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历史学习中的政治、历史和土地的综合_示意图论文

历史学习中如何加强政、史、地三科间的综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学论文,习中如论文,三科间论文,何加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考生的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试题把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山西、天津卷的第38题考查“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迁”;第40题考查“农业问题”;第41题考查“非洲独立趋势”。这三道试题均把政、史、地三科知识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和平与发展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由此可见,在文科各学科的学习中强化学科间的综合,以适应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需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在历史学习中如何加强政、史、地三科间的综合谈些浅见。

一、形成合理“数据库”,建交“超级链接”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是中学各学科中记忆量最大的一门学科。如何才能使其条理系统、形成合理的知识“数据库”,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进而实现学科间的“超级链接”呢?首先要对历史知识进行重组、归类,形成合理的知识“数据库”。依据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在历史学习中可把历史知识归纳为六个方面,即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我们在学习中按这六个方面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数据库”,这就为以后对其进行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打下了基础。其次是对“数据库”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新知识,即通过知识迁移拓展出新知识,以建立起学科内的“超级链接”。第三是把各学科知识相互碰撞,使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揭示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进而实现学科间的“超级链接”。

图示1 工业革命的影响

图示2 工业革命的影响

图示3 传统工业的两种功能

我们在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节内容的影响时,可以用图示1图表进行知识间的串联织网,进而建立起三学科间的“超级链接”。

从图示1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导致三对矛盾的激化,即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影响着世界近代历史的进程,决定了世界近代史上三股进步潮流的形成。通过这样的分析,就把世界近代史的概念、三对矛盾、三股潮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筑起了世界近代历史的主体框架,实现了历史学科内知识间“超级链接”的第一步。

从图示2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从自然环境中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结果导致能源耗竭。同时,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也与日俱增,环境污染迅速扩大,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最终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直接构成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

把图示1和图示2结合起来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直接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威胁人类的生存。正如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时代的评价:“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是愚蠢的时代,也是智慧的时代;是绝望的时代,也是充满希望的时代。”通过这样的分析,很自然的就实现了历史、地理两大学科间的“超级链接”。

从图示3可以揭示出为什么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商品的工业产品具有两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自然属性,商业价值是在市场交换中才能体现出来,是一种社会属性。显然,这两种属性分别是由工业系统的两种功能赋予的。第一种功能是物质的转化功能,即通过适当的工艺和设备将选择的原料加工成产品,使其达到一定的性能和质量标准。由于工艺的不完善以及设备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废料、废品以及废气的产生和排放,引起环境的污染。第二种功能是经济增值的功能,即投资者以资本投入谋取利润。但传统的经济学是不考虑因资源耗损和废料的排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投资者获取的经济收益,大部分仍用于扩大投资、扩大再生产,以谋取更多的利润,资本投入和再投入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工业的增值功能使资金的周转越来越快,工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这样一个循环不已的闭环系统的运作推动着基本上是开环系统的物质转化过程,也就是源源不断地将资源转化成产品、废品、废料的过程,从而使资源趋于耗竭、污染日趋严重,以至于出现环境问题。由此可见,工业的两种功能寄寓着自然和社会的对抗,传统的工业模式在生态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儿孙的地球。”通过对以上三个图示的分析,我们在学习中就实现了历史、地理、政治三大学科在工业革命影响问题上的“超级链接”。

二、把握文科“三要素”,揭示发展规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指出:人类社会活动是由地缘、事实、意识三大要素构成的。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三个主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说明社会现象的形成是纷繁复杂的,对其进行描述就不能从思维定势出发,必须进行多维分析,能够从地缘、事实、意识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侧向、逆向、立体等多方面考虑问题,思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个面,要能够从点到面,从面到体,点面并存,形成完整的、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这节内容时,教材讲到: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为什么要把海南从广东省划出来单独建省呢?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就可以从“三要素”去分析。

从地缘要素分析,即从地理因素考虑。海南岛地处南海北端,扼国际航线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海南建省有利于加强南海的海防建设,从而成为我国维护和捍卫对南海诸岛及其广大领海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强大的国防前哨基地。

从事实要素分析,即从历史因素考虑。自西汉汉武帝开始,我国历代均在海南岛设置两级地方行政建制。解放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海南设军政委员会,1951年改设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84年又正式设立副省级行政区,这就为向海南省的过渡进一步铺平了道路。海南建省有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点扶助和指导,有利于消除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隔阂,加强民族团结。

从意识要素分析,即从政治因素考虑。原海南行政区地方政权多达五级,而把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来单独设省,有利于从根本上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减少繁多的行政区划层次,有利于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和对全岛实行统一领导。海南建省后由中央直接领导,有利于增强其对外的吸引力,以加速建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通过以上“三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南建省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由地缘、事实、意识三者决定的必然产物。

三、正确分析“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的第二条要求考生理解“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笔者在此暂把它们统称为‘示意图’)的意义及其关系”。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示意图”,因此能够阅读“示意图”所提供的资料并能初步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就成为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如2001全国高考山西、天津卷第38题的“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图”“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第40题的“1999年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示意图”“1999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第41题的“17-18世纪非洲形势图”“20世纪初非洲形势图”“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形势图”。以上三道主观题就用了七幅“示意图”,这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没有过的。如何正确分析“示意图”,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而解决问题呢?首先要弄清“示意图”是针对什么时期、什么范围、什么内容而设计的。其次是要发掘“示意图”的信息价值、要能揭示“示意图”内在的联系。第三要充分利用“示意图”提供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这节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示意图型的材料解析题。

材料1 我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用考古学、物候学、方志学的方法,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研究表明,近50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是:

材料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和迁徒规模大、范围广的时期之一。以河南为例:

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2所反映的情况?

从材料1可以看出近50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大致是温暖与寒冷交替出现,经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从材料2可知河南一地人口减少是在东汉、三国时期,与材料1气候变化阶段相对照,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的第二寒冷期,由于气候变得干寒,导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因无法从事畜牧业,纷纷内迁进入中原地区,造成民族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得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由此可以推断出河南一地从公元2年至公元280年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是该地区的人口大批南迁造成的。当然,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战争造成人口的损耗也是导致河南人口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标签:;  ;  

如何加强历史学习中的政治、历史和土地的综合_示意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