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零售业发展新趋势——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我国论文,必然性论文,新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领域,我国零售业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1979年到1992年,零售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引入了竞争机制,增强了零售业的活力。在此期间,随着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零售业经历了从对外资企业商品的开放到销售形式的开放。从1992年到2004年,零售市场逐步对外国零售企业开放,允许成立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这一时期,大量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尤其在2004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根据“入世”承诺,全面开放中国零售市场,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取消了对外资商业在地域、数量、股权方面的限制。一年多来,外资零售企业的独资数量明显增加,并购案例明显增加,而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却倒闭破产案不断发生。外商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本土企业的相对弱势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面对中国零售业不可避免的开放趋势,在新的市场格局下,本土零售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化挑战。零售业国际化已经成为零售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指外资零售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形式进入中国成为中国零售业的组成部分,使得中国零售市场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第二,指本土零售企业通过国内的国际化竞争,发展壮大走向国际,进而成为跨国零售企业,在发挥本土优势的基础上,提高竞争力,实现国际间的资源配置。从引进外资到本土企业走向国际,是中国零售业完全国际化的过程。
一、2005年后,我国零售市场的新格局和面对的国际化挑战
2004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零售业从有保护的竞争阶段走向全面竞争时代,而竞争条件更加公平化。本土零售企业经过几年的磨合,逐渐适应了零售业的中外资之争,但保护期结束后,所面临的国际化挑战更加突出。2005年全国各地的本土零售企业并购重组案不断增多,零售业的竞争异常残酷,无论对外资还是本土企业,市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一些本土企业粗放式的经营正在受到国际化的挑战。无论管理水平、资金周转,还是人力资源方面都显露出了竞争劣势,大部分本土企业面临生存的危机。
美国麦肯锡顾问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入世”后,最大的危机将发生在商业领域,甚至预言,在未来3至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的零售市场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企业控制,30%的市场由国际零售企业控制,剩下的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零售企业手里。不管预言是否实现,我国零售业正处于国际竞争国内化的阶段,我国的零售市场已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本土零售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二、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从产业组织学理论来看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
1938年,哈佛大学以梅森教授为主成立了研究小组,对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他们研究案例,重视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对美国主要行业市场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由此诞生了哈佛学派或称正统产业组织理论。
他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SCP框架或SCP分析范式。S代表Structure即结构是用来描述在某一特定市场或产业中经营的厂商所面临的环境。C代表Conduct即行为是指厂商在市场上为谋求更多利润和更高份额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或行动,即厂商做出决策的行为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P代表Performance Paradigm,即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了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结构决定厂商行为,从而市场结构通过厂商行为影响经济运行的绩效。这种因果关系可以用来为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并成为影响某一产业市场结构发展或阻止不利于公众利益的某种厂商行为和政策措施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采纳了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使SCP单向静态的分析范式(如图1所示),转向双向动态的分析范式(如图2所示),能够更敏锐、更完善地反映现实,同时,还突破了厂商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单一目标。现实中许多企业除了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外,还有其他目标选择。厂商行为不仅由市场结构内生地决定,而且还受厂商行为的影响,即现在的市场结构是过去厂商行为积累的结果。并且买卖双方的信息是不完备的,只能是具有有限的理性。鲍莫尔等人创立的“进出无障碍理论”更加强调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的影响。由于市场中潜在进入的威胁,必然迫使在位厂商努力降低成本。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改变市场结构的同时,也改变运行绩效。
从运用以上的产业组织理论来看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从市场结构来看,2005年后,我国零售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健增长,拥有13亿人口,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提高,中国的零售市场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政府兑现“入世”承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获得全面市场准入,享受国民待遇,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这正是外资零售巨头们凭借各自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国际化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果正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零售市场的结构,从2005年零售业的总体情况看,我国零售业有向世界级零售企业和国家级零售企业集中的趋势。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企业进入、退出基本通过市场竞争来选择,竞争条件更加公平化,同时竞争也更加残酷。本土零售企业从企业规模、经营管理、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方面均弱于外资企业,并从有保护的竞争阶段走向全面竞争时代,目前,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零售业的市场结构决定了零售企业的企业行为。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零售市场已是世界零售市场的一部分,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享有国民待遇,则意味着已成为我国零售业的新生力量,是我国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企业进入中国,面对中国这样的市场,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不同的战略性行为和行动,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两个企业为例,沃尔玛在经历了充分而全面的调查之后,开始由南到北扩展中国市场,加快开店速度。在逐步适应中摸索中国市场,在遵循全球一致的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兼顾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环境,提供中国化的服务。家乐福则实施“迂回战略”,靠着变通的方式一步步进入中国市场,快速地占据了大量有利的市场资源,在中国市场上抢占了先机,成为目前在华外资零售企业的第一,并努力配合中国国家政策融入当地文化。
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这决定了其企业行为,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实力,培育市场竞争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为了提高规模经济和集中度,本土企业兼并重组,在融资手段和发展模式上更趋多样化。如我国著名的国美电器和由四大商业集团合并而成的百联集团已成为本土零售业的典范;华南的一些零售企业也改变经营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开始进入资本市场。本土零售企业在与外资企业“家门口”的竞争中,学习、成长,不断寻找差距,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具有国际零售理念的人才。而这些行为又会进一步改变我国零售业的市场结构,使得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水平更高,本土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我国本土零售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必将把目光投向世界市场。我国零售业将从“引进来”阶段到“走出去”阶段。
从产生的绩效看,外商企业进入国内的同时,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需要零售企业跨国扩张。我国制造业相对发达,商品有世界市场,进口国批发商、零售商从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中,获取高额利润的现实,吸引着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而一些零售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跨国经营实力,完全有能力走向国际市场。
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过程必将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全面进步,以合理的价格、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极其丰富的品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从而增加全社会福利。所产生的结果使市场结构进一步改变,并产生新的企业国际化发展行为,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绩效,从而以更为复杂的SCP范式,双向地、动态地反映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
(二)从国际经济学原理看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
从“赫—俄—萨”要素禀赋论来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的产业体系逐步深入到全球范围内,使产业的竞争优势不再单纯取决于本国产业的经济实力,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本国上下游产业的跨国界关联互动关系,即:本国上游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有助于下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竞争地位;本国下游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也有助于上游产业的发展。而且,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在全球产业体系中紧密地协调配合,也有利于本国建立和维持国际竞争优势。这使一国产业不断突破国内狭隘的市场和资源约束,面向国际市场进行战略选择。这就因此而加剧了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是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了国际范围内的产业体系。此外,产业的分工也从产业的国内市场分工,发展到产业间的全球分工,最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当这种分工所引起的要素转移效应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发生产业结构革命性的转换,形成产业转移国际化的趋势。任何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受到这种国际产业转移效应的影响。
国际间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的产物,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我国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还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契机,积极吸收发达国家转移的一般制造业,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从而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和第三大贸易国。
零售业是第三产业,其发展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有助于零售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下一轮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通过跨国公司相互交叉投资,把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结合在一起,使产业资源的跨国流动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通、相互制约的全球产业网络体系,从而实现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体系具有向国际化融合的趋势。而我国的零售产业必须加入其中,零售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结果。
复杂的竞争和显著的变化是21世纪零售的特征,面对21世纪全球化的零售环境,我国零售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中国零售业只有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和壮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