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合作策略研究&以流动家庭与城市公立小学为例_家长委员会论文

家校合作策略研究——以流动家庭与城区公立小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城区论文,策略论文,小学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地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为了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同为实施方的学校和家庭必然要携起手来加强合作。然而,现状表明,流动家庭在参与家校合作时,存在合作意向和合作行为不完全一致、合作行为与合作效果不完全一致、合作现状不理想、合作态度“虚高”、直接参与更高层次的家校合作能力欠缺等问题。如何改善现状、提高效果?

       一、反听内视——现状调查

       (一)家校合作的内容

      

       对表1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合作内容的选择上,学校和家庭并未有显著的差异,家长最期待的前三项内容是“学习”、“身体”和“思想、心理”。有家长坦言:“孩子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身体是本钱,心理是根本,孩子在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家长对孩子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曾出现过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校车事故有关。也有家长建议,合作内容不应涉及孩子的成长历程背景,这会让人觉得隐私被侵犯。而教师最期待的前三项内容是“个性、人际交往”、“学习”、“思想、心理”,理由是:性格决定命运,个性和人际交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且它是外显的,教师更容易观察,也更有自信进行判断;而其思想、心理具有内隐的特质,不便判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很多流动家庭表现出对家教知识的渴求,而广大青年教师却感觉力不从心,因为他们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家教知识培训,也没有家教经验。如何协调、处理这一供需矛盾,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预。

       (二)家校合作的形式

       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主要是参与学校的活动、教学和管理三个方面。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扬州市家长参与的层次主要停留于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给子女以关爱、养育,保持家庭与学校的信息交流,监督子女在家学习,到学校做志愿者,等等。形式主要是:家长会、访问学校、家长开放日、书面通知等(见表2)。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学校使用最多的前三项为“家校通”、“书面通知”和“家长会”。这三种形式显示了学校的主导地位,应验了马卡连柯的观点——家校合作中,学校应该领导家庭。家长最期待的前三项形式依次为“家校通”、“家长来校”、“家长会”,最不愿接受的前三项形式为“书面通知”、“与教师通信”、“教师家访”——家长对学校发放书面通知这一单线合作形式比较反感。在笔者预料之外的是:不同的流动家庭,青睐的合作形式也不同。其实,各种合作形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通过对家长和教师访谈资料的总结,笔者提出如下改进建议:(1)关于“家长会”。教师应重视家长会,利用好家长会,注重家长会内容的可操作性,注重家长合作意识的引导与会后合作行为的“追踪”。(2)关于“家长来校”。教师应注重家长来校的时间与地点的安排。对于教龄短的年轻教师,不建议采用此方式。(3)关于“家长开放日”。学校要进行统筹,不能让其流于形式,不要使其成为家长的负担。(4)关于“上下学接送途中交流”。双方要注重问询内容的精短,尤其是家长要注重时间的掌控,以免影响教师的放队工作。(5)关于“电话交流”。要营造适合的通话环境——在不影响对方合理作息时间的前提下进行通话,要善于捕捉对方的状态以及辨识所处的环境,更要注重合理的通话时间。(6)关于“家校通”。本着不影响双方休息时间的原则发布短信消息,发布的内容要简洁明了。(7)关于“教师家访”。学校要在政策上给予教师时间上的支持和安全上的保障,教师要注重家访时机的选择和家长的反馈意见,避免做“不速之客”。(8)关于“与教师通信”:当双方有矛盾或不方便直接交流时,采用该方式事半功倍。(9)关于“书面通知”。要注重内容的“亲切”,要跟进对方的反馈。

       (三)家校合作的态度

       1.教师方面。

       流动家庭家长对公立学校教师的评价,总体而言是比较满意的。对于教师解决问题时的态度,有80%的家长认为教师既能从自身反思,也能从家庭的角度加以考虑,对其能力比较信服。可能有这样几种因素:流动家庭之前在户籍所在地学校或之前的打工子弟学校与城区公立学校的家校合作水平的差距客观存在,家长通过比较,更愿意和城区公立学校的教师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一种非对称性相依型互动。

       2.家长方面。

       那么,同样是合作方的城区公立小学的教师,又是如何评价家长的呢?他们对流动家庭合作态度的满意度显然要远高于他们对行为的满意度。有部分教师反映,很多家长并未真正配合学校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特别是学习情况的指导。

       3.家校两方的比较。

       目前,家长对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态度与行为满意度更高,相对于中途插班学生的家庭,教师对一年级起点入学的家庭参与家校合作的行为的满意度更高。

       二、他山之石——案例研究

       一些公立学校在家校合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试以某公立小学某班级在引导流动家庭参与家校合作方面的实践案例作为个案研究。该校创办于1906年,地处扬州市广陵区老城区中心地段。目前,学校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地段内生源,三分之一为非地段内的本地生源,还有三分之一为外来流动家庭子女。具体举措如下:

       (一)基本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1.前期摸底。

       在招生时间段,通过书面问卷形式,要求学生家长填写家校合作基本信息表,信息的采集不仅包括家庭、孩子的基本情况,还涉及合作内容和方式、合作时间和地点等。通过前期摸底,校方可以对学生及其家庭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为校方人性化地制定家校合作方案提供参考,并能避免家校合作中的一些冲突因素,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合作的诚意。

       2.书面提醒。

       在新生报到时,通过书面通知向家长发放温情小贴士,以消除家长的焦虑,使一年级新生能尽快地适应学校的教育。小贴士内容如下:

       尊敬的家长,首先对您的孩子来GL小学一年级就读表示热烈的欢迎。孩子在刚刚背上书包跨入小学时,在很多方面都会面临着“突变”,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学习生活的断奶期”。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这个关键时期,该做些什么呢?

       一、要注意孩子的作息时间

       学校作息时间:早晨:7:45到校。中午:11:20放学。下午:1:40到校……

       二、选择合适的学习用品

       1.孩子的学习用品以简单实用为主,不要选择表面有许多按钮的文具盒或形式新颖的橡皮,以免孩子上课分心或遗失损坏现象。

       2.主张选择HB的铅笔,准备5~6支即可,不主张孩子使用自动铅笔……

       这个书面通知中,无论是接送时间、地点的告知,还是学习用品选购的建议,都倾注了学校的良苦用心,使家长能方便直观地和学校进行合作,增强了合作的效率。

       3.信息互通。

       利用家校通短信平台,使家校双方高效地交流信息:一方面,学校发布考试、活动等通知,表扬在行为规范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并真诚地向家长致谢。另一方面,家长也及时反馈相关的意见,跟进学生的发展情况。

       (二)家长合作行为的保证

       流动家庭在合作过程中的意向并不一定和行为完全一致。他们尽管非常配合学校的工作,但随着学校合作力度的加强、合作要求的增高与内容的细化,这种合作的积极性会削弱。比如,为解决流动家庭提出的如何养成孩子英语学习习惯的问题,英语教师不是简单、机械地说教,而是向每位学生发放《听磁带签名表》,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每天听并跟读英语磁带10分钟。不仅在《听磁带签名表》上给家长标明孩子听磁带的时间以及日期等要求,还会在每周一对前一星期的5天签名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家校通短信中公布。这样的做法,能比较直接地达到既定目标——家长配合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方式的优化与整合

       1.家访。家访的时间、地点应征求家长的意愿,地点可选在学校或家周边的公共场所;可以是班主任一人家访,也可以几位任课教师集体家访。

       2.家长会。应向家长进行适当的宣传,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能力与目前所取得的效果。

       3.家长来校与上下学途中交谈的有机结合。会面的时间应在学生放学后,会面的地点是班级或学校的读书林。有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在场。

       各个合作方式本无优劣之分,应遵循客观性与实用性原则,选取使用。各种方式也可以加以融合,以达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四)家校互动

       1.活动课邀请家长参与教学。如蔬菜的识别、蛋糕的制作等,并向该家长致答谢词,激发其他家长的参与热情。

       2.鼓励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学生路队的安全管理中,也让其体会教师的辛劳。

       3.邀请参加家长讲座和教学开放日的活动,确定每月一日,确保每月一组的学生家长参与。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活动中,所带来的收益是不言而喻的。尽管流动家庭直接参与更高层次的家校合作能力欠缺,但是校方可以取长补短,利用其优势来为学校管理服务。

       三、献曝之忱——措施建议

       引导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是第一步,促进家长主动参与,增强家校合作的实效是终极目标。

       (一)协同合作目标,明确双方职能

       尽管家庭与学校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但在家校合作中具备“统一目的性”。在家校合作中,双方都必须认识到,青少年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和终极目标。在终极目标下,应有层次地设定一些子目标,双方商定出每一阶段的合作目标以及各自的职能,有效避免替代劳动、重复劳动。

       (二)甄别合作对象,分析干扰因素

       加强家校合作,教师不仅要“备学生”,更应“备家长”,做到胸有成竹。在合作中,流动家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合作效果,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可以利用的,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比如,家校合作中的不可控因素有家庭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子女数量、工作性质、家长性格等,可控因素有给孩子所做的智力投资(包括提供孩子基本学习环境和基本学习用品的配备,因为大部分的流动家庭还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只是其消费的对象、分配方式不一样)、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和频度、家长参与的效果等。流动家庭参与家校合作的优势为:(1)流动儿童的家庭结构。因为大部分流动家庭是核心家庭结构,核心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结构,在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取得共识和达成一致,家长配合家校合作活动的力度和最终取得的功效更加明显。(2)和教师的交往关系存在典型的非对称相倚型互动。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主动把握着反应方向和速度,另一方则属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流动家庭尤其是中途插班的流动家庭,除了非常重视教师的任务外,还敏锐地意识到教师掌握了使孩子的学校生活愉快或困难的权力,所以他们会谨慎地处理着与教师之间的关系。(3)尊敬、信任教师的业务能力。(4)家长的专业知识给学校教育提供便利。

       (三)优化合作内容,细化实施要求

       要研究出家长能配合的合作内容,更要设计出让家长配合效果好的合作内容。比如,很多家长反映,他们被要求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可是他们不清楚具体应怎么做。所以,我们应以家长的实际能力为前提,考虑合作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四)精选合作形式,提升沟通技巧

       合作形式的选取和实施要体现“人性化”,要因人而异。同时,不同合作形式的有机结合,能实现“1+1>2”的效果。家校合作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沟通理论告诉我们:“人际沟通存在对话至威胁等不同等级的取向,其中操纵是许多沟通的危险临界区。当教师未能有效通过对话及说服与家长沟通时,……沟通显然失去原定的目标。”因此,我们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多说不如精说,感染多于说服,反思多于职责,真诚科学并进。

       (五)巧抓合作时机,巧选合作时间

       在合作时间上,要注重弹性;在合作时机上,要注重科学性。简言之,就是:要合理统筹,考虑到家长的闲暇时间;要系统评估,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需要;不能总是等问题产生了才去关注,要未雨绸缪,更应树立长期合作的意识。

       (六)挖掘家长资源,促进良性循环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长,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家长资源,让更多的家长协助背景不同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我们要做到:用“放大镜”看家长的进步,用“感恩心”看家长的努力,用专业精神引导家长的良性互动。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流动家庭子女进入公立小学读书之后,只要学校和家庭真诚地沟通、科学地配合,其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学生并无显著的差异。

标签:;  ;  ;  ;  

家庭与学校合作策略研究&以流动家庭与城市公立小学为例_家长委员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