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存款准备金制度与信贷规模研究论文_葛斌

浅谈存款准备金制度与信贷规模研究论文_葛斌

葛斌

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研究其变动与近年来银行的信贷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以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来源为出发点,阐述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背景,总结存款准备金的概念及其作用,简单概述了银行的信贷规模状况,然后利用统计数据进行案例分析,指明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银行信贷规模的关联关系。最后说明本文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信贷规模;货币乘数;流动性

一、背景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起源[1]

英国:18世纪英国私人银行以在英格兰银行开立活期账户存放部分准备金;1854年,英格兰银行执行清算职能后,在没有明文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英格兰银行开设准备金账户成为一种传统;1971年,英国正式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2.5%。

美国:1842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设立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1863年,美国国会通过《国民货币法》,第一次要求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13年,美国依据《联邦储备法》建立美联储,并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98年3月,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演变[3]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设计是为了保证中国人民银行控制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并用这部分资金发放在贷款、支持农副产品和国家重点建设等政策性资金需要。现如今,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并且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巨斧”性手段。

二、存款准备金的概念及其分类[3]

(一)存款准备金的概念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即是存款准备金率。

(二)存款准备金的分类

法定存款准备金:央行以国家法律授权规定金融机构必须上缴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存款。

超额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款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金运用的备用资金。[2]

(三)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并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其中,作为最古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存款准备金的制度和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银行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的作用逐步得到演变和发挥。从最初的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到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作为控制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或减少金融机构必须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数量,从而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达到扩张或收缩信贷和货币供应的目的。近年来,对于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作用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它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并完善起来的,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关于存款准备金及其安排等方面提供了一种准则或规则。具体而言,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依据本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力,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缴存给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保持银行体系对负债的清偿力,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间接控制该国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的一种管理和调控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一般意义上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苏福克制度,而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则起源于1913年美国颁布的《联邦储备法》。虽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存款机构的存款支付和清算,但随着时间推移,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而广泛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在许多国家均受到极大重视。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并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其中,作为最古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存款准备金政策因其本身能同时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调整,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一般被视为货币调控的“巨斧”或“猛药”,是不轻易被用于宏观调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信贷规模的概述及其现状

(一)信贷规模的概述

广义的信贷规模是指以银行为中介、以存贷为主体的信用活动规模,狭义的信贷规模即是指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发放规模。信贷规模的大小体现为银行资金流动性的大小。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用来调整流通中的现金,从而使存款准备金制度与信贷规模以货币政策为纽带连接起来。

社会融资总额逐年增加,这就需要流动资金增加,而银行准备金的调整对于银行资金流动性和自由资金有很大影响,结合历年来的信贷规模的变动分析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信贷规模的影响,从而寻找央行调整准备金率所带来的货币政策效应。

四、案例分析

(二)数据分析

1、贷款利率及信贷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存款准备金比率和贷款利率走势基本相同,当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贷款利率也明显下降,当存款准备金比率上升时,贷款利率也相应上升。相比信贷规模与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关系刚好与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相关关系相反,即存款准备金利率上升时,信贷规模相应减少,并维持在较小的水平,当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时,贷款规模也相应增加。

3、原因:

(1)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也叫做货币扩张系数,是指在基础货币基础上货币供应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的倍数。[2]

简单地说,货币乘数就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其中分别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

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而言,改变准备金比率,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相当于调整市场上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相当于央行要收缩银根,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即央行要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增加流通中的现金。

在2008年12月、2010年01月和2010年02月这三个点准备金比率相对整个研究时期数据而言较小,此时,贷款规模也是整个研究数据中的顶峰,尤其是2010年01月,贷款规模急剧增加。除其他政治、经济因素外,究其原因,准备金比率的下调对贷款规模的影响突出。

(2)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性货币机构的资金流动性。众所周知,银行收益大多来自贷款性收益,银行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当然想要获得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央行规定必须上缴部分资金,银行可能就将所有资金全部贷出来获取最大利益,这样市场中流通的现金增加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另外很有可能发生挤兑现象,即银行券持有者争相到银行兑取现金,银行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去兑现,导致银行出现信用问题并甚至波及整个银行业,造成金融动荡,经济不稳定。正如上述系列数据中,尽管贷款利率增加,贷款规模也未无限增加,受制于存款准备金比率。

(3)对于存款准备金比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很明显看出两者走势基本趋同。因为当准备金比率下降时,意味着央行采取扩张型货币政策,流通中的现金增加,由供求理论,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必然会下降,利率是作为货币这种商品的价格,必然就会下降。反之,上升。

五、央行调整准备金比率的优缺点

(一)优点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都是平等的,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从理论上说,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也是央行调整货币供给的最简单的手段。[2][3]

(二)缺点

1、对信贷规模和经济的影响振动太大。由于银行存款规模巨大,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轻微变动都将带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巨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信贷规模也跟着动荡不定。假若将500元改为500亿元,存款准备金比率20%改为25%,则流通中的货币量差距就为63.75亿元。可见,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将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巨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带来经济的强烈振荡。

2、准备金比率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由央行规定的,而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是银行自己依靠本行的实力掌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提高可能会使超额准备金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流动性不足时,对信贷规模造成严重影响,经济恐慌,挤兑现象等都会导致金融领域的强烈波动。

六、建议和意见

存款准备金政策由于货币乘数带来的效应使其货币政策效果剧烈,如果变动频繁,就会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受到干扰,很可能会带来金融体系的剧烈震荡,又称为货币政策的“巨斧”。因此,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时,尽可能采取改变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其他措施,使国民经济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孙少岩,冯俊海. 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J]. 税务与经济,2003,(5):24-26.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5版,第469页。

[3]王广谦:《中央银行学》,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3版,第216-217页。

论文作者:葛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  ;  ;  ;  ;  ;  ;  ;  

浅谈存款准备金制度与信贷规模研究论文_葛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