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默新增长理论述评_外部性论文

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技术内生和收益递增的假定下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增长率的国际差异等问题。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考察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强调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和知识的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是研究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着重分析技术创新引起的产品多样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认为各国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增长率的国际差异的主要原因。新增长理论中包含的政策含义对于我国制定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经济增长 收益递增 人力资本 外部性

一、新增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长期以来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80年代中期开始,罗默、卢卡斯、贝克尔等一批经济学家开始突破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关于经济增长的新见解。这些新见解被统称为新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有两个核心的假定:一是技术外生,二是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新增长理论认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两个假定都不符合现实。首先,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技术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者决策的结果。其次,从历史上看,生产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而不是规模收益不变。新增长理论家在技术内生与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的假定下考察经济的长期增长,使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仍然在新古典的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经济增长。这方面的代表文献是罗默1986年的论文《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和卢卡斯1988年的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新增长理论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放弃了完全竞争假设,转而分析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 这方面的代表文献是罗默1987年的论文《基于由专业化引起收益递增的增长》和1990年的论文《内生的技术变化》。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保罗·罗默,从80年代开始,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根据罗默的几篇代表性文献说明新增长理论的特色和主要研究成果。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罗默模型(Ⅰ)

罗默在其1986年的著名论文中提出了第一个新增长理论模型。罗默认为,从纵向考察各国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存在上升的趋势;从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看,发达国家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日益扩大而非缩小。根据这个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罗默得出生产是收益递增的结论。

罗默认为,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基本事实,因为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生产是规模收益不变的。新古典增长理论通过假定存在外生的技术进步以避开其理论与增长事实的矛盾。在罗默看来,解决理论与事实矛盾的办法只能是抛弃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技术外生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代之以假定技术内生和规模收益递增。罗默认为,技术或知识是私人提供的经济物品,但技术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物品,技术具有正的外部性,新知识生产者无法获得新知识带来的全部收益,生产新知识的私人收益率小于社会收益率。

基于上述考虑,罗默构建了一个用规模收益递增、知识的外部性来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该模型假定:(1 )知识生产的私人收益率递减,(2)新知识的社会收益率递增,(3)知识具有正的外部性,(4 )经济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者是价格接受者。罗默证明,在上述假定下,经济可能存在着竞争性均衡和社会最优。竞争性均衡一般是社会次优的,政府可以采用适当的税收和补贴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使经济达到社会最优。

罗默模型(Ⅰ)的基本内容如下:

(1)厂商是价格接受者, 因此可以用一个典型厂商来说明全社会的生产活动。假定典型厂商的生产技术F取决于厂商的知识投入k、有形要素投入X=以及社会的知识总水平K=N·k,N是全社会的厂商数目。对于给定的知识总水平,F是关于k与X的一阶齐次函数。 由于单个厂商作出生产决策时将知识总水平增长途径看作给定的,因此这个假定规定了知识生产的私人收益率递减。

从社会的角度看,知识的边际收益率递增,对于固定的有形要素投入,F是关于k和K的凸函数,

(2)知识增量由对知识生产的投资I与厂商现有知识k决定, 即 k=G(I,k),G是一阶齐次函数。令g(y)=G(y,1), 知识增长率可以表示为:,假定g具有上界ε。 这个条件规定了知识的增长率是有限的。

(3)消费者为价格接受者, 可用一个典型消费者代表消费者全体。假定消费者人数S等于厂商数目N。假定典型消费者的效用函数u(c (t))为凹函数。

社会最优问题PS[,∞] 可以归结为求知识增长约束下典型消费者跨时效用函数的最大值问题,即

当人为最优问题的解k[*](t)满足N·k[*](t)=K(t)时,k[*](t) 代表了经济的竞争性均衡解。

罗默证明,当ε·ρ〈δ时,社会最优问题PS[,∞] 存在一有限值解,这表明社会最优存在。如果ε〈δ、即知识最大增长率小于贴现率时,ρ可以取值大于1。这说明即使在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 仍然可能存在社会最优。

对于所有满足K(t)≤K(0)·e[εt]的知识增长路径K(t),人为最优问题P[,∞](K)都存在有限值解K[*](t),若k[*](t)又满足条件:N ·k[*](t)=K(t),则这一人为最优问题的解又是竞争性均衡解。 罗默的分析表明,在更加严格的限定条件下,竞争性均衡是存在的。经济处于竞争性动态均衡时,消费c(t)和知识的k(t)都无限增长。没有政府干预时,竞争性均衡是社会次优,竞争性均衡增长率小于社会最优增长率。这是因为新知识的私人边际产

{f11hc12})

知识的私人边际产品小于社会边际产品,因此厂商将选择用于生产知识的投入过少而消费过多。

由于不存在政府干预时知识的私人边际产品小于社会边际产品,因此只要政府采用税收和补贴政策使知识的税后私人边际收益调整到知识的社会边际收益的水平,就可以提高经济的均衡增长率,将竞争性均衡推进到社会最优的水平。罗默认为,政府可以选择的政策有:根据知识持有量k提供补贴,对知识积累k提供补贴,或者在对产量提供补贴的同时向知识以外的生产要素征税。

三、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在罗默1987年的论文(罗默模型(Ⅱ))和1990年的论文(罗默模型(Ⅱ))中,罗默放弃了完全竞争假设,开始在垄断竞争的框架下分析经济增长问题。下面对这两个模型分别予以说明。

1.罗默模型(Ⅱ)

罗默1987年的论文中构造了一个在专业化和收益递增框架下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该模型把收益递增看作专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专业化引起的收益递增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专业化引起收益递增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斯密的饰针工厂。杨格、舒尔茨等人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埃蒂尔(Ethier)1982年构造了第一个专业化引起收益递增的模型,埃蒂尔模型将迪克西特(Dixit )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最先提出的D—S效用函数重新解释为生产函数,利用这一生产函数说明专业化对产量的影响。

罗默借鉴了埃蒂尔的研究成果。罗默模型(Ⅱ)中,经济分为中间产品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最终产品生产者被假定为在所有市场上都是价格接受者。每种中间产品的生产者是这种商品的唯一生产者,对它生产的商品拥有市场力量;但它在初始投入品市场上仍是价格接受者。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劳动供给无弹性,不妨假定L=1。令x(i) 表示中间产品i的使用量,最终产品的产量可以表示为D—S生产函数的形式:

当M增加时,Y增加,因此上式表达了分工深化使产量增加的思想。由于当M、L、T以同等比例增加时,Y以更大比例增加,因此上式表明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

罗默模型(Ⅱ)的分散化均衡解可以归结为求跨时效用函数∫[∞][,0]u(c(t))·e[-σt]有约束的最大化问题的解。 罗默假定效用函数采取不变弹性形式:

u(c)=(c[1-σ]-1)/(1-σ),σ∈(0,∞)

一般情形下,求解这个垄断竞争模型的动态均衡有困难。罗默考察了g采取两种特殊函数形式时的分散化均衡。第一种函数形式是:在[ 0,x[,0]]上,g(x)=g[,1](x)为严格凹函数,g[,1](0)=0,g'[,1](x[,0 ]=1;在(x[,0],∞)上,g[,1](x)=G+x[,0]。假定x[,0]〈1。第二种函数形式是g为幂函数g(x)=g[,2](x)=x[α],0〈α〈1。

罗默证明,在这两种函数形式下,经济都存在分散化均衡。当g (x)=g[,1](x)时,消费、资本及中间产品数目都以的不变指数率增长。这个分散化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因为单个行为者进行决策时将路径M(t)看作给定的,分工对行为者而言代表了外部经济。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M(t)并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经济系统本身决定的变量。政府可以通过把M(t)确定在最优水平而生产更多的产量。政府可以采用的政策是制定一个使私人行为者投资或储蓄更多的有约束力的协议,或者向新产品提供补贴。

当g(x)=g[,2](x)时,结论是类似的。分散化均衡增长率比社会最优增长率低一些。这种情形下为实现社会最优所需的唯一政府干预是向储蓄提供补贴。

2.罗默模型(Ⅲ)

罗默在1990年的论文中构造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增长模型。罗默模型(Ⅲ)中,产量是技术、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劳动的函数。技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罗默着重分析了技术的特征。他认为,技术作为一种商品既不同于通常的竞争性物品,也有别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二者共同刻画了技术的特征。技术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一个厂商或个人对技术的使用并不阻止其他人同时使用该技术,技术的复制成本很低甚至为零。技术的部分排他性保证了行为者可以从技术创新中得益。

罗默将人力资本定义为对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累积效应的测量。这个定义比卢卡斯等人使用的人力资本概念范围窄些,后者还包含了罗默所指的知识。为了使分析简化,罗默假定人口及劳动供给不变,人力资本总量H也不变。

罗默模型(Ⅲ)包括三个部门。研究部门使用人力资本和总知识存在生产新知识。中间产品部门利用新知识和最终产品生产生产者耐用品。最终产品部门利用人力资本、生产者耐用品和劳动生产最终产品。罗默模型(Ⅲ)的内容可以简述如下。

(1)假定研究部门生产的新知识、 关于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投入H[,A]与总知识存量A每一个都是线性的,故有

式中θ表示生产率参数。每一个知识生产者在给定利率及对其产品的需求曲线的情况下,确定设计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潜在竞争者的存在使每一个知识生产者的利润为零。

(2 )每一个中间产品厂商在给定利率及对其产品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的情况下,确定中间产品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潜在竞争者的存在使每一中间产品厂商的利润为零。假定生产1 个单位的生产者耐用品需要η单位最终产品。

(3)最终产品厂商是价格接受者, 故可用一个典型厂商来代表全体厂商。假定生产者耐用品具有独立相加的产量效应,最终产品产量可以表示为扩展的C—D生产函数:

式中γ表示市场利率。该式表明,经济的均衡增长率与总人力资本、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以及市场利率有关。总人力资本、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均衡增长率越高;市场利率越低,均衡增长率越高。

罗默模型(Ⅲ)中,收益递增是由内生的知识增加引起的。对于研究部门而言,知识具有正的外部性;对于中间产品部门而言,新知识引起分工深化;这两个效应都造成最终产品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

罗默模型(Ⅲ)表明,人力资本的增加不仅导致产量增加,还引起知识与资本比率增加,以及研究部门人力资本占总人力资本的比率增加。该模型所揭示的一种极端情况表明发展中国家可能陷入经济停滞的境地。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太低,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可能为零,这时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只有当总人力资本超过一定水平,经济才会实现持续增长。

经济的增长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均衡时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投入将过少。知识的外部性和新知识为垄断定价部门购买这两个因素,使得新知识生产者仅获取了知识的社会净利益的一个部分,这使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不能获得充分补偿。

政府可以采用的政策是对知识积累提供补贴。对知识积累提供补贴使新知识的收益增加,这些政策将增加用于研究的人力资本,进而使经济增长率提高。

四、新增长理论评析

上面以罗默的三个增长模型为例说明了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分析方法和政策建议。下面分别对这三个模型予以评析。

罗默模型(Ⅰ)的重要意义在于,该模型抛弃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技术外生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在规模收益递增的分析框架下考察了经济实现均衡增长的可能性,使经济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相比,罗默模型(Ⅰ)具有更丰富的政策含义,为政府实施增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罗默模型(Ⅰ)存在明显的缺陷。其缺陷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罗默模型(Ⅰ)采用了收益递增与知识的外部性相结合的分析框架来说明经济增长。知识的外部性事实上相当于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概念是指工业的一般发展施加于单个企业的有利影响。对此一些经济学家存在不同意见。奈特指出,外在于厂商的收益递增概念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认为,“体现收益递增的外部经济分析法是有用的”,但是不应被看作基本分析方法。更加重要的是分析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即内部经济。

(2)罗默采用收益递增加外部性的分析框架的原因在于, 只有假定收益递增是外在于厂商的,才能将厂商看作价格接受者,从而在熟悉的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经济增长问题。但是使用完全竞争假设会产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完全竞争假设,单个厂商的生产函数是关于无形投入k和有形投入X的一阶齐次函数。但是根据罗默的分析,技术具有非竞争性,新技术可以大量复制而无须耗费成本,这决定了单个厂商的生产函数不可能是关于技术k和有形投入X的一阶齐次函数。这表明罗默模型(Ⅰ)存在严重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放弃完全竞争假设。

(3 )罗默模型(Ⅰ)存在的上述矛盾与罗默忽视了对技术商品特征的分析有关。罗默在模型中指出了知识是私人行为者决策的结果以及知识具有外部性,却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上述关于知识的假定其实指出了技术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达伽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表明,一种非竞争性的投入如果是部分排他性的,分散化均衡将不可持续。这意味着罗默模型(Ⅰ)只能说明非自愿的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从而大大限制了该模型的解释力。

罗默模型(Ⅱ)放弃了经济是完全竞争的这一严峻的假设条件,在垄断竞争条件下考察经济增长问题,使该模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现实意义。罗默模型(Ⅱ)用伴随资本积累而进行的专业化的演进来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用模型阐释了斯密的“增长源于分工”的思想,是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要尝试。

罗默模型(Ⅱ)的缺陷在于,它只考虑了中间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没有处理最终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其次,该模型完全没有考虑技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模型的适用性。再者,该模型只是对于某些特定形式的函数才能求出经济的均衡增长路径,一般情况下分散化均衡的存在性没有得到证明。可以说,罗默模型(Ⅱ)只考察了垄断竞争条件下经济增长问题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且分析是不完善的。

罗默模型(Ⅲ)部分弥补了前两个模型的缺陷,将专业化与知识积累联系起来,在垄断竞争条件下考察了技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更加全面、准确的结论。

罗默模型(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该模型仍然只分析了中间产品市场和知识市场的垄断竞争, 而假定最终产品市场仍是完全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模型的解释力。

(2)人力资本被看作是外生的, 从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可能被低估了。在新增长理论家中,罗默比较重视知识的外部性引起的收益递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舒尔茨、卢卡斯等人认为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加重要。观点的分歧产生了研究方向的不同。

(3)为了说明技术的部分排他性, 罗默假定研究部门可以免费利用知识,而中间产品部门需要购买新知识。因此知识对于研究部门而言是完全非排他的,对于中间产品部门而言是完全排他的。这个假设多少存在逻辑的不一致。

(4)罗默模型(Ⅲ)中, 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知识的外部性引起的规模收益递增,因此它强调的仍然是外部经济问题,对厂商水平的规模收益递增即内部经济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新增长理论的研究在罗默、卢卡斯等人的努力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该理论距达到成熟阶段尚有相当的差距,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怎样构造垄断竞争条件下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如何反映制度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等。

新增长理论在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考察了经济增长,较好地说明了历史上各国经济增长率趋于上升的事实,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新增长理论提出的一些政策措施对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罗默新增长理论述评_外部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