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西部开发_中国节日论文

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西部开发_中国节日论文

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遗产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 (2001)01—0048—03

在西部大开发的筹划、设计、讨论和实行的过程中,经济与人才开发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考虑之中[ 1]。但是,西部的开发应是立体的,应是经济、社会、文化综合的、持续的发展。因此,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遗产怎样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西部大开发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地区获得快速的发展,因此,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显得日益迫切和现实。

1.文化遗产的内涵

文化遗产的内涵是什么?现在尚无权威的、较公认的说法。这里不想陷于定义的争论之中,暂时采用日本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中对需要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的分类[2],以此说明其基本内涵。其分类如下:

1)有形文化遗产:建筑物、雕刻、工艺品、文献古籍等;

2)无形文化遗产: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

3)民俗文化遗产: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岁时节日、 信仰等)和重要有形文化遗产(衣食住行所需各类器具和民俗文物)等两大类;

4)纪念物:遗迹等人文景观和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景观;

5)传统的人造物等人造风景。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些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文化遗产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本民族的历史都息息相关。既是本民族的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文化遗产受到极大的威胁,有的正在迅速的消失,有的处于危机状态中。这在中国内地已较为明显。

不仅中国如此,亚洲其它国家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在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日本的民间技艺被赶到了角落里,泰国北部和东北部民族特色浓厚的陶器制作方法正在失传,越南的德翁桥舞等传统艺术正在被流行乐、摇滚乐取代。以致有人指出亚洲的民族文化遗产濒临危机[3]。现在已深感保护的重要。

有人认为“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几乎难以避免。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但传统文化的衰退似乎已是一种普遍趋势。我国政府尽管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工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仍带来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一定程度的弱减,而西部大开发将要带来的更大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无疑将加剧这一现象的出现。”[4 ]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需更进一步。实际是有的国家,特别是现代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开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充分,当优秀的传统文化濒临危机,甚至消失后才深感它的重要,才制定措施加以保护。这时就有点晚了,至少是难度更大了。这有点象生态保护。有的生物已经灭绝,有的面临危机,生态环境已经日渐污染时,人们才越来越感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才越来越加大保护的力度,但这时保护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所付出的生态代价就是很好的教训。传统文化也一样,如果与经济的发展同步,加以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研究和保护的力度,则与已经出现危机后再来保护的结果会大不一样。

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的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也较为封闭,使得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冲击必然会加快。因此,怎样保护、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一个必需引起重视的问题。换言之,在西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吸取亚洲一些国家和内地的经验教训,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可能减低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这一点现在已日显迫切,正如费孝通教授呼吁的“在这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猛烈席卷过来的时候,不要把西部这些多元的文化给冲掉了,给毁灭了。”[5 ]代表了一批学者的心声。

二、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去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强调,当然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但是在这里还应重视它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去努力:

1.从单纯的保护变为保留、传承、发展相结合

以前对文化遗产主要是一种单纯的保护观,强调政府、文化、文博部门的保护,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还应该重视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对旅游业所起的作用。这里有一个例子。日本的长崎冬季没有重大的节日,为了在这一季节吸引游客,需要有大型的节日活动,于是选择了华侨的灯笼节,并加以扩大、发展,形成了今天长崎的最大节日。而灯笼节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对长崎华侨传统文化的复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形成的。开始是华侨居住的街道的小规模的节日。1987年长崎中华街的华侨举办了以春节为主题的灯笼节,以后影响逐渐扩大,到1994年才成为由长崎市举办的、全市性的节日,现在已成了长崎最大的节日。[6]长崎灯笼节从一个街道的华侨的节日变为长崎最大的节日的主要原因,就是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的发展需要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项目需要群众基础。这只能根植于原有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不能凭空生造,否则没有生命力。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不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两大支柱之一,文化旅游的基础则是当地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单以节日集会为例,可见一斑。每年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节日集会不少,内容丰富,特色浓厚,是非常宝贵的发展旅游业的资源,这一点已越来越来为人们所重视。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业将进一步发展,更能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

对旅游业的作用还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众所周知,能吸引游客的,主要是当地有特色的产品。这些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东西,大多深深的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来源于当地特有的原料、特有的技法、特有的造型、特有的构思。有的本来就是当地的生活实用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变为了旅游产品。如云南中甸藏族生产的木碗,本来是普遍使用的生活实用器,现在已在向旅游产品方面发展;四川凉山彝族的漆器也是如此,近年来当地作为旅游产品销售的漆器,已超过生活实用器。因此,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它的有效保护,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份基本背景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原则有“应立足于西部的基本区情,立足‘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建立区域性的特色经济。”[7]这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待民族文化。 反之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待问题,则是文化遗产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如果能够科学的处理好这一关系,即能达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又能促进当地特色经济的建立。这就需要改变单纯的保护观,树立保留、传承、发展观。

2.看到并充分发掘文化遗产的综合效益与间接作用

文化遗产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许多还是间接的,不能单纯的只从经济的角度评价。首先它是文化事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由于本地区、本民族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它的保护自然在社会的稳定,民族团结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不用多言。另外,如果从新的角度加以利用,还能发挥新的间接的作用。例如,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系,前几年在贵州等地采集了不少少数民族的服装,采集的重要目的就是让教师、学生从中吸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改变长期追随于西方设计理念的状况,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道路。最终则是促进台湾纺织业的竞争力。其主观上是为纺织、设计服务,客观上则起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同时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文化遗产的利用。由此说明可以从多种角度,直接的、间接的对文化遗产加以利用。换言之、文化遗产的价值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应该看到它在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综合效应,同时更需要努力使它在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挥作用。即从单纯的保护观改变为保护、继承、发展观,处理好保护、继承、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标签:;  ;  ;  

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西部开发_中国节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