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审美生理学的必要性_心理学论文

建立审美生理学的必要性_心理学论文

建立审美生理学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理学论文,必要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01)06-0042-03

1 为什么应该建立审美生理学

熟悉美学的人都知道,美学是形而上学的传统领地,是哲学的分支,美学研究的问题是与人类精神世界最复杂多变的方面直接相关的。而生理学却是一门实证的学科。对于人类的生理,人类的所知其实仍然相当肤浅。用仍然肤浅的知识解答最复杂的课题,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审美生理学”之学科构成似乎完全缺乏根据。

然而美学的发展却期待得到生理学的支持。

如果说“美学是形而上学的传统领地”在20世纪前是一个历史事实的话,那么自20世纪以来,这一传统领地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精神分析派美学和格式塔美学,是传统美学的主要挑战者。这两派美学的巨大发展及其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对传统美学进行挑战的,除了这两支新兴力量外,还有结构主义美学、信息论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符号学美学等等。总之,20世纪是美学史上的大时代,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已从一统天下的独尊地位跌落下来,成为众多美学流派中的普通成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精神现象。形而上学美学一般地仅把理论的基础建筑在一些未有经过实证的模糊概念上边。把模糊概念作为学科的出发点,就像把大厦建筑在沙堆上,大厦越高,越有倒塌的危险。譬如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提出的“艺术即模仿”,其中“模仿”就是模糊概念。且不谈模仿之中有内模仿与外模仿之分,即时模仿与延迟模仿之别,我们只需问:抄袭也是模仿,是否抄袭也是艺术?艺术的创造性哪里去了?这是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所不易回答的。斯宾塞主张“艺术即游戏”,但被不少人视为最高艺术的悲剧偏偏缺少游戏的韵味。黑格尔主张“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理念”却像一首朦胧诗,就是黑格尔本人,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地说,“理念”指的是“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但黑格尔又把它叫作“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美是生活”,是“应该如此”的生活,但“应该如此”则很像巫师的谶语,各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20世纪的美学正是不满足于形而上学美学的笼统性而发展了它的实证精神。美学家们已不满足于前人使用的替代性术语,他们决心像佛教禅宗那样“直指本心”,把美学引向对人的心理的认识。精神分析派美学和格式塔美学都是从心理学开始进行美学探索的。信息论美学、人本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也程度不同地涉足心理学的范围。

我国近半世纪的美学发展道路却绕了大弯子。基本上仍按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方式前进,强调美学的哲学认识论而忽视了心理学,强调了审美的社会性而忽视了审美的生理性。但近20年来,我国美学家们亦不再固守旧垒,纷纷提出美学应当同心理学结合。金开城的《文艺心理学论稿》、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高楠的《艺术心理学》、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滕守尧的《审美心理描述》、鲁枢元的《创作心理学》这6本心理学美学专著的问世,在中国美学史上实在是石破天惊的。重视审美心理的研究,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界最触目的新气象,而20世纪90年代这方面的专著更是层出不穷。

新时代的新气象是令人兴奋的。但对理论家来说,兴奋之中不能不保持冷静的理智。今后的心理学美学应当向何处去?它和传统美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心理学美学的各家各说怎样才能互相沟通、彼此了解?心理学美学如何解释尤其如何引导层出不穷的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前景如何?这都是心理学美学目前难以真正解决的新课题。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以为必须有赖于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生理学的研究。心理学说到底是离不开生理学的。脱离生理学,心理学的实证仍然是有疑问的,仍然会是沙上建塔。心理学美学企图推翻传统形而上学美学,但近代和现代的形而上学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仅用心理学就无法解决。这就是:审美的“非功利性”问题。

心理学美学其实也意识到自己的困难。倘若无法解释审美非功利性,心理学美学的实证性就很不彻底。80年代膝守尧先生推出《审美心理描述》,谦逊地把主题定位在“描述”上面,显然就是意识到这一困难的存在。这困难即是:心理学能够描述审美的心理,却难以解释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要解释产生审美心理的原因,不能不有赖于审美生理学的出现。

和审美非功利性问题相关的,是形而上学美学从康德的浪漫美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之间贯穿着的一条主线,这就是审美与工业文明导致的普遍异化的对立。目前的心理学美学却未有接触这一重大对立。而倘使不能解释这一对立,心理学美学就存在危机:它很可能会令审美的心理方面与审美的社会方面产生分离甚至分裂。特别由于现代派艺术是在社会异化迅速扩大的环境中出现的,如果不对异化具备深刻认识,那么甚至对现代派艺术作心理描述也是困难的。200年前德国古典美学家已发现异化危机的存在,而直到今天,人类依旧仅能对异化作笼统的而不是周密的解释。这与人们对异化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有关。思辨美学家们指出异化是人造环境对人类天性的背离,但是这个“人类天性”指的是哪些天性?核心在哪里?诠解不应是随意的。它仍然要有生理学的依据。而时至今日我们还未看到这个依据。

对异化危机提出的问题,传统生理学也同样未作解答。因为传统生理学也知道自己的不利和局限。传统生理学是从还原论的角度看待人类生理的。在它看来,人就是动物。它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器官和组织的动物性的功用。至于康德的“非实用性”和“合目的性”的结合,在传统生理学家看来则与生理学的精神风马牛不相及。

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生理学作为一个与时代要求正相吻合的边缘学科便呼之欲出了。它应当对审美心理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既立足于审美与艺术的社会性的规律,又把更多的力量放到审美心理的生理基础方面。

2 审美生理学和“科学主义”的区别

审美生理学是否正好与时代要求相吻合,在我国美学界目前是会有不同意见的。我国美学界前几年有人试图用自然科学说明审美问题,却被学者们嘲之为“科学主义”。那么,审美生理学的出现,是否也会被人认为属于“科学主义”呢?

首先应明确什么是“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是近代理性主义的一种极化。学术界最普遍的理解是,科学主义的特点在于将科学的有限原理转换为无所不包的教条,从而使之超越了具体的知识领域[1]。

科学方法的泛化,是科学主义的哲学倾向。科学的方法往往被它理解为科学的核心。世界似乎可以被还原为数学、物理、化学等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同时又成了构造世界的前提。

实证的观念,数学化的追求则往往被普遍的引向存在的各个领域[2]。以此为背景,不仅自然,而且人生也成为科学方法的还原对象。对科学权威的这种崇尚,蕴含着以科学统一整个知识领域及文化领域的趋势。这种趋势甚至会进而侵入人类价值体系。人类精神中的一切神圣,都存在被科学主义消解的可能。

由于科学主义夸大了科学原则和方法的适用领域,人类精神的终极寄托受到了威胁,美学家们对此提出了抗议。美学家们不能容忍科学主义的极化路线,这是必然的,无可指责的。美学,自康德以来一直把反异化作为自己的使命。而康德时代的导致社会异化的思维形式,与后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否定人类终极寄托的性质上其实是有共同性的。

然而,把一切应用科学原则和方法解释人类本性的尝试都当作科学主义而加以反对就不应该了。审美生理学可以为美学的探讨提供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但只要它不超出科学原则和方法的使用领域。它是不应被视为“科学主义”的。只要我们承认这一点我们就能为审美生理学的诞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审美生理学在这个空间的诞生,很可能会为一些美学难题的解决铺平道路。

例如关于人类美感的起源,我们就不能不引进生物进化的原则,研究美感进化的动因;尽管这方面实证材料会很不充分,但运用科学假说的方法,毕竟比背离科学的方法接近真理。

又如关于审美非功利性的问题,英国美学家斯宾塞曾认为审美之所以存在非功利性是因为人类具有节能的需要[3]。这虽然在某方面是符合事实的,但他的简单节能论很难解释艺术欣赏中的兴奋,一些种类的艺术如悲剧的欣赏甚至兴奋程度非常高。要从审美生理学解释这些与节能似乎相反的现象,就必须引入控制论原理。也就是说,审美的节能不是简单的节能,而是存在心理调节的节能。审美的心理能量调节,经常是通过缓解人体原有的内部紧张而实现的,为了缓解这些内部紧张,就必须输入审美信息。这个输入,必须先引起一种较小程度的兴奋,消耗一定的能量。

审美生理学还应该排除过去美学在运用科学原则和科学方法时存在的误差和错误。

80年代以来我国的审美心理学著作一般都分出章节谈审美的生理,但所谈的生理总离不开一个唯一的中心:神经系统中心(更集中地说也即大脑新皮质中心)。这种唯神经系统中心论其实是理性主义时代在心理学的印记。它隐含着一个这样的逻辑:大脑新皮质是动物大脑进化的最高产物,新皮质的功能——理性活动是最先进的唯有人类具有的活动,所以一切属于人类的精神活动,都应当以理性为中心、为统帅。这种唯理主义观念在解释认识论时还不一定显出重大失误,在解释美学与指导艺术时,就显出失误连连。在唯神经系统论指导下的文艺理论尤其受到文艺界的诟病。因为按理性路线创作出的作品,必然是概念化的无法感人的作品。然而文艺界对它的批评一般地仅停留在创作和欣赏的心理层次上,而对唯理主义的最彻底批评却只能来自生理学。建立在科学水平上的审美生理学承认美感是快感的一种,具有明确的感性地位。因此光用神经系统的大脑新皮质解释它是不够的,新皮质只是思维的器官,我们的审美生理研究应当把重点转移到情感的器官上面。这个情感器官就是皮质下的大脑组织。

近年来国外神经生理和生化研究已经证明皮质下大脑组织对情感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美国学者K.T.斯托曼的《情绪心理学》等著作就作过广泛的介绍。

斯托曼指出,皮质下结构和边缘系统不但存在神经系统的变化,也存在重要的内分泌变化[4]。事实上,皮质下的一些大脑组织如下丘脑就既属于神经系统,同时又是内分泌腺。现代大脑生理学已用实验证明,它们的分泌物与情感、情绪关系十分密切。大脑皮质的作用使人能看见一个雕像,能听到一首乐曲,但皮质下系统使人在看到、听到后感到愉快。旧审美生理思想光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具有把科学知识的解释领域泛化的毛病。

新建的审美生理学应该引进对内分泌系统与审美心理的关系的研究。只有具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这两条腿,审美生理学才能站得住。这是科学的态度,而不是科学主义。

3 审美生理学的方法论

审美生理学应该是一门与传统生理学具有极大不同的现代学科。它的思考方法应当更符合现代科学的需要。

传统生理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它的主要方法是还原论方法。

把关于人类审美的一切还原到解剖学的层次,这种传统思维的目标是审美生理学不应采取也不能采取的。因此,审美生理学在方法论上应该有所创新,应当结合还原论和活力论,应当和系统论、控制论联成一体。审美生理学的方法论除需汲取还原论的实证性外,还应汲取现代科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抽象性。

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还原论的观念曾经主宰了人类认识的进步。还原论倾向于以低层次的运动解释高层次的现象,它的根据是高层现象由低层运动所组成,只有了解部分,才可能了解整体。从这一观念出发,生理学不断走向微观,从机体的解剖学已渐次发展到分子生物学。但还原论始终存在无法抵达的死角。一方面,还原论所使用的物理、化学和统计力学的方法基本上是研究均匀系统和封闭系统的方法,而生物机体只要一息尚存,便是不均匀、不封闭的具有无限复杂结构的另一种系统。另一方面,生物机体的内部存在无数的反馈耦合,以致无法对它的活动进行测量。因为仪器所造成的刺激势必通过反馈耦合迅速扩散,以致使研究对象有可能变得面目全非。

正是考虑到还原论存在的缺陷,在研究审美生理学时我们在承认还原论的相对合理性的同时,仅把还原的层次放到生物学和生物进化论上。而进化论本身,却不完全属于还原论的领域。首先,进化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仅属于假说;其次,进化是整体的、系统的进化(我们当然不墨守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达尔文进化论其实已含有现代系统进化论的许多内容)。它的某些方面也许将来能用分子、原子的运动加以解释。但即使能把进化的所有局部都还原为物理、化学现象,我们仍不能说已把进化的本质把握住了。局部之和并不等于整体,这是现代科学已经承认的公理。而在研究生命现象时这一公理尤其重要,我认为在构建审美生理学时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点。

收稿日期:2001-01-10

标签:;  ;  ;  ;  ;  ;  ;  ;  

建立审美生理学的必要性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