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探索论文_高飞, 杨兴鹏

生态美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探索论文_高飞, 杨兴鹏

西南交通大学

摘要:生态美育是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注入生态美育的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与自然生态的全方位互动,借助自然的疗愈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美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度课题一般项目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态美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探索”(项目号XLJKJY1623B)成果之一。

生态美育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附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技能层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最终达到使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同时,《基本建设标准》还指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层面,应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贴近学生。应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①。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地位一直不容撼动。21世纪,在全球学科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利用跨学科的知识将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完美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直在努力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师生进行座谈交流时指出:“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教师)应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2。而唤醒学生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其基础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和自然的关系,借自然大美唤醒心灵。近年来,全球意识彰显了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观应运而生。人与自然共生理论暗含自然化育人、人与自然目的相结合等哲学思考。自然化育人并不限于肉体存在,而且包括精神存在,这就是“自然美育”或“生态美育”【1】。生态美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也区别于生态审美教育,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将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是生态学、美学、教育学的结合,是重在进行生态观、生态审美观和生态生存观的教育【2】。基于生态审美教育的特有教育功能,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统模式,在特设的生态美育情境中增强学生认知、情绪、情感的完善和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和统整,促进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生态美育的核心理念通过自然体验的方式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是具有创新性的一次大胆尝试。

二、生态美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纠正学生错误认知、建立积极情感、树立坚毅信念、磨炼意志行为的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大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相互作用,使其身心发展和谐、均衡、统一,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终目的的课程【3】。生态美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美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于自然生命、自身人格完善状态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关注的课程。将生态美育的理念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设计的指导思想,营造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疗愈功能,通过学生和自然的不断互动,潜移默化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自然的教化作用,借助生态美育的理念,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相互隔离、生态失衡的状态,在各专业知识之间,在知识与自我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4】。以下以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之《压力管理与健康人生》课程为例,详细讲解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践行生态美育理念的思路。

《压力管理与健康人生》课程是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选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向同学们全面介绍压力管理学界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深度体会运用压力管理策略和放松技术的减压效果,最终达到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轻松迁移到生活实际情境的效果。教学内容主要包含3大版块:A.“压力界定”版块,具体涉及:解析压力、压力管理整体论、心理学与压力管理、压力与情绪、压力与人格等内容;B.“压力应对策略”版块,具体涉及:压力与认知疗法、压力与行为疗法、压力与艺术治疗、压力与幽默治疗、压力与时间管理、压力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等内容;C.“放松技术训练”版块,具体涉及:横膈膜呼吸训练、冥想训练、瑜伽训练、心理意象技术训练、音乐疗法、按摩疗法、营养与压力、舞蹈疗法等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过小组研讨、主题辩论、自然体验等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积极践行生态美育的理念。特别在放松技术训练版块,主要放松技术的体验全部在大自然中完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中进行学习,充分体会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教学模块设计思路如下例:

(一)《压力管理与健康人生》之“放松技术——横膈膜呼吸训练”生态美育教学模块设计示例1(教学时间90分钟)

1.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主题:横膈膜呼吸训练

(2)生态美育情境设定:西南交大新校区实验楼背后香樟树林

(3)教学目标:

通过在特定自然情境(春季的香樟树林)中的横膈膜呼吸训练,借助自然气息疗愈身心。并通过自然情境中的伙伴协作,体验如何通过呼吸与他人、与自然达成和谐关系。

2.教学内容

(1)提前一周通知学生教学地点和着装要求(宽松衣物+运动鞋),请学生按照着装要求提前10分钟到达教学地点集合。

(2)呼吸概述:讲解不同的呼吸节奏带来的不同身心感受。请学生分别体验安静状态、运动状态(原地高抬腿运动)因呼吸节奏的不同带来的身心感受的差异(10分钟)。

(3)讲解横膈膜呼吸的定义,讲解横膈膜呼吸与瑜伽、太极、自律训练的结合使用的原理(5分钟)。

(4)讲解横膈膜呼吸的三大注意事项(5分钟):

1合适的环境+舒适的姿势(分别体验莲花坐、半莲花、仰卧平躺等不同姿态的呼吸状态);2集中注意力;3可视化

(5)横膈膜呼吸训练1:“呼吸云训练——与自然香气的互动”(20分钟)

(6)横膈膜呼吸训练2:伙伴呼吸平衡训练:背靠背的关爱(20分钟)

(7)小组分享(25分钟):4人一个小组分享今天课程的心理感受和体会,并通过记手帐的方式(图画+文字)进行记录。

(8)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并布置课后任务(5分钟):总结——“呼吸是最自然的放松技术,请于一呼一吸之间,达成与天地的融合。”;课后作业:自行安排时间进行横膈膜呼吸训练(每周至少三次,每次至少20分钟)。

(二)《压力管理与健康人生》之“放松技术——心理意象训练”生态美育教学模块设计示例2(教学时间90分钟)

1.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主题:心理意象训练。

(2)生态美育情境设定:西南交大新校区图书馆樱花大道(春季)/东门银杏大道(秋季)。

(3)教学目标:

通过在特定自然情境中的心理意象训练,借助想象增进学生的放松感受。对于缺乏想象力和头脑再构能力的学生,通过自然场景中的心理意象训练四步骤(详见教学内容第5点),凭借真实自然物和真实自然场景的帮助,带领学生逐级建立自己的心理意象训练步骤,从而最终达到从自然场景迁移到虚构的想象场景的效果。

2.教学内容

(1)提前一周通知学生本周教学地点和本周学习着装要求(宽松衣物+运动鞋),请学生按照着装要求提前10分钟到达教学地点集合。

(2)心理意象技术概述1:教师讲解心理意象技术的定义、心理意象技术的发展史、心理意象技术的放松原理(5分钟)。

(3)心理意象技术概述2:心理意象技术的分类(系统脱敏;内部身体意象;安静的自然场景)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5分钟)。

(4)心理意象技术概述3:心理意象技术训练的注意事项(舒服、自然、和谐的想象主题;集中注意力:自然逼真的想象场景(5分钟)。

(5)进行心理意象训练(心理意象训练四步骤)(50分钟):

1呼吸调整

2通过触觉重复,在头脑中再现手中的小物件的形象。

3通过观看真实景物,在头脑中再现自然场景。

4在头脑中构建其他的和谐愉快的自然想象场景。

(6)小组分享(20分钟):4人一个小组分享今天课程的心理感受和体会,并通过记手帐的方式(图画+文字)进行记录。

(7)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并布置课后任务(5分钟):总结——“心理意象——在想象中尽情放松”;课后作业:自行安排时间进行心理意象训练(每周至少三次,每次至少20分钟)。

三、结论

生态美育是在普通美育基础上提出的,更具有独特性的感性自然教育。它关注人的存在状态,是体现对人的生命现实的关注和终极关怀的美育,同时也是致力于人格完善的美育【5】。将生态美育的理念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旨在借助大自然的疗愈作用,唤醒学生对于生命的关注,使学生在自然中“开悟”,深刻体会自身内在心理经验的变化,深度改善和自身、和他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在生态美育理念指导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生态美育课程教学模块,唤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主感,于潜移默化中达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领域,生态美育的理念还可以广泛的与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接,如,人际交往课程、爱情心理学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环境适应课程、职业心理课程等,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的将生态美育的理念嵌入教学模块中,达到“魔方式”的幻变效果。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生态美育的理念,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今后持续的实践积累和深入的研究。

注释: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

《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01版。

参考文献:

[1] 周膺,吴晶. 经验的自然与生态美育——论生态美育的现实性与超越性[J].美育学刊,2011(3).

[2] 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3]倪海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

[4]陈宁宁.在大学教育中实施“生态式美育”的研究 [J].岱宗学刊, 2005(3).

[5]苏小芸. 生态美育的基本性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作者简介:

高 飞(1977-)女,40岁,汉族,籍贯四川自贡。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杨兴鹏(1979-)男,38岁,汉族,籍贯山东,西南交通大学心理与咨询中心讲师。

论文作者:高飞, 杨兴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  ;  ;  ;  ;  ;  ;  ;  

生态美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探索论文_高飞, 杨兴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