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植物选择及配置研究论文_梁锦钧

佛山北控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风景园林在我国的兴建历史悠久,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工程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不仅可以完善城市内部环境,还能够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在风景园林建设中植物发护着重要作用,植物选择搭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风景园林的施工效果。本文旨在让景观项目的管理人员形成植物尺度、视觉特性、空间等的概念和思想结合现场实际去让设计理念更充分的表达与体现,而创造出以人为本和赏心悦目的居住绿地。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园林施工

一、居住绿地的空间类别

植物对空间的划分主要是通过视觉封闭与实体封闭两种,视觉封闭主要利用植物进行游人的视线设计,它不追求空间绝对的封闭性,只追求视线的封闭或通透效果。实体封闭则利用植物栽植来形成完全闭合的空间,此空间视线无法穿越,人们也不能穿过实体而进入其他空间。竖向分割面与植物的高度及植物间形成的控制力密切相关,我们住宅项目的居住绿地从位置与功能的角度划分的各种类型以及需要营造的心理感受梳理如表(1):

空间/建筑主要营造的氛围感受

二、园林工程植物选择原则分析

1植物多样性原则

植物的造型是千姿百态的,同时为了园林工程整体的美观性,也不能仅仅应用一种或少量几种植物,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美观性和搭配合理性,这样建设的园林工程才能保证具有最高的质量和美观性。绿色生态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植物,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加强对配置美观性的研究,这样才可以在满足人们的审美同时,实现植物的多样性的目的。园林植物建设的多样性,也是园林工程生态功能实现的重要条件,植物之间有高有矮,实现合理搭配,不仅仅可以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很多园林工程中所应用的植物都有着小巧精致的特点,所以植物需要保证适合于人们游览和观赏的需要,植物的选择不能过于单调,需要结合季节来选择。在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使用更多的植物与生物资源。

2适应性原则

植被作为风景园林当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一定要坚持植物的适应性原则。主要是在园林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所在地的土壤环境、自然气候,保证植物能够适应本地区的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对植物特性进行考虑,避免盲目选用而出现大面积死亡、枯萎等情况。为了确保风景园林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下去,不能违反植物的生长规律,对植物进行科学规划,适合植物生长。从植物生长来看,不同的植物种类所具有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有些植物抗寒性比较强,应该多应用于北方寒冷的地方种植,而对于抗热性好、水量需求多的植物更适合在南方种植,如果非要人为的违背自然法则去随意调整,将一些耐热性好、喜水的植物放在北方地区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同植物类型在不一样的区域里能够展示出来的形态不同,因而,要严格根据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来进行植物的科学搭配。

3综合效益原则

风景园林景观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规模和投入资金也逐渐着增多,为了推动风景园林的良性发展,在建设和运用中产生较大利润是必然可行的。选择植物需要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形式是栽培,要少量购入,减少投资,提高园林利用率,等植物长大后,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与物力展开养护,最终还需要对植被成长后期情况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考虑美化效果以及养护成本。

三、视觉艺术与植物角度下的居住区植物配置尺度量化参考

1)园林植物创造的空间

植物空间的顶面即“屋顶”由高大乔木的树冠强化,地面边界常用低矮的灌木河不同颜色、尺度、种类的地被植物、草坪来暗示构成“底面”,“墙”可以由成行成排的树或一道绿篱所形成。再如,乔木的树干能够作为室外空间场景的“柱子”,暗示着分割的存在,树干越多,产生的封闭感越强;另外植物越高,分枝点越低,枝条和叶子的密度越高,也会增加空间的封闭感。这种植物形成的建筑化空间,即使在乔木落光了叶子的时候,也能够使人感受到空间的围合。

人类对环境的感知来自视觉、嗅觉、触觉、听觉,但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人对空间、透视等的感知方式更多的还是来自人的视觉、知觉。人对外界环境的体验主要通过视觉感受,人的视觉与视点不同,对园林环境的感受也不一样。1969,年,日本爱参岛根大学教授山科健二提出:植物空间体系分为四大部分,即触空间、特近空间、近空间与中远空间等。

植物又区别于建筑和其他元素,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生命性。所有构成园林景观的元素中,没有哪一种元素能像植物一样具有生命和变化。植物随时间和生长不停地改变其各种视觉特征,因而在用植物材料来组织空间,构成景观时,质地是植物材料肌理的表情,其具有粗犷、厚重、轻柔或细腻之分。通过对不同植物质地的把握,能够强化所希望得到的空间感受氛围。

两种质地感觉对比强烈的植物配置在一起,能够使人明显地感觉到空间气氛的改变;而质地感觉中等的植物材料种植在质地感觉粗糙和质地感觉精细的植物材料之间,可使空间气氛变化自然,不易使人感觉到空间气氛的突变。

2)视野范围与感受

由上所述,人类对外界感知的主要途径是视觉,那么在室外环境的组织和室外空间的塑造中,居住绿地的空间划分更多是通过人视觉上的感知实现的,不同的视觉特性引起不同的景观感受。注重视觉特性在居住绿地中的作用是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居住绿地中的各种空间的划分更多的不是用挡墙分割,而是用植物,使人如入画中,获得仪式、愉悦、开朗、幽深、静谧、娇艳、兴奋、生态、色彩等各种感受 。因此要更出色地发挥植物的视觉价值,从最直接的人的心理感受出发,从植物的体量、线条、形状、色彩、叶形、组群、质感等视觉要素入手,了解植物对人视觉心理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提高居住绿地景观的可落实性,减少施工现场的调整幅度。

设计师应该通过地面布局和立面构图的完美协调提供一个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区域,依据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和观赏物之间的视距综合考虑。人观赏事物的视野范围的垂直视角约为20~60°,水平视角约为50~150°。依据人的这种视觉特点,在居住绿地的空间构成中必须协调考虑如下三个因素:植物、建筑、地形等空间境界物的高度(H) ,视点到空间境界物的水平距离(D) ,空间内若干视点的大致均匀度。通常,D/ H 值越大,空间意境越开朗;D/ H 值越小,封闭感越强。事实表明,以树木或植物与地形配合为主的植物园林空间宜用较大的D/ H 值。而D/ H 接近1 时,人会感到空间小,封闭感较强,宜用于空间的静态构图或用于动态构图的过渡性空间;D/ H 在2~3 时,便于观赏,宜精心设计;而D/ H 在3~8 之间时是常用的园林空间范围 。这些数据也是项目管理人员应该需要了解去结合现场指导工作的。

3)植物配置尺度量化参考

居住区植物配置有千万般形式,地区不同、场所不同、目的不同、风格不同、要求不同都导致了植物配置方式的多样性。目前,学界将植物配置划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三种形式的造景模式又有很多具体的体现方式,我们所讨论的重点则放在居住区内常用的集中植物组合方式上。自然式的配置形式包括:孤植、丛植、花镜;规则式的配置形式包括:对植、列植、篱植;混合式的造景方式主要是将规则式和自然式进行交错设计。这些对应的配置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如对植也可以采用自然式。

在居住绿地中,要营造出宜人的空间,呈现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还需要结合地形、道路、建筑等其他因素进行考虑,并注重人的尺度感受,使人在疏林草地中沐浴阳光,在密林景观中寻找自然趣味。日本的高木胜久博士提出的理论,即通过植物的株距(L)和相邻两株的高度(H1、H2)之间的关系来划分林下不同的休憩空间(表3)。高于150cm的植物可以在园林中充当标志物,起到提示作用,还可以通过围合创造出趣味空间。项目管理人员可以下面根据植物本身的特性,来进行植物尺度设计与施工时的量化探讨以备参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植物在风景园林中所具有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植物是园林风景绿色、环保的象征,也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所具有的光合作用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湿度、温度,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体,达到降噪、环保的效果。作为园林景观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植物的重要性,严格按照适宜性、多样性、综合效益原则,尽量做到自然搭配,充分发挥植物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城市环境水平。但是不同的城市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所以适宜栽种的植物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地理环境进行了解,从而让所选择的植物更加适合生长。提高城市环境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少辉. 基于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植物选择和配置研究[J]. 福建建材 .2017(04)

[2] 吴珊. 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探讨[J]. 南方农机 .2017(08)

[3] 刘明. 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与规划探讨[J]. 现代园艺 .2016(02)

论文作者:梁锦钧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7

标签:;  ;  ;  ;  ;  ;  ;  ;  

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植物选择及配置研究论文_梁锦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