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化性论文_王薇 陈博

论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化性论文_王薇 陈博

摘要:幼儿园培训是教师完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桥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一般我们说族群历史记忆中蕴含的集体意识经由语言渗入个人潜意识,这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伴随个体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使得从文化视角探讨教师实践性知识成为必要。以幼儿与材料、环境、规约、惯习、历史记忆、自我建构的关系为轴线,幼儿教师的四个生活领域与物质文化的感受性、制度文化的理解力、精神文化的自我建构性相互交织构成实践性知识文化性格内涵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

引言

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价值分析、文化敏感心的培植、对幼儿及其生活处境的深刻理解成为实践性知识文化性格形成的要素;幼儿教师职业自主性的增强和幼儿园内、外和谐关系的建立体现实践性知识文化性格的巨大价值。

1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文化性格提出的必要性

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文化性格提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传统社会,日常生活等同于胡塞尔所提出的具有丰富可拓展性的“生活世界”。现代社会,日常生活指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的活动,工作被从生活中剥离,日常生活应有的巨大空间从属于“职业”,家庭生活、休闲生活逐渐隐退。为此,舒茨从行动视角审视日常生活,以此来克服人为地把日常生活与理性自觉诸领域分割开来的研究困境,从主体能动性角度理解生活,“把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自我放在与历史平行的本体高度上,为个体通向自由寻找可能性”。胡塞尔把从日常生活中分离的“工作”视为科学世界,强调日常生活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世界推动日常生活更新。传统日常生活所形成的习俗和丰富的口头文本依然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活,以孝顺、真诚、团结等核心品质结成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居关系等为技术所主宰的心灵生活提供滋养。由此,传统日常生活彰显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与现代文化经交流走向融合。融合的力量从根本上取决于个体对日常生活各领域关系的平衡,借由主体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展示,使自身在与文化、社会的健康互动关系中赢得美好生活。语言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推动社会与文化整合的首要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推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交融中,自古流传的歌谣、谚语、传说等口头文本发挥重要价值:谚语是语言的精华,长辈借助谚语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交流并分享生活智慧,把生活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在不经意间加以传播。代际间传承的价值观构成历史记忆的核心。这种价值观是集体意识,隐居于个体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最深层结构的意识,也是人类心理中“最原始、最活跃”的部分,构成个体实践性知识的根基,赋予实践性知识长时间的稳定性,使一个群体或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区别于其他群体或个体。为清晰界定这种稳定性和差异性,“文化性格”这一概念被提出。

2幼儿教师教学实际的需要

幼儿教师教学实际的需要主要是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很多幼儿教师有“力不从心”之感,她们感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习了很多基础的教育理论,进修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听了很多节优秀的示范课,所有的教学方法、手段、理念在别人的演绎下都是那么完美,可是当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时候,同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理念怎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就不适用了呢?而且教师常常会感到“高大上”的理论与现实琐碎的教育实践并不“接地气”,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使人无法跨越。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和困惑,一方面是因为知识具有个体性,知识只有放在个人的文化环境、生活背景和教育情境之中,经过个人的加工和理解才具有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看到别人信手拈来的、运用自如的方法、手段、理念,自己却不一定能够顺利的使用,原因便在于此;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学者的“专属”,他们拥有非常深厚的知识素养,擅于提出各种“理论”,但却往往缺乏实践经验,而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常常没有机会参与理论研究,这样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基于以上两点,幼儿教师急需构造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形成自己的实践哲学,去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

3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文化性格的内涵

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文化性格的内涵主要是面对生活习惯处于初步建立期的幼儿,保教结合的职业特点使幼儿教师个体吃穿住用行的生活常识成为幼儿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事风格和个人习惯常被幼儿效仿。这意味着幼儿教师日常生活各领域知识和能力密切关联,体现在个体与社会、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互动中,展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各层面。根据幼儿教师的生活内容,生活可分为四个领域。一是吃、穿、住、用、行的基本生活。这是他们生存的基础。这一领域显示社会发展中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服饰、生活用品的各种色彩与造型有助于幼儿教师感受性与审美力的提升,为幼儿饮食、服饰、盥洗、睡眠环境的设计提供重要参照。二是家庭生活。内尔·诺丁斯称之为私人生活领域,视为幸福首要来源。这一领域主要包括持家、为人父母、住所、惬意品质和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生活是幼儿教师精神文化建构的基础。家庭中母子和父子关系的经历赋予教育内生力和创造性,使幼儿教师以深刻理解家长和幼儿需求为基础,更新教育视角和方式。三是公共生活。“被大众文化和大众娱乐所控制和引导的现代人,逐渐以消费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而不再关注政治领域,进而忽视甚至破坏了公共生活。”然而,公共生活有助于幼儿教师站在社会整体性的公共福址立场把握教育中的关键问题,这是个体或一个民族的教育被有效、有价值理解的最大背景。四是职业生活。职业生活主要包括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生活环境的创设、教育活动的设计、幼儿一日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精神品质的发展。

4幼儿教师实践性提升策略

4.1加强幼儿园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44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45因此,一方面幼儿园要建立教师培训的常规体制机制,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让教师培训常规化,使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加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该事先了解教师的需要和需求,制定适合教师的培训计划,创新多种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改善,让培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4.2创新体制,提高教师待遇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支撑,但教师的生存境遇却最为艰难。访谈中,一位男性幼儿教师苦笑着说:“我每月赚的钱连自己都快养活不了了。”当听到这句话时感觉到非常心酸,本是专业人员的人民教师,却沦为了廉价的劳动力,当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希望,这将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观念中,理论为学者所专属,而教师只是系统学习理论后的践行者,造成了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分离,导致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参与教育行动研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选择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修正、提升,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从而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彭胳龄,张必隐著.认知也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化2004:3.

[2]金林祥,张雪蓉编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95:197.

论文作者:王薇 陈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论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化性论文_王薇 陈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