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益平滑中的项目偏好&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_长期待摊费用论文

上市公司收益平滑中的项目偏好——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平滑论文,上市公司论文,沪深股市论文,证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外研究发现,收益平滑有对内和对外两种效果。对外通过收益平滑公司收益表现出平稳趋势,这一信息传递到市场,反映出公司经营风险低,可以提高股价。对内在报酬契约是以收益平稳性为衡量指标的情况下,收益平滑可提高经理的收益,因此公司有收益平滑的动机。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收益平滑行为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扰乱证券市场的秩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本文将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收益平滑行为,如果存在,其收益平滑更倾向于选择哪些项目。

一、文献回顾

(一)收益平滑存在性 对于收益平滑是否存在,学者们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Gordon、Horwitz和Weyers(1966)使用了三种检验方法对企业两年的收益增长进行分析,检验企业是否利用递延联邦收入税进行平滑处理,但结果表明收益平滑并不存在。Ball(1972)采用正交检验方法研究了1947年至1960年间发生各种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365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结果也没有发现收益平滑存在的证据。Dascher和Malcom(1970)对52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收益平滑确实存在。Dharan和Lev(1993)使用与Ball(1972)相同的研究方法,对1978年至1989年间发生了各种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285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与Ball(1972)相反的结论,285家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表明,美国上市公司确实通过各种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了收益平滑。我国学者对收益平滑存在性问题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陈汉文和郑鑫成(2003)研究A股市场发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应计利润总额呈负相关,A股市场存在收益平滑。张国清等(2006)通过净利润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关性分析也得到了中国A股市场存在收益平滑的证据。

(二)收益平滑实施动机 最早对收益平滑动机进行研究的学者Hepworth,Hepworth(1953)认为,稳定的收益使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管理者有信任感,由此提出了收益平滑的各种实施动机和可能的一些平滑变量。Gordon(1964)认为管理层进行收益平滑的动机有两方面:一是公司收益越平稳,股东对管理层就越满意,管理层的个人收益,如个人收入、福利、职务晋升等就会得到提高,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管理层会进行收益平滑;二是迎合投资者的需要。投资者对股票的满意程度不仅与公司收益的增长率正相关,而且还与公司收益的稳定性成正比。Defond和Park(1997)以13297家公司作为样本,利用琼斯模型研究管理层收益平滑行为后发现:为降低被解雇的可能性,当本期业绩好而预期未来业绩差时,管理层会将未来费用调整至本期,以调高未来收益;反之,当本期业绩差而预期未来业绩好时,管理层会将本期费用调整至未来,以调高当期收益。这一结果支持了Gordon(1964)的研究。

(三)收益平滑方法 学者对收益平滑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政策选择。Cushing(1969)利用正交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收益平滑的相关性,发现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程度越大,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收益平滑的相关程度就越大。刘斌等(2005)对我国160家上市公司的收益平滑进行研究得到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收益平滑的证据。Barnea(1976)发现股利分配策略是部分公司进行收益平滑的手段。二是收入费用的确认时点。Beidleman(1973)考察了43家公司20年的时间序列收益数据和6个平滑变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股权激励、研发费用、销售广告费用以及养老金费用等项目是管理当局进行收益平滑的方法。Lev和Kunitzky(1974)发现销售收入、产量和资本支出是收益平滑的基本变量。Mande等(2000)以日本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部分公司以调整研发费用的确认时点作为收益平滑的手段。宋志永和彭良英(2006)指出,企业通过多提折旧、建立或有损失储备、低估资产价值等手段可以实现收益平滑。

(四)收益平滑市场反应 对收益平滑市场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价和风险上。Beidleman(1973)认为,证券分析师对那些实施了收益平滑的公司股票更加感兴趣,收益平滑间接地拓宽了公司的股票市场,给股价和资本成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Ronen和Sadan(1980)认为,前期收益往往是投资者预测未来的收益基础,通过平滑前期非经常性的收益波动可以使预测收益更加精确,从而减少市场风险,稳定股价。Raul Iniguez和Francisco Poveda(2004)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但Michelson、Wagner和Wootto(1995)的研究结果却与此有所差异,其研究结果发现,收益平滑确实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但收益平滑并没有提高企业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收益平滑计量 Albrecht和Richardson(1990)通过计算某一期收益变化量系数与同期销售收入变化量系数的比值来确定公司是否存在收益平滑,如果该值小于1则表明存在收益平滑。其他学者如Michelson et al.(1995)和Carlson and Bathala(1997)等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Zarowin(2002)认为,收益平滑与应计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密切相关,通过计算应计利润变化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化量的相关系数可以判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收益平滑,如果该系数为负值且表现出显著性,说明公司存在收益平滑。本文采用Zarowin(2002)的方法计量收益平滑,具体为:

(二)收益平滑项目 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收入费用的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是收益平滑的主要手段,这两种方法有一定的共通性。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可能会影响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但最终都通过摊销等方式计入本期或后期的收入或费用。从收入上来看,收入分为现销和赊销。现销有现金流入,直接影响本期现金流量,较容易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因此企业通过现销方式调整利润难度比较大。比较而言,赊销是其操纵利润主要的方法,若为赊销方式则会产生应收账款,企业可利用坏账准备对当期盈余进行调节,通过计提或转回坏账准备来实现其收益平滑的目的;若是分期收款出售商品,则企业可以利用分期收款的机会将本该一次性计入本期的收入平均或不平均地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去,以达到调节各期盈余的目的。从成本费用上看,折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资产减值计提和存货受管理层决策的影响,并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作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1)折旧。折旧金额大小受固定资产原价、残值率、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减值等因素影响。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当期折旧的计提数额,从而影响管理费用,继而间接影响了当期盈余。固定资产原价的确定在会计制度中有比较细致的规范,可调节余地不大。残值率由企业自行确定属会计估计,该因素受管理者的学识、经验、能力和意愿影响。折旧年限在会计法规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在这一方面所能做的变动也不大。折旧方法的确定是由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可选择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选择的折旧方法不一样每期的折旧数额也就不同。另外,固定资产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与固定资产使用后实际的经济利益实现方式是否一致,该种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是否与选定折旧方法匹配等问题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往往利用这种不确定来调整折旧额,从而达到其平滑各期收益的目的。(2)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特许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由无形资产入账价值、摊销期限这两个因素决定。自用无形资产的摊销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出租无形资产的摊销计入其他业务支出。类似于固定资产,企业可利用无形资产的摊销调节管理费用或其他业务支出,进而调节了各期损益,进行收益平滑。入账价值方面,自行开发或是购入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按照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或实际支付的价款确定;接受捐赠取得的,按捐赠方提供凭据上注明的价款入账,若捐赠方没有提供凭据,其入账价值应按同类或是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金额作为实际成本,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实际成本。对捐赠取得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企业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由于这类业务比较少,总的来说,通过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来调节利润可能性不大。摊销方面,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不得超过合同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若受益年限小于合同或法律年限应在受益期内进行摊销。在当期业绩较好时,企业可减少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增加当期期间费用,降低当期收益,理论上来讲,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为企业平滑收益提供可能。(3)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项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应在其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对于长期待摊费用,企业自主操作的空间较大,如确定摊销年限及判断长期待摊费用是否还能使以后的会计期间受益,是否有必要将未摊销完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等。(4)资产的减值。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减值的资产共有八项,包括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资产减值的计提均根据各项资产的特定情况加以判断,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与资产有关的市场发生变化,致使该资产的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回复;二是资产本身发生实质性损坏或因某些原因致使其价值大幅下跌,且修理或再投资的成本也不能低于被创造的新增加部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当出现减值迹象时,企业可根据其经验及市场特定的状况,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或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否有转回现象,如确有发生,则企业可自主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或冲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增加或减少管理费用、投资收益等损益类科目,继而影响了当期损益,达到收益平滑的目的。减值准备是否应该计提或冲回及何时该计提或冲回都由企业自行判断,这为企业人为调节利润提供可能。(5)存货。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以及将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销售成本受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影响。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当物价平稳时,企业选择哪种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并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当物价出现波动,不同的计价方法将使各期的营业成本不同得出不同的利润。当物价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法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物价下跌时,则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而采用后进先出法则反之。企业可利用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机会来调节其盈余。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构造出以下模型:

其中:IMP为收益平滑变量,当公司收益平滑时取1,否则为0;Δ应收票据为第t年应收票据余额与第t-1年应收票据余额的差额;Δ应收账款为第t年应收账款账面净额与第t-1年应收账款账面净额的差额;Δ无形资产为第t年无形资产账面净额与第t-1年无形资产账面净额的差额;Δ累计折旧为公司第t年累计折旧余额与第t-1年累计折旧余额的差额;Δ资产减值为公司第t年资产减值余额与第t-1年资产减值余额的差额。为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上述差额均除以第t年的资产总额。

(三)样本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01年到2005年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从2001年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为不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奠定了基础,故样本时间从2001年开始。2007年所有上市公司均开始执行新准则,旧制度与新准则在收入、费用等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重大差异导致数据间不再具有可能比。同时受可比会计信息的影响,许多上市公司在编制2006年财务报表时可能会考虑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因此,本文样本的截止期为2005年。按照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实施退市警示风险特别处理(简称ST),对于亏损公司来说,进行收益平滑可能意义不大。因此,本文选择2001年至2005年连续盈利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扣除缺失数据的公司共获得605家公司。在模型(2)的回归分析中,主要对2004年和2005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年报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以制造业为主占样本总数的5455%,其余依次为综合类、批发零售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但所占比例都在10%以内,比例最低的是传播与文化产业占全部样本公司的0.66%。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收益平滑计量 模型(1)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按照前述分析,如果连续盈利上市公司应计利润变化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化量的相关系数为负值且显著,说明公司存在收益平滑。从(表2)看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应计利润变化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化量的相关系数为负值的公司数为452家。在0.1显著性水平下,应计利润变化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化量的相关系数为负值的公司数为509家。本文以0.1为显著性水平来区分收益平滑公司和非收益平滑公司,其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二)报表项目偏好 样本公司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样本公司2005年应收票据较2004年有所增加,应收账款有所减少,两项抵消后为-0.0701(-0.0703+0.0002),说明2004年的部分赊销额在2005年得到收回。2005年累计折旧较2004年增加0.0201,不考虑固定资产处置的影响,表明2005年计提折旧额占资产的比例为2.01%。2005年长期待摊费用较2004年减少0.0002,说明2005年计提的长期待摊费用少于其摊销额。资产减值的均值为-0.0001表明2005资产减值为转回。相较于2004年,样本公司的存货比例有所上升,平均上升了1.76%。(表5)列示的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代表收益平滑手段的各变量中,只有资产减值变量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无形资产净额、累计折旧、长期待摊费用和存货等都不显著。这说明资产减值是上市公司进行收益平滑的普遍手段,而收入(以应收票据、应收账款为代表)、成本(存货为代表)费用(以无形资产、固定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为代表)并非为上市公司所普遍使用。原因主要有两点:(1)资产减值涉及的主观判断比较强,操作比较容易。对于其计提金额是否合理没有统一标准,同行业也没有值得借鉴的标准,不容易进行监管。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也涉及大量主观判断,但准则对这些资产的摊销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如时间、计算方法等。对于收入和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准则有严格的规定,操纵收入与成本难度较大,且同行业的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审计监管相对较易。(2)资产减值隐蔽性强。资产减值隐蔽性较强,其金额相对其他项目而言不是很大,报表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对其关注度不够,不容易被发现。对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累计折旧,不仅报表使用者关心,而且往往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通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累计折旧来调整利润实现收益平滑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收益平滑所需调整的金额并不太大,通过资产减值即可实现,无须调整其他项目以免加大被发现的可能性。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的研究看出:在研究期间我国上市盈利公司普遍存在收益平滑行为;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进行收益平滑,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资产摊销并非上市公司平滑收益的主要工具。从研究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通过加强会计准则建设可以缩小企业调整利润的空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实施有助于抑制收益平滑行为。新资产减值准则从两个方面遏制了企业对盈余的调整:一是对减值作了详细规定,计提减值准备要求证据真实;二是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一经确认,除非处置资产,否则不得转回。由于无法通过冲回减值准备提升利润,企业在计提时会更加慎重。(2)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以识别企业收益平滑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上市公司收益平滑中的项目偏好&来自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_长期待摊费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