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艾灸,按摩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_武晓宏

针刺,艾灸,按摩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_武晓宏

武晓宏

(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 730799)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188-01

针刺,艾灸,按摩属祖国 医学外治范畴,其历史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先秦两汉时期,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皇帝岐伯按摩十卷》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了按摩作为一门医学在中医体系中的地位。可见,针灸按摩虽不同于中药、但其基本治法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强调视其阴阳,酌其补泻,扶正祛邪,治其标本. 针法和灸法是针灸推拿临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针灸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就辩证针灸按摩在临床中的运用抒己浅见,与同道共讨。

1. 视其阴阳,调和阴阳

《景岳全书. 传忠录》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烦,而可以一言之蔽者,曰阴阳而已”。凡不及的,抑制的、衰退的、热性的皆属于阳。阴阳情况不同,手法涵义亦就各异,故在按摩手法中姜,将点揉、按压、捏拿等分为阴;将拨伸、摇摆、旋扳等分为阳。阴者为静,阳者为动。按摩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阴阳手法的运用来完成的。如: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性血肿出现局部肿胀热痛等,在治疗中往往是通过“阴类” 手法来达到消淤散肿,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说:“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宜通邪闭之气,摩其雍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说明按摩除有理筋整复,行气活血的特殊作用外,还具有疏经通络,调和阴阳之功效。

按摩之感应也因阴阳的盛衰而有所差异。阳气盛,易为此而触动,感应较快;阴阳基本平衡,感应适时而至;阴气盛,不易为此而触动,较难取得感应。临床必须根据阴阳的盛衰而把握恰当的手法。《内经图翼。太极图论》载:“不知一,不足以万,不足以言医,理气阴阳之学,实医道开卷第一义”。作为按摩医师只有掌握阴阳之道,才能在辩证中做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笔者在门诊曾遇到一肩凝症患者,由于在施治过程中,过多得运用摇摆,提拉等“阳类”,使患者出现了头晕,面白,肢体发凉的“晕推”症状,值得引起重视。可见,按摩应强调在阴阳的基础上求因、立法、施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盲目施法不但终无裨益,而且有加重病情之弊,,实为徒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是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扑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的病理变化,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临床症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根据症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 酌其补泻,扶正祛邪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按摩与病结合的基本法则。在治疗疾病中,通常操作手法的不同,在同样疾病,同样部位的按摩条件下,其所得的临床效应也有所差异。为此,不少的古今按摩学者都非常重视手法的操作。一般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谓之“泻”。同时认为,轻柔,缓慢为补;刚强,重快为泻。时间长为补;时间短为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同时认为补泻还包涵手法在体表某一穴位的选用上。如擦命门能补肾阳,而擦涌泉则可泻火。补泻均有一定的立法依据和操作规格,它是融辩证与施治高度结合的表现。

《医宗鉴定》曰:“盖人生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多年来,通过观察发现,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实”病,采用重手法,强刺激的泻法,能达到开窍,醒神,镇痛的作用;而对于一些慢性发作的“虚”病,采用轻手法、弱刺激的补法却能收到温中、安神祛痛的功效。如急性腰扭伤,用“重”手法,点按腰俞、人中、委中,同时配合扳,背等方法,可有立竿见影之效;而对肾亏腰痛,用“轻”手法,按摩肾俞,命门、太溪,同时配合热敷,可获奇效。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前人对补泻论述较多,但在实际应用时,也应灵活掌握和运用。如正气大虚的患者虽有实邪,也不能拘于有邪必泻,理应采用补发以扶正祛邪,张景岳《类经。阴阳虚实补泻先后篇》释曰:“言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而和之何也?以治病者当先顾正气,后泻邪气……”,可以看出,补泻还取决于患者的生理、病理、功能状况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归纳言之,按摩讲究补泻,实质上也是讲究辩证施术。

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素问. 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 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而形成的。如果正气旺盛,邪气就不足以致病。假使正气虚弱,邪气就会趁机侵入而致病,大凡针刺补发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针刺写法和放血有有驱邪的作用。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好转归的基本法则。

3 治其标本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则的根本。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针对最基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标于本代表着矛盾双方在疾病过程中的主次关系。从病因与症状来分,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病变部位来分,内脏是本,体表是标;从疾病先后来分,旧病是本,新病是标。《素问。标本病情论篇》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临床上常见的坐骨神经痛,其病因较多,除骨伤科外,妇科,神经科都引起,而应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因及病理变化,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但临床上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治本,也应重视标的作用,以防标转化为本。如在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变过程中,髓核压迫神经根是本,引起坐骨神经痛为本,而且应该注意在坐骨神经所经部位施以手法兼顾治标,因为在神经根压迫未解除以前.,其支配区域可形成神经功能障碍性肌萎缩,从而使标转化为本。《素问。标本病传论》告诫我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所以,在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下,必须权衡病情的缓急轻重,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或是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才是病情之根本,故标本缓急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原则,且与之相辅想承。在临床时医者要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4 酌其轻重,疏通筋络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从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推拿手法讲究轻重缓急,手法要求持久有力,渗透柔和,柔中有刚,刚中带柔,同时要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灵活应运用适当的手法,结合辩证施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总之,针灸推拿在临床应用中要辩证施治,针对疾病的不同症型、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使病人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论文作者:武晓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4

标签:;  ;  ;  ;  ;  ;  ;  ;  

针刺,艾灸,按摩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_武晓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