人们对教育学产生种种误解和偏见,挫伤了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积极性。

5.教育理论的总结探讨,缺乏预见性、概括性和深度。对于很多教育问题,人们往往只停留在“应怎样”的描述水平。而在“怎样去做”的问题上,则缺少有深度的理论说明。比如关于学习,就是停留在几个阶段的描述上,又比如教育目的、义务教育等,往往流于对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诠释和说明,对这些问题缺乏理论的预见性。因此,理论若是缺乏深度,就失去权威,就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而缺乏深度的原因,大概是人们对深度的理解不同,在我国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所谓高深的、有层次的宏观的理论研究才是有深度的,往往不屑于应用型、操作型的研究。而我国教育理论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缺乏操作性,教育实践呼唤的也正是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的理论。理论若是缺乏预见性、操作性,必然导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苍白无力,必然造成理论的滞后发展,适应不了不断变化发展的种种实际情况,尤其是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变革是当代社会发展,也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一点就表现得相当突出。如何使理论适应不断变革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是当代教育理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6.研究者急功近利,缺乏脚踏实地、深入实际的研究,学术界弥漫着一股浮躁情绪。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全国出版的教育学教材有百余种之多。版本之多,可谓“盛况空前”,但并不表示教育学的繁荣,相反,正说明教育学的贫瘠!因为在各种版本之间,雷同者多,大同小异者众,有创新突破者寡!原因是编著者受急功近利思想和急躁心理的影响,居斋而作,欠缺深入实际和文献探讨,普遍缺乏第一手文献资料,所引用的多是第二三手资料,极易形成互相引用,大同小异的局面。这是教育学之所以处于徘徊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主观上的原因。

教育学学科当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是相当令人不满意的,其前景令人堪忧!可以说,目前我国教育中的许多热点问题的形成,与教育理论的这种现状和指导不力不无关系。现在是到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二、革新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经济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工程的实施,随着21世纪的日益迫近,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教育及其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现行教育系统和理论已愈来愈不适应这些新要求,新挑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未来社会与来自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已感觉到了变革的躁动,在此种形势下,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愈益显得迫切和重要。学者们纷纷作出改革教育学的各种尝试和思考。但由于理论上的根本指导思想没有更新,如前所述,仍停留在以工业社会的产物——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中,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这些尝试只是局部的、零碎的,都没有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在这一阶段的种种尝试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当推中央教科所胡寅生先生主编的于1993年完成的中师教育学教材。可以说,教育学在整体上仍然处于徘徊之中。尽管如此,从这些尝试中,我们仍能发现若干主要的革新趋势,兹陈述如下:

1.在研究对象上,出现将研究对象缩小分化或扩大泛化的趋势。前者以现行学制规定的某一阶段的教育及学生为研究对象,通常是在“教育学”前面加上这一阶段教育的名称,成为“初等(小学)教育学”“高等(大学)教育学”等,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其目的是想求得理论上的深入。后者则以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等为研究对象,而模糊学生的发展阶段,其出发点是将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来考虑,即所谓的“大教育”观,认为教育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目的是想揭示教育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关系以及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述两种做法,在处理各阶段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各类教育彼此的关系时,不是简单移植套用,就是出现重复混乱,致使各部分内容和概念关系失调。说明这些做法还值得磋商,有待实践的检验。

2.在研究内容上,出现求大求全,内容庞杂,堆积材料的趋势。该趋势是试图将我国教育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汇集到一本书中来阐述,并期望得以解决,以显示内容和材料的丰富、充实,而实际上则是蜻蜓点水。此种面面俱到的做法的实际效果,在理论上同样缺乏深度,同样不能令人满意。

3.在建立新体系的形式上,出现了打破章节结构,采用课题形式的趋势。如上面提到的中师教育学教材,就是由16个课题组成,但在各课题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显得结构松散、随意,内容的实际效果与章节结构的做法差不多,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内容与形式欠和谐。

总之,目前的种种改革尝试,仍未找到突破口和方向,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抑或是从任何一个角度、方面来看,教育学距离实践的要求和真正全面的革命性突破相去甚远,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尽管如此,毕竟教育学的变革已经开始。

三、构想和行动

教育学教材的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极大地代表和影响着该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尤其是各科教学法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及未来师资队伍建设暨师范教育的质量。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对日益迫近的21世纪,我们深切感到教育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更新已迫在眉睫。这一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本世纪初,在北美和欧洲大陆兴起了一场广泛的“新教育运动”,产生了“实验教育学”和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从此,北美和欧洲的教育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在本世纪末的中国,似乎也有必要掀起一场中国式的“新教育运动”,因为我们深知,要真正实现中国教育及理论的现代化,必定要变革传统的教育和文化,必定要经过一场全民性的教育观念之变革,教育思想之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之改造,才能实现革命性的飞跃,才能实现几代人的教育学“中国化”的梦想!在如此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面前,教育学责无旁贷地理应在理论上担负起这一使命。并率先实现自身的变革,才能充分发挥其理论和基础学科的先导作用。为此,我们特提出如下理论构想,并决心将其付诸行动。基本理论构想的核心是,必须重视理论的更新和现代化,重视理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从我国教育实际面临的问题出发,努力吸取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以全新面貌的教育学向新世纪献礼。具体而言,这些构想的轮廓是:

1.关于研究视角。将以全球性的视角观点,站在未来信息社会——“学习社会”的立场来看待今天教育所面临的共性、个性以及教育自身的问题,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演变趋势等,将建立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的基础由工业社会转移到信息社会,即将教育的出发点由社会转向个人,由面向集体,实际上是面向少数人转向面向每一个人,由教育的集体化、同步化转向更加个性化、个别化等。

2.关于研究对象。仍以我国中小学教育及其学生为研究对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小学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同属基础教育性质,彼此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教育系统中,与其他各阶段、各类型的教育相比,它是最具复杂性的一个部分,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规律及其成就代表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的方向,其结论具有普遍性。所以它历来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历史上习惯于把以此阶段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称为普通教育学。

3.关于教育方法。传统的、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尊重现实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取而代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视听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并进入教育的广泛领域,为新的更为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奠定了技术基础。因此,建立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系统,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面向每一个人的学校教育”的方法,将是教育学内容体系重构的重要内容。由于方法的改进,人们今后提高教育质量将着重于单位时间的利用率,而非延长教学时间及给学生不断加码。

4.关于内容和形式。教育是“一切艺术中最广博、最复杂、最高和最必需的艺术”,对于如此广博、复杂的教育过程,如何才能体现出这些特点呢?如何才能使教育学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呢?我们认为较恰当的形式应是知识群的方式。每一个知识群都有一个主论题和若干相关联的分论题,通过分论题来展开主论题的内容。具体说来就是每一知识群的结构应包括如下几部分:(1)精练的理论阐述;(2)对该论题学习的评估标准;(3)与该论题有关的典型案例举例;(4)学习研究指南等四个部分。如此一来,将能有效改变过去以章节线性结构的方式来建立教育学体系的惯常做法所造成的弊端和局限性。将充分体现出内容的内在纵横网络结构的关系,以有效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用此方式组织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既能照顾到面的联系,又能照顾内在的联系和理论的深度,并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融汇贯通,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实际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及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等。因此,我们将以知识群的方式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教育学走出世纪末的迷惘徘徊状态,重要的是行动。与其坐着想,勿宁起来行。在行动方面,我们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力戒急躁心理,踏踏实实,认真检索、搜集由此往前推近十年来的中外文献资料,认真总结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准确花上二三年的时间,完成教育学学科内容体系的建设及其配套的工程建设,使我国的教育理论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期教育学能以崭新的面貌走进21世纪,引领着我国的教育从近代水平走向21世纪的信息社会。

标签:;  ;  ;  

教育学如何走向21世纪--对建构教育学内容体系的思考_教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