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2008-2018)-一项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



优选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2008-2018)——一项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郭中子,马秋武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一、引言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是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它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其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各种出版物,尤以期刊论文居多)。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OT)由音系学家Alan Prince和认知科学家Paul Smolensky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OT是对生成语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一种语言类型学理论(McCarthy,2008a:245)。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外学者纷纷探索优选论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Archangeli & Langendoen,1997;Kager,1999;de Lacy,2007;McCarthy,2002,2004,2007,2008a,2008b,2010;McCarthy & Pater,2016;Hyde,2016)该理论不断完善,从起初应用于音系学领域,进而广泛应用于句法、形态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学各个分支领域,真正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语法理论。

国内最早引介OT的学者是王嘉龄(1995),迄今为止中国OT研究已历经20余年,发展之势如火如荼。国内许多学者对OT作过及时和详尽的介绍(李兵,1998;马秋武、王嘉龄,2001;宫齐、王茂林,2009;翟红华,2009;汪朋,2010;马秋武,2008a,2008b,2012,2015,2016)。为把握OT研究在国内发展的脉络,一些学者也曾对国内OT研究的缘起、发展和研究领域进行过梳理(闫小斌、马秋武,2007;王红梅,2008;马秋武,2008a)。但已有的研究一方面没有通过具体数据表明OT在中国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另一方面也没有在发展进程、研究角度和研究类型等多维度上进行深入分析。此外,前人对国内OT研究的综述类成果皆发表于2008年以前,自马秋武(2008a)一书出版后,OT研究在中国又历经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和发展态势,因此有必要对过去11年间(2008-2018)国内OT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作一全面性梳理和探讨。本文力图从年度分析、研究视角和研究类型等方面探讨国内OT研究的现状、基本成因、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

二、研究设计

1 语料

自OT引介到国内起至2003年,国内OT研究主要局限于期刊成果。2003年国内出版了OT研究的第一部专著(马秋武,2003),此后在一些音系学著作中出现了专门介绍OT的章节(如赵忠德,2006;马秋武,2015)。2008年之后涌现出多部OT研究方面的专著,既有全面系统地论述了OT的理论框架和原则方法(马秋武,2008a),又有应用OT解释汉语连读变调现象的研究成果,如闫小斌(2010)、翟红华(2014)。2008年起OT研究的期刊成果数量继续增加。鉴于刊登在CSSCI收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上的研究成果基本能够代表国内OT研究的现状和水平,本文以CSSCI 收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发表的有关OT的论文为数据源,探讨OT理论在中国(2008-2018)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

2 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采用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按照论文发表的年度、数量和刊物名称分析相关成果的分布情况,然后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期刊成果的基本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和解释,并对国内OT研究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检索中国知网文献分类中中国语言文字和外国语言文字学科下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论文,通过搜索查找以“优选论”为主题的论文,进行人工甄别、筛选和分类,去掉不相关的书评类成果,主要分析OT引介性和研究性论文,共收集到47篇CSSCI收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的文章。对期刊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类型做数据统计,希冀借助文献计量学管窥出国内OT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特点,探讨国内OT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三、2008-2018年国内优选论研究现状

1 基本情况

就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而言,2008-2018年的11年间优选论在中国呈现进一步发展的态势。11年间共有23种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刊登过有关OT研究的论文47篇(见表1)。以下从年度分析、研究视角和研究类型三个方面分析国内OT研究的基本情况。

首先,对于OT研究期刊论文年度分布而言,无论是在CSSCI期刊之间还是OT在国内发展的11年间(2008-2018),有关OT研究的论文都呈现不均衡状态(见表1和图1)。从论文分布状况来看,《当代语言学》刊载10篇有关OT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量的21.3%,其次是《外国语》,刊载6篇相关研究成果,占总量的12.8%。以上两种期刊的研究成果占总量的34.1%。期刊论文数量在11年间的发展处于不均衡状态。2008年刊登的相关成果数量为11年最高,达到9篇,此后数量逐年降低。到2012和2014年刊登有关OT论文的数量有所增加,均为7篇。自2015年起OT论文刊载数量比较稳定。

表中:ρ为土体密度,ω为天然含水率,ωp为土体塑限,ωL为土体液限,c为粘聚力,φ为内摩擦角,k为土体的渗透系数。

其次,从期刊成果的研究视角来说,本文把OT的相关研究成果分为两类研究视角: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类论文共计19篇,占总量的40.4%;应用研究指在OT理论框架内寻求解释语言现象,该类论文共计28篇,占总量的59.6%,居主导地位(见表2)。从年度分布来看,2008-2010年的论文多是理论研究,自2011年起的论文多为应用研究(见图2)。在这11年间期刊论文的研究视角呈现出由理论向应用发展的倾向。

最后,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具体研究类型进行探讨。第一,理论研究的类型分为理论引介和理论思辨两类。理论引介类论文10篇,占总量的52.6%;理论思辨类论文9篇,占总量的47.4%。从年度分布来说,2008-2009年理论研究论文中OT理论引介类占多数,自2010年起OT理论思辨性文章居多。这反映出国内OT理论研究在从纯粹的理论介绍走向对OT理论原则和理论框架的思考(见图3)。第二,应用研究指在OT理论框架内寻求解释语言现象。2008年以来OT被应用到音系、句法、韵律、语用学、语言习得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相关论文成果28篇,其中以OT在汉语音系领域的应用成果最为显著,应用OT研究汉语连读变调的论文9篇,占应用类论文总量的32.1%;应用OT研究语言习得的论文7篇,占应用类文章总量的25%;应用OT研究音节组构的论文5篇,占应用类文章总量的17.9%,OT在句法领域应用的论文两篇,OT框架下借词音系学研究论文两篇,分析元音和谐论文一篇,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运用OT分析的论文各一篇(见表4和图4)

表1 CSSCI来源期刊OT研究论文分布(2008-2018)

时间期刊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合计数量百分比(%) 当代语言学3 1 1 4 1  1021.3 外国语2111     1 612.8 外语学刊      1   236.4 外语教学与研究 1 1       24.2 外语研究1 1        24.2 语言研究 2         24.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      1  24.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      1   24.2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       24.2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    24.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124.2 中国语文    1      12.1 现代外语      1    12.1 外语与外语教学1          12.1 语言教学与研究   1       12.1 汉语学报    1      12.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2.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2.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2.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12.1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2.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12.1 河南社会科学    1      12.1 合计9654717131347100

说明: width=379.9,height=220.05

图1 CSSCI来源期刊OT研究论文变化趋势(2008-2018)

表2 CSSCI来源期刊OT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布(2008-2018)

年份类别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合计 数量百分比(%) 理论研究533030101031940.4 应用研究432441612102859.6 累计9654717131347100

说明: width=379.9,height=207.35

图2 CSSCI来源期刊OT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布(2008-2018)

表3 CSSCI来源期刊OT理论研究类型分布(2008-2018)

年份类别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合计 数量百分比(%) 理论引介231000001031052.6 理论思辨30203010000947.4 累计5330301010319100

说明: width=379.9,height=210.2

图3 CSSCI来源期刊OT理论研究类型分布(2008-2018)

表4 CSSCI来源期刊OT应用研究类型分布(2008-2018)

年份类别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合计 数量百分比(%) 连读变调12 3 2 1 932.1 语言习得(音段/句法/语调)2121 1 725.0 音节 2 111 517.9 句法 1 1 27.1 借词1 1 27.1 语用学 1 13.6 元音和谐 1 13.6 认知语言学 1 13.6 合计4324416121028100

说明: width=343.5,height=141.35

图4 CSSCI来源期刊OT应用研究类型分布(2008-2018)

2 分析与讨论

本节基于上节三个方面的数据讨论OT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成因。

可是“偷情”两个字还是狠狠地刺中静秋。事实上,假如没有楚墨的死缠烂打,现在,他们完全可以当着念蓉或者萧健的面,毫无顾忌地开着彼此的玩笑。

通过此次哈佛管理导师课程学习让我了解到对于沟通难题的解决方式:1.界定问题;2.笃行积极倾听;3.确定公示领域;4.共同探索解决方案;5.决定计划;6.展望未来。特别是在问题界定中有一条讲到将沟通难题描述为差异而不是性格缺陷,让我不再因为自己性格的问题而感觉自卑开不了口。我相信我一定会将这些学习内容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确保每一次沟通都是积极有效的,确保沟通不再产生问题和难题。

2.1 期刊和年度分布

2008-2018年间OT被应用到音系、句法、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领域。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尤以OT在汉语音系领域的应用成果居多,研究影响更为显著。在汉语音系领域研究中尤以解释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论文成果最为丰硕。学者们在OT的理论框架内研究汉语方言的两字组连读变调现象(甘端,2008;马秋武,2009;刘佳、简悦,2012)和三字组连读变调现象(王晓梅,2009;马秋武、吴力菡,2012;李文欣,2012)。音系与句法的界面研究是目前韵律音系学的研究热点,朱立刚(2017)以句法-韵律接面关系为视角,采用OT分析模式,将韵律音系学理念运用到变调域构建中,对汉语连上变调问题进行解释。

借词音系是生成音系学理论研究重点之一。陈乾峰(2008)从音系和语音感知的角度分析汉语中英语人名音译时的增音现象。谢丰帆(2014)将听觉感知的功能动因直接融入OT理论架构,解释汉语(方言)的借词音系现象。张吉生和魏玉清(2011)分析了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现象。

从论文的年度分布来看,OT理论在中国经历了高峰(2008-2009)、短期回落(2010-2011)、回升(2012-2014)、平稳阶段(2015-2018)。自OT引介到中国,国内学者认识到该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OT研究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近11年来OT理论不断在完善,急需国内学者基于新的理论框架用以解释语言现象,并紧跟理论发展的最前沿。而OT研究在国内学界出现降温,期刊成果数量减少,发展到一个瓶颈期。这提醒学者需要寻找更好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来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如何借助新的OT理论框架解决汉语的实际问题,从具体音变现象出发,发展或改进现有的OT理论,找到适合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路径。这一方面的突破不仅可以提高OT理论的适用性,也可以在音系学领域建构上有更大的突破。

以基本梳理了我国近11年来优选论发展的规模与样式为契机,下面聚焦47篇文章的主题和涉猎范围,以期为中国音系学研究的拓展与路向提供参考和指南。

2.2 研究视角

理论思辨类成果主要涉及对OT理论原则、理论框架、发展趋势的思考和探索。OT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如音系不透明现象、绝对不合乎语法性问题、自由变体问题、过多解决方案问题等)。国内学者对OT理论自身的问题和发展进程也进行了深入思考。马秋武(2012)将候选项链理论用于分析汉语连读变调现象,指出其存在的重大缺陷,并提出如何弥补这一理论缺陷的可能性。张洪明和尹玉霞(2012)及于辉(2014)反思了OT在解释一些音变现象时所面临的困境。李兵(2008)、郭中子(2010)和赵永刚(2012)分别探讨了OT理论发展中的功能主义趋势。亦有学者着重对在OT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制约条件的设定和交互性作用作出分析(马秋武、洪薇,2008;马秋武,2010)。另一广受关注的话题是对音系不透明现象的研究(马秋武、闫小斌,2008;马秋武,2008b,2012,2016)。

2.3 研究类型

复合材料模块则可以帮助用户对多层材料进行建模。多层壳的结构力学与传热及电磁学的耦合分析为用户呈现了独一无二的多物理场建模功能,将帮助工程师对各种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进行快速分析和设计优化。通过耦合“复合材料模块”与“传热模块”及“AC/DC模块”中新增的多层壳功能,用户可以对薄复合材料结构中的焦耳热和热膨胀等现象进行多物理场分析。

许多人打电话给警察局,或者跑到医院,声称自己吃了泰诺速效胶囊后不适,要求紧急治疗。警局和医院一时应接不暇,不得不通过媒体澄清,食用氰化物会立即导致毒发身亡,中毒者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或者打电话报警,所以不用过分敏感。

2.3.1 理论研究类型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逐年增长,严重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开展各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显得尤为重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内容广泛,调查数据信息量大,数据类型种类繁多,如何处理和储存这些海量的数据信息,成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面临的主要问题。

OT自提出至今已有25个年头,一直占据音系学的主流地位。OT经典理论模式经历了几次大的修改和完善。自2008年以来国内学者一直积极引介最新的OT研究体系,并且积极尝试将OT应用于更广泛的语言学领域。马秋武和王红梅(2008:243)曾指出,国内OT音系学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是介绍OT理论的嬗变,鲜有OT研究性论文。2010年以前的国内OT研究确实如此。2008-2009年理论研究的论文中理论引介类占多数,有5篇。这与OT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现状是一致的,一方面,OT理论的最新发展在国内需要引介,使学界认识到该理论的特点;另一方面,OT理论框架也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在近11年内国内学者对OT的理论经过了解、认识和思辨,进入广泛应用的阶段。2010年起国内涌现了一批OT应用研究的期刊成果和学术专著,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呈现出由理论向应用发展的倾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OT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理论,适用性很强,不仅可以应用于音系学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句法、语用、语言习得领域,甚至可以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刘泉厚,2014)。2008-2018年间的OT应用研究论文井喷式增长,更证明了OT是在理论发现并解释各种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得OT的解释性的基本理念得以在语言学领域充分体现。OT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

2.3.2 应用研究类型

首先从期刊分布和年度分布情况看,二者都体现出不均衡状态。这种情况是与OT本身的学科性特点和国内期刊特点密切相关。OT最初诞生于音系学领域,是对经典生成音系学理论的发展,OT以制约条件等级为核心,以之取代音系规则,采用直接对表层语言形式进行制约的并行分析模式,赋予音系研究一个新的视角,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句法、语用学等领域。直到今天作为生成语法的发展,OT依然是理论语言学中的主流理论。正是因为OT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理论,才引起学界的关注,对其产生研究兴趣,尝试将其应用于不同的语言学领域。主要介绍国外语言学理论和发展动态,并且致力于洋为中用,推陈中新,在理论和方法上作出探索的刊物,如《当代语言学》、《外国语》就成为学者首选发表OT论文的刊物。

此外有研究显示,服用GLP-1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血糖、血脂基本得到控制,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缓心室重构[14]。

音节作为音系最重要的基本韵律单位之一一直是音系学研究的重点。林燕慧(2014)应用OT解释台湾闽南语唇特征的共存限制现象。钟楠(2015)运用莫拉标记性制约条件的排序解释柬埔寨语重音分布问题。还有学者对闽东方言的声母类化现象(陈泽平,2013)、方言中鼻音韵尾变异现象(徐大明、张璟玮,2011)及汉语方言塞音韵尾保留(宫齐、王茂林,2011)进行OT解释。

2008-2018年间一些语言学类CSSCI期刊,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语言研究》、《中国语文》等刊登OT的论文并不多,而《方言》、《民族语文》、《语文研究》、《汉语学报》等刊物在11年间未刊发任何一篇有关OT研究的论文。OT论文也散见于一些高校综合性学报,但是各大学报的刊发量也不多。这种现象可能是与OT理论本身特点相关。作为音系学领域中的主流理论,OT自诞生以来近11年内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这一进程中不断提出并且创建旨在化解各种问题和挑战的理论原则和操作模式,因此需要国内学者时刻紧跟OT发展趋势。在新的理论框架内应用OT解释语言现象需要学者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进行大量相关研究。理论的持续发展性使它不能立刻为一些刊物所接受。外语教学类的期刊更关注将外语教学先进理论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文章,所以作为理论语言学的OT研究论文很难为这类期刊所接受。

综上所述,试论如何做好110kV变电电气工程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升水平。要采用多元化管理手段,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我国电力事业更好发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句法领域的OT应用研究虽不及音系领域内研究广泛,但亦有两篇论文。喻浩朋(2012)比较了汉英提升动词不同的句法表现形式。郑继正(2016)探讨了英语存现句结构的生成过程。

语用学领域的OT应用研究仅有一篇论文。语用学的关联论体现了优选思想,曹燕黎(2016)将关联论和OT相结合,归纳出话语理解中的认知、语用、语言三类制约条件及其等级体系,建立起基于关联-优选论的话语解读模型。

理论研究的类型分为理论引介和理论思辨两类,相关论文数量基本持平。理论引介类成果主要涉及对国外OT理论体系引介和OT应用研究的引介。2008-2018年间国内学者一直紧跟OT最新进展,一些学者陆续撰文对优选论的理论框架、语法操作和最新进展进行介绍,相关的理论引介涉及到OT的各个方面,如候选项链理论、双向优选论、OT优选项与非优选项的比较评估、OT标记性概念CoMP理论、OT局部合取法、和谐串行理论、OT的计算性和OT在音系习得领域的研究(马秋武,2008b;马秋武、王红梅,2008;宫齐、王茂林,2009;王茂林,2009;翟红华,2009,汪朋,2010;马秋武,2016,马秋武、吴力菡,2018,秦川,2018;朱立刚、马秋武,2018)。

国内语言习得领域的OT应用研究在2008-2018年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语言习得的句法领域,从理解和产出两个方面杨艳琴和于善志(2014)对中国学生英语代词和反身代词的习得过程进行研究。侯建东(2011)考察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主语关系从句和直接宾语关系从句的情况。在音段习得方面,范烨(2008)和曹瑞斓(2010)分别对英语音节首辅音丛习得和韵尾群中的增音现象进行分析。在语调习得方面,杨军(2008,2009)和吴力菡等(2010)对中国学生英语朗读语调特点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探寻融合认知语言学和OT的操作模式,刘泉厚(2014)将OT与认知语义分析相结合,分析名词的数量限定概念,对名词的可数性进行形式化分析。

四、国内OT研究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国内OT研究在十余年内经历了理论引介、理论思辨、应用实践等阶段,2008-2009年主要集中在OT理论引介和建构。自2010年起涌现出更多OT应用研究性论文,涵盖音系、句法、语用学、语言习得和认知语言学领域。但是近三年来国内OT研究处于发展的瓶颈期,理论应用尚显不足,研究方法略显落后,研究视角亟待拓宽。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促使国内OT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蓬勃发展。

OT理论在最近11年内不断发展完善,历经经典理论、标准理论到现在各种推导型理论(候选项链理论和和谐串行理论),其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马秋武,2016)。目前国内对外国理论的引进较多,结合中国本土的特色化研究,尤其对汉语的研究涉猎依然较少,汉语学界尚未完全接纳OT的理论价值。尽管马秋武(2012)指出候选项链理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如何弥补这一理论缺陷的可能性,但是学界鲜见这种理论思辨类文章,即便有这类论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相关学者可以尝试如何应用和谐串行(harmonic serialism)理论来解决音系不透明现象和跨韵律层级的交互性现象。中国的OT研究不仅应该借助新的理论解决汉语的实际问题,更应该从汉语的具体语言现象出发,对现有的OT理论框架和语法操作进行反思,并将其发展完善,可以基于新描写主义理论尝试建立新的音系理论和分析模式。仰仗传统的学者知觉进行的内省和思辨较多,而借助现代化高效的OT-Soft和OT-Help软件对OT制约条件进行分类、排序,从而解释语言的音变现象、预测语言类型的研究极为罕见。

OT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音系学理论,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语法理论。国内学者尽管将OT应用于句法、语用学、认知语义学和语言习得等领域,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跨学科性应用不够,很多学者缺乏一个或多个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缺乏相关领域的互补研究,从而使OT研究出现盲点。需要拓宽研究视角,进行界面研究。例如,音系结构的建立以及音系规则的应用都存在着与句法结构的交互作用。音系与句法的界面研究、韵律与句法的映射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韵律结构的类型学探索可以把音系学和句法学两大语言学分支学科结合在一起。生成音系学的发展,尤其是以制约条件为核心的OT,为语法韵律结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

应用OT研究的成果除了钟楠(2015)外,基本都是对汉语(方言)现象分析,其他语种以及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方面几乎很少受到关注,相关的OT研究领域几乎是空白。以后可以加强对上述领域的探索。

近年来也有学者关注音系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认为认知音系学试图阐释语素和语音序列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因而也是认知语法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说,OT和认知音系学有着相似之处(赵永刚,2012)。认知音系学和生成音系学之间是否具有可融合性还需要学界进行深入的思考。

(4)我们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我们将向有关国际组织提供10亿美元落实一批惠及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

国内对并行优选论(parallel OT)的介绍和阐释较多,而对和谐语法(harmonic grammar)、和谐串行、串行和谐语法(serial harmonic grammar)等西方已悄然兴起并已渐成气候的理论流派的关注相对不够。对于OT的最新发展,如和谐串行理论,目前尚无学者应用该理论解释汉语音系现象。国外最新的OT研究已经明确地将研究重点从对音系不透明性现象的解释、OT功能主义趋势的探讨转向到对和谐语法、OT制约条件体系的类型学研究、语言类型的预测和OT语法的可学性研究等语言本体论的研究领域上(Krämer,2018:63)。国内学者应该紧跟OT最新发展趋势,关注音系类型学预测和OT语法可学性,开展相关OT理论领域前沿研究。

五、结语

文献计量学用公允的数据来评判,用精确的量化诠释研究对象的全貌和分布特点。2008-2018年间OT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探索方面,国内学界都取得了丰厚成果。本文以23种CSSCI刊物上发表的有关OT的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的数量和年度分布、研究视角、研究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梳理了国内OT理论研究现状,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国内OT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近11年内发表的论文无论从期刊分布和年度分布上都体现出不均衡状态。这种情况是与OT本身的学科性特点和国内期刊特点密切相关。从研究视角上看,期刊论文的研究视角呈现出由理论向应用发展的倾向;从研究类型上看,理论研究从单纯的理论引介走向对OT理论原则和理论框架的思考。OT已被应用到音系、句法、韵律、语用学、语言习得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OT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理论,适用性很强。国内OT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紧跟国外前沿研究。希冀通过本研究使相关领域的学者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以促进国内OT研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Archangeli, D. & D. Langendoen.1997. Optimality Theory: An Overview[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 de Lacy, P. 2007.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honolog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Hyde, B. 2016. Layering and Directionality: Metrical Stress in Optimality Theory[M]. London: Equinox.

[4] Kager, R 1999. Optimality Theo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Krämer, M. 2018. Current Issues and Directions in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A]. In S. Hannahs & A. Bosch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onological Theory[C]. London: Routledge.

[6] McCarthy, J. 2002. A Thematic Guide to Optimality Theor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McCarthy, J. 2004. Optimality Theory in Phonology: A Reader[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8] McCarthy, J. 2007. Hidden Generalizations: Phonological Opacity in Optimality Theory[M].‎ London: Equinox.

[9] McCarthy, J. 2008a. Doing Optimality Theory: Applying Theory to Data[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0] McCarthy, J. 2008b. The Gradual Path to Cluster Simplification[J]. Phonology, (2): 271-319.

[11] McCarthy, J.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Harmonic Serialism[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Compass, (10): 1001-1018.

[12] McCarthy, J. & J. Pater. 2016. Harmonic Grammar and Harmonic Serialism[M].‎ London: Equinox.

[13] 曹瑞斓. 2010. 英语音节首辅音丛sC/sCC习得的优选论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458-463.

[14] 曹燕黎. 2016. 基于关联-优选思想的话语解读模型[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140-148.

[16] 陈乾峰. 2008. 汉语借词音译的优选论分析——以增音为例[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13-17.

[17] 陈泽平. 2013. 闽东方言声母类化的优选论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108-117.

[18] 范烨. 2008. 二语韵尾辅音群中的增音分析-优选论及感知图框架下的新视角[J]. 外国语, (1): 53-61.

[19] 甘端. 2008. 河北无极西部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 当代语言学, (3): 220-224.

[20] 宫齐, 王茂林. 2009. 优选论的比较评估法及应用[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38-142.

[21] 宫齐, 王茂林. 2011. 汉语方言塞音韵尾保留情况的优选论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04-110.

[22] 郭中子. 2010. 音系学中的功能主义趋势[J]. 外国语, (3): 32-40.

[23] 侯建东. 2011. 可及性和生命性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关系从句的影响——基于优选论的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 702-711.

[24] 李兵. 1998. 优选论的产生、基本原理与应用[J]. 现代外语, (3): 71-91.

[25] 李兵. 2008. 论优选论的功能主义倾向[J]. 当代语言学, (1): 1-19.

[26] 李文欣. 2012. 连读变调的方向性及串行优选论下的解决方案[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52-56.

[27] 林燕慧. 2014. 音节与汉语音段音系[J]. 当代语言学, (3): 328-345.

[28] 刘佳, 简悦. 2012. 平遥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 汉语学报, (1): 44-49.

[29] 刘泉厚. 2014. 认知视域中名词可数性的优选[J]. 外语学刊, (5): 42-46.

[30] 马秋武. 2003. 优选论与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组构[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31] 马秋武. 2008a. 优选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32] 马秋武. 2008b. 候选项链理论评述[J]. 外国语, (6): 16-24.

[33] 马秋武. 2009. 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 语言研究, (1): 27-32.

[34] 马秋武. 2010. 标记性制约条件及其设立的理据[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79-85.

[35] 马秋武. 2012. 候选项链理论:问题与对策[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30-37.

[36] 马秋武. 2015. 什么是音系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7] 马秋武. 2016. 和谐串行理论:一种带推导的优选论[J]. 当代语言学, (3): 401-415.

[38] 马秋武, 洪薇. 2008. OT制约条件:交互关系与表现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 1-4.

[39] 马秋武, 王红梅. 2008. 优选论的拓展与走向[J]. 当代语言学, (3): 237-245.

[40] 马秋武, 王嘉龄. 2001. 优选论[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1] 马秋武, 吴力菡. 2012. 三论“天津话连读变调之谜”[J]. 当代语言学, (1): 12-23.

[42] 马秋武, 吴力菡. 2018. 试析优选论的计算复杂性问题[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108-115.

[43] 马秋武, 闫小斌. 2008. 优选论与音系不透明现象[J]. 外语研究, (2): 8-16.

[44] 秦川. 2018. 论OT 语法的初始状态[J]. 外语学刊, (2): 18-26.

[45] 王红梅. 2008. 生成音系学在中国20年来的发展历程[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 98-101.

[46] 王嘉龄. 1995. 优选论[J]. 国外语言学, (1): 1-4.

[47] 王茂林. 2009. 音系学重音理论简述[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 83-87.

[48] 汪朋. 2010. 优选论的局部合取法:原理、应用与问题[J]. 当代语言学, (3): 232-240.

[49] 王晓梅. 2009. 天津方言三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J]. 语言研究, (1): 33-39.

[50] 吴力菡, 宋亚菲, 蓝丹娥. 2010. 英语语调凸显和调核教学的实证研究及优选论分析[J]. 外语研究, (4): 17-21.

[51] 谢丰帆. 2014. 借词音系学与汉语借词研究[J]. 当代语言学, (3): 358-371.

[52] 徐大明, 张璟玮. 2011. 优选论与语法实现度——以包头昆都仑区北方话鼻韵尾变异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 (6): 9-16.

[53] 闫小斌. 2010. 汉语连读变调域的优选论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4] 闫小斌, 马秋武. 2007. 中国优选论研究十年[J]. 外国语言文学, (2): 83-86.

[55] 杨军. 2008. 大学生英语朗读语调切分的概率性优选论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4): 50-56.

[56] 杨军. 2009. 中介语音系的羡余性:中国学生英语语调切分的优选论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105-112.

[57] 杨艳琴, 于善志. 2014. 二语习得中“B原则延迟效应”实证研究[J]. 现代外语, (2): 231-241.

[58] 喻浩朋. 2012. 优选论框架下的汉英提升动词对比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243-245.

[59] 于辉. 2014. 优选论批评:现代音系学理论的若干反思[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59-161.

[60] 翟红华. 2009. OT标记性概念研究的新进展——CoMP理论[J]. 外国语, (6):55-63.

[61] 翟红华. 2014.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类型的优选论分析[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62] 张洪明, 尹玉霞. 2012. 优选论的是与非:现代音系学研究的若干反思[J]. 中国语文, (6): 483-499.

[63] 张吉生, 魏玉清. 2011. 维吾尔语中性元音的优选分析[J]. 外国语, (6): 2-10.

[64] 赵永刚. 2012. 论音系学的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J]. 河南社会科学, (5): 84-86.

[65] 赵永刚. 2012. 认知音系学:认知科学与音系理论的交互研究[J]. 外语教学, (1): 38-41.

[66] 赵忠德. 2006. 音系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7] 郑继正. 2016. 英语存现句的优选论分析[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 25-33.

[68] 钟楠. 2015. 柬埔寨语次要音节优选论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6): 52-60.

[69] 朱立刚. 2017. 从句法-韵律接面关系的视角看连上变调问题——以“老李买好酒”为例[J]. 外国语, (1): 66-76.

[70] 朱立刚, 马秋武. 2018. 西方音系习得研究的进展与述评[J]. 外语学刊, (3): 58-64.

收稿日期:2018-11-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语音系》的翻译与研究”(18BYY0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学习者英语语调的可学性研究”(15YJC74009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语对话中韵律趋同的实验研究”(15YJC740105)

作者简介:郭中子,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成音系学

马秋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成音系学

标签:;  ;  ;  ;  ;  ;  ;  ;  ;  ;  

优选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2008-2018)-一项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