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临床效果论文_石丽霞

分析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临床效果论文_石丽霞

湖南省辰溪县人民医院 湖南辰溪 419500

【摘 要】目的:分析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患者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症状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对比治疗前平均血β-HCG变化情况。结果: 16例接受药物控制治疗方式患者中,15例药物治疗成功,药物治疗成功率为93.8%。

1例药物治疗无效转清宫手术后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4例患者在入院时被误诊成为先兆流产,但接受了清宫术治疗后均取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100%。治疗后平均血β-HCG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结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的早期胚胎着床患者临床表现症状,给予对症治疗方法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早期胚胎着床;临床疗效

临床中,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是剖宫产术后一种远期并发症。近年,伴随着剖功率的逐年递增该并发症发病率也不断升高,若无法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对症治疗,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大出血以及子宫发生破裂,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2]。现本文主要是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详细过程如下所述。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患者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年龄最大为37岁,最小为24岁,平均年龄为(27.8±2.3)岁。手术至今为1-7年,平均为(3.0±2.5)年。所有患者对于本次调查研究活动均知情且自愿配合参与。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两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把相关资料(年龄、手术时间)对比分析后发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有意义。

1.2方法

本次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当中,大多数主要接收药物治疗方式。临床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有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以及结晶天花粉[3]。对于那些阴道出血量比较少且得到明确诊断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方法:采用1.2毫克结晶天花粉给患者进行宫颈注射,注射之前首先测试患者是否对结晶天花粉存在过敏现象,并使用5毫克地塞米松进行肌内注射。患者同时口服50毫克米非司酮,一天2次,12h一次,连续服用三天。如果患者血β-hCG 发生下降,则可使用10毫克甲氨蝶呤给其进行肌内注射,天2次,12h一次,连续注射两天。若患者对结晶天花粉存在过敏现象,则可考虑使用米非司酮以及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于那些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得到明确诊断的患者也可首先考虑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用药方法如同以上所述。在整个药物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的阴道出血情况难以控制,则应立即行清宫术治疗[4]。

1.3效果评价

最终的治疗效果可分为成功与失败,治疗成功率=治疗成功例数/总数x100%,详细记录相关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获取的数据均使用SPSS22.2软件进行计算,最终计算结果如果P<0.05,则可以得出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过程为:首先把数据输入到该软件内,并采用%、n、 ±s来分别表示百分数、例数以及计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在20例患者当中,16例患者接受了药物控制治疗方式,15例药物治疗成功,药物治疗成功率为93.8%;1例药物治疗无效转清宫手术后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4例患者在入院时被误诊成为先兆流产,但接受了清宫术治疗后均取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100%。

2.2 血β-HCG在治疗前后变化对比

在20例患者当中,治疗前平均血β-HCG为(259.45±543.58)mIU/ml;治疗后平均β-HCG为(2.63±0.29)mIU/ml。组间数据对比发现,治疗后平均血β-HCG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产科门诊当中,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较为少见,但其临床表现症状复杂多样,给诊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误诊率极高。对于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患者来说,若不能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将会发展成为大出血,导致子宫发生破裂,给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严重者还会发生死亡[5]。调查研究发现爱你,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或者手术过程中子宫切口缝合不当。因为发生原因具有一定的特特殊性,以至于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没有特异性表现症状,而仅仅表现少量的阴道出血,给临床确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当前,药物、手术均为治疗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两种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得到确诊以及阴道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均首先采用药物治疗方法。临床中,结晶天花粉、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均为常用的治疗药物,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当中,在开展药物治疗之前,均对所有患者进行过敏测试,了解有无患者对结晶天花粉存在过敏现象,若患者对晶天花粉发生过敏,那么仅需采用米非司酮、甲氨蝶呤进行治疗。结晶天花粉属于一种可对胚芽活性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属于一种胚胎毒素。米非司酮能够和孕酮发生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孕酮生命周期缩短,具有显著的抗孕酮作用;甲氨蝶呤不但可以有效抑制胚芽细胞的分裂,还可促进其快速发生脱落[6]。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1发现:20例患者当中,16例患者接受了药物控制治疗方式,15例药物治疗成功,药物治疗成功率为93.8%;1例药物治疗无效转清宫手术后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果提示:大多数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此外,4例患者在入院时被误诊成为先兆流产,但接受了清宫术治疗后均取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100%。结果提示:大多数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患者临床表现症状与先兆流产症状极为相似,最终导致了误诊的发生。基于这种情况下,应及时采用超声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才能做出最终的确诊,方式最有效最妥当的做法。结合本次研究结果2可知:治疗后平均血β-HCG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的平均血β-HCG水平逐渐恢复正常,预示患者病情控制良好。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结合其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方法,均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鸿辉,王伟民,龙雯晴.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17(04):222-224.

[2] 贺素明.研究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10(08):110-113.

[3] 朱鸿辉,王伟民,龙雯晴.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20(04):1116-1118.

[4] 陈鑫.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临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5,34(08):29-31.

[5] 贺素明.研究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14(08):152-155.

[6] 全松,张力佳.胚胎着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10(01):112-114.

论文作者:石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2

标签:;  ;  ;  ;  ;  ;  ;  ;  

分析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临床效果论文_石丽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