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制度改革对外贸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完善建议_外汇论文

外汇体制改革对外贸企业资金结构的影响及完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外汇论文,外贸企业论文,资金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一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我国以单一汇率、银行结售汇制和统一外汇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新体制运转正常,达到预期目的。改革中的一些重大举措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而且使长期困扰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得到有效理顺和解决,调动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进一步转换和完善经营机制,更加注重经营核算、资金周转和提高经济效益。外汇体改在为外贸企业提供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不利影响。为此,我们通过解剖大型外贸专业公司——江西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经营状况,重点分析汇制改革前后的1993年和1994年资金结构及变化趋势,探讨外汇体改对江西省外贸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改革措施的建议。

一、江西对外贸易和粮油食品公司现状

1、江西对外贸易自营进出口业务始于1981年,在经历了1988年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出口补贴基数承包;1990年取消出口补贴,建立外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及1994年实行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三次重大改革后出现了持续、稳步、迅速发展良好势态。实行改革的七年间(1988年至1994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达491179万美元,是改革前七年(1981年至1987年)总和的2.96倍,其中出口总值590093万美元,是前七年的2.76倍,年均增长15.17%,无偿上缴中央外汇20314万美元、地方政府外汇8493万美元。汇制改革的1994年的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为2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总值首次突破十亿美元,达106562万美元,增长20.75%是改革七年间,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对外贸易的较大发展,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上升,由1981年的38.9%上升到1994年的82%,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至1994年底全省出口500万美元以上的拳头商品已达40余种,其中瓷器、钨砂、茶叶、大米、烟花、鞭炮和羽绒制品等一批农付土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对外贸易往来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全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已达103家,初步形成了以24家省级外贸专业公司为龙头,工贸、地贸、国有大中型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五路大军共同发展、齐拓国际市场、共谋出口创汇大业的大经贸格局,为我省经济尽早与国际经济惯例接轨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2、江西省粮油食品出口公司是我省最大的外贸专业公司,主要经营大米、生猪、腊板鸭、罐头等农副土特产品及加工商品的出口,1988年以来公司紧紧抓住改革机遇,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使公司获得较强的生存能力和较大的空间,特别是在汇制改革的1994年该公司打破传统的经营方式,积极兴办经济实体,走实业化道路,充分利用江西地方特色和农业大省的优势,投资兴建出口良种猪场和饲料场,努力扩大粮油食品出口规模,至年底完成出口创汇任务11888万美元,在持续多年出口增长基础上比1993年增长7.02%,占同期24家省级外贸专业公司出口创汇额的19%,当年实现利润4513万元,比1993年增长2.6倍,是省级外贸专业公司实现利润的37.6%,1994年公司荣获全省外贸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被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二、对粮油公司资金结构情况的基本评价

1、外汇体改加速了企业资金周转,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了外贸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行汇率并轨和银行结汇制使外贸企业人民币资金回笼快,调整了资金结构、加速了资金周转、缓解了资金紧张状况。从公司外汇体改前后的资金来源分析看1994年资金来源总额为104697万元,比1993年增长22.6%,收购资金同比增加3361万元,增长38.8%,结汇人民币资金同比增加20927万元,增长37.2%,银行短期贷款同比9542万元,下降95.6%;从构成比重分析看:1994年短期贷款占资金来源总额比重比1993年下降13.32%,结汇人民币资金比重上升了7.85%。说明汇率并轨和实行银行结售汇增加了企业资金总量来源、优化了资金结构,给企业带来了实惠。(详见下表)

(2)取消外汇留成与上缴,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外贸企业的资金实力。体改前的91-93年,实行外汇留成和上缴制,出口创汇企业每年应无偿上缴中央和地方政府外汇额度20%和10%,有偿上缴中央30%,自身收益部分只能按官方汇率办理的结汇和留成额度参加调剂取得收入。据调查1993年粮油公司收汇7821万美元,按1:5:7汇价结汇收入44583万元;有偿上缴中央外汇额度补偿金收入5649万元,平均补偿价2.80元/每美元额度,补偿金返还时间1至3个月;企业留成收入3128.4万美元额度,平均留成入帐时间一个月左右(自银行结汇至外管分拨入帐),当年调剂收入6041万元,平均调剂成交价1.93元,平均入帐时间15天左右(自委托调剂、成交至人民币到帐);无偿上缴中央和地方政府外汇额度1511万美元,少收入4230.8万元(1511万美元×2.8元/每美元)。1994年汇制改革后,当年收汇8900万美元,结汇收入77200万元,平均结汇价8.67元,平均结汇工作日二天,比1993年加快结汇时间1至2天。由于取消外汇上缴,原无偿上缴中央外汇20%和地方政府外汇10%转为企业收益,使结汇收入增加10573.2万元[8900万美元×30%×(8.67-5.7)];取消留成,结汇收入中汇差部分26433元[8900×(8.67-5.7)]平均入帐时间至少提前二个月,由此减少银行贷款利息支出444万元(26433×8.4‰×2)。说明外汇体改避免了汇差收入滞后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经济实力,为企业盘活资金、扩大出口提供了便利。

外汇体改前后资金来源构成及比重分析单位:万元

(3)实行统一汇率有利于企业进出口成本核算,减少了经营风险,增强了自身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感。据企业反映:体改前至少要二人办理外汇业务,必须建立三套帐(结汇帐、外汇留成帐和外汇调剂帐),核算成本事先无法掌握,增加了核算难度;在具体办理外汇留成、分拨和委托调剂工作中耗时耗力,效果不佳,常奔波于调剂中心、调剂中心开户行和企业开户行,时常为了一笔留成外汇卖个b2价或尽早抛出一天跑几趟。体改后取消了留成,实行了单一汇率、银行结汇制、核算成本透明了,结汇人民币资金由结算行直接入帐,企业帐务处理简单,方便了,只需一套帐、一名核算员,也不必担心外汇额度的价格涨跌变化。

2、企业各项资金运用合理,经济效益明显。1994年粮油公司充分利用新汇制的有利政策,合理运用资金,努力扩大出口创汇,一是依靠银行信贷、融资政策优势,从近三年公司贷款情况与出口创汇情况对比分析看,贷款有增有减,但出口创汇却稳步上升,92年至94年各年贷款余额为12797万元,19525万元和9983万元,同期出口创汇分别为11008万美元、11600万美元和11888万美元,增长速度7%以上,贷款下降的原因是中行采取重点扶持的优惠政策,积极配合公司做好信用证打包放款业务、加速了资金周转,公司也充分利用银行结售汇便利条件,以出口信用证融资,尽快组织货源,全年共办理打包放款业务5000万元,占中行全年打包放款额的10.34%,占公司短期贷款的50.09%,较好地解决了出口创汇的快速增长对资金需求的矛盾。二是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不合理资金占用。从体改前后资金运用对比分析看,体改后比体改前流动资金周转额度提高1倍,由1993年的1.56次提高到3.05次;流动资金利润提高3.2倍,由1993年的3.32%提高到44.04%;销售利润率提高1.16倍。这均是因为外汇体改中主要措施使企业受益。

3、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公司1994年与1993年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三个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分析看,实施新汇制后,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营运资本提高了181%,流动比率提高了11.72%,资产负债率1994比1993年下降了10.96%,表明1994年国家相继推出的外汇体制、税制改革、金融体制和外贸体制等一些改革举措给外贸企业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外汇体改前后企业负债经营程度及变化趋势分析 单位:万元

三、资金偏紧成因分析

1994年的外汇体改为外贸企业扩大出口创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加速了资金周转,但企业仍然感到资金紧缺,江西省粮油食品出口公司也不例外。该公司近二年资金偏紧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出口商品收购价大幅度上扬,增加了收购资金的压力。94年公司收购的出口商品价格平均增幅20%以上,据调查分析仅94年1-8月因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增加收购资金近15000万元(如表),从而要求银行追加贷款。造成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原因是:(1)价格和税制改革的影响。据调查,94年江西分别调高和放开了粮油购销价格。6月份提高了粮食合同收购价74.2%,1-10月全省粮价平均上升68%。其中粮油公司收购的双竹粘93年为960元/吨,94年涨至1560元/吨,每吨涨价6000元,上涨62.65%,94年安排收购3万吨,仅此一项就要增加收购资金1800万元。粮价上升成为带动整个价格大幅度上涨的“龙头”,“一粮带百价”其它主要农副产品油、肉、菜也分别上涨了61%、43.5%、41.5%,基础产品调价造成加工企业购进成本上升,销价上涨,如罐头加工业,涨幅24%,税制改革是影响物价波动的另一因素,94年实施的新税制使江西企业总体负税加重,带动了物价上涨,一方面税负增加的企业自发地通过提价来转嫁税负,另一方面,税负减轻企业不愿相应降低产品价,甚至乘机“搭车涨价”,进而推动整个物价水平上涨。(2)通胀输入影响,外省高价收购我省的农副产品直接影响了省内供应和物价波动。94年邻省遭灾歉收,东南沿海的粮商、猪贩涌入我省以高出国家10-20%价格直接向农民收购或保证金、先款后货、现款提货、优惠价格等方式间接向粮食、食品部门收购。由于收购量大,造成价格竞相攀比,使江西农民以往“卖粮难”问题演变成粮食部门和外贸部门“购粮难”;生猪大量外销也使价格直升,由93年的5.8元/公斤升至8.45元/每公斤,升幅高达31.36%。(3)成本推动影响,表现为农业生产成本和工业企业生产成本过快上涨,据调查94年粮食每亩成本为484元,比上年上升23.8%,主要是种子成本,化肥成本上升所致,在成本推动下导致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上升。上述因价格改革便农副产品提价和成本推动中农用生产资料涨价,对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和以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的影响非同一般,问题不仅在此,国内收购价格上扬带动了换汇成本不断上升,而国际市场行情未同步增长,这是造成公司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

主要商品价格变化对收购资金的影响 单位:万元

2、自有资金不足,依赖银行贷款偏重,受信贷政策影响大,外贸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是普遍性问题,体改前全国外贸系统自有资金只有20个亿,94年增至80多亿,而出口创汇所需收购资金每年超千亿,90%以上要靠银行贷款解决,粮油公司也是如此,93年初自有资金372万元,93年7月实行新财务制度后实收资本(含固定基金、专用基金、流动基金)达1145.2万元,自有资金部分并未增加,至94年末实收资金达3600万元,只占同期总资产的11.2%。低于30%的基本要求,88%以上要靠银行贷款支持。外汇体改前外贸贷款一直作为中行优先、优惠信贷原则来实施,对出口商品的收购资金中行多年来采取优先供应,同时使用优惠利率,这是出于促进外贸发展大局考虑,由于信贷政策相对宽松,收购资金来源基本到得供应,外贸企业对资金的核算、运用等不十分重视。外汇体改后,金融体改也相继出台,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要求,对信贷政策作出必要调整,93年7月11日起将原外贸优惠贷款利率8.46%,调整为9.36%,提高了0.9个百分点,95年1月1日起再次调整,提高到10.8%,又增加了1.44个百分点,两次利率调整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贷款利息支出。以94年末贷款余额测算,因利率调整粮油公司多支付利息89.84万元(9983万元×0.9%),占当年利息支出总额的5%。取消外贸优惠贷款利率后,增加了企业资金筹借和使用成本,企业自我消化能力必须提高,压力自然增大。问题还在自94年1月1日起中行停止执行对外贸超亏挂帐“三不政策”(不加息、不罚息、不停货),这意味着外贸超亏挂帐企业不再享受优惠待遇,改按正常信贷政策执行,无形中又加重了企业负担。据测算,94年末全省仍有近4亿元政策性历史超亏挂帐包袱,每年要支付利息4320万元,平均每出口创汇一美元要多推0.41元,如此沉重的包袱严重制约了外贸企业出口创汇发展速度,削弱了在国际上价格竞争能力,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粮油公司因经营得当,至94年底基本消化了历年超亏挂帐包袱,比其它企业轻松一些,自然也享受不到“三不政策”。值得注重的是外贸出口任务的增长对资金需求的增加与银行信贷资金的供应不同步是客观造成企业资金偏紧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七年来外贸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5%以上,同期中行外贸信贷规模扩大却只增长10.86%,相差4个百分点,银行信贷规模的刚性与外贸出口创汇发展的市场性难以吻合,自然也就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粮油公司出口创汇在不断增长而贷款余额却下降,94年比93年下降95%这其中有企业合理运用资金减少负债的有效经营因素,而另一方面融资大量增加。从发展的眼光看由于物价上涨、换汇成本提高,出口创汇额的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只会增加,当然也就摆脱不了银行信贷改革的影响。

3、税赋增加,退税不足。93年以前农副产品出口基本上是免税或低税率(5%左右),94年国家改革了流转税制,将原来不征不退的农副产品全部改征了13%或17%的增殖税和15%消费税,征税增加了,退税国家又实行了指标管理,由于指标限制,外贸退税不及时和足额现象经常发生,据测算94年江西省退税计划为10.7亿元,退税指标只有5.45亿元,缺口5亿元,粮油公司94年应退税达9200万元,截止12月31日收到退税款的51%,应退未退税款的增加相应占用了企业银行贷款,增加了不必要的利息支出,每月多支付利息423.5万元(4700×9‰)如此巨大的资金占用,严重影响了资金周转,这也是造成公司收购资金偏紧的原因之一。

4、人民币汇率的影响。94年1月1日实行汇率并轨后,人民币对外先是贬值而后趋升由1:5:7跌至8.7再升至8.44)。对内则一直贬值。单一汇率制增强了透明度,便利了对外洽谈和企业成本核算,同时也为外商压价、内商抬价提供了方便,使企业处于两头受挤的境地,尤其在外贸经营秩序未完全走上正轨和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的现状下,各类外贸企业很容易产生对内抬价抑购削价竞销,国内外两个市场处于混乱状态,其结果产品的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容量越来越小,国内市场产品质量下降,价格又居高不下。汇率并轨带给企业的收益被抵销,人民币汇率贬值促使出口增长等应有的激励作用被冲淡,汇率并轨的好处被供货厂家和外商分享了,并驱动了换汇成本的上升,进而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据调查,江西省经贸厅属企业94年综合换汇成本为8.78元比93年上升1.21元,高于全国平均换汇成本(8.48元),粮油公司平均换汇成本为8.64,上升1.59元。

5、不合理资金占用影响。一是受三角债围绕,资金被外单位占用,94年粮油公司应收款达1000余万元;二是库存商品中滞销、残损变质商品占有一定比例,据调查,94年末公司存贷8653万元,其中滞销商品1783万元,残损变质商品195万元,两者合计占库存商品总额的29.8%,滞销商品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变化,由畅变滞,致使部分商品压库面临报损,如咸荞头,仅局限日本市场,销路受阻后,内销无市场,已压库16007箱,保质期一过只好报损,估计损失160万元;残损变质商品主要是由于库存时间过长,超过保质期,霉烂等原因引起,如小竹笋等。

6、其它因素。93年前江西省政府欠缴中央外汇,致使外经贸部拖拨我省30%外汇额度补偿上缴补偿金,在本省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粮油公司尚有1279万元的有偿金难以收回。

上述资金供应紧张问题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1、因收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造成一部分拳头盈利商品不能及时收购。自94年10月至今,因资金短缺致使芝麻、大豆等商品错过收购季节。

2、因资金短缺,致使公司无法对外成交、履约。公司已面临从一些国外传统市场退出竞争的危险局面,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

3、因资金短缺,公司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一些很有效的国内外投资项目无法进行,进而造成出口货源基地逐步萎缩。

四、深化和完善改革配套措施的建议

妥善解决好外贸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是企业的迫切要求,据我们调查了解,外贸企业比较一致的意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汇率要充分参考外贸企业平均换汇成本因素。1994年1月1日实行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汇价稳中趋升,由8.7元升至8.44元升值0.26元,升幅2.98%,汇率的对外升值实际上抑制了出口,鼓励了进口,与目前外贸体改及发展战略相悖。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的单一汇率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但从94年4月4日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仅限于银行间的交易市场,而银行进入市场的交易量又受中央银行核定的周转限额控制,超额或不足才形成市场交易,外汇的供求关系由零售市场——客户与银行间传导给批发市场——银行与银行间(其过程一般要二天)后市场供求关系已真实,其汇率只能是银行间交易汇率,而不能真正体现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外币与本币的关系必然联系与汇率形成基础脱节,大量外汇结汇后,由于国家控制进口用汇,很大部分外汇进入国家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市场上流通中的货币增多,加剧了通胀速度,进而推动换汇成本的提高。而市场交易汇率是由银行交易来确定,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增长后,外汇指定银行周转金比例逐渐提高,汇率便逐渐升值,自然迫使外贸企业看价定货、签约。就目前情况看全国外贸出口供货平均换汇成本达8.48元,已超过汇率水准,宏观分析,贸易企业亏损经营,而外贸体改的宗旨和目的是建立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自主经营,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汇率的约束自然使外贸要进一步发展,出口创汇要进一步扩大难以实现。调查中不少企业反映汇率的宏观调控手段与外贸经济发展政策存在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外贸企业的观点是:平均换汇成本是汇率形成的主要参照标准和目标,汇率应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向主要供化商品平均换汇成本靠拢,并趋于一致。其结果可促使外贸企业按行业平均目标努力和奋斗,这是最佳激励机制。

2、完善税制改革,解决好税制改革中计划分配与外贸体改按国际通行规则运作之间的矛盾。现行出口退税制主要存在以下二个弊端,一是指标管理,有了指标就能退税,没有指标就不能退税,这种分配体制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骗退税现象严重,退税为各种不法分子开了方便之门。原因是退税拿中央的钱,直接从国家金库拿钱,少数地方的保护主义严重,利用各种手段、如伪造增殖税发票,真票假开等直接骗退税,有的甚至与海关、税务部门勾结起来共同骗税,从骗税中获利,以编税抵出口任务等。其结果,应退未退税款增加,真正享受退税政策的外贸企业不能兑现。外贸企业对此反映强烈,改革的方向是:不征不退,把出口退税的环节前移到生产企业,外贸出口实行零税率,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骗退税,也符合国际惯例。或取消指标管理,改扣征多少退多少,实行价税分开。货款给工厂,税款给税务局,出口后再退。使征、退一致。如继续实行指标管理,对不能及时足额退税部分要么补偿利息损失,要么由银行停息挂帐,从根本上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矛盾。

3、出口创汇增长与信贷规模增长同步,解决好出口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新的外贸体改方案提出:“出口收汇与出口退税挂钩,出口收汇和信贷规模挂钩,出口收汇与工资奖金挂钩”的三挂钩制,其中出口信贷规模与出口创汇规模挂钩是确保外贸出口供货收购资金需要的有效手段。首先银行在信贷规模安排上要单列外贸出口信贷计划,每年按出口增长幅度增加规模。其次应把历史超亏挂帐从正常流动资金贷款规模中分离出来,不占信贷规模,这样对有历史包袱的外贸企业就可增加一块信贷资金周转使用,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出口创汇,提高经济效益。

4、深化外贸改革降低出口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资金严重短缺,创汇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外贸企业自身改革发展出路成为当务之急,调查中来自外贸主管部门、银行和税务部门的观点是:(1)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专业外贸企业,使其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结束的经营主体,同时加强企业凝聚力,充分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增强企业实力。(2)强化内部管理,重点是要抓好资金、财务、外汇、收购和进出口合同的管理。盘活资金存量,把有限的资金切实用在增值货源、建立基地、收购产品扩大出口上;同时建立严格的经营目标责任制,分解、细化经济指标,落实到人。(3)努力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江西外贸普遍存在出口商品附加值偏低,出口商品质量下降,信誉下降,传统出口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明显下降等问题,而邻省有些原下游产品却反超江西,出口创汇额高出江西,以1994年为例,安徽省就高出江西省2亿美元,主要原因就是注重了产品档次和结构。江西历史上一直依赖于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创汇,粮油公司多年位居全省创汇首位就是最好的例证,改变落后的办法就是提倡“科技兴贸”,加大对创汇农业的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实现外贸大发展)。

标签:;  ;  ;  ;  ;  ;  ;  ;  

外汇制度改革对外贸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完善建议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