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饰与托班幼儿的互动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五”以来,我园在进行“托幼一体化的实践研究”,尤其对托班幼儿的管理和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现采撷“墙饰与托班幼儿的互动实践”与大家一起交流。
所谓墙饰,就是指离地150厘米以内的墙面布置。“墙饰”作为幼儿园外部环境之一,并不是一种摆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墙面布置时,让墙饰为课程搭建平台,科学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幼儿在健康的生活中愉快、主动地发展。
托班的宝宝是两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处在身体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影响他们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可低估。托班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他们有强烈的依恋感,刚刚脱离父母时情绪波动特别大,要将孩子们对家庭、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欢上,托班环境的营造应突出体现温馨、舒适、安全的特点。
为了满足托班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他们的社会性、适应性的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考虑托班孩子身材矮小,动作不协调,情绪多变化等特点,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墙饰与托班幼儿互动的“六要点”和“五策略”。
一、墙面布置六要点
美主要指墙饰的布置美观、和谐。墙饰中的图案造型、色彩形象等力求符合托班幼儿的审美观,所选的颜色以明亮的红、黄、绿、蓝为主,给托班幼儿以充分的美的体验和感受,活动室的整体色彩鲜艳、协调、柔和。在墙饰布置中我们紧紧围绕这一原则开展创作,如在处理墙顶的冷、硬感觉时,我们选用粉红色的绸布在墙顶圈成波浪状的花边,并在中间悬挂一些彩色的风车;为了让活动室更加温馨,我们在窗口悬挂大大小小的星星、月亮,风车、星星、月亮随风轻轻摆动,给活动室增添了一份柔美和一份动感。
软主要是指墙饰材料的软化处理。由于托班孩子的生活经验少,自控力差,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碰撞、拌倒等现象,因此,墙饰上的材料主要以棉布、海绵、塑泡等软性材料为主。区角也铺上柔软的塑泡地垫,墙角转角用海绵或泡沫软化处理。如活动室的柱子,我们先用海绵包起来,再在安全、美观、实用上做文章,对包好的柱子进行装饰,有的是平面的,有的是立体的。我们用KT板做立体的房子,房子有房顶、房身,房身上留有窗户。宝宝们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放在里面,做小动物的家,开展游戏。这一系列活动不但体现了墙饰的软,还体现了它的趣和亲。
矮主要是指墙饰的高度。墙饰的高度一般位于活动室的下层空间。下层空间主要是指墙面下部的1/3处和地面。这些部位是幼儿视觉易于集中的部位,是孩子们参与、表现的主要场所。所以,墙饰的高度一般不超过(从地面算起)150厘米,让幼儿一伸手、一抬头就能触摸到,领略到墙面上的图案,给幼儿以亲切感、安全感。如我们在洗手间的门口贴了一个和宝宝们差不多高的娃娃,娃娃正在关水笼头,宝宝们每次走到这里都能看到它、摸到它,同时也想到要关好水笼头,从而提醒自己节约用水。
圆主要是指墙饰上的物体形状以圆为主。因为托班孩子动作不协调,如果墙饰上有方方正正的角,会导致幼儿因动作失衡受到身体伤害。如圆体字、圆角、圆形状等。
趣主要指墙饰布置充满童趣。趣在我们的活动室内无处不在。我们利用包好的墙柱做的长颈鹿身高标尺、火箭身高标尺,让宝宝们开心地与长颈鹿、火箭比高矮;我们的指路脚印让孩子们踩着脚印去洗手,踏着脚印去游戏;我们还在活动室内投放很多可爱、有趣的玩具,抱的、拉的、拍的、推的,增加孩子生活的趣味。
亲主要指墙饰布置很温馨,有家的感觉。在墙面上贴全家照,让孩子经常看到父母的形象,得到心里安慰;在区角布置上小床、柜子、家电模型等,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像我家”。
墙饰的生成与发展是随着活动的开展而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老师要尝试和内化已知的策略,发展和创造新的策略,让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二、与墙饰互动五策略
(一)让墙饰说话 体现安全
托班孩子刚入园时容易闹情绪,大哭大闹,不肯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9月初开设了主题为“树宝宝一家”的墙饰活动。我们用咖啡色的灯芯绒做树的身体(树干和树枝),再把它“种”在离地50厘米处,在树枝上贴上宝宝和爸爸妈妈的照片做为树叶。这样,幼儿一进门就看见了可爱的树妈妈和树宝宝,看见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他们感到特别安全,心里也特别高兴,情绪也就渐渐地稳定下来了。同时,我们的墙饰还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经常变化,如:允许孩子贴上自己喜欢的亲人的照片,允许孩子自己选定位置张贴照片,允许孩子贴上多张照片等等,从而实现幼儿与墙饰之间的互动,使他们在老师创设的墙饰中体验到一种安全感,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
(二)师生共剑积极参与
以往的墙面设计可以说是由教师包办的,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点缀一下,并没有真正放手给幼儿,特别是低龄幼儿,幼儿年纪越小,老师越容易“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存在着客观上的局限:知识经验缺乏,动手能力较差,各方面能力较弱。其实,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由原先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观察者、倾听者、提问者、合作者及决策者,就会发现托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并不比年龄稍大的孩子逊色。如在“春天真美好”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先带孩子去生态公园,观察春天的特征,和他们一起在草地上翻跟斗,摘小花,捉小虫,放风筝,做各种与春天有关的游戏。有了这些具体的感性知识,我们再引导幼儿共同制作“春姑娘来我家”这一主题墙饰。我们先共同回忆:春姑娘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她喜欢和哪些小动物交朋友?你喜欢春天吗?春天里的花草变得怎么样啊?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春姑娘最喜欢穿绿衣服,喜欢和花蝴蝶、毛毛虫交朋友,春天里许多小花都开了,柳树发芽了,我最喜欢春天了。”我们见时机已到,就拿出许多绿颜色的皱纸,并提出要求:双手捏住纸的两端一拧,直至拧完整条皱纸,一会儿,一根长长的柳条就做好了。这时,孩子们一边“提醒”老师把它贴到墙壁上去,让它和大家在一起,一边非常兴奋地用小手认认真真地拧起柳条来。一会儿,许多条碧绿的柳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真好看。孩子们还创造性地做了许多花蝴蝶和形状各异的小草,并把它们粘在柳条的旁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经验和能力是我们在传统的教育策略下未曾发现过的。他们通过参与学习,对春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方式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深化主题渤进发展
真正互动的墙饰应具有发展性,也就是说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应不断深化,这样,幼儿的关键经验也会随之不断加深。针对托班孩子涂鸦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墙饰上布置了一个“宝宝涂鸦”的栏目,用于鼓励幼儿大胆涂鸦。具体的做法是:在墙壁上贴上几张空白的卡纸,给幼儿提供油画棒、颜料、水彩笔、海绵球(棒)等作画材料和工具。当孩子们在纸上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时,如W、O、≈、—、|等,我们就及时地鼓励他:“宝宝,你画的弯弯的线条多像妈妈的卷发啊!”“宝宝的泡泡画得真棒,我很喜欢。”在这样的语言鼓励下,宝宝会更主动地动手、动脑,在下一个主题活动中就会有更丰富的作品呈现出来。如:主题活动“蓝蓝的海洋”,孩子们不仅画出了~、≈线,还添画了许多大O、小O,说是大鱼、小鱼的泡泡。在这样的墙面创设中,我们围绕既定的主题,让孩子及时表达了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即使是粗浅的、简单的)。我们通过观察、倾听、询问,了解到了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使他们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能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四)重视体验渗透教育
主题墙的布置是用来配合班里的各种主题活动的,它有利于幼儿的情绪体验和交流。我们利用主题墙创设情境,激发和强化幼儿的情绪体验。如庆“三八”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墙壁上布置了一排有背景图的塑泡纸,在塑泡纸上贴了许多张椭圆形的白纸作为妈妈的脸;然后提供给幼儿油画棒、水彩笔等,让孩子在椭圆形纸上画上妈妈的五官。这样,一个个夸张而富有情趣的妈妈图像就在孩子的笔下产生了。这虽然只是一幅布局不太合理、形状不够规范、颜色不很鲜艳的儿童画,却饱含了孩子对妈妈的那份深深的爱恋之情。离园前,孩子们拉着妈妈的手共同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母子俩抱在一起,其乐融融。这样的体验,不但增加子母子之间的感情,还教育了幼儿要关心家人、热爱自己的家庭,更让幼儿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创设那种教师在上面讲、幼儿在下面听的教学环境,也没有刻意强调妈妈的辛苦,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活动过程让幼儿自然地抒发对妈妈的爱。在这样的情绪体验下,教与学的鸿沟在师生共同作用的环境中消失了,孩子从老师的教中学,老师在孩子的学中教。
(五)提供材料积极探究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更要借助于材料。提供的材料应既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又要蕴含教育目标和内容。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其积累知识经验、丰富事物表象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布置墙饰和投放材料时,我们树立了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服务的观念和意识,争取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如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目的是培养托班幼儿的听觉能力。我们在墙壁上贴了许多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小动物图片,让幼儿用好听的声音与小动物交谈,给小动物唱歌,并模仿各个小动物的叫声。还在墙壁上挂了许多材料不同的、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物体,如小纸片、小勺子、小木片、小塑料片、小铁条等,孩子有空敲几下,玩几次,探究声音的变化,知道在我们生活周围有许多东西会发出声音。我们还鼓励孩子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出家中“会讲话”的物品。孩子在不断操作、寻找中发现了问题,获取了新的生活经验。如他们知道“敲大碗和敲小碗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敲得重和敲得轻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爸爸敲和我敲的声音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增强了对声音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还知道了不同材料有不同用处的简单道理,材料不再只是摆设性的“展品”。
墙饰是无声的,但我们要让它“说话”,要让它为孩子的发展服务。我们追求环境育人,那是无声的、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