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教材(陆教版)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_高中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必修(鲁教版)教材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教版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版面设计新颖,内容呈现多样,体系编排独特,受到了广大实验区教师的普遍好评。作为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其选出来,供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参考,同时,旨在促进鲁教版地理教材臻于完美。

必修地理第一册

1.P10文字第6行“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400)。”由此推算的日地距离应为15360万千米,而由教材P7和P14两页所提供的数据表明,日地距离最大约为15210万千米,最小距离约为14710万千米,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000万千米。因此,括号里的内容应改为“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390”或“约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400”。

2.P14图1-3-1“‘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图”,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

图1

图2

图1为教材原图,图中箭头所示的太阳光线大概是要表示前楼的影子所在位置。但根据光学常识,这条虚线所示的太阳光线是无法形成实像的,因此,应将图1改为图2较为合适。

其二:

由图可以发现,在6月15日这一天,对甲楼(见图3)来说,太阳光线从南面入射到楼内,而对乙楼来说,阳光则从北面照射到楼内。这种现象只有在太阳直射点南北两侧的不同地点才会出现,因此,应将图中6月15日正午太阳的位置向右侧平移,使两楼阳光都从南侧入射。

图3

3.P31图2-1-8“六大板块示意图”中的右上角少了冰岛。

4.P38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该图没有反映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5.P40“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气压梯度力”两者混合使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分别出现在P40第3、4、6、12行和图2-2-8中,而气压梯度力则出现在同一页的第7、8、10行和图2-2-9、图2-2-10两图中,以及教材最后一页的“中英文地理词汇对照表”中。从文中两者所表达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是同一概念。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的表述方式应当是固定的,不应随意更改。类似情况还有:P54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中“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到了P56表2-4-3中则变成了“地中海气候”。必修第一册P92倒数第7行提到的“工业革命”,到了必修第二册P2倒数第2行、P19倒数第4行、P32第5、8行等就变成了“产业革命”。

6.P44第3行“东亚地处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东亚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区域,包括中、日、朝、韩和蒙古等5国,其中蒙古是一个内陆国,其气候类型主要为大陆性气候。如果说东亚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那么,就容易使人误认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气候就是季风气候。因此,将文中的“东亚”改成“亚洲东部”更好。

7.P46第10行“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第14行“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宜在这两句话中第一个“气流”的前面加上“近地面”加以限定。由王建教授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P87图5-8“气流的辐散和辐合、气旋和反气旋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对气旋来说,近地面气流由四周向中间辐合,而其高空气流则由中间向四周辐散;反气旋则是近地面辐散、高空辐合。

8.P51第17行“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高低气压中心的位置是变动的,如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由P43图2-2-13“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图2-2-14“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两幅图可以看出,冬季其中心位置大致在北纬30°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夏季其中心位置则北进到约北纬40°附近。而由P47第7行“夏初,副热带高压中心西伸北进至北纬20°左右”我们可以看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的位置变化很大。用位置不断变化的气压作为大洋环流的绕转中心,显然有些不大妥当。采用人教版的表述方式,以副热带海区或副极地海区作为大洋环流的绕转中心较为准确。

9.P59“活动”第1题“读图3-1-2,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体会其变化规律性。”亚洲的主体部分在北半球,只有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在南半球,但其自然带类型均为热带雨林带。因此,应将文中的“从赤道到两极”改成“从赤道到北极”更合适。

10.P61第3行“受这种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自然带表现出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表述不准确,因为海岸方向有南北向的,也有东西向的,譬如,我国广西一带的海岸线基本上为东西向,在此处沿海,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的地域自然带呈现出的应该是纬度地带性规律,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此,这句话宜改成“自然带表现出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

11.P61图3-1-9“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湿度的关系”中的热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湿度减小,植被出现雨林→季雨林→疏林草原→荒漠的演变规律。且不说地球表面有没有这种自然带的演变规律,就热带季风气候湿度小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而言,也并不是因为距海远近的问题。如P59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出现自然带东西方向演变的是热带雨林带变成热带疏林草原带,而不是热带季雨林带。

12.P89第19行“具备比降比较大的沟谷。”如把该句中“比降”换成“坡度”,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而且也更顺口。

13.P92第11行“百余年来,气象仪器观测得到的气候记录表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后,全球气候逐渐变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温又逐步回升,并呈现加速态势。”P93图4-3-3“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图中显示,从1950年大约到1976年前后,全球气温整体上变冷。因此,P92倒数第7行“科学家研究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与图不符。

必修地理第二册

1.P33图2-1-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中,年代与相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与教材上同一页图2-1-3“195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字也有明显的不一致。在图2-1-4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1990年只有41%,而在图2-1-3中,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就达到了42.6%左右。

2.P20关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叙述:“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而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都不包括在“社会经济因素”内。P40社会经济因素则被描述为:“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军事、宗教、科技、旅游、政治等方面则又被置于社会经济因素这个概念之下。在这两页,社会经济因素这个概念的表述存在着内涵上的差异。

3.P39图2-2-2“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2003)”中,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上的城市有兰州和大同,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特大城市有乌鲁木齐、包头,而在同页第1行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图文表述相互矛盾。

4.P59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中,在我国北部内蒙古与东北三省交界地带,有一种农业地域类型介于谷物家畜农业和游牧业之间,从图例可大致判断为“热带定居农业”,但这与实际不符。

5.P61图3-1-9“世界稻谷产量构成”中,给出了世界稻谷产量及各大洲产量所占百分比等较为详尽的数字,但是没有注明是哪一年的统计数字。

6.P88第7行“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正向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中的“专用化”不如用“专业化”表述更规范;况且在本页的“知识窗”里,重点介绍了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7.P90图4-1-13“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中,介绍商业活动主要包括6个环节:生产企业、收购、储存、调运、销售、消费者等。如果生产企业、消费者也属于商业活动的一个环节,那么,也就意味着商业活动除了包括商品流通以外,还包含了商品的生产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换言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从事商业活动,世界上所有的企业化生产也都是商业活动,工业生产是商业活动,工厂化农业生产也是商业活动。这显然扩大了商业活动的内涵。因此,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应改成4个,即收购、储存、调运和销售。

必修地理第三册

1.P10倒数第2行“两者(注:指英国与日本)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日本的国土面积为37.78万平方千米,而英国的国土面积仅为24.41万平方千米,两者相差13万多平方千米。如果说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相差不大,我们容易理解,但对于像日本和英国这样国土面积仅为二三十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家来说,十几万平方千米的差距无疑是较大的。

2.P13倒数第4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可以理解为二战结束以后,也可以理解为二战开始以后。因此,应将原句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改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样表述更严谨。

3.P16第1行“区域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然而,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地关系也由简单变得复杂,从协调走向紧张。同时,资源枯竭、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接踵而来……”。同一页倒数第11行“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而来,使区域发展面临极大地挑战。”这两段内容基本上重复,应做相应的删节。可把后者与前面重复的内容完全删除,可改写成“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区域发展面临极大地挑战。”

4.P28第1行“天然橡胶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根据其生长习性,在北半球一般分布在北纬18°左右。”由教材同一页图2-2-1“世界天然橡胶分布”我们可以看出,天然橡胶在北半球分布北界一般为北纬18°左右。而根据本页教材第1行的说法,会误认为天然橡胶在北半球一般只分布在北纬18°左右。因此,原文中的“北纬18°左右”应改成“北纬18°以南”。

5.P41倒数第3行“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而且包括整个社会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句中的“生态环境”与“进步”的搭配不妥当,宜将本句改成“……包括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6.P41第15行“利用电厂余热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集中供气供暖,既可提高热利用率,又可减少污染”,句中的“供气”容易让我们误解为天然气或液化气等燃料的供应,而电厂余热能为周围单位和居民所利用的主要方式也就是暖气的供应。因此,为避免歧义,最好将句中的“供气”一词删除。

7.P51第一二段提到黄土高原面积为30多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有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而《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版)则认为,黄土高原的面积为50万平方千米(P202),其水土流失面积约为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的约有28万平方千米(P206)。由黄秉维先生等编著的《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也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为43万平方千米。到底哪一组数据是正确的,值得商榷。

8.P53~P55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林草覆盖率3个词混用,应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专有名词统一使用。

9.P60第8行“昔日满目荒凉的废矿山披上了绿装,塌陷的矿井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看了这句话,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井和湖的面积极为悬殊,“塌陷的矿井”怎么会变成“碧波荡漾的湖泊”?尽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矿井:为进行采矿而在地下修建的通到矿床的井筒和巷道的统称。”(P660)但感觉上,还是觉得塌陷的矿井所形成的水域面积仍然不能大到称为“湖泊”的程度。最好将原文中的“塌陷的矿井”改成“煤矿塌陷区”,这样就可避免人们直观上的误解。

10.P84倒数第1行“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地表覆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该句中“地表覆被”宜改成“地表植被”,“削峰补枯”是什么意思?是指削弱洪峰,枯水时补充水量少的河道或湖泊吗?如果是,“削峰补枯”则与“调节径流”表达意思基本相同。但是,“削峰补枯”这种提法不科学,也不常用,故应把这4个字删除

11.P88提到张某家住太湖平原,用0.4公顷田种双季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我们知道,太湖平原是我国水、热、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区,也是我国有名的“吨粮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0.4公顷田也就是6亩土地,按亩均单产量400千克~500千克计,6亩地的双季稻全年产量应是4800千克~6000千克左右。所以,原文中的0.4公顷双季稻3800千克的年产量,也就是316.7千克/亩的单产量,与实际产量不相符。该段文字还提到,1990年张某与另外6家合买了1头牛、1台水泵、1台电动脱粒机。我们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长三角地区率先成为我国少有的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文中提到1990年在苏南地区与人合伙买牛耕地的现象,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在1990年前后已普遍实现机耕,难道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此时还需要用耕牛?

标签:;  ;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陆教版)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_高中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